今天是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掃墓、祭奠先人,清明節同樣是踏青的好時節,人們來到郊外散步賞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桐,指的是白桐花。在古代,桐樹在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內涵,桐花的開放也意味著清明節的到來。
在清明時節,田地裡的老鼠不喜漸盛的陽氣躲到洞中,而鳥兒則開始頻繁出來活動。
清明前後,雨水增多,彩虹在雨後開始出現。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真是細緻入微,且充滿了智慧。
關於清明節的詩有很多,但最先想到的便是杜牧的這首《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這一天,杜牧的心情不佳,茫然的走在路上。此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讓杜牧更增添了一絲陰鬱的心情。
人們三三兩兩走在路上,心情迥異,有的人表情凝重,有的人愁緒萬千,有的人則是神魂散亂。
從這句詩看,杜牧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攝影師,他不動聲色地拍攝下人們行走時的表情和心事,僅僅七個字,便將人們心中所思所想表現出來。
此時,小雨越下越密,杜牧想找一個小酒館避避雨,更重要的是借酒消愁。
杜牧為何會充滿愁緒和茫然?也許和杜牧陷入「牛李黨爭」有關。
杜牧是一位才華頗高的晚唐詩人,他在23歲便寫出了《阿房宮賦》,而且還懂得兵法,曾經為《孫子兵法》作注。
杜牧的才學也得到牛李黨派的領袖人物牛僧孺和李德裕的關注,他們都很欣賞杜牧,很想拉攏杜牧加入自己的陣營,而「無黨派人士」杜牧左右為難,在黨派之間搖擺不定,痛苦不已。
杜牧同李商隱一樣陷入牛李黨爭,他只得在夾縫中求生存,最後的結局是,兩黨派誰也不接受杜牧。這位才子在40年的牛李黨爭中荒廢了他的大好青春,也消磨了他的鬥志。
再回到這首詩中,杜牧很想找一個酒館喝點小酒,緩解一下心中的痛苦,他忽然看到一個小牧童,便問小牧童:哪裡有小酒館?
小牧童或許是看到生人有些羞澀,笑而不答,用手指著杏花村的方向。
我們不知道杜牧最終是否找到杏花村的小酒館,這為我們留下了留白和遐想空間。
也許是杜牧的這首詩太過有名,也使得「杏花村」遍布天下,全國一度出現了20幾處杏花村,杏花村不僅成了旅遊地的名字,還是一種白酒的名字。這是杜牧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
對於喜好詩詞的朋友而言,杏花村到底在哪裡並不重要,也許在每個人的心中,杏花村是一個人心靈的慰藉地,在煩惱苦悶之時,想想美好的杏花村,心中便多了一絲快慰,少了一些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