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正是踏青好時節,你一定會想起杜牧的這首詩

2020-12-11 品詩詞

今天是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掃墓、祭奠先人,清明節同樣是踏青的好時節,人們來到郊外散步賞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桐,指的是白桐花。在古代,桐樹在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內涵,桐花的開放也意味著清明節的到來。

在清明時節,田地裡的老鼠不喜漸盛的陽氣躲到洞中,而鳥兒則開始頻繁出來活動。

清明前後,雨水增多,彩虹在雨後開始出現。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真是細緻入微,且充滿了智慧。

關於清明節的詩有很多,但最先想到的便是杜牧的這首《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這一天,杜牧的心情不佳,茫然的走在路上。此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讓杜牧更增添了一絲陰鬱的心情。

人們三三兩兩走在路上,心情迥異,有的人表情凝重,有的人愁緒萬千,有的人則是神魂散亂。

從這句詩看,杜牧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攝影師,他不動聲色地拍攝下人們行走時的表情和心事,僅僅七個字,便將人們心中所思所想表現出來。

此時,小雨越下越密,杜牧想找一個小酒館避避雨,更重要的是借酒消愁。

杜牧為何會充滿愁緒和茫然?也許和杜牧陷入「牛李黨爭」有關。

杜牧是一位才華頗高的晚唐詩人,他在23歲便寫出了《阿房宮賦》,而且還懂得兵法,曾經為《孫子兵法》作注。

杜牧的才學也得到牛李黨派的領袖人物牛僧孺和李德裕的關注,他們都很欣賞杜牧,很想拉攏杜牧加入自己的陣營,而「無黨派人士」杜牧左右為難,在黨派之間搖擺不定,痛苦不已。

杜牧同李商隱一樣陷入牛李黨爭,他只得在夾縫中求生存,最後的結局是,兩黨派誰也不接受杜牧。這位才子在40年的牛李黨爭中荒廢了他的大好青春,也消磨了他的鬥志。

再回到這首詩中,杜牧很想找一個酒館喝點小酒,緩解一下心中的痛苦,他忽然看到一個小牧童,便問小牧童:哪裡有小酒館?

小牧童或許是看到生人有些羞澀,笑而不答,用手指著杏花村的方向。

我們不知道杜牧最終是否找到杏花村的小酒館,這為我們留下了留白和遐想空間。

也許是杜牧的這首詩太過有名,也使得「杏花村」遍布天下,全國一度出現了20幾處杏花村,杏花村不僅成了旅遊地的名字,還是一種白酒的名字。這是杜牧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

對於喜好詩詞的朋友而言,杏花村到底在哪裡並不重要,也許在每個人的心中,杏花村是一個人心靈的慰藉地,在煩惱苦悶之時,想想美好的杏花村,心中便多了一絲快慰,少了一些煩惱。

相關焦點

  • 杜牧的這首清明,通篇白話,為什麼會被譽為清明詩的千古絕唱?
    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至宋朝,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逐漸成為清明兩大主要節日習俗,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而清明的詩詞自然也多是圍繞這兩大主題。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就是根據清明節氣候時令而作的,這類詩詞並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  《清明》詩的作者杜牧正是運用這種歷史文化積澱,交代了詩中主人公不同於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將自己肩負公務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內心矛盾用詩歌的形式深刻生動地表達出來。  二  杜牧《清明》詩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上面關於「行人」的詮釋已略見一斑。除此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那麼多好詩,但大家偏偏最喜歡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要論慎終追遠的哀傷和沉痛,杜牧的清明詩比不上白居易的,要說語言的清簡優美好懂,吳惟信的不比它差,憑什麼杜牧這首詩代言了清明?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光明日報-光明網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     《清明》詩的作者杜牧正是運用這種歷史文化積澱,交代了詩中主人公不同於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將自己肩負公務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內心矛盾用詩歌的形式深刻生動地表達出來。
  • 杜牧清明節寫下這首詩,心中五味陳雜,成千古名作!
    杜牧的才華杜牧人稱小杜,為了有別於杜甫和李白的「李杜」,他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他是一名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一生創作無數,留下了許多為後世人所稱道的名篇佳句。其中有一篇,是杜牧寫下描寫清明的,因為寫得太好,成了千古名作!
  • 誰說清明氛圍濃鬱,晏殊這首清明時節的詞,洋溢著青春的朝氣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說到跟清明有關的詩句,大家的腦海中肯定是不假思索地便浮現杜牧的那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他的這首詩可謂是清明詩中的經典,即使過了千百年,我們依舊能夠從這短短的詩句中體會到詩人的那一份羈旅孤獨,真可以說得上是膾炙人口千古名篇。
  •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是始於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 描寫清明的5首詩和3首詞,今日讀來,悲傷難掩,思念倍增!
    一、描寫清明的5首詩1.《清明》宋代,王禹偁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清明》(最有名也流傳最廣的一首)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 除了杜牧的《清明》,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清明節的詩?
    對於無論是上班的小夥伴還是上學的同學們來說,都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因為這是一個親近自然,踏青遊玩的歡樂節日。但是,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其實更是一個嚴肅的春祭節日。作為一個經歷過歷史文化長期沉澱的傳統節日,即使是現在,每逢清明,人們還是會尊重習俗,祭祀先人,緬懷先祖。所以可以說清明節是一個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著中華文明祭祀文化的重要節日。
  • 「清明」詩組合,不同角度,意境各異!這5首,耐人尋味!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用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尤其是所描摹的場景,最為貼近現實。清明節,全國很多地方都會下雨,再襯上祭祖的心情,這首詩也最容易引起共鳴,所以最為大家所知。
  • 重現清明這首詩寫作時候的場景
    清明節又到了,在我的印象中,每年的這一天都會下雨,不過今年的深圳沒有下,這還這真是個例外。清明節到來,人們總會想起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可是,你知道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嗎?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
  • 清明時節春景美 「梨花風」中祭英烈
    提到清明,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古代,有兩個與清明節的時間相近、習俗相似的節日;一個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節」,一個是三月三日「上巳節」。這三個節日逐漸融合,所以現在的清明節,有遊春、插柳的習俗,還有祭祖、掃墓的傳統。
  • 一首《清明》詩,讓杜牧成為「杏花村」美酒的代言人
    池州杏花村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名副其實的官二代。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寫這首詩時,他在安徽池州擔任刺史。池州位於江南,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有很多遊玩的好去處。話說這一年的清明,杜牧和友人約好到郊外踏青。天氣晴朗,春暖花開,處處生機盎然。杜牧和友人玩的很盡興,看看已到午時,準備打道回府。可是天公不作美,回去的路上,剛走了一會兒就下起了濛濛細雨。
  • 杜牧一生詩詞數不勝數,唯有這首詩,傳承千百載人盡皆知
    前幾天是清明節,估摸著大家一聽到清明的時候,腦海裡立馬就浮現出杜牧的那首《清明》,杜牧一生所做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其中能夠傳承至今的佳作也不勝枚舉。但唯獨一首清明,世人皆為之稱頌,可謂千古佳作。清明和杜牧仿佛就是連在一起的,說起清明便會想到杜牧,說起杜牧也會想到清明,這兩者似乎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真的是「雨神」?今天你帶傘了嗎?
    「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清明節既是我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重要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情感慰藉的紐帶,它既屬於已故的人,更是提醒我們要更好地陪伴親人。另一面是遊春,踏青插柳,親近大自然感受春的氣息,是感受和體會新的生命。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清明」是源於上古時期的一個重要祭祀節日,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列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之後,氣溫回升,萬物更新,所以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清明不僅有人文含義,也是人們親近自然,沐浴春光的好時節。
  • 粉彩茶盅 記錄清明踏青風俗
    事實上,對於古人來說,清明節不僅僅是祭奠祖先,上墳掃墓的時節,還是踏青出遊,賞花觀景的好時節。西漢時期編撰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所謂「清明風」,便是清爽明淨的春風,能夠催發萬物生長。因此,古書《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清明小長假,除了郊外踏青,不要忘記學點古詩,感悟清明文化
    提到清明節,便會想起祭祀先人和郊外踏青,還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內涵。2006年,清明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當代人能夠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 杜牧 清明_騰訊新聞
    杜牧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中的行人、酒家、牧童和杏花村,加上山道彎彎、春雨飄灑,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煙雨圖」。這首詩寫出了清明時節典型的天氣特徵,抒發了離鄉在外之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節想要借酒澆愁的心情,其中有悽苦,也有希望。
  • 黃庭堅的這首《清明》,雖然不及杜牧的那首,但也是難得的佳作!
    那麼江西詩派也正是用典太多,以至於他們的作品都沒有真正流傳開來,即使是黃庭堅的很多詩,可能有很多人也都沒有讀過,特別是這首《清明》,原本也是一首經典的名篇,正是由於使用了太多的典故,以至於沒有大面積地流傳,只有一些喜歡詩詞的朋友,或許對這首詩比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