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這首清明,通篇白話,為什麼會被譽為清明詩的千古絕唱?

2020-12-11 十二讀書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歷來都是文人雅士揮毫潑墨的重要題材。

關於清明節起源,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唐宋時期又兼併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部分習俗,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至宋朝,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逐漸成為清明兩大主要節日習俗,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而清明的詩詞自然也多是圍繞這兩大主題。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就是根據清明節氣候時令而作的,這類詩詞並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無需贅言,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能流傳千古,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詩當之無愧。

詩的題目和開篇兩個字都點名了時間就是清明時節,清明時節下雨本是常事,有諺語說清明難得晴。而且春雨淅淅瀝瀝密密麻麻,不像夏天的雨那樣傾盆而下,怎麼這點小雨就讓詩人、路人斷魂了呢?這就是此詩的妙處之一,我們要理解詩人為何斷魂,就需要知道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鬱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然而詩人卻一個人在孤身行路,觸景傷懷,此場景就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般。

另外需要注意到這裡斷魂的不是普通遊客,而是行人,他們是趕路的,他們可能是羈旅在外的遊子,可能是出門營生的人,可能是趕著回家的人,但有一點他們不是遊客,他們有他們要去的地方,他們無心賞景。這樣再回到上句雨紛紛,這紛紛亂亂的豈止是這春雨,還有路上行人的心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後兩句歷來最為人稱道,借問酒家何處有,誰借問沒有說,但我們肯定都知道不是詩人就是行人。但借問誰沒有說,那麼為什麼要問酒家呢?為什麼不是問客棧?問驛站?為什麼一定要問酒家?因為前面說了,春雨紛紛灑灑,擾亂了行路人的思緒,勾起了他們心底的愁。他們此刻不僅需要避雨,歇腳,他們還需要排解內心的憂愁,正所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此處借問酒家實在妙不可言。

那麼向誰問的路,第四句詩人娓娓道來,牧童遙指杏花村。原來第四句的主語正是第三句借問的賓語,承上啟下。牧童怎麼回答的?是直接說:前方500米右轉?不,牧童什麼也沒有說,只是伸出手指了指遠處的山村。遙指表面看是指很遠,但我們結合詩意來看,若真的遙不可及,牧童還能指嗎?若就在眼前,這個遙指是不是很牽強,所以遙指這裡說明路途不近,但也不太遠,不近不遠,目光剛好可以到達,希望就在前方,妙!

而有人說杏花村就是一個真實地名,我以為不是的,文學作品裡的地名有實指有虛指,比如劉禹錫「烏衣巷口夕陽斜」確指烏衣巷,但此句中的杏花村是否為真實的山村名並不可考,更多的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代指美好與希望的存在。這裡只需理解為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肆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到這裡這首詩可以說已經是妙不可言,然而更妙的是,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而讀者的想像力卻才剛剛甦醒,如何欣喜若狂找到了酒家,如何痛飲,如何……詩人一個字也沒說,但是讀者全都腦補出來了,這就是詩歌藝術上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古人謂之「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清明》這首絕句和清明節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歷史演變至今,提到清明,人們便會不由自主想到杜牧的這首《清明》;提到杜牧,腦袋裡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千百年來,杜牧與清明,清明與杜牧,兩者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相關焦點

  • 有關清明節的古詩詞裡,這兩首古詩,是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
    清明是個緬懷祭祖的日子,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關於清明的古詩詞,多如牛毛,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多。杜牧,是晚唐詩壇璀璨的明星。他的影響力和成就跟李商隱有一拼。小杜的詩詞、古文和辭賦都相當了的,是個全能型作家。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那麼多好詩,但大家偏偏最喜歡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要論慎終追遠的哀傷和沉痛,杜牧的清明詩比不上白居易的,要說語言的清簡優美好懂,吳惟信的不比它差,憑什麼杜牧這首詩代言了清明?
  • 膾炙人口清明詩,並非杜牧原創,在杏花村還隱藏這一個愛情故事
    膾炙人口清明詩,並非杜牧原創,在杏花村還隱藏這一個愛情故事一說起清明節很多朋友都會想起杜牧的一首詩,《清明》詩中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也是被後世的人舅久久傳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詩中的杏花村也被很多人嚮往著。
  • 杜牧的清明詩像個鬼故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 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一開場,就是一幅陰慘慘的畫面:清明,這是祭祀亡者的日子,本就籠罩著一層悲情的氛圍,又是陰天,下起濛濛細雨,更加陰氣濃重。第二幅畫面,路上行人個個都像是沒了魂一樣。在這種陰慘慘的氛圍中,讓人感覺那些路上沒了魂的行人像鬼一樣。
  • 杜牧:別樣的人生與清明撞了個滿懷,譜千古絕唱,創晚唐高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每逢清明,各地大多都會下起紛紛小雨,而我們難免會觸景生情,詠史抒懷,想起這首清明詩作的巔峰之作,千古絕唱的《清明》。詩人杜牧與清明的相遇也絕非偶然,這首詩也仿佛應運而生。早在周代以前清明時期就會舉行春祭,可那時的中國受地域影響和民風限制,清明並未成為全國性的大型祭祀節日。到了唐朝時期,隨著全國各地祭祀風俗的不斷融合,清明時節上墓祭祀一時蔚然成風,而我們的大詩人杜牧剛好與清明不期而遇,撞了個滿懷。
  • 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杜牧的清明詩裡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會斷魂呢?現在的很多人清明節不都過得很快樂嗎?
  • 為何杜牧的詩人難以超越,這首清明到底好在哪裡?
    這已經是史上最好的清明詩了,沒有辦法超越它,我們可以從詩裡面可以感受到詩人在寫這一首詩的時候,是多麼傷心和無奈,走在一個曠野的山間之中,卻沒有遇到一個想遇到的人,本來想喝一口酒解解悶,遇到了一個小孩子,卻告訴他卻在幾千裡之外。
  • 《中華古詩詞100集》第2首:《清明》杜牧
    杜牧《清明》賞析朗誦:常世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一首在銷魂時節,為銷魂的人創作的千古銷魂的詩篇。江南的清明最銷魂,陽春三月,柳綠花紅,明媚春光撩動著天下遊子的情思。更有霏霏細雨,酥潤纏綿,「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美麗而又悽迷。在美麗和悽迷中,人們闔家團聚、祭祖掃墓、遊春踏青……清明是一個最見親情的日子。
  • 十餘學者認為: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確在山西汾陽
    李秋喜董事長在致歡迎辭時,向與會學者專家表達了由衷的謝意和熱烈的歡迎。他表示,《清明》詩因汾酒而興,名詩與名酒是密不可分的。白居易曾有詩云「並汾舊路滿光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諸多大文豪都曾遊並汾並寫過詩。汾就是汾州,也就是現在的汾陽,他們來汾陽的重要原因就是這裡的杏花村有好酒。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說到關於清明的詩詞,很多人都會想到晚唐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千年來無人能超越。《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雖然這首詩只有28字,卻堪稱史上最經典的「清明詩」,這首詩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杜牧是晚唐最出名的詩人之一,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 杜牧的《清明》你真的讀懂了嗎?寫此詩時他有一個未赴的10年之約
    全詩無一生僻字,卻成了清明詩中難以超越的經典,後來蘇軾將它寫成過宋詞,也敗下陣來。但是這首《清明》你真的讀懂了嗎?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這首詩:《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雖起源很早,但是在唐代才被列為國定節日,而後才演變成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雖是個祭祖掃墓的節日,但古人眼中這卻並不是個傷感的日子。這一天大家會結伴踏青,會放風箏,閨中女子會蕩鞦韆,玩各種結草的遊戲。
  • 古代最有趣的三首清明詩!
    千百年來,寫清明的詩,浩如煙海,可車載鬥量,其中不乏上乘之作。筆者劉繼興遍覽典籍,篩選了古代寫得最有趣的三首清明詩,以饗讀者。01一首是南宋詩人高翥的《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 誰說清明氛圍濃鬱,晏殊這首清明時節的詞,洋溢著青春的朝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下來,傳世的詩詞何止千萬首,這些都是屬於我們的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而今天要介紹的名篇佳作是什麼呢?快來看看吧!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說到跟清明有關的詩句,大家的腦海中肯定是不假思索地便浮現杜牧的那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 黃庭堅的這首《清明》,雖然不及杜牧的那首,但也是難得的佳作!
    那麼江西詩派也正是用典太多,以至於他們的作品都沒有真正流傳開來,即使是黃庭堅的很多詩,可能有很多人也都沒有讀過,特別是這首《清明》,原本也是一首經典的名篇,正是由於使用了太多的典故,以至於沒有大面積地流傳,只有一些喜歡詩詞的朋友,或許對這首詩比較熟悉。
  • 品味清明詩,觀賞煙花景:清明佳節詩話
    品味清明詩,觀賞煙花景——清明佳節詩話作者:田大金農諺曰:「清明穀雨緊相連,春耕播種莫延遲。」「清明」是我國農曆24節令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每逢清明節時,人們就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人筆下的清明節是雨紛紛,欲斷魂。天氣與人的心情相對。情景交融更突出了此刻人們的心境。尤其是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遙」字含蓄不盡。
  • 杜牧《清明》中「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傷心什麼?很多人搞錯了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唐宋時期,過清明就已經十分盛行,那麼在這一天古代的詩人們都曾做了些什麼呢?田園詩人孟浩然寫了首《清明即事》,「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隱居的孟夫子看來有些無聊;詩魔白居易寫了首名叫《清明夜》的七言詩,他在清明之夜「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雖然孤獨倒也樂得自在。
  • 杜牧《清明》裡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很多人不知道
    四月已至,天地清明。今年的清明節顯然與往年大不相同,出於防控疫情的需要,我們可能不再掃墓祭祀,也不再踏青遊玩,而是選擇留在家中。但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除了會想起關於清明的傳統習俗,還會想起一首詩。即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所創作的那首我們家喻戶曉的《清明》。
  • 杜牧《清明》一詩,看似簡單,實則誤區很多,古今清明節並非相同
    現而今連杏花都要探出故宮的城牆了,也意味著清明將近。杏花清明,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杜牧《清明》這首詩,縱然時過境遷,卻有更多的人漂泊在他鄉,詩中遊子的情懷千古不變。此詩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所作。詩用詞很簡單,看似人人都能讀懂,卻又有許多的誤區。讓我們一起賞析這首詩,看看古代的清明節與現在的有何不同?正確的理解詩中的美。
  • 今日清明,正是踏青好時節,你一定會想起杜牧的這首詩
    在清明時節,田地裡的老鼠不喜漸盛的陽氣躲到洞中,而鳥兒則開始頻繁出來活動。清明前後,雨水增多,彩虹在雨後開始出現。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真是細緻入微,且充滿了智慧。關於清明節的詩有很多,但最先想到的便是杜牧的這首《清明》。
  • 杜牧最傷感的一首詩,通篇沒有一個愁字,卻處處充滿了無限憂愁
    其實唐朝很多的詩人都是如此,但很顯然杜牧要更加的傷感,也更另的悲痛,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裡處處充滿了憂愁,而這首《清明》,應當說也最是能夠體現出他骨子裡的落魄,以及那份憂愁之感,整首詩意境悽美,寫得也是很憂愁,可是卻並沒有描寫一個愁字,這也正是此詩最高明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