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歷來都是文人雅士揮毫潑墨的重要題材。
關於清明節起源,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唐宋時期又兼併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部分習俗,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至宋朝,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逐漸成為清明兩大主要節日習俗,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而清明的詩詞自然也多是圍繞這兩大主題。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就是根據清明節氣候時令而作的,這類詩詞並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無需贅言,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能流傳千古,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詩當之無愧。
詩的題目和開篇兩個字都點名了時間就是清明時節,清明時節下雨本是常事,有諺語說清明難得晴。而且春雨淅淅瀝瀝密密麻麻,不像夏天的雨那樣傾盆而下,怎麼這點小雨就讓詩人、路人斷魂了呢?這就是此詩的妙處之一,我們要理解詩人為何斷魂,就需要知道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鬱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然而詩人卻一個人在孤身行路,觸景傷懷,此場景就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般。
另外需要注意到這裡斷魂的不是普通遊客,而是行人,他們是趕路的,他們可能是羈旅在外的遊子,可能是出門營生的人,可能是趕著回家的人,但有一點他們不是遊客,他們有他們要去的地方,他們無心賞景。這樣再回到上句雨紛紛,這紛紛亂亂的豈止是這春雨,還有路上行人的心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後兩句歷來最為人稱道,借問酒家何處有,誰借問沒有說,但我們肯定都知道不是詩人就是行人。但借問誰沒有說,那麼為什麼要問酒家呢?為什麼不是問客棧?問驛站?為什麼一定要問酒家?因為前面說了,春雨紛紛灑灑,擾亂了行路人的思緒,勾起了他們心底的愁。他們此刻不僅需要避雨,歇腳,他們還需要排解內心的憂愁,正所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此處借問酒家實在妙不可言。
那麼向誰問的路,第四句詩人娓娓道來,牧童遙指杏花村。原來第四句的主語正是第三句借問的賓語,承上啟下。牧童怎麼回答的?是直接說:前方500米右轉?不,牧童什麼也沒有說,只是伸出手指了指遠處的山村。遙指表面看是指很遠,但我們結合詩意來看,若真的遙不可及,牧童還能指嗎?若就在眼前,這個遙指是不是很牽強,所以遙指這裡說明路途不近,但也不太遠,不近不遠,目光剛好可以到達,希望就在前方,妙!
而有人說杏花村就是一個真實地名,我以為不是的,文學作品裡的地名有實指有虛指,比如劉禹錫「烏衣巷口夕陽斜」確指烏衣巷,但此句中的杏花村是否為真實的山村名並不可考,更多的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代指美好與希望的存在。這裡只需理解為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肆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到這裡這首詩可以說已經是妙不可言,然而更妙的是,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而讀者的想像力卻才剛剛甦醒,如何欣喜若狂找到了酒家,如何痛飲,如何……詩人一個字也沒說,但是讀者全都腦補出來了,這就是詩歌藝術上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古人謂之「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清明》這首絕句和清明節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歷史演變至今,提到清明,人們便會不由自主想到杜牧的這首《清明》;提到杜牧,腦袋裡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千百年來,杜牧與清明,清明與杜牧,兩者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