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提出了多重挑戰。中國的立場,特別是中國關于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的論述,尤其引人關注。中國的主張,折射了和平發展這一堅定立場,彰顯了多邊主義這一迫切需求。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二十國集團在後疫情時代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發揮何種作用。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並發表了題為《勠力戰疫 共創未來》的重要講話,提出「加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架構」「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提高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等一系列中國主張,為應對疫情、改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提出了多重挑戰,涉及國際格局、全球合作、經濟發展、人與自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國的立場,特別是中國關于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的論述,尤其引人關注。如何看待後疫情時代的大國關係,如何看待數字經濟在疫情下異軍突起的現實,如何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都是被關注的重大問題。
中國的主張,折射了和平發展這一堅定立場。中方提出以聯合國為中心推進全球治理,表明中國不會利用危機爭奪權力,而是仍然支持聯合國發揮合力作用,協調全球行動。進一步而言,當前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與二戰以前的情況十分不同,並非缺乏協調機制和領導機構,而是尊不尊重聯合國,是否維護聯合國地位的問題。解決了這個核心問題,事實上也就認清了當前國際秩序的主要威脅。中國快速發展不是國際秩序動蕩的原因,中美關係也不是零和博弈。中方多次強調,中美關係不是權力地位之爭,而是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的分歧。
中國的主張,彰顯了多邊主義這一迫切需求。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多邊主義的重要性變得更加突出。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仍很嚴峻,一些國家面臨第二波疫情威脅,各國抗疫、穩經濟、保民生之路任重道遠。在多方合作應對疫情衝擊方面,既有的多邊機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更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全球經濟陷入萎縮,數以千萬計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傳統的多邊治理機制沒能及時「止血」。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架構,使經濟全球化不退潮,並且具有足夠的包容性、可持續性和韌性。
中國的主張,切中了數字經濟這一業態「新星」。在全球範圍內,疫情之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既是重大挑戰,也是一場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平臺的重大機遇。近年來,各主要經濟體更加認識到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重要性,圍繞數字經濟的爭奪已經展開。疫情是一場範圍廣大且深入的考驗,直觀體現了數字經濟在發展「非接觸經濟」方面的實力和潛力。正因為如此,可以預料圍繞數字經濟的博弈也將日趨激烈。為此,中國主張國際社會應該為數字經濟營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為各國科技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發揮好數字經濟的積極作用,不僅有助於克服疫情造成的割斷、阻塞和恐慌,而且有助於解決長期困擾人類社會的貧困問題。中國的經驗表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極大地降低邊緣和窮困地區的人們獲得資源和信息的成本,因而也會為各類地區融入全球市場創造條件。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重大啟示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事關各國利益。隨著各國交往加深,越來越廣闊的地區進入同一個大市場中,人們在享受從自然中獲取資源、利用大交換獲得利益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可知的威脅。今後,各國應花更大力氣應對氣候和環境變化引發的全球性挑戰,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構築起尊重自然的生態系統。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各國都要從地球村的視角看待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關係,這個視角是超越民族國家範圍的,是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意識。這也恰恰體現了中國主張在當前全球治理中的顯著意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大國關係研究室主任 鍾飛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