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年前的中國在此等你!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昨日開始對公眾開放

2020-12-04 大河網

博物館裡的文創產品「夏嘟嘟」

許多遊客一大早就來到了博物館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康翔宇文許俊文攝影

10月19日,作為展示二里頭遺址60年來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10月20日開始對公眾開放,距離9點開館還有一些時間,許多遊客已經來到博物館外。

對於這座博物館的成立,不僅附近的居民十分期待,一些歷史愛好者更是給予厚望。遊客李先生家住洛陽市區,看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對公眾開放的消息,一大早就從洛陽趕到了二里頭,希望早一點看到這些瑰寶,「知道今天人會多,可是等了這麼久才迎客的博物館,真是一刻也不能再等了,一定要早點看到這些寶貝」。

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早在距今3800年前後,以黃河中遊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就已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和引領者。而這,也是對於集合了三代考古人的辛勤與汗水的二里頭遺址最好的註腳。

那麼,除了展示這60年來的考古成果之外,展示幾千年前的珍貴文物,該如何更好地弘揚「黃河文化」?又該如何講好「最早的中國」故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這次放出了「大招」。

整個墓葬成展品

在第二展廳赫赫夏都中,幾件從二里頭發掘出的瑰寶,在經歷了時間的流轉後,再次以展品的方式回到了他們的發掘地。乳釘紋銅爵、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七孔玉刀以及綠松石龍形器……這些曾經只是出現在歷史書上的文物,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博物館的展櫃中,2000餘件藏品再次展示著中華文明3700多年前的雄偉風姿。

在這些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依然沉睡著第二件綠松石龍形器的墓葬。由於發掘難度較高,且保存狀態並不理想,考古工作人員在發現它之後,進行了整體提取,並送往實驗室進行清理研究。隨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開館,這座重達4噸多的墓葬,從北京再次回到了它的發掘地。

記者在展廳看到,墓葬整體寬約80釐米,長約2米,墓室內能清楚地看到破碎的陶罐等隨葬品,這其中最顯眼的還是散落於墓葬一頭的綠松石龍形器。對於這個墓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高級技工王叢苗記憶猶新:「我當時一鏟子打下去,上來就發現泥土中混著一片青銅殘片和一點硃砂。」王叢苗說,那是2016年的冬天,雪特別大,工地上的積雪已經沒到了小腿,原本凍僵的身體在看到這些物品時為之一振。

她告訴記者,青銅片的出現說明這個墓葬的陪葬品有青銅器,規格較高。而將硃砂鋪在身下,也是二里頭時期身份高貴的人物才會有的墓葬方式,通過這兩個物品足以說明墓主人身份高貴。

隨著考古工作地推進,這座墓葬清晰地展現了出來,覆蓋在墓主人身上的綠松石龍形器依然散發著千年的光彩。二里頭考古隊特級技工王宏章介紹道,第二件龍形器距離第一件龍形器的發現已十多年,也是近幾年來,二里頭遺址發掘出的最為珍貴的文物。

但是由於各種歷史原因,這件龍形器保存得並不十分完好。

「把整體墓葬作為展品,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比較少見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說,之所以要把這個墓葬放在博物館中,不僅僅因為這裡出土了第二個綠松石龍形器,「黃河文化也好,最早的中國也好,如果沒有考古人員的工作,我們如何能夠講出它們的故事?通過這個墓葬,我們希望民眾能夠感受到考古工作者為重現我們古老文明風貌所付出的艱辛。」

遊客小郭一早就帶著家人從偃師來到博物館,「以前只是在圖片上看到這些文物,今天親眼看到特別震撼。」雖然開館當天博物館人氣爆棚,但是依然沒有抵消小郭看到這些珍貴文物後的興奮。

帶得走的文化符號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之際,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探訪了博物館內的文創商店。作為最近幾年各大博物館比拼軟實力的主要戰場,文創產品中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如何講好「最早中國」的故事呢?

剛剛來到商店門口,一個高約170釐米的綠色龍形擬人玩偶一下子就映入眼帘。在近300平方米的店面內,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格外引人注意。「這是我們根據二里頭出土的最著名的綠松石龍形器為原型,設計製作的擬人玩偶。我們給他取名為『夏嘟嘟』。」洛陽市旅遊發展集團洛陽禮物研究院副總經理李贇向記者介紹說。「夏嘟嘟」與「夏都」諧音,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文創產品重點IP之一。

圍繞著「夏嘟嘟」這個IP,文創商店推出了一系列周邊產品,比如這個異形筆記本,一套4本,分別採用了夏嘟嘟不同的表情作為封面。產品還涉及書籤、鑰匙鏈、膠帶紙、筆記本、抱枕等常規產品;絲巾、背包、牡丹瓷、文房四寶等套系產品;以及一些食品和飲料。李贇說:「像這種綠松石銅牌飾的鑰匙鏈和棒棒糖、二里頭文物上的銘文符號做成的膠帶紙、乳丁紋銅爵抱枕等,自開館以來都是遊客比較喜歡的產品。」目前已經完成二里頭系列文創產品打樣和量產50餘款,更多的產品會隨著時間持續設計和量產。對於之前的產品,也正在進行從1.0到2.0的升級換代,盡力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打造能夠「帶得走的文化符號」。

「夏作為一個朝代,在以往的考古學資料相對欠缺,但是二里頭遺址60年的考古工作,就為探索夏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最直接的證據。」趙曉軍介紹,博物館正是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展覽和展示,將夏代當時的歷史脈絡展示給觀眾。為此博物館依據各種歷史文獻資料、傳說史料以及考古資料,影音展示、VR體驗等形式,把夏代歷史通過一個形象化、直觀化的方式展示給大眾,讓博物館成為一個文化傳播和教育的場所。「文物要活起來,不僅僅是讓躺在展示櫃中的文物鮮活起來,還要讓文物背後的故事生動起來,更要讓人們願意將這段歷史『帶』回家。二里頭不僅只存在於課本上,也不只存在於考古報告中,二里頭代表夏朝文化,是一個生動的歷史王朝。」

趙曉軍還告訴記者,作為二里頭文化的傳播地,隨著博物館的開放,對於館藏文物的整理和研究不會停止,也會繼續加強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合作,「把弘揚黃河文化,講好最早中國的故事,持續貫徹下去。」

相關焦點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20日起對公眾免費開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王雪娜10月17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於10月19日舉行開館儀式,20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完整展示夏文化脈絡,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展出文物2000多件,主要來自二里頭遺址60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二里頭文化區內重要遺址出土遺物,以及在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兩大學術研究工程開展過程中留下的文字、圖像資料等,不少珍貴文物是首次亮相。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恢復開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報社訊3月23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獲悉,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及風險評估,該館決定於3月26日起恢復開放。
  • 在二里頭 觸摸「最早的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站在陶器與青銅紋飾環繞的博物館展廳,李伯謙將這段軼事娓娓道來,語氣中充滿肯定。 二里頭發現至今60年,李伯謙在其中整整57年,他告訴記者,在二里頭村,徐旭生發現了殷商時代的陶片,並將其記錄下來,隨後,考古學者開始對二里頭長達60年的發掘,一個註定載入中國考古學史的名字由此漸為公眾熟知。
  • 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 20日起對公眾免費開放
    各種圖版、新媒體展示手段如何對二里頭遺址內涵進行充分展示?16日,記者來到正在加緊布展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了解文物布展過程。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樓、二樓共有5個常設展廳。其中,一樓共有3個,分別為序廳及第一展廳(第一王朝),第二展廳(赫赫夏都·國之大事),第三展廳(赫赫夏都·建中立極);二樓分別為第四展廳(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華夏)、第五展廳(世紀探索)。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
    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亞,副省長戴柏華,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艾爾貝託·格蘭蒂尼,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鍾君等嘉賓共同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揭牌。劉玉珠在開幕式上指出,洛陽是底蘊深厚、名冠古今的歷史文化名城。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即將恢復開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23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獲悉,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及風險評估,該館決定於2020年3月26日(本周四)起恢復開放。據悉,恢復開放後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每日9:00—17:00(16:00停止入場)開放,每周一閉館(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開放期間暫時僅接受散客(個人)網絡預約參觀,每日限額1000人。觀眾可提前1天通過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官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預約參觀。
  • 本周日正式對公眾開放!記者提前探營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那麼,這座經過多年精心籌備的博物館如今到底什麼樣?都將有哪些國寶重器與公眾見面?10月17日,在距離開館還有2天之際,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外觀:開啟華夏文明的「鑰匙」,文化研究中的「巨龍」17日一早,當記者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有不少附近居民和遊客早已來到博物館前的廣場。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老百姓親近中華文明的地方
    這是11月10日上午11時左右,記者在洛陽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時看到的情景。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製作綠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雙輪車的車轍……一系列的「最早」,讓太多的人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充滿期待,都想看看3800年前的中國人,究竟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熱度高
    昨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人氣爆棚。雙節期間,大批市民遊客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參觀,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購買特色文創產品。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經成為洛陽新的文化地標。助力洛陽叫響「東方博物館之都」這張新名片。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揭開「最早的中國」神秘面紗
    這座經過多年精心籌備的博物館都將有哪些國寶重器與公眾見面?10月17日,在距離開館還有兩天之際,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19日,該博物館將舉行開館儀式,20日起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從外看:打開中華文明的鑰匙研究中華文明的「巨龍」    17日一早,當記者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時,有不少附近居民和遊客早已來到博物館前的廣場。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誕生記
    全體到南三裡餘的高莊,尋古亳遺址……過洛河南,漸見陶片。至二里頭村,飲水(午飯在新寨吃)。後到村南裡許,見前由五類分子勞動改造時所挖水塘旁邊,殷代早期陶片極多。高同志由聞挖塘時發現古陶片,往視察,遂發現此遺址(二里頭遺址)。塘挖未成,由縣下令禁止續挖,保護遺址。村人言,此遺址很大,南北約三裡許,東西更寬。徐旭生認定二里頭遺址為西亳,除了歷史地理證據之外,還以在洛陽所見東乾溝陶片為早商物質文化參照。
  • 在這裡,致敬中華文明的根與魂——走近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郝永飛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夏都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遺址。中國社科院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在此蹲點堅持考古60年,刷新了中國考古界一系列第一。
  • 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放第一天,連小朋友也來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俊峰 在洛陽偃師的二里頭村,有著中國最早王朝的故城遺址,距今已歷經3000多年。
  • 全球最大遺址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偃師市翟鎮,北距二里頭遺址保護區約300米,南臨古城快速路。 博物館建築外廓象徵著二里頭出土的延續華夏文明五千年的綠松石龍圖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屋頂平面暗含一把「鑰匙」,其象徵著二里頭文明是研究早期中國、華夏文明的形成的關鍵考古遺存
  • 鞏義吃喝玩樂匯周週遊: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連日來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開館 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開放時間為 每周二至周日的9時至16時30分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即將開館!一起來揭秘!
    將在世人面前展現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位於偃師市翟鎮鎮四角樓村南,北距二里頭遺址保護區約300米,南距偃師古城快速公路約200米。該博物館總佔地246畝,規劃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等,滿足博物館文物展示、文物館藏、文物科研和觀眾遊覽休閒等綜合性需求。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於10月19日舉行開館儀式。
  • 探秘華夏之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洛陽目前有77座博物館。據了解,今年我市將大力建設「博物館之都」,在已有博物館的基礎上,在建、續建洛陽倉窖博物館、萬裡茶道博物館等18座博物館,重點打造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等15座精品博物館,建成3座「實體+數字」博物館。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恢復開放 網絡預約參觀每日限額1000人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恢復開放 網絡預約參觀每日限額1000人 2020-03-24 09:28:43 來源:大河網  |  作者:康翔宇> | 字號:A+ | A- 3月23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獲悉,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及風險評估,該館決定於3月26日起恢復開放。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落成迎賓:感受第一王朝氣象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19日,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落成迎賓,一座氣勢恢宏的文化新地標屹立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南側。遺址之上,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及配套設施芳容綻放,為世界遊客開啟一扇了解「華夏之源」歷史的大門。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精彩亮相!來這裡探尋「華夏第一都」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夏都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遺址。中國社科院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在此蹲點堅持考古60年,刷新了中國考古界一系列第一。匯聚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精華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將對進一步增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文化自信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