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致敬中華文明的根與魂——走近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2020-12-21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郝永飛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夏都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遺址。中國社科院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在此蹲點堅持考古60年,刷新了中國考古界一系列第一。匯聚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精華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將對進一步增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文化自信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20日起將正式開館迎賓。記者率先來到這裡,探秘這座「都城」。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門。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攝

  一.二里頭何以如此重要

  二里頭,本是一個地處中原腹地古都洛陽轄區偃師市一個普通村莊的名字。但在中國考古界,「二里頭」卻聲名顯赫。

  二里頭,何以如此重要?

  打開地圖,二里頭所處的洛陽盆地位於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南臨古伊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其所在的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徵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偃師的商城遺址「西亳」是商代早期的都城,距離二里頭僅有6公裡。考古史料證明,「西亳」與二里頭遺址第四期晚期年代相當。二里頭遺址和商城遺址的年代關係,客觀印證了夏商王朝更迭的清晰概念。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專家意見書》如此表述:「在華夏文明與國家形成史上,二里頭文化以其高度發達的文化內涵和大範圍、跨地域的文化吸收與輻射,形成輻輳之勢,成為中華文明形成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核心文化。」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必須要說到一個人:著名史學家、新中國田野考古的先行者徐旭升先生。當時已經年過七旬的徐旭升自北京出發,帶領學生周振華、方酉生等人來到陝西和山西,最終把注意力聚焦到河南洛陽盆地的偃師,後來他據此行寫出了著名的《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二里頭自此一舉成名。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項目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規劃,是中國最早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

二里頭夏都遺址出土文物

雙腹盆

陶罐

  二.三代人刷新考古之最

  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員孫慧男告訴記者:「60年來,我們工作隊共有三任隊長,每一任隊長几乎都幹滿了20年。第一任隊長趙芝荃2017年已經去世了,很遺憾見不到博物館開放的這一天了。第二任隊長鄭光、第三任隊長也是現任隊長許宏。在三代隊長的帶領下,經過探索,發掘總面積超4萬平方米,出土文物萬餘件。」

  在二里頭村頭的考古隊工作駐地裡,記者見到許宏。他說,二里頭屬於大型都邑遺址,考古挖掘工作量大,情況複雜,考古發掘60年,直接參與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他們把最好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二里頭考古事業。對考古和中華文化的痴迷和熱愛,支撐我們走到今天。

  三代考古人,不斷刷新考古的「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近戰兵器、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作坊、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這些史無前例的「中國之最」。

  2004年「最早的紫禁城」橫空出世。「宮城遺址雖然僅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但城市布局中軸對稱、坐北朝南、功能分區等,為中國後來古代宮城確立了基本範式。」許宏說起時仍難掩激動。

  「二里頭遺址目前勘測的面積約有300萬平方米,如今三代人用了近60年,才發掘了1%多一點。」許宏感慨道,「在對早期中國的探索中,還有許多謎團有待於破解。」

  三.展覽開啟夏文化之旅

  二里頭博物館基本陳列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分,系統地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的探索歷程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為了充分展示二里頭考古的時代變遷和研究脈絡,豐富展品是頭等大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已有2000件文物的基礎上,兩年多來,博物館先後徵集到「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辦公室移交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珍貴文件、圖書、音像資料共159件以及來自社會捐贈的有關二里頭考古的專家學者書信、手稿、書籍等。

  「為了支持我們的基本陳列布展,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館特地提供了包括灰陶鼎、陶盉(he)、陶罐、陶甑等16件禹會村遺址出土的典型器物。禹會村遺址是大禹活動的重要見證,兩地文物同時展出很有意義,可以幫助觀眾完整地了解夏代歷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介紹說。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開館,必將促進公眾對神秘夏文化的了解,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和夏文化的研究。二里頭遺址夏都博物館將是講好「黃河故事」的好平臺,是弘揚「黃河文化」的亮麗窗口。

  四.文物「飛入尋常百姓家」

  10月20日起,二里頭考古遺址博物館和公園同步建成面向公眾開放,普通群眾可以到這裡領略「最早的王朝」的神秘風貌,購買文創產品,探尋中華文明之源。「對二里頭遺址和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展示,可以讓公眾更加深刻領悟和認知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堅定中華文化自信。」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說。

  文物既是「金色名片」,也是「金色話筒」,每一件二里頭文物都是黃河故事的講述者。二里頭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就是朝著「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邁出的堅定步伐。

  展廳設置了電子觸控螢幕,互動元素的增添讓展覽更加活潑,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首都博物館時說的這些話,啟迪人深思,為做好文博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須從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去準確把握二里頭文化中蘊含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強化二里頭國家文化符號,打造二里頭文化價值品牌,使之處於黃河文化研究的領先地位。」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飛說。

  (本文圖片均由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攝)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9日 04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有利於闡釋早期中國形成歷程,讓公眾更好地認知了解中華文明悠久歷史,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歷史的力證。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的舉辦,必將為古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更加廣闊的思路和更加有力的支持,讓古都文化遺產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為人類持續和諧穩定、社會文明進步貢獻古都智慧。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老百姓親近中華文明的地方
    這是11月10日上午11時左右,記者在洛陽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時看到的情景。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通過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2000餘件藏品,集中展示了二里頭遺址作為「華夏第一王都」的豐富內涵。特意帶朋友來參觀的洛陽師範學院的郭教授說,學術界雖然有爭議,但並不排斥建設這樣一個博物館,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讓更多的民眾感受早期中國的歷史文化底蘊,感受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也可以啟迪共同探尋華夏文明之源。
  • 全球最大遺址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偃師市翟鎮,北距二里頭遺址保護區約300米,南臨古城快速路。 博物館建築外廓象徵著二里頭出土的延續華夏文明五千年的綠松石龍圖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屋頂平面暗含一把「鑰匙」,其象徵著二里頭文明是研究早期中國、華夏文明的形成的關鍵考古遺存
  • 走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感受中華早期文明精粹
    自發現以來,這處距今3800年至3500年的遺址不斷帶給考古人驚喜。學者認為,以中華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論,二里頭文化就是重瓣花朵的花心。「二里頭文化與都邑的出現,表明當時社會由若干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並存的局面,進入到廣域王權國家階段,這個態勢猶如從『滿天星鬥』到『月朗星稀』,由多元化的邦國文明走向一體化的王朝文明。」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精彩亮相!來這裡探尋「華夏第一都」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夏都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遺址。中國社科院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在此蹲點堅持考古60年,刷新了中國考古界一系列第一。匯聚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精華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將對進一步增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文化自信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 洛陽農商銀行洛龍支行黨支部走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映象網訊(記者 徐孟國 通訊員 白丹)為深入開展「強使命、找差距、明舉措、勇擔當」研討活動,豐富主題黨日活動形式和內容,創新黨建載體,活化黨建形式,激發黨建活力,6月24日上午,洛陽農商銀行洛龍支行黨員幹部一行40餘人在黨支部書記宋宜洛的帶領下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通過實地察看的方式參觀踐學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揭開「最早的中國」神秘面紗
    這座經過多年精心籌備的博物館都將有哪些國寶重器與公眾見面?10月17日,在距離開館還有兩天之際,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19日,該博物館將舉行開館儀式,20日起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從外看:打開中華文明的鑰匙研究中華文明的「巨龍」    17日一早,當記者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時,有不少附近居民和遊客早已來到博物館前的廣場。
  •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建「早期中國研究...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6月13日,在河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飛共同為「早期中國研究中心」揭牌。「早期中國研究中心」依託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具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同組建成立。
  • 給予文物保護,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展櫃製作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河南洛陽偃師市翟鎮鎮四角樓村南,規劃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 從高空俯瞰,博物館屋頂平面暗含一把「鑰匙」的形象,象徵二里頭文明是研究早期中國、華夏文明的形成的關鍵考古遺存,是打開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今日開館 來這裡探尋「華夏第一都」
    10月19日,隨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探尋「華夏第一都」。  然而,30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目前只發掘了不到2%,展現在世人面前的珍貴遺存只是冰山一角。  盤龍+鑰匙,博物館的外形很炫酷  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車轍、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眾多耀眼的標籤,讓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備受矚目。
  • 一起「漫遊」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洛陽偃師翟鎮二里頭遺址區南300米處,是集中展示夏都文化、二里頭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樓、二樓有5個常設展廳。
  • 探秘華夏之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洛陽目前有77座博物館。據了解,今年我市將大力建設「博物館之都」,在已有博物館的基礎上,在建、續建洛陽倉窖博物館、萬裡茶道博物館等18座博物館,重點打造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等15座精品博物館,建成3座「實體+數字」博物館。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落成迎賓:感受第一王朝氣象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19日,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落成迎賓,一座氣勢恢宏的文化新地標屹立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南側。遺址之上,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及配套設施芳容綻放,為世界遊客開啟一扇了解「華夏之源」歷史的大門。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20日起對公眾免費開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王雪娜10月17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於10月19日舉行開館儀式,20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完整展示夏文化脈絡,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展出文物2000多件,主要來自二里頭遺址60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二里頭文化區內重要遺址出土遺物,以及在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兩大學術研究工程開展過程中留下的文字、圖像資料等,不少珍貴文物是首次亮相。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誕生記
    五年後,夏鼐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文中重申:「二里頭文化的晚期是相當於歷史傳說中的夏末商初……在考古學的範疇內,我們還沒有發現有確切證據把這裡的遺蹟遺物和傳說中的夏朝、夏民族或夏文化連接起來。」2017年3月23日,國家文物局在回復洛陽市文物局《關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項目選址的請示》的批覆文件中,曾明確提出「我局建議該遺址博物館名稱中不含』夏都』」。不過,洛陽文物局2018年12月在徵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館徽設計方案文件中,卻使用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館徽徵集方案的名稱。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摘取基本陳列精品獎
    5月18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在南京揭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獲精品獎。  本屆推介活動競爭異常激烈,申報數量為歷屆之最,評選結果「含金量十足」。
  • 在二里頭 觸摸「最早的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10月19日,位於偃師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迎客。當天,整個洛陽城漫起了大霧。很少有一處文化遺存的意義如二里頭這麼重大。按照學界公認的看法,二里頭的發現,將與商周相連的、有實證的中國文明史前推了至少300年。然而,儘管與文獻中「夏」的年代和位置基本吻合,二里頭與「夏」的聯繫卻始終無法獲得眾口如一的認可。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
    (記者桂娟、雙瑞)歷經兩年多建設,備受關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19日正式開館。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2000餘件藏品,集中展示了二里頭遺址作為「華夏第一王都」的豐富內涵。「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將有利於闡釋早期中國形成的歷程,讓公眾更好地認知、了解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將成為國內外了解中華文明的又一個文化高地。」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開館儀式上說。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成新的「文旅打卡地」
    備受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自10月19日開館、開園以來,人氣爆棚。整整一個月,博物館接待遊客27萬人次,考古遺址公園的遊客也絡繹不絕。這裡,已成為古都洛陽新的「文旅打卡地」。一個月接待遊客27萬人次剛剛過去的雙休日,氣溫驟降,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依然「熱度」不減,僅周六一天就有近萬人前來「打卡」。
  • 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又獲一項國家榮譽
    今天上午,從河南洛陽「5·18國際博物館日」暨「東方博物館之都」系列宣傳活動啟動儀式現場獲悉,河南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又獲得一項國家榮譽:在國家「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結果,「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基本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