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隻實驗用青蛙的新鮮屍身剝皮去頭,泡在液體中,接上電極;儀器把電子音樂中的節拍轉換成電信號,傳給電極,使尚存活性的青蛙肌肉做出反射。在音樂聲中,無頭蛙屍的大腿隨節奏踢動,如同舞蹈。
陸揚為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新創作的影像裝置「移動光背」。大屏幕上投射的影片,是不同種族膚色體格的模特,背負浮雕圖案的彩色背板,或坐或立或行。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供圖/圖)
陸揚為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新創作的影像裝置叫「移動光背」。大屏幕上投射的影片,是不同種族膚色體格的模特,背負浮雕圖案的彩色背板,或坐或立或行。背板的圖案取自不同宗教中的神像——火焰、光暈或光刺,都是神像頭後的光環,也叫做背光。光環代表神的大智慧,而這些「光環」就陳列在展廳裡,觀眾要是不怕沉,可以把它們從架子上取下來背在自己身上。
「但是他始終還是一個凡夫,」陸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造像和凡夫之間的切換,一部分是對宗教造像的質疑,還有一部分是對凡夫智慧的質疑。」
半人半神不存在,半人半機械(Cyborg)卻是人類在認認真真研究和實驗的技術:未來人類必將進行星際旅行,人的脆弱機體和自有生理機能不足以勝任,一個可能的解決就是向人體移植可通過神經系統控制的機械裝置。陸揚作品把Cyborg概念中人渴望的「力量」替換成了「智慧」。
她在中國館的另一件作品也是拿「人」和「神」做文章。創作於2011年的影像裝置「忿怒金剛核」,通過三維動畫的形式,把人的憤怒機制與藏傳佛教造像大威德金剛融為一體。人類表達憤怒的關鍵在於大腦中名為「杏仁核」的組織,它接收到憤怒信息,控制一系列腦結構,使面部肌肉做出憤怒表情。大威德金剛的忿怒本尊,在宗教中的解釋是「表面忿怒可怖之相,實則佛陀大悲之心,死者見之,應無所畏懼,因已無肉身,故無所傷害」。
把杏仁核系統植入忿怒本尊,所以叫「忿怒金剛核」。這裡邊有一種戲謔般的疑問:當表情因憤怒而扭曲時,內心是否仍然能懷有悲憫?
1984年出生的陸揚在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讀完研究生。她對生物、醫學有相當的興趣,並且尋求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了不少研究。最初的一批紙本作品,就是用電腦把一些生物實驗一般的設想畫出圖表。但她那時沒有實現它們的物質條件。
一家日本的美術館幫助她在日本完成了名為「復活」的作品。8隻實驗用青蛙的新鮮屍身剝皮去頭,泡在液體中,接上電極;儀器把電子音樂中的節拍轉換成電信號,傳給電極,使尚保留活性的青蛙肌肉做出反射。在動感十足的音樂聲中,無頭蛙屍的大腿隨節奏踢動,如同舞蹈。
「意識控制不了身體,作品就在探討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生命的邊界。它只有半個身體,但它仍舊在動。你會覺得:它是活的嗎?但它又不是活的,這是很奇怪的感覺。」陸揚說,因為使用蛙屍,作品傳上視頻網站後,被罵得很慘,事實上在日本,實驗動物屍體的取得和使用,有極嚴格的規則和手續。
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在陸揚的很多作品裡十分明顯。2013年的動畫/遊戲作品「子宮戰士」把整套女性生殖器官擬人化,骨盆是它的戰車,衛生巾、血液、卵子甚至胎兒成為它的各種攻防技能,動漫迷從中看到《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子。
2014年創作的動畫MV《癌寶寶之歌》用螢光色、八位機遊戲風格,把癌細胞塑造成一群賣萌的寶貝,高唱「我們茁壯成長,迅速分裂繁殖,你怎麼都想不到。我們要和你永遠在一起,媽媽爸爸,請不要殺我們」。最黑色幽默的,是畫面上並列「你死我活」「眾生平等」兩條標語。不過在結尾,歌詞回到勸導式的「如果你不喜歡我們,請別生下我們,在你得癌症之前」。
動漫文化中的cosplay(角色扮演)也出現在作品中,無性別的「子宮戰士」由日本的「無性人」進行cosplay。這位原名杉山真王的插畫師手術切除了全套男性生殖器官,陸揚從新聞裡知道了他。陸揚說她理解杉山,「肉身肯定是困擾,激素水平或者其他問題,對思考問題會有障礙的」。
遠離現實,在虛幻中尋找「純粹」的思考是動漫文化的要義,而陸揚又從自己興趣濃厚的佛教中為這種傾向找到了解釋:「社會中你有姓名年齡性別國籍等等界定,無法跳脫,是『我執』一個根本的所在。Cosplay是跳脫的一種途徑。你執著地覺得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你的智慧也就局限於這樣一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