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智能貨櫃代替無人貨架成為新的風口。
據《2017年無人貨架行業白皮書》統計,17年共有二十多家無人貨架創業企業獲得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30億元。然而高貨損率、差強人意的消費體驗和薄弱的供應鏈讓無人貨架賽道在短短半年內盛極而衰。
在跑馬圈地的上半場基本結束後,無人貨架公司共同的趨勢是走向貨櫃化、智能化。京東、蘇寧、全家等大型零售商均開始轉向布局智能貨櫃。每日優鮮便利購、便利蜂、螞蟻等創業公司也開始進行從無人貨架向智能貨櫃的迭代。
36氪最近了解到的小萌科技是一家專攻機器視覺技術的智能貨櫃技術服務商,為貨櫃運營商和快消品牌商提供智能零售終端和SaaS服務。
智眸無人零售櫃
在智能貨櫃領域,主要有三種技術方式:RFID、重力以及機器視覺技術。
RFID的優點在於可溯源,適用於多點購物結算問題。缺點在於RFID對於金屬和液體的識別不好,易脫落,同時成本較高,一個RFID標籤需要0.5元左右。
小萌科技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完成三件事:用戶身份識別、商品識別和用戶與商品的智能關聯。整個消費場景即,當消費者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需要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進行新用戶的註冊,開通免密支付,通過掃碼完成身份驗證。通過驗證後打開櫃門自主購物,關門後智能櫃通過機器視覺的方式對交易貨品種類和數量的識別,用戶在手機上會收到帳單推送,完成支付。
機器視覺的技術難點在於進一步提升商品豐富度和識別率。據創始團隊介紹,智眸無人零售櫃通過168層的神經網絡進行深度學習,識別準確率達到99.5%,目前已實現對近500個SKU的支持,品類包括瓶裝飲料、硬包裝零食、盒裝牛奶等。
生產成本高是智能貨櫃的另一難題。傳統無人貨架成本極低,均價可以控制在百元。而智能貨櫃一個機器成本平均在2-3萬元,設備價格高昂。創始人介紹,小萌科技目前已將單個設備成本控制在萬元以內。
目前小萌科技已完成櫃體研發和量產。今年4月起在上海周邊等地試點運營推廣,出貨量達數百臺。主要落地場景包括辦公室、地鐵站、酒店大廳、餐廳等。
小萌科技日前已與微盟達成戰略合作,將依託微盟1400家代理商進行全國鋪設。微盟孵化的智能零售運營商「溫帶」也採用小萌的智眸零售櫃。
團隊方面,小萌科技核心團隊均來自國內外名校,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上有10多年研究經驗。創始人顧勤偉畢業於復旦大學計算機系,曾任職於英特爾、獵豹移動、小米生態鏈企業等,在算法系統集成方面經驗豐富。
貨櫃作為近場零售的一種,是對現有零售業態的增量補充。目前國內貨櫃所處的階段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非常類似。同樣面對租金與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的壓力,加上人均收入上升對便利性要求增加,為這種無人、佔地面積小的自動售賣生意供爆發的良機。目前日本約每22個人共享一臺自動售貨機,共有580萬臺。而國內僅有30萬臺,增長空間巨大。
賽道中已經湧現出不少如魔盒Citybox、哈哈零售等的智能貨櫃運營和研發初創公司,36氪此前報導的巨米智能、奇點雲也屬於這個賽道。如果您對這個賽道有更多的想法見解,歡迎與我微信溝通交流。
--------------------------------
。
超人學院相信早期生態推動社會變革,使命是為早期生態培養領袖人才,詳情可見36氪想要為進入創投圈的年輕人做一所「超人學院」,你來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