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八十年:黃永玉的版畫 這裡有人生歲月,世界大千

2020-12-07 騰訊網

2019年,黃永玉先生在家中

「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黃永玉

黃永玉,大多數讀者都知道他的水墨畫,人們完全被畫面中蘊含的達觀通透、犀利幽默所徵服,毫無保留;或者知道他創作的猴票,這枚發行於1980年的中國第一枚生肖郵票已經升值15萬倍,近乎神話。孰不知,木刻版畫才是貫穿黃永玉一生的「正業」。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現場

如果從14歲加入中國東南木刻協會算起,黃永玉與木刻打交道已經超過80個春秋了。2020年,黃永玉96歲。8月26日,他的個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這一次只展出版畫,題目為「入木」。黃永玉刻了一輩子版畫,但這卻是他人生第一次版畫專題展。

黃永玉 李流丹 木刻長卷《勞軍圖》62×296cm 1949年

出乎意料的是,黃老一生的木刻原版保存得完好。在籌備展覽前夕,他面對著這些跟隨他輾轉大半個世紀,已被油墨浸染的黝黑髮亮的木板,感慨道:「我怎麼活過來的?要不看到這些木板,我幾乎忘記了。唉,千山萬水貼著肉的、貼著肉的什麼呢,貼著肉的骨頭吧!這一堆骸骨啊!」

北京畫院美術館三層展出的黃永玉部分版畫及木刻板

這次展覽精選的200餘件版畫作品佔據了北京畫院一至三層的所有展廳。時間跨度從1940年代新中國成立前夕,一直到1990年代黃老的最後一張木刻版畫,在這裡可以看到革命群眾、母子情深、邊疆風情、活潑動物、天真兒童……半個世紀的光陰都在這一刀一刀的刻痕裡。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現場

黃永玉的版畫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北京畫院老院長王明明說:「他既不同於當時在延安時期的革命生涯中成長起來的版畫家,也不同於新中國成立之後接受了系統學院美術教育的藝術家。黃老的版畫基於他過人的藝術天資與特殊的成長經歷,在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且並蓄現當代漫畫和插畫諸多的藝術形式之後,還巧妙地吸收並借鑑西畫中的元素納為己用,從而形成的獨特的風格面貌和多元的創作格局。」

觀眾觀看黃永玉版畫

他說:「黃老的版畫大多以線條為主,他對於黑白的運用靈活自如,刀法變換、線面具下、遊刃入木、神而明之。其構思立意新穎綺麗,有感而發且想落天外,畫面充滿童趣與幽默,形成了清新明朗的意趣和情調。黃老以其過人的天賦才情,自出機杼、獨成一家,他為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現代版畫史中佔有特殊地位。」

1953年,黃永玉與齊白石合影

15歲開始浪跡天涯,50歲考了駕照,60歲畫了一張史上最貴的猴票,80歲登上《時尚男士》雜誌封面,93歲開法拉利…… 這名比年輕人還有趣的「90後」每每登上報端,總能在引發驚嘆之餘,激發出人們心中的「童心」,成為大家心目中魅力永存的「男神」。

1962年,黃永玉在校尉胡同美院宿舍刻花卉

但在媒體光環背後,才是一個真實的、作為一名藝術家的黃永玉,他說:「我一輩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機會不多。過日子倒是從來不敢苟且、不敢懶惰,怕都是刻木刻養成的習慣。一刀一刀往下刻,生怕出現差池。」

1991年,黃永玉刻於翡冷翠(佛羅倫斯)的最後一張木刻版畫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說:「黃永玉先生藝術的根是版畫,做版畫要運籌空間與時間,因此哪有版畫家不理性的。他的那些所謂的『出圈兒』,是給我們這些未經世事的晚輩驚訝用的,他的人生與創作一直在自己的可控世界之內。他的圈兒比我們一般人大得太多了!」

1960年,黃永玉為女兒刻像《黑妮》及木刻原板

隨便選一幅黃永玉的版畫都能證明「不敢苟且、不敢懶惰」,在他的木刻版畫裡既有極簡的寥寥幾根線條,也有密不透風的全景式描繪,但無一例外都獨具慧眼,透露著對自然的深入觀察和極具匠心的設計、造型及動手能力。

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講述第一次看到《春潮》原作的情景

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三樓,有一幅木刻作品《春潮》擺放在顯眼位置。吳洪亮給我們講了他的經歷:「我第一次見這幅作品是在新疆舉辦的一次展覽上,當時還不知這是黃老的作品,但遠遠地這幅作品的氣息就吸引著我跑過去,一看署名心中為之一震,果然是大匠之作。」

春潮 1961年

這幅作品刻於1961年,整幅是一個線的世界,多組線條排列疏密有致,卻又縱橫交錯,營造出在大海之中浪花翻騰、千鈞一髮的氣氛,畫面正中央是一隻巨大的黑鮫,它極度扭曲的軀幹翻攪起漩渦,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遠處則是一葉小舟,兩名青年人,一名努力撐槳,另一名則奮力向鮫魚投擲巨大的刺鉤,繫著刺鉤的繩子彎曲纏繞在空中,宛如整段恢弘交響樂裡的一小段輕快華章,左下方一排飛魚在空中掠過,似乎代表著即將勝利……

黃永玉木刻過程視頻截圖,這是一雙刻過無數木板的手

僅有的黑線、白線可以表現出如此驚心動魄的場面,不得不說,在黃永玉的刻刀下,一塊塊粗礪的木板被賦予了魔力。黃永玉把這個過程形容為「木刻刀的刀尖,像舌頭,細細地體會板子上的那點微妙的味道」,他說「木刻是個累活,累上癮改不回來了,就這麼刻了我半輩子。」

2020年初,黃永玉先生在家中整理版畫舊作

展覽開幕前夕,黃老手書了這次展覽的前言,其中有一段說:「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擊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千山萬水,抗戰八年,這些木刻板子居然還能聚在身邊,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

黃永玉手書自作序《入木八十年》

整篇前言,有數百字之多,工工整整,一絲不苟,如同黃老的木刻。如今這些木板和版畫靜靜地躺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廳中,它們身上帶著時光的印記、生活的情趣,不僅是歷史的骸骨,還是閃爍著智慧與人性光芒的一顆赤裸裸的心。(文圖/許柏成 黃永玉先生肖像及作品照片由北京畫院美術館提供)

黃永玉自述:「我從小喜歡上海漫畫雜誌,欣賞他對於人世百態的分析,享受幽默的快樂。長大了,懂得了以幽默來排解困擾,幽默是非常強大的人生態度。」

以黃永玉代表作《阿詩瑪》作為封面插圖的出版物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現場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現場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現場

黃永玉木刻版畫作品:(以創作時間先後為序)

學生衝馬隊 36.3×22.4cm 1947年

翠翠和爺爺 13.5×18.5cm 1947年 沈從文小說《邊城》插圖

風車和我的瞌睡 36.5×22.5cm 1947年

邏輯病者的春天 26×18.7cm 1947年

臺灣食攤 38×36cm 1948年

我在海上一輩子 29.5×29cm 1948年

三等電車 30×17.5cm 1950年

擦皮鞋的孩子 18×10cm 1950年

自家的飛機 21.5× 16cm 1953年

狼與貓 13×12.8cm 1953年

大風雨和蜘蛛 25.5×16cm 1953-1954年 馮雪峰《寓言》插圖

帶著「流亡王子」頭銜的小鴨 18.5×28cm 1953-1954年 馮雪峰《寓言》插圖

初進森林 30.7×23cm 1954年

森林小學 30×39cm 1957年

齊白石 24×34cm 1954年

阿詩瑪 25.5×12.9cm 1955年

魯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工作者 35×45cm 1955年

火車頭的經歷 10×12.3cm 1957年 賀宜《野旋的童話》插圖

森林之路 27×40cm 1957年 張梅溪兒童文學《在森林中》插圖

小鹿你好 40×26.5cm 1957年

進山 40.5×30cm 1958年

葫蘆信 25.8×33.5 1961年

夏天的花 25×34cm 1962年

往事回憶 65.5×113cm 1964年

頤和園 66×80.5cm 1964年

童年·那四月暖和的風 83×49.5cm 1983年

黃大 1991 於翡冷翠 20×29cm 1991年

(本文來源於藝術中國網站,地址為http://art.china.cn/txt/2020-08/28/content_41272189.shtml 如有侵權,聯繫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入木八十年:黃永玉的版畫 這裡有人生歲月,世界大千
    黃永玉先生在家中「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2020年,黃永玉96歲。8月26日,他的個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這一次只展出版畫,題目為「入木」。黃永玉刻了一輩子版畫,但這卻是他人生第一次版畫專題展。
  • 入木八十年: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面世
    日前,96歲的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面世,該書收入了400餘幅黃永玉創作於20世紀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在該書的序言中,黃永玉說,「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
  • 木刻人生:黃永玉版畫藝術展
    黃永玉 臺灣食攤 38×36cm 1948年8月26日,由北京畫院主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於北京畫院美術館一至三層舉辦。
  • 木刻人生:黃永玉版畫藝術展
    20世紀30年代,由魯迅倡導的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盛起。少年黃永玉因木刻家野夫的《怎樣研究木刻》一書,開啟了自己的版畫創作之路。沒有受過科班訓練的他,卻有著忠實於生活的敏銳認知與內化感受。懷著對家鄉鳳凰的深愛,黃永玉寫下了無限的浪漫情調與盎然詩意,並從為文學作品和報紙雜誌做插圖這條道路開始,創作了大量版畫作品。
  • 入木八十年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近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這是96歲高齡的「鬼才」黃永玉親題手記中的話。參展作品涵蓋他從20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入木八十年,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從藝態度跟文學態度一樣,依靠的是永不枯竭的故鄉思維。」20世紀30年代,由魯迅倡導的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盛起。少年黃永玉因看到版畫家野夫的《怎樣研究木刻》一書,開始行動起來。
  • 黃永玉和他的版畫藝術
    來源:北京日報王明明1962年兒童節,我和妹妹綠霞、弟弟衛明曾與黑蠻、黑妮兄妹和李庚在北京兒童影院舞臺上為小朋友們進行繪畫表演,至今記憶猶新。那時與我同歲的黑蠻和黑妮兄妹受黃永玉先生的影響,畫風大膽,色彩絢麗,稚氣天成,我很羨慕他們有一個大畫家父親。1991年我到香港舉辦個人畫展,黃老不僅為我題字,飯後還特意帶我去了美術用品商店挑選進口顏料及寫生畫架,並親自買單。
  • 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面世,勾勒其「入木八十年」的藝術生涯
    日前,96歲的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了400餘幅黃永玉創作於20世紀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在該書的序言中,黃永玉說,「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
  • 展訊:黃永玉版畫藝術展
    「8月26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之「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於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精選黃永玉從上世紀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勾勒其「入木八十年」的藝術生涯。>想必大家對黃永玉老師不會陌生
  • 96歲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面世 :木刻讓我不苟且不懶惰
    原標題:木刻讓我不苟且不懶惰   日前,記者獲悉,96歲的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終於面世,該書收入了400餘幅黃永玉創作於20世紀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 黃永玉木刻版畫作品集
    很多人知道黃永玉的國畫、油畫,大多數人不知道他早年的木刻生涯以及版畫在他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實際上他14歲開始接觸木刻並發表作品,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黃永玉 庚子年《入木》收錄了黃老的大部分木刻作品,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特撰此文,講述他對黃老木刻版畫藝術的理解。1962年兒童節,我和妹妹綠霞、弟弟衛明曾與黑蠻、黑妮兄妹和李庚在北京兒童影院舞臺上為小朋友們進行繪畫表演,至今記憶猶新。
  • 黃永玉「入木」:他所有的藝術都是版畫,用不同方式表現的版畫
    本公號所刊文章,除特別說明外,均為原創一位知名畫家總有一幅或一類作品為公眾熟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或是梵谷的向日葵。睜一眼閉一眼的貓頭鷹則是黃永玉的招牌。他還有一幅作品,即便是不關注美術的人,也能想出它的樣子,那就是1980年猴票。紅色底子上的猴子,自問世以來即伴隨著財富的想像和各種傳奇故事。
  •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於8月26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展
    此次展覽以「入木」為題,以黃永玉親題手記為線索展開,精選其從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力圖全面、完整的勾勒出這位藝術大師的版畫發展敘事與創作面貌。——黃永玉2020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魯迅倡導的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盛起。少年黃永玉因木刻家野夫的《怎樣研究木刻》一書,開啟了自己的版畫創作之路。
  • 96歲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面世「過日子從不苟且不懶惰是刻木刻養成...
    日前,記者獲悉,96歲的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終於面世,該書收入了400餘幅黃永玉創作於20世紀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在該書的序言中,黃永玉說,「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
  • 這個展涵蓋了近200件黃永玉版畫作品
    看了個展【這個展涵蓋了近200件黃永玉版畫作品】「木刻是個累活,累上癮改不回來了,就這麼刻了我半輩子。」「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近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這是96歲高齡的「鬼才」黃永玉親題手記中的話。參展作品涵蓋他從20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入木八十年,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從藝態度跟文學態度一樣,依靠的是永不枯竭的故鄉思維。」
  • 黃永玉首個版畫展舉行
    藝術家黃永玉這樣形容自己的木刻創作。日前,由北京畫院主辦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這是96歲的黃永玉首個版畫展。展覽以「入木」為題,精選其自上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200件,力圖全面、完整地勾勒出藝術家的版畫發展敘事與創作面貌。木刻是其藝術的根「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 北京畫院舉辦黃永玉版畫展
    展覽以黃永玉第一人稱敘述開啟,結合藝術家本人回憶80年版畫創作生涯寫下的「心得手記」 ,串聯了三層展廳的所有作品。「入木」展覽的緣起還得從去年11月底說起。當時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在黃永玉萬荷堂的畫室裡見到了黃永玉女兒黑妮為父親整理出來的一批版畫,她說父親幾十年來所創作的木刻原版大都還保留著,足足有300多塊,她近期正在把其中的一些印出來。
  • 展演 | 黃永玉版畫藝術展還剩一周!近兩百件人間佳作亮相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展覽日期-2020此次展覽以「入木」為題,以黃永玉手記為線索展開,精選其從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力圖全面、完整的勾勒出黃永玉的版畫發展敘事與創作面貌。關於黃永玉黃永玉,中國畫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祖籍為湖南省的鳳凰縣城。
  • 木刻八十年 200件作品解讀黃永玉的首個版畫展
    8月26日,「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以「入木」為題,以黃永玉親題手記為線索展開,精選其從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力圖全面、完整的勾勒出這位藝術大師的版畫發展敘事與創作面貌。「入木八十年」 黃永玉手記親述「木刻是個累活,累上癮改不回來了,就這麼刻了我半輩子。
  • 木刻八十年,200件作品解讀黃永玉的首個版畫展
    8月26日,「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以「入木」為題,以黃永玉親題手記為線索展開,精選其從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力圖全面、完整的勾勒出這位藝術大師的版畫發展敘事與創作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