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品百味人生。
不同於劇中,《知否》原著中人物更形象具體。
果敢聰慧的盛老太太,殺伐果斷的賀老太太,七竅玲瓏的孔嬤嬤以及目光長遠的常嬤嬤都是一等一的智慧長輩。
原著中,常嬤嬤一生三苦:一苦少年喪父,二苦中年喪夫,三苦老年喪子。
受盡人生悽苦,但她從未自哀自怨反,而是一直努力向上。她不但能辨別白花,為顧二擋風遮雨,還特別會培養人才,為孫子覓一個好人生。
一、能識人,會辨事
常嬤嬤第一眼看見曼娘時就心生厭惡。
那時的曼娘從頭到腳都是楚楚可憐,一無錯處,對她也恭敬有禮,常常未語淚先流,可常嬤嬤卻怎麼看她都不順眼,顧二叔離家後,她為了躲開曼娘糾纏追問,還搬了家。
顧二叔最開始也被曼娘蒙蔽,在認清了她的為人後,也問過常嬤嬤怎麼能看出曼娘的偽裝。
常嬤嬤道:「老婆子不懂什麼大道理,嘴也笨,說不明白;可卻有一雙眼睛,她若是個好的,就不會攛掇你胡來;你瞧瞧你,自打被她纏上了有過什麼好事沒有!如今還離了侯府,漂泊在外,都是她害的!」
顧二叔遇到曼娘後,未婚先有子,這樣一來根本就娶不了好人家,對前程更有影響。
而且與老侯爺關係越來越差,最後有家都不能回,整天在外遊蕩,沒有一件事。
常嬤嬤很清楚這點,真愛一個人,應該替他著想,而不是連累他。曼娘或許也愛顧二叔,顧二叔的高度她到不了,她不想著把自己變好,而是想把對方從拖下來,拖到跟她一樣的程度。
二、真心疼愛顧二叔,為他遮風擋雨
與曼娘那種拉人下水的「愛」不同,常嬤嬤是真把顧二當自己孩子,為他的著想。
曼娘是戲子出身,與顧二有了兩個孩子。常嬤嬤覺得再這麼下去,他的前程肯定沒了。她不顧臉面子對顧二跪下哭道:「那曼娘身子太好了,尋常湯藥對她不管用,只能求哥兒別再糊塗了,可不能再生孩子了!不然老婆子就要去尋死。」
顧二叔聽下去了,也慢慢地疏遠了曼娘,兩人也沒生出第三個孩子,一直到最後發現曼娘的真面目。
當時,顧二很喜歡曼娘,常嬤嬤此舉是有了風險的,很有可能得罪顧二,可她還是這麼做了。
顧二叔與老侯爺翻臉後,在外闖蕩,常嬤嬤經常去照顧他,看他一身的傷,以為他不在外跑生意,非常心疼,就對他說: 「哥兒呀,瞧你這累的,外頭買賣不好做,你也莫要亂跑了,嬤嬤這兒有些銀子,回頭你置些地,安穩的過日子罷。」
後來,明蘭懷孕,康姨娘和小秦氏聯手整她,總是叫她去請安。常嬤嬤聽了些風聲,又聽夏荷說:每次來都讓夫人作陪,推了幾次太夫人那邊就有言語。常嬤嬤一聽,便留了心眼。那日,康姨媽前腳上門,後腳常嬤嬤就風急火急的來了。
康姨媽見常嬤嬤先是冷言冷語,常嬤嬤也不生氣,耐心解釋:夫人有孕,實在不便。康姨媽就說明蘭:仗著肚子有貨,託大拿喬,不敬長輩。
常嬤嬤罵道:「呸,長輩,哪門子的長輩!我敬你是夫人的娘家人,才敬你一聲姨太太,還真把自己個兒當碟菜了!睜大你的眼,仔細打量打量,這家人姓顧!親家姓盛!你康家是盛家的連襟親,跟咱們顧家更是轉了幾個彎兒的親!來這裡充什麼長輩!」
「……什麼東西!自家死了人哪,奔喪都沒這麼勤快,沒半分大家夫人的模樣,三天兩頭往這家跑,不知道還當是多近的親戚,別是來打秋風的罷!」
「有人倒好,還蹬鼻子上臉了,更有那裝傻充愣的。怎麼的?!打量著侯爺若是無後,能便宜了誰不成!我告訴那起子黑了心肝的東西,我那燁哥兒沒遂了你們的心願,如今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字字句句重要害,氣得康王氏和小秦氏臉色大變。她是個明白人,明蘭把澄園內外管的頭頭是道,她便不再插手半分。顧廷燁這次出門,她自知他的顧忌,只在明蘭不方便出手時,裝瘋賣傻,倚老賣老一番便是。
所以顧二叔和明蘭特別尊重她,把她當自家長輩,在老人家需要的時候,盡心盡力幫助她。
三,目光遠見,重視教育,為子孫著想
常嬤嬤是夭折了初生女兒後便去白家做奶娘的,很盡心妥帖,白老太公提出收下常家夫妻倆,她寧可少落些好處,也婉拒不從。隨著白老太公越來越發跡,常嬤嬤因忠心用事,很受重視,家境漸漸好了,待到白夫人出嫁時,多少奴僕都搶著要跟去侯府『享福』,但她卻沒有跟去,而是回老家經營自己的小家庭,從未入奴籍。
顧二叔青雲直上,她也沒攀附過來,只是在他需要的時候出來幫幫忙。
常嬤嬤的兒子去世了,孫子孫女都她教養,尤其孫子常年,更是難得一見的人才。
不但舉止談吐,磊落光明,見到高位之人並不露怯,來到富貴之鄉也無憤慨或豔羨等情緒,只帶著一種朗然的欣賞態度去愉快賞鑑,不卑不亢,頗有古君子之風。
常年將來要科舉入仕,就不能在身份上有硬傷,否則容易在官場上遭人攻擊,他的祖母可以做過奶娘,但不能入奴籍。常嬤嬤目光長遠,用心替兒孫打算。
古代教育並不普及,沒有電燈柱上鋪天蓋地貼的家教廣告,如果不是內行人,很難知道哪位先生教的好,像莊先生,整個兒一隱士做派,家住一條沒有門牌的小胡同,當初盛紘可費了盛紘姥姥勁兒才打聽到他,又費了爺爺勁兒才把他請到登州去。
她知道明蘭出身書香世家,就問明蘭能不能給常年介紹一個好的教書先生。明蘭當然幫忙,她常年推薦給了長柏。
後來,常年變成海家家塾裡學究最喜歡的學生。
長大後,常年考上兩榜進士,當了官,娶了顧二叔的蓉姐兒,有得力的嶽家,常年自己又上進,前途無量。當然,這少不了常嬤嬤的功勞。
俗語都在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說的應該就是常嬤嬤這樣的長輩吧!
當然,不是每家都這麼幸運能有這樣的長輩。《知否》中也有像孫母這樣不識好歹又糊塗的婆婆,把好媳婦趕走,最後粗茶淡飯天天挨罵。賀弘文的母親也是,硬是把兒子的大好姻緣給毀了。
不得不說有這樣的長輩福延幾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