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對清華人如此重要?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就坐落於此。這是我國第一座展示中國古代建築技術、藝術及其發展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再傳弟子,中國古建築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王貴祥在《似是故人來》節目中介紹,「這個博物館對我們清華人來說,有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我們中國建築史界的先驅,我們清華大學建築歷史的奠基人,也是中國建築歷史奠基人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最新學術期刊《建築史學刊》創刊發布
《建築史學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貴祥教授擔任主編,以建築學院現有《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論彙刊》兩本學術集刊編輯部的多位教師、博士為核心編輯團隊,並組成了由中國工程院莊惟敏院士、中國建築學會李存東秘書長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領銜,國內外建築史學領域多位知名學者加盟的編輯委員會。
-
《似是故人來》第八期播出 探索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內涵與智慧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梁思成的再傳弟子王貴祥,一起走進中國古代建築的世界,探索古建築文化的內涵與智慧。王曉輝與王貴祥的對話中,金句頻出,引發公眾思考。西方傳統建築追求堅固、實用與美觀。中國傳統民居布局,除了承載著美觀與使用功能的高度統一,更重視與外在自然的和諧共處。」「中國古代建築跟歐洲的差別,那就是歐洲高等級建築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石結構,而我們的高等級建築都是木結構。中國古代最高等級建築是什麼呢?是祭祀建築。因為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
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
本刊特約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王貴祥教授對此問題作答。 「材料決定說」和「技術決定說」都難以成立 事實上,要想真正說清楚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
淺議中國民族建築與東亞建築體系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王貴祥中國民族建築應該有兩個基本的定義範疇,一個是廣義的民族建築,即中國民族建築包括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民族歷史上創造的各具特色的傳統建築,當然,也包括代表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中原地區歷代官式建築
-
鏡頭作證 中國古建築的創意之旅與發現之美
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王貴祥的心情卻是複雜的。 他一方面為北京古建築幾十年來被大量拆除,如今無法像威尼斯、羅馬那樣申報世界歷史名城,只能申請中軸線感到遺憾,另一方面也為如今公眾對中國古建築文化認知的提高感到欣慰。
-
清華大學教授張杰任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任命會議現場黨委副書記張啟鴻宣布學校黨委任命決定:為加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領導班子建設,學校商請清華大學並經清華大學黨委研究同意,學校4月28日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聘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杰教授為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
古都傷逝與文化覺醒
讀罷「古都五書」,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貴祥的那番話語令我難以釋懷,這位學貫中西的建築史家在《古都洛陽》一書中,將唐代女皇武則天的紀功柱與羅馬皇帝圖拉真的紀功柱作了比較——前者為巨大的銅柱,號稱「天樞」,在武則天死後不久即被唐明皇下令銷毀;後者為石造,至今仍屹立在那兒,展示著古羅馬的輝煌。
-
《建築史學刊》創刊發布
《建築史學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貴祥教授擔任主編,以建築學院現有《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論彙刊》兩本學術集刊編輯部的多位教師、博士為核心編輯團隊,並組成了由中國工程院莊惟敏院士、中國建築學會李存東秘書長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領銜,國內外建築史學領域多位知名學者加盟的編輯委員會。
-
木結構建築的抗震之謎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貴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有不少經歷了數百上千年,仍然巋然屹立。 比如位於天津薊縣盤山腳下的獨樂寺,始建於唐代,寺內的觀音閣和山門重建於遼代。自重建以後千餘年來,獨樂寺曾經歷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發生8級以上強震,薊縣城內官民房屋全部倒塌,只有觀音閣不倒。
-
秦暉 清華大學教授
清華大學教授 秦暉秦暉,生於1953年12月,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981年作為中國文革後首批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蘭州大學,1992年起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青基會社區文化委員會委員、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方法》、《開放時代》、《中國學術》和《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等學術刊物的編委。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呂舟:融合創新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5月15日訊(記者 柴葳 餘闖)5月15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呂舟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分論壇,就「開放包容與交流互鑑」議題作了交流發言。
-
中國建築老八校—清華大學
歡迎喜歡大學文化的小夥伴們關注小數每天分享大學文化。今天要分享的大學是中國的建築老八校—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是很多學子心目中最好的大學之一,連年在校友會排名及大學綜合排名中名列第一,中國重點名牌大學,在全球範圍內享有極高的聲譽。
-
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鄉土建築改造升級需立足本土...
鄉土建築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有序推進,有些鄉土建築得以留存和修葺,但仍有不少正面臨建築形式同質化嚴重、土地確權亂象等一系列問題。當下,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與挑戰、如何利用鄉土建築更好地喚起迷失的鄉土記憶,值得關注。
-
為城市建築注入傳統元素 避免「千城一面」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伍嶽)「在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保護傳統文化。從城市建築角度來講,就是要注重對傳統建築形式的保護和創新,避免照搬照套,『千城一面』。」廣東僑界人文學會會長李崴13日表示。當日,由廣東僑界人文學會主辦的《僑時代與人文中國》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僑界、建築界、學術界100餘人出席座談會。
-
中國古代建築系列叢書《古都洛陽》
內容簡介:本書以古代洛陽城為中心,從城市最初的選址,周代洛陽、漢代洛陽,魏晉洛陽、北魏洛陽、隋代洛陽、唐代洛陽等順序展開,對洛陽城的城市歷史,建城過程,重要歷史典故,及幾個重要階段城市規劃平面與空間特徵,城市中的重要歷史建築物,如漢魏宮殿、隋唐宮殿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與分析
-
清華大學建築歷史理論複習點撥
跨考教育六十年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培養了近五千名畢業生,他們在國家建設崗位上、在國際建築舞臺上辛勤耕耘,湧現出了一批建築大師、兩院院士、學術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國建築事業各個時期的領軍人物
-
山西大學主辦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傳統建築文化論壇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30日訊(記者 侯智 通訊員 魏韜)8月25日,由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山西大學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30周年系列活動暨傳統建築文化論壇」在該校舉辦。設計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周邊各地的精英設計師和高校師生齊聚一堂,就室內設計和傳統建築文化的關係和實踐等內容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該校副校長殷傑教授代表學校對出席活動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並指出在山西這樣一個「古代建築博物館」中探討如何傳承傳統建築文化對設計學研究是恰逢其地、意義深遠。
-
每一座建築都是哲學理念的化身
◆ 建築不是浮在空中的,而是跟民族文化密切相關;欣賞建築的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西方建築強調真、善、美與堅固、實用、持久,中國建築則強調人倫、道德、禮儀與適形。 ◆ 中國建築藝術強調的不是「美」,而是「巧」,講究向背關係,講究整和缺,講究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