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八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梁思成的再傳弟子王貴祥,一起走進中國古代建築的世界,探索古建築文化的內涵與智慧。
王曉輝與王貴祥的對話中,金句頻出,引發公眾思考。
「中國傳統建築就是幅捲軸畫,慢慢地展開,一直到一進一進院子,才能把畫看全。」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不僅反映了古人對居住環境實用的需求,更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民居在建造過程中,強調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居室與庭院、室內與室外,自成一個小世界。西方傳統建築追求堅固、實用與美觀。中國傳統民居布局,除了承載著美觀與使用功能的高度統一,更重視與外在自然的和諧共處。」
「中國古代建築跟歐洲的差別,那就是歐洲高等級建築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石結構,而我們的高等級建築都是木結構。中國古代最高等級建築是什麼呢?是祭祀建築。因為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中國人在五行認知上,意識到土木與人生生不息的關係。居住在土木的房子裡,以土為臺基,以木為屋架、屋頂,人在中間是相當舒適的。柱以陰氣上升,天以陽和下降,陰陽交泰。」
「中國人蓋房子的出發點是為人,為現世。」
建築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產物,建築的物質外在體現正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的折射,正如王曉輝與王貴祥在對話中所說:
「中國傳統建築,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也是歷代匠師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木質選材、南北朝向、畫卷式布局,透露著平和、溫暖的特質,傳遞著華夏兒女平淡、和諧的精神追求。」
中華文明海納百川。除了古建築,漢字、舞蹈、禪宗、中醫、武術……方方面面,都在不斷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內涵。
9月15日晚21:20,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將同步播出《似是故人來》第九期。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錩,一起走進「泥人張」的泥彩塑世界,看指尖上的古老技藝如何帶來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