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來》第八期播出 探索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內涵與智慧

2020-09-09 中國網

9月8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八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梁思成的再傳弟子王貴祥,一起走進中國古代建築的世界,探索古建築文化的內涵與智慧。

王曉輝與王貴祥的對話中,金句頻出,引發公眾思考。

「中國傳統建築就是幅捲軸畫,慢慢地展開,一直到一進一進院子,才能把畫看全。」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不僅反映了古人對居住環境實用的需求,更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民居在建造過程中,強調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居室與庭院、室內與室外,自成一個小世界。西方傳統建築追求堅固、實用與美觀。中國傳統民居布局,除了承載著美觀與使用功能的高度統一,更重視與外在自然的和諧共處。」

「中國古代建築跟歐洲的差別,那就是歐洲高等級建築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石結構,而我們的高等級建築都是木結構。中國古代最高等級建築是什麼呢?是祭祀建築。因為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中國人在五行認知上,意識到土木與人生生不息的關係。居住在土木的房子裡,以土為臺基,以木為屋架、屋頂,人在中間是相當舒適的。柱以陰氣上升,天以陽和下降,陰陽交泰。」

「中國人蓋房子的出發點是為人,為現世。」

建築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產物,建築的物質外在體現正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的折射,正如王曉輝與王貴祥在對話中所說:

「中國傳統建築,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也是歷代匠師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木質選材、南北朝向、畫卷式布局,透露著平和、溫暖的特質,傳遞著華夏兒女平淡、和諧的精神追求。」

中華文明海納百川。除了古建築,漢字、舞蹈、禪宗、中醫、武術……方方面面,都在不斷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內涵。

9月15日晚21:20,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將同步播出《似是故人來》第九期。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錩,一起走進「泥人張」的泥彩塑世界,看指尖上的古老技藝如何帶來新的傳奇。

相關焦點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播出 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
    9月1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黃友義,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探討翻譯在推動文化交流與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王曉輝與黃友義的對話中,金句頻出,引發公眾思考。
  • 《似是故人來》最終篇播出 聆聽足尖上的中國故事
    9月22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十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芭蕾是外國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們把它學過來,裝上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再把它展現出去,然後它再反饋回來,這個過程是很完整的鏈條回接。」
  •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播出 探尋「泥人張」藝術永葆青春的秘密
    9月15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九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尤其天津特定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首先要有國家扶持,第二要有社會關愛,第三要有藝術家不斷的追求和探索,還有就是紮根人民。越是與老百姓結合得緊的形式,越能得到發展。」
  • 《似是故人來》敦煌篇播出 傾聽黃沙斷崖間最美的歌
    8月4日晚21:30,《似是故人來》第三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與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一起,帶領觀眾走進光怪陸離的壁畫世界,探索敦煌藝術永葆青春的秘訣。作為玉門關與陽關的交匯之所,敦煌自公元四世紀開始了莫高窟的營建,歷經十六國、隋、唐、五代、西夏、元的興建,終成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今日大觀。
  • 《似是故人來》江蘇衛視開播 邂逅漢字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
    《似是故人來》首期節目已於7月21日晚在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該期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作為文化發起人,特約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從甲骨文的發現地開始,撥開數千年前漢字源頭的迷霧,探尋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基因。
  •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發布時間:2020-09-15 08:27:34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櫃檯結帳。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2020-09-01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似是故人來——中國文化上的「天宮一號」
    《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黃友義,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領略翻譯背後的無窮力量。他們一同走近「大中華文庫」,帶觀眾一覽其魅力。
  • 似是故人來——中國文化上的「天宮一號」
    《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黃友義,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領略翻譯背後的無窮力量。他們一同走近「大中華文庫」,帶觀眾一覽其魅力。
  •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 泥土並不「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 泥土並不「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 2020-09-15 2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似是故人來》第十期 洋為中用 看足尖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也正是在20世紀初期,芭蕾舞被傳播到了中國。如果說1581年法國《皇后喜劇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視為芭蕾舞劇的雛形的話,那麼芭蕾在中國的興起與傳播幾乎晚了3個多世紀。中國的芭蕾舞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前進的步伐卻是飛躍式的,芭蕾舞劇在進入到中國之後,它所經歷的波折和繁榮時期,也正表明了芭蕾在中國具有它的時代性和突破性。
  • 《似是故人來》:在走訪對話中,追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
    《似是故人來》在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播出。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文化求知者」視角出發,以社會文化現象、熱點文化問題切入,通過「走訪+對話」的節目形式,觸摸中華文化內涵。首期對話黃德寬後,《似是故人來》也對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發布時間:2020-09-01 09:09:31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公元401年,57歲的鳩摩羅什在命運與信仰的兩重裹挾下,進入姚秦的都城長安,受到國師的禮遇。
  • 《似是故人來》第二期 尋找「禪」中那個自由的靈魂
    問題來了,什麼是禪?關於禪的論述,的確很難一言以蔽之。對於中國古代文人墨客來說,禪是「心遠地自偏」(陶淵明),禪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禪是「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對於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來說,禪是「靈性的自由」(鈴木大拙),「禪就是生活」(楊曾文)。
  •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泥土並不「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
    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櫃檯結帳。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 似是故人來 漢字還能簡化嗎
    #似是故人來#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7月21日開播啦,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訪+對話」的形式,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節目的第一期嘉賓,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在談到漢字還能不能簡化的問題時說,簡化的動力是書寫,從書寫效率來講是越簡越好,從辨認的角度來說又不能太簡。因為太簡,字的信息就變少了,這個區分度就不夠。所以簡到一定程度,就有一個區分原則。不是越簡約越好,要在辨認效率和書寫效率之間找到平衡。
  • 似是故人來 蘇東坡最受和尚和道士歡迎
    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7月21日開播啦,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訪+對話」的形式,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節目第二期,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禪」如何演化、發展,走進尋常百姓家。楊曾文研究蘇軾,他認為蘇軾一生坎坷,三次被貶官,每次到一個地方,最關心他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禪宗的禪師(和尚),一種是道士。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或許,連鳩摩羅什本人都沒想到,他主導的譯經工作,標誌著翻譯工作從個人到國立的轉變,也掀起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一次翻譯高潮。這時的翻譯工作,漸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橋梁,也吹響了西學東漸的號角。鴉片戰爭讓「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翻譯事業在全國範圍內再起波瀾,並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掀起新的高潮。一大批學子負笈歐美,譯著頗豐。
  • 《似是故人來》揭秘
    玄奘對佛教極有研究,義精通中文、梵文,同時忠於事業,所譯的佛經不僅準確,而且文章詞藻恰如其分,在中國翻譯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一頁。他的翻譯方法,在直譯的同時配合意譯,既不損原意,又便於讀者了解,佛經的「新譯」時期自此開始。 9月1日晚21:20,中國網《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