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2021-01-08 中國網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發布時間:2020-09-01 09:09:31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公元401年,57歲的鳩摩羅什在命運與信仰的兩重裹挾下,進入姚秦的都城長安,受到國師的禮遇。這個出生於龜茲的西域混血王族,少年時便聲名鵲起,從小乘到大乘佛教信仰的轉變讓他將開宗立派作為人生理想,卻不想在生命最後的12年時間裡,國破家亡,被當作戰利品成為了一個在異域的翻譯工作者。公元402年,他譯出《金剛經》,成為後世傳播最廣的漢語翻譯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大千世界」、「因果」、「剎那」、「過去」、「未來」、「信心」、「宇宙」、「世間」……更在千年的時間裡,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

翻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信息的轉換與傳播行為。從人類語言誕生開始,翻譯就存在,並隨著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而逐漸興起。中華古典文明之花開得過於絢爛,同時期的四周近鄰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直到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前,翻譯並沒有作為一項事業而廣泛存在。或許,連鳩摩羅什本人都沒想到,他主導的譯經工作,標誌著翻譯工作從個人到國立的轉變,也掀起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一次翻譯高潮。

兩百多年後的公元629年,一個名叫玄奘的華夏僧人抱著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消弭中國佛學思想分歧的大願,乘危遠邁、杖策孤徵,踏上了西去天竺那爛陀的徵途。他以耳邊的陣陣駝鈴為夢裡的嫋嫋梵音,以眼前的風霜雪雨為心底的貪嗔痴怨,撥煙霞而進影,躡霜雨而前躍。此後17年時間的遊歷與學習,讓這個志向高遠且意志堅定的僧人成為通曉三藏的高僧,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對西域與天竺各相關語種融會貫通的語言能力。

公元645年,回歸大唐後的玄奘受命在長安設立國立翻譯院,開始了他人生最後19年的翻譯工作。當年西天取經時的護身平安咒語,經他用心重譯為《心經》,伴隨著那句參透世事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成為後世禪學的般若法門。

與鳩摩羅什和玄奘相隔兩個多世紀的遺憾錯過不同,也是緣起於宗教信仰的利瑪竇和徐光啟東西方二人,終得完美相遇。公元1601年,以天主教傳教士的身份來華的義大利人利瑪竇進京面聖,除了自鳴鐘與八音琴等歐洲方物外,也帶來了因文藝復興而煥發出的西方科技之光。

漢字是二維文字,漢語又是音形分離的語言,對外國人來說同,通過短期的努力能學會聽與說,但要精通讀與寫則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與以鳩摩羅什為代表的外國翻譯家因長期浸淫於漢語言世界而具備了良好的漢語基礎不同的是,利瑪竇入華時間不長,他選擇與同為天主教成員的翰林院庶吉士徐光啟合作,以一個口述一個執筆的方式,於1607年翻譯出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回。不久他倆又合譯出《測量法義》,這也為徐光啟《農政全書》的編纂打下基石。這時的翻譯工作,漸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橋梁,也吹響了西學東漸的號角。

鴉片戰爭讓「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翻譯事業在全國範圍內再起波瀾,並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掀起新的高潮。一大批學子負笈歐美,譯著頗豐。魯迅從翻譯蘇俄文學作品中獲得大量感悟,將其間的希望與悲哀同身處的現實社會對比,深刻影響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打破西方傳統按寫作年代為序,以喜劇、悲劇、史劇和雜劇四類編排,為中國讀者窺探西方文學開啟了一扇窗;林語堂作為雙語寫作作家的傑出代表,自如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西方讀者,《孔子的智慧》與《老子的智慧》便是他融合自己思想的《論語》與《道德經》的英譯本;傅雷的法國文學尤其是巴爾扎克作品的翻譯一直被認為是現代漢譯的典範,他追求翻譯的神似形似,常常從作品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楊憲益與英籍妻子戴乃迭合作翻譯了《儒林外史》與《紅樓夢》等一大批中國古典小說,打開了中國文學的對外溝通窗口;大衛·霍克斯不僅是漢學家,更是紅學家,他辭去牛津大學的教職,用10年時間翻譯並出版了《紅樓夢》前80回英文全譯本,大大推動了《紅樓夢》的海外傳播;沙博理則將中國當成第二故鄉,他翻譯的英譯本《水滸傳》中人物個性鮮明,讓西方讀者能產生與中國讀者一樣的感情的共鳴,成為中國文學翻譯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

翻譯工作,無論青燈照壁,還是冷雨敲窗,都被籠罩在艱苦而漫長的時光裡。古往今來,檻內檻外,那些為了人類文明默默求索的翻譯工作者們,無一不是將寂寥幻化成自己人生的註腳。他們曾經偉大的抱負與理想,在與翻譯事業相遇後,在朝朝暮暮中,或互相溶解,或自我融化,他們生前大多不曾料想過贏得身後之名。幸好光陰沒有辜負他們,鳩摩羅什未曾開宗立派,卻因他的翻譯工作使中國有了系統的大乘學說,被後世公認為漢傳佛教八宗之祖;玄奘創立的法相宗與《瑜伽師地論》一起早已退出了日常人們的認知,他卻因不畏艱險的西方取經與翻譯事業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更成為魯迅筆下「中華民族的脊梁」。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齣自鳩摩羅什的譯文中的偈語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千年時光裡能以不變應萬變。若能穿透時空,與鳩摩羅什對話,希望可以讓他知道,一個人的影子無法鋪滿大地,但他留下的精神卻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河漢無極,生生不息。

9月1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將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黃友義,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探討翻譯在推動文化交流與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作者:李小奇)


相關焦點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2020-09-01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從人類語言誕生開始,翻譯就存在,並隨著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而逐漸興起。中華古典文明之花開得過於絢爛,同時期的四周近鄰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直到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前,翻譯並沒有作為一項事業而廣泛存在。或許,連鳩摩羅什本人都沒想到,他主導的譯經工作,標誌著翻譯工作從個人到國立的轉變,也掀起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一次翻譯高潮。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播出 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
    9月1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黃友義,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探討翻譯在推動文化交流與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王曉輝與黃友義的對話中,金句頻出,引發公眾思考。
  • 唐僧是個翻譯?《似是故人來》揭秘
    玄奘在印度住了十六七年,回來了以後組建了國立研究院,組織了一百多人,前前後後翻譯了玄奘專心翻譯,每日給自己制定需要完成的任務,若白天有事,必夜間趕出。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寫到半夜才停筆,有時三更時小睡一會兒, 五更又起來誦經,用硃筆點定,並安排次日翻譯。每日黃昏,還要抽出二時講新經論,答各方僧人疑難。無論居住何處,玄類都譯經不輟。玄奘對佛教極有研究,義精通中文、梵文,同時忠於事業,所譯的佛經不僅準確,而且文章詞藻恰如其分,在中國翻譯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一頁。
  • 《似是故人來》江蘇衛視開播 邂逅漢字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
    《似是故人來》首期節目已於7月21日晚在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該期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作為文化發起人,特約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從甲骨文的發現地開始,撥開數千年前漢字源頭的迷霧,探尋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基因。
  • 似是故人來——中國文化上的「天宮一號」
    《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黃友義,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領略翻譯背後的無窮力量。他們一同走近「大中華文庫」,帶觀眾一覽其魅力。
  • 似是故人來——中國文化上的「天宮一號」
    《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七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黃友義,回溯中國翻譯世界的幾次浪潮,領略翻譯背後的無窮力量。他們一同走近「大中華文庫」,帶觀眾一覽其魅力。
  •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發布時間:2020-09-15 08:27:34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櫃檯結帳。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 《似是故人來》最終篇播出 聆聽足尖上的中國故事
    9月22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十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對外傳播,不只一個渠道,用外語講中國故事是一個方式,用芭蕾舞語言去講中國故事又是一個方式,我們的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仿佛我們是朋友一樣,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節目叫《似是故人來
  • 《似是故人來》,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文明與文字相伴而生。約在5000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四個大江大河流域,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四個大河文明,發展出四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 泥土並不「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 | 泥土並不「土」 指尖藝術百年不息 2020-09-15 2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似是故人來第一期 解讀漢字二維密碼
    文明與文字相伴而生。約在5000年前,古人類在地球上四個大江大河流域,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四個大河文明,發展出四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古代中國的信息帶入今日。
  •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播出 探尋「泥人張」藝術永葆青春的秘密
    9月15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九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泥人張』有兩個功夫,一個是用泥來塑造的功夫,另外一個是彩繪功夫。」「『泥人張』本身不是自娛性、無追求性的,它會在藝術實踐中吸收各方面影響,不間斷地有所追求,最終形成它自己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和風格。」
  • 《似是故人來》第八期播出 探索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內涵與智慧
    9月8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八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9月15日晚21:20,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將同步播出《似是故人來》第九期。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錩,一起走進「泥人張」的泥彩塑世界,看指尖上的古老技藝如何帶來新的傳奇。
  • 似是故人來 漢字還能簡化嗎
    #似是故人來#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7月21日開播啦,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訪+對話」的形式,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節目的第一期嘉賓,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在談到漢字還能不能簡化的問題時說,簡化的動力是書寫,從書寫效率來講是越簡越好,從辨認的角度來說又不能太簡。因為太簡,字的信息就變少了,這個區分度就不夠。所以簡到一定程度,就有一個區分原則。不是越簡約越好,要在辨認效率和書寫效率之間找到平衡。
  • 似是故人來 漢字對中國人的影響
    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7月21日開播啦,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訪+對話」的形式,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節目的第一期嘉賓,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認為,人的思維方式,應該與他的歷史文化是相關的。而我們中國人學認漢字的過程,對思維的發展是有直接關係的。
  • 梅豔芳《似是故人來》經典金曲,永遠的懷念
    梅豔芳-似是故人來《似是故人來》發行於1992年10月,華語樂壇最經典一首歌之一。這首歌用反向詮釋愛情的美好,用死別來詮釋情深。詞絕,曲絕,歌更絕。林夕-詞,羅大佑-曲,梅豔芳-歌,完美組合演繹最經典。
  • 似是故人來 漢字到底是誰創造的
    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7月21日開播啦,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訪+對話」的形式,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節目的第一期嘉賓,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黃講授講述了漢字的起源,傳說黃帝時期,有一個史官叫倉頡,他觀察鳥獸的足跡並從而受到啟發,就創造了文字。但這只是傳說。
  • 每日一歌《似是故人來》-梅豔芳
    每日一歌《似是故人來》-梅豔芳 歌 詞 似是故人來 - 梅豔芳 詞:林夕 曲:羅大佑
  • 似是故人來「㸚叕㠭㗊」會念嗎
    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7月21日開播啦,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訪+對話」的形式,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節目第一期,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說道章太炎給自己的四個女兒起名太過生僻, 一般人很難認出來,咱們看看漢字裡還有哪些四個相同字組成的字。燚 朤 㵘 亖 茻 䲜 䨻 㵘..........小編打不出來了,大家補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