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之外,劉慈欣:「人類對於宇宙毫無意義」

2020-12-13 思維補丁

《流浪地球》之外,劉慈欣:「人類對於宇宙毫無意義」

作者/慧超

(一)

1981年的某個冬日,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大一新生劉慈欣,讀完了一本改變他一生的科幻小說: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

這個少年走出房間,遙望深邃無垠的星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和渺小。

「突然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壯麗的星空下,只有我一個人站著,孤獨地面對這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神秘」。

沒有人能說清,那一夜的星光在劉慈欣的大腦裡點亮了什麼,但縱觀中國當代知名科幻作家的作品,的確只有劉慈欣的小說,能稱得上「宏大」一詞。

從高一開始,我曾連續5年一期不落地訂閱《科幻世界》。現在想起來也真挺幸運的,因為那正是這本雜誌最輝煌的時期,何夕、王晉康、劉慈欣、韓松等一批科幻大神佳作頻出。

大年初二看完《流浪地球》時,微博上已經好評如潮,但那時還沒上升到後來「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這種地步。

如今《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經突破25億,這部電影已經成為春節檔現象級的存在。

毫無意外,「現象級」的背後是日漸兩極分化的影片評價,一些人奉其為「神作」,一些人唾其為「爛片」。

其實觀影和閱讀都是非常私人的一種體驗。就我個人而言,目前針對《流浪地球》的「尬吹」令我不適,但一些言辭激烈的諷刺辱罵同樣令我不適。

雖然整部電影存在很多的BUG,尤其最後點燃木星反推地球的設定更是絕無可能。但《流浪地球》拍的沒有那麼差,它足夠稱得上是一部很棒的災難片,很多人光是看見吳京這個名字就打了一星,這是令人遺憾的評價標準。

當然我也理解,厭惡是人非常主觀的一種情緒。

別的不說,《星際穿越》那麼棒的科幻電影,豆瓣上竟然還有一萬多人給了一星差評。去翻翻那些把諾蘭罵成傻逼一樣的評論,有時候你真的會懷疑人生,以至於燃起巨大的好奇心想問一句:

這些人心裡的「五星好評」,都得是什麼樣的電影啊?

(二)

我看過《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清楚地知道這個故事大的背景、架構和恢弘場面。電影看完,才明白劇情已經和大劉的原著小說沒什麼關係了,只是借了個宏觀大背景的設定,但就其場景設計和美術呈現,坦白講是超出我心理預期的,還發了條這樣的微博:

我個人更喜歡原著小說中的情節設定,畢竟《流浪地球》本身就有著殘酷的背景架構。

有一部分作家,有一部分導演,終其一生,都在反覆寫一個故事,都在反覆拍同一個題材。

對於劉慈欣而言,如果你和我一樣,讀過他絕大多數科幻小說,很容易找到其作品的那個「核心關鍵詞」:

生存!

這一思想,在《三體》三部曲中被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黑暗森林法則」的大背景其實就是一條: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所以,大劉推演出,考慮到自身文明的生存需要,在宇宙總物質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宇宙就變成了「他人即地獄」的黑暗森林,兩個文明的遭遇就註定是你死我活的生死劫。

如果進行粗糙的價值觀分類,劉慈欣在自己的科幻小說裡,展現應該是典型的「達爾文主義者」。在大劉的很多小說中,你都能看到「不擇一切手段生存下去」這樣的殘酷議題。

《三體》裡,劉慈欣借維德之口,瘋狂地喊出了那句震懾人心的名言:

「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

(三)

寫作者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劉慈欣也不例外。

在整個人類文明生死存亡面前,「舍小我,顧大家」的犧牲,「不擇手段」地生存與前進似乎顯得必然且正義。但對於那些動輒以億計的普通人而言,對於那些被放棄、被犧牲的人而言,這種「正義」無疑是殘酷和反人性、反文明的。

這些人恐怕在臨死前,不會有捨生取義的光榮感,只會咒罵一句:去他媽的人類文明吧。

將視角放至文明生死存亡的宏觀抉擇,我承認劉慈欣筆下的邏輯:人性中的真善美,愛和善良毫無用處,不擇手段地生存下去是唯一且理性的選擇。

但作為個體,尤其是那些被犧牲、被拋棄的個體,他們無疑會更喜歡《三體》中的另一句話: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這句話所蘊含的價值觀,正是劉慈欣的矛盾之處。

為了延續人類文明,而拋棄人性中的善良和愛,這樣保全下來的文明,還能稱之為「文明」嗎?

何況我們都知道,人性從來都是理性的反義詞,電影《流浪地球》中抽籤就能決定35億人生死的方式,現實中不可能存在。

因為被犧牲的那35億人絕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多半會聯合起來革命,乃至破壞和阻止人類的逃亡大計。畢竟,人性中最簡單的暴力就是:

「你不讓我活,那就大家一起死」。

在劉慈欣的小說中,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被忽略,或者說是被刻意剔除掉了,在默認全人類在生死存亡面前都很理性的前提下,為了文明生存而「不擇手段」,便表現出一種合乎邏輯的正義性。

個人的悲歡離合、生死苦難都不值一提,統統讓位於整個人類文明的生存需求,所以動輒幾十億人的生死,都可以在一瞬間被犧牲。

人類文明發展所衍生的真、善、美不僅無用,還常常成為左右人類文明生存的最大障礙——比如《三體》裡,「史詩級聖母」程心因為內心的愛和善良,導致了人類和整個太陽系的滅亡。

類似的思考,其實一直存在劉慈欣的腦海裡。早在12年前成都的一場辯論上,劉慈欣就向上海交大教授江曉原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

假設世界末日來臨,只剩下劉慈欣、江曉原和現場一位美女主持人,這三人攜帶著人類文明的一切,而他們必須吃了那個漂亮姑娘才能夠生存下去,你吃嗎?

江曉原表示自己餓死也不吃。

劉慈欣沒有回答他吃不吃,只是強調:「不吃的話,人類文明就要隨著你這個不負責任的舉動完全湮滅了。要知道宇宙是很冷酷的,如果我們都消失了,一片黑暗,這當中沒有人性不人性。只有現在選擇不人性,將來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機會重新萌發」。

我相信這是《三體》中,維德另一句名言的源思考。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四)

「我無所謂。我所研究的東西,尺度要麼在十的負三十次方釐米以下,要麼在一百億光年以上,在這兩個尺度上,地球和人類都微不足道。」「生命微不足道嗎?」「從物理學角度看,生命這種物質運動形式,與其他的物質運動相比並沒有更高的含義,從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規律,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死與一塊冰的消融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這是《球狀閃電》中的一場對話,劉慈欣很早就開始在自己的小說中探討人類文明的意義。《三體》之後,人們知道他的答案是「唯有死亡永生」。

我對《三體3》中羅輯建造墓碑的描寫記憶猶新。人們希望為可能面臨滅亡的人類文明建造一個墓碑——將人類文明的碩果矗立在冰冷浩瀚的宇宙中足夠長的時間,以此證明:

這個宇宙,人類來過。

這個情節的設定有種絕望的浪漫。政府最開始的設想是研究一種將信息保存10億年的方式,然後將人類文明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墓碑裡。

10億年只是宇宙的一瞬間,但人類卻根本找不到能將信息保存10年的介質,硬碟能保存5千年,特殊工藝做的光碟最多保存10萬年,特殊紙張和油墨印刷的書籍能保存20萬年,但這就到頭了。

20萬年,對於10億年這樣的時間跨度而言,甚至談不上開始。

最終人類的選擇是,在石頭上刻字,並用耐久金屬封固。但只能將有限的信息保存1億年而已。1億年之後,宇宙中不會再有智慧生命,能感知到人類文明的存在。

也許你也看過一部叫《人類消失之後》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描繪了人類消失之後的地球變遷。假如人類滅絕,最多20萬年,地球上將再沒有任何人類生存過的證據,200萬年之後,連核廢料都消失了。

人類文明就像沒存在過一般,只有死亡永生。

吳虹飛當年問過劉慈欣一個問題:人類對於宇宙有什麼意義?

劉慈欣毫無遲疑地回答:

人類對於宇宙毫無意義。

(五)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的確是這樣,人類實在過於渺小、細微和無知了,要知道太陽系第二大矮行星,直徑僅次於冥王星的鬩神星直到2005年才被人類發現。

至於太陽系以外的宇宙,對於人類而言,用「一無所知」來形容並不為過。

對於宇宙間的高等文明而言,他們眼中的人類,恐怕和我們眼中的水母沒什麼區別,是連蟲子都不如的最低等生命。

讓我們再來看一眼這張照片吧:

這是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太空中拍攝的地球影像。那個暗淡的小藍點,只佔據了0.1個像素的小藍點,就是我們的地球。

讓我們再來讀一遍卡爾·薩根(Carl Edward Sagan)博士那段著名的感嘆吧:

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裡。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在浩瀚的宇宙劇場裡,地球只是一個極小的舞臺。想想那些帝王將相殺戮得血流成河,他們的輝煌與勝利,曾讓他們成為光點上一個部分的轉眼即逝的主宰;想想棲身於這個點上的某個角落的居民,對別的角落幾乎沒有區別的居民所犯的無窮無盡的殘暴罪行,他們的誤解何其多也,他們多麼急於互相殘殺,他們的仇恨何其強烈。我們的心情,我們的妄自尊大,我們在宇宙中擁有某種特權地位的錯覺,都受到這個蒼白光點的挑戰。在龐大的包容一切的暗黑宇宙中,我們的行星是一個孤獨的斑點。由於我們的低微地位和廣闊無垠的空間,沒有任何暗示,從別的什麼地方會有救星來拯救我們脫離自己的處境。

與宇宙極盡無限的浩渺相比,人類實在過於渺小,甚至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和太陽系,在宇宙中都不過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罷了。

「人類對宇宙而言毫無意義」,理解了這句話,再去閱讀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你就更能理解他反覆探討和想像的世界,為何一直都那麼殘酷無情,毫無人性乃至顯得有些反文明了。

生存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

當然,拋開那些宏大敘事的想像,我們每個人審視自己的生命,在「一切都會逝去,只有死神永生」的註定結局下,努力讓自己在短促的百餘年間,尋找自身生命的意義,是上帝留給每個人的命題。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娛樂 | 流浪地球 作者 劉慈欣 (英文版)
    數據來源:貓眼-實時票房該片改編自劉慈欣2016年7月份發布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2017年由其老搭檔Ken Liu 翻譯成英文版《The Wondering Earth》。小編也順勢想蹭一波熱點,近日整理了劉慈欣的幾部科幻巨作,辦理年費會員的小夥伴已經請查看最新的百度網盤連結。
  • 年初三流浪地球單日票房近1億 劉慈欣流浪地球內容簡介
    截止今天上午9點,《流浪地球》單日票房接近1億,是《瘋狂外星人》和《飛馳人生》的總和。劉慈欣流浪地球內容簡介《流浪地球》電影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同心協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地球即將「墜入」木星,宇宙危機四伏,流浪地球時代中的人們只能挺身而出共同戰鬥,既為了拯救地球,也為了人類尋找新的家園。
  • 劉慈欣著名的作品,《流浪地球》並非是最精彩的
    相信這段時間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由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翻拍成的電影《流浪地球》。雖然也不乏吐槽的聲音說什麼這是「太空版戰狼」。但是,不可否認,從製作上來說,這的確是一部史無前例的科幻大作。最重要的還是,它是第一部大製作的國產科幻片。
  • 劉慈欣:地球就是地下室裡的窄小的儲物間
    《流浪地球》的熱潮,引爆了一番我們對於科幻作品的喜愛。對於國產科幻電影作品的未來,也令人信心滿滿。而在《流浪地球》成功的背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對科幻作品樂此不疲?所謂「科幻」究竟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可見,在劉慈欣創造的科幻世界裡,牽動讀者的,往往就是那人之於宇宙的渺小。電影《流浪地球》海報而在2017年初,一位就讀於杭州市學軍中學高一的馬程田同學,作為《三體》的粉絲,就給劉慈欣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她對技術爆炸的困擾和對人類未來的思考。
  • 《流浪地球》創作概念源自臺灣小說?劉慈欣:沒看過
    中國賀歲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紀錄,創作概念竟源自臺灣↓說實話,第一時間以為這是一篇「韓國風格」的稿子,講述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是抄襲了臺灣作家的靈感。第二時間又看到文內「中國」「臺灣」的表述,感覺很不舒服。但讀下來,發現文章對《流浪地球》似乎「更多是贊」,只是標題強調了「創作概念竟源自臺灣」。
  • 《流浪地球》熱映劉慈欣小說熱賣 還有哪些作品值得拍電影
    不久,磨鐵便推出了劉慈欣的三冊短篇小說集《流浪地球》、《贍養人類》、《超新星紀元》,每本收錄了劉慈欣的10至12部中短篇小說,小說集的名字以其中的一本小說來命名。《流浪地球》的名字天然地具有吸引力,被編輯選為該冊的書名。而電影《瘋狂的外星人》的原著小說《鄉村教師》收錄在《贍養人類》一集中。  魏斐然表示,這三本書上市以來,因為收錄的作品比較全,銷售量一直都非常穩。
  • 《流浪地球》:身在流浪,心在故鄉
    《流浪地球》該片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的故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1999年,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劉慈欣發表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直至20年後,該部小說終於被導演郭帆搬上了大銀幕。
  • 創世與滅寂:劉慈欣的宇宙詩學
    與基督教宣揚的「神愛世人」截然相反,這些「神」毫無愛人之心,他們視人類如草芥。在《吞食者》中,高等文明吞食帝國的使者大牙乾脆毫不客氣地把人類稱為「小蟲蟲」,並計劃把人類作為家畜圈養。他們也會給人類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飼養環境,聽聽音樂,吟詩作畫,但這只是為了確保人類肉質的鮮美。 這是一幅異常黑暗的宇宙圖景。劉慈欣告訴我們,宇宙深處沒有一絲一毫拯救的希望。
  • 人到中年,作家劉慈欣《流浪地球》票房20億,感慨上班偷偷創作
    這個世界,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沒有一個人會在意你的存在,也沒有人會在意你的生死,我們都是地球的過客、人間的過客。假如劉慈欣沒有出名,沒有《三體》,沒有《流浪地球》,沒有獲得雨果獎,沒有登上作家富豪榜,誰會知道他,誰又會採訪他。
  • 只看過三體和流浪地球?劉慈欣恐龍三部曲了解一下!
    劉慈欣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一部是《三體》(三部曲),另一部是《流浪地球》。《流浪地球》的改編電影於2019年02月上映,拿到了40多億的票房,並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但是只看這兩部作品你就虧了,劉慈欣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但也有好幾十篇科幻作品,其中大多為中短篇。下面來為大家推薦幾部。
  • 流浪地球出漫畫了!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
  • 《流浪地球》:地球毀滅之日,人類何去何從
    《流浪地球》2019年中國上映的《流浪地球》被國人傳為神作,劉慈欣對未來世界的遐想有著獨特的見解,人類面臨即將毀滅的太陽系,不是選擇自己乘坐飛船逃離,而是帶著這個養育人類的家一起離開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按照現在太陽的年齡所釋放的光與熱,對於人類來說是最適中的,不過太陽會慢慢膨脹直到內部的氫燃料耗盡,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的溫度會不斷升高,15億年後,火星可能成為人類的下一個落腳點,因為那時的地球要比現在高出60°,太陽光的亮度也會高出2倍。
  • 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都是可有可無的
    人類的存在,對於地球意味著什麼?也許只是匆匆過客 地球文明發展繁衍至今,我們自認為偉大,是宇宙中特殊的智慧生命,但是從浩瀚無垠的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之渺小又譬如沙海一粒沙子,毫不起眼,毫不特殊。
  • 武漢女孩設計《流浪地球》小說英文版封面 曾為劉慈欣畫肖像
    陳婉清畫的劉慈欣肖像  春節期間最火的電影莫過於《流浪地球》,其原著——由劉慈欣創作的同名中篇小說也備受關注。其實早在2013年,小說《流浪地球》就已由亞馬遜旗下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並面向全球發行,而該書的封面正是由武漢女孩陳婉清設計。10日,陳婉清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透露她如何設計《流浪地球》封面及為劉慈欣畫肖像。
  • 劉慈欣《流浪地球》改編成漫畫了!網友:比看電影還過癮
    這是書中的《流浪地球》的一個畫面,巧妙地加入了自由女神雕像和紐約一角,科幻感和現實感相得益彰,一眼都看不夠啊!讓我們驚叫的第三點是:孩子們太喜歡了,真的是為孩子量身定做的!科幻迷煦同學一口氣看到半夜,一點兒都誇張,完全停不下來的節奏。咱們學堂的宋小豆也說,自己看不懂文字版《流浪地球》,但是這套書就能讀進去,而且也讀懂了劉慈欣。
  • 豆瓣8.8分,比《流浪地球》早4年,劉慈欣:我心中的《三體》電影
    去年賀歲檔,有一個黑馬級的科幻電影橫空出世,引領了觀影狂潮,那便是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隨著影片人氣的不斷升高,原著作者兼編劇的劉慈欣再度進入大家的視線。大家在驚訝於《流浪地球》恢弘壯闊的時代背景和瑰麗特效時,也不禁疑問,劉慈欣最著名的《三體》什麼時候上映。其實早在幾年前,《三體》就有電影版的計劃,可惜最後流產。電影雖然沒能拍攝,但是在劉慈欣心中,卻有一部短片,拍出了他心中的《三體》,而且比《流浪地球》早了4年。
  • 《流浪地球》戰狼吳京星際穿越,太陽將要爆炸,人類必須逃亡
    這轉瞬即逝的一天,仿佛是對地球在太陽系45億年進化史的一個短暫的總結。「天黑了。」這是劉慈欣改編成電影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中的一句話,講述的是在面臨太陽即將膨脹成紅巨星吞噬地球時,人類最終選擇將地球改造成宇宙飛船逃往新世界的「大剎車」時代的故事。
  • 劉慈欣最好的長篇是《三體》 最好的短篇是《流浪地球》
    這是劉慈欣之後第二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家,也是第一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女性。  為她鼓掌,為譯者劉宇昆鼓掌,也為日漸崛起的中國科幻文學界鼓掌。  今天的咪咕閱讀,推薦小巴最愛的兩篇科幻短篇之一,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在我看來,大劉最好的科幻長篇是《三體》,最好的短篇就是它了。
  • 劉慈欣預言成真?太陽質量變小引力減弱,地球要「流浪」了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身處在太陽系中,在該系的星球都是以太陽為中心的運行的,經過世界各國科學家的研究,太陽目前的壽命達到了45.7億歲,在未來的50億到60億年,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全部耗盡,核心發生坍塌,屆時太陽的壽命也將迎來終結。
  • 如果沒有人類,宇宙將毫無意義
    宇宙對於人類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許這個問題就像是問一隻螞蟻,喜馬拉雅山對它的意義一樣。有一種觀點振聾發聵,如果沒有人類,宇宙將毫無意義。人類探測宇宙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已經能夠探測到的宇宙多達近千億光年,宇宙中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有上千億顆,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在宇宙中又算得了什麼呢?至少在目前為止,人類依然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人類的誕生或許是偶然,但如果沒有人類的話,宇宙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