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譜牒文化 | 家譜編修實務「之一」——序言
家譜編修實務【之一】——序言盛世修譜,家譜族譜作為與國家史志、地方史志並稱為重要歷史載體古人云:「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來。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裡來。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
譜牒文化 | 家譜編修實務「之八」——舊譜價值的發掘
藍本不一定毫無差錯,但它相對於其他舊譜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據他譜補正,使之完善後達到可信。這種補正了的可信藍本譜,則可定為修新譜的依據範本。範本的確立,其最大優越性在於可避免修譜過程中出現一系多說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這種「多中心」會毀了宗譜「一脈相承」的根本原則。
-
譜牒文化 | 家譜編修實務「之十」——校對與修改
家譜編修實務【之十】——校對與修改當前,修譜事業如雨後春筍,欣欣向榮。特別是校對失誤與繁簡字體互換,有些譜改繁為簡,有些譜改簡為繁,錯訛百出,不可卒讀。茲據2003年出版的三部新譜為例,文字錯訛,舉例如下:一、屬於繁簡字體互換造成錯誤的。
-
譜牒文化 | 家譜編修實務「之四」——體例格式&編輯步驟
家譜編修實務家譜編修實務普查就是將上一次修譜還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譜後到本次修譜時出生的族人進行全面細緻的調查。普查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是我設計的一張普查表格(點擊閱讀):長豐林氏族譜編修人口信息表普查中,不是每項內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譜名」,普查對象如果是老譜已載人員,當然應該填寫,如果是老譜之後出生的人員,就不能填寫,譜名待普查結束後統一安取。
-
譜牒文化 | 家譜編修實務「之三」——經費收支
家譜編修實務【之三】——經費收支之所以先說開支,是因為大家要清楚修一次譜大概要花多少錢3、售譜收入。即向族人徵訂族譜,擬定一個價格出售。應該注意的是要鼓勵各家各戶都擁著族譜,所以,價格要大大低於印刷的成本價。也同樣,如果捐款的數目比較大,則可改為每戶免費發放。
-
譜牒文化 | 家譜編修實務「之九」——排版製作&裝訂和排序
這對譜牒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譜牒印前設計過程中問題較多,嚴重影響了新譜質量和降低了新譜的文化內涵,甚為可惜。由於工作關係,筆者鑑賞過周邊地區不少續修的新譜,認為在印前設計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需引起各續修新譜宗族的充分關注和重視,這對提高本宗族新譜質量有百利而無一弊。
-
「王氏譜牒」王姓最早的家譜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滋養了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培育了一個勤勞勇敢、仁愛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當今中華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數千年來探天人之道,窮古今之變,暢時事之運,勵志自強,建功立業,英豪遍神州,美名揚天下。
-
族譜數位化、網絡化是譜牒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族譜實質也是一種傳媒手段和譜牒文化的外在載體,族譜文化的發展是和人類文明進步是同步的,在沒有建立文字以前有口述家譜、結繩家譜,殷商時期有甲骨文家譜,商代後期有青銅家譜(金文家譜),漢代有石碑家譜,明代有塔式家譜,商代以後紙質家譜和棉布家譜比較普及。
-
訪譜記(015)常州家譜館
8月9日,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一行七人,朱懷林會長領隊,並奚彩屏、顧群、周樹新、趙國華、陸尊、徐敏等,前往常州家譜館訪譜,受到了常州家譜館館長朱炳國、常州譜牒文化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嶽祖瑞先生的熱情接待,此行收穫頗豐,詳見正文。
-
透過皖南家譜,體認傳統社會基層歷史;劉伯山編《徽州譜牒》出版
但單純人口的繁衍只是歷史的一部分,家譜所載與宗族宗法相關的家規家訓,與宗族所居相關的山川形勝,與宗族代表相關的科舉仕宦,宗族傑出之士的傳記藝文,宗族一應的婚喪祀典,則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尊文崇宦、民俗風尚、歷史風貌、宗法傳承息息相關,更多地體現為「文化」的沉積。
-
趙金柏在江蘇省首屆譜牒與家族文化論壇的發言稿
大港趙氏譜牒有《趙氏族譜》與《趙氏分譜》兩類,《趙氏族譜》一套六卷,又稱《趙氏總譜》,是太祖、太宗、魏王三支合一之譜。這是大港趙氏在明代,持續兩百多年收集信息編出來的宗室之譜。《趙氏分譜》自大港趙氏第七世「由」字輩分宗,有十八大分。十八大分之後代再分若干小分。一七五六年譜牒記載大港趙氏已經分出八十三支小分。這些譜牒與譜版都公存於大港趙氏宗祠。
-
編修家譜時,老譜的內容,應該照單全收嗎?
因此很多家族都選擇把所有的譜序,整理打包,一起放在新編修的家譜上。所以,編修委員會在錄入譜序時,不必全錄,找到那些質量高的譜序,有價值的譜序錄入就可。一些深奧費解之詞,應適當加以解釋說明,免得後人以訛傳訛。
-
徽州譜牒知多少
婺源明嘉靖二十八年修《詹氏統宗世譜》前序就寫道:「族譜不作,人倫之道不明,尊卑失序,禮樂攸,揆之風化,非小失也。」作為徽州的全郡要修如《新安名族志》等的郡譜,作為各縣要修如《休寧名族志》等的縣譜,作為各個宗族要修整個宗族的統宗譜,作為宗族的各宗各族要修宗譜和族譜,作為各房、各門、各家要編修或抄立支譜和家乘等,由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家譜。
-
什麼是「譜牒」?為什麼說「譜牒」對於門閥很重要,來了解下
前面講了門閥以及門閥的形成過程,這次來說門閥政治秩序的關鍵要素「譜牒」,是怎麼回事。可以說,門閥就是士族的高級版本。門閥跟士族這兩個概念的最大區別是,門閥具有更客觀的界定方法,這就是譜牒。門閥士族都是樹大根深,成員很龐雜,很可能過了幾代之後,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彼此認不全了,為了便於管理和證明,士族都會編撰家譜,記載家族成員的情況和血緣,這種家譜有個專有的名稱,叫做譜牒,可以理解為門閥士族的認證標準。所以說,對士族門閥的子弟來說,因為他們的名字被記載在譜牒當中,他們就掌握了很多社會資源,甚至社會名望,雖然沒有什麼法律上的特權,但顯然,他們比庶族子弟擁有了更多的機會。
-
譜牒文化丨解禁家譜 共襄宗事
以家譜而言,各地各支現存的卷本,在祖源記述上大都不太清哳、不太完整。要想弄清源頭,彌補缺憾,光靠一地一支之力,閉門造車,難於實現。需要家門們,破除家譜不示外的舊觀念,解禁家譜史料,表明本支本譜差什麼、缺什麼,請求其他家門予以協助解決。
-
編修新家譜前後,老譜應如何使用和處理?
在我們編修家譜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對待老譜的態度應該怎麼樣?有的家族在編修新家譜的時候,會直接把老譜的內容照搬到新家譜上,再把需要增添的人丁信息新編成冊。有的家族是只保留老譜的文字和圖片部分,其他的捨棄掉,這種盲目的選擇老譜內容編修在新家譜上,是非常不明智的。
-
陳鵬:從名籍到譜牒:中古中國的皇族檔案
[26]修家譜就用大譜師。誇耀家世或攀附舊族,是中古士族編撰譜牒時往往會進行的一項工作。如上所論,南北朝的皇族也展現出同樣的努力。究其根源,在門閥制度、門第觀念盛行的時代,皇族作為政治上最有權勢的家族,也要得到社會上名門望族的承認,甚至連皇帝也學習、效仿士人文化,展現出「士人化」一面。[27]是故,宗室屬籍走向「譜牒化」的同時,也呈現出「士族化」特點。
-
譜牒文化丨族譜的學術檢驗準則
故價值之高低,全在譜牒真偽與規範可信度之高低。而且這種價值和可信度,往往取決於文字譜的序文真偽、和世系次序正確與否、還有如世系中常見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現象,導致的錯接祖源或祖孫次序錯亂等等情況, 如何對這「譜」中存疑種種的識別呢?那必會有學術爭議了。
-
皖南徽州地區譜牒知多少
作為徽州的全郡要修如《新安名族志》等的郡譜,作為各縣要修如《休寧名族志》等的縣譜,作為各個宗族要修整個宗族的統宗譜,作為宗族的各宗各族要修宗譜和族譜,作為各房、各門、各家要編修或抄立支譜和家乘等,由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家譜。一 歷史上徽州各個宗族到底產生了多少譜牒,我們今天不得而知,甚至無法估算,現在所能討論的只是至今還存世的譜牒數量。
-
西霄岫:譜牒文化在宋代興盛的原因
學界已公認,宋代是古代中國的重要分水嶺,社會各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勢必對譜牒文化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以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的變革最為突出,政治領域則主要表現科舉大張、士族的衰亡和庶族的逐漸興起;文化領域,理學的興起及理學所推崇的孝道則是突出表現。而歐陽修所創五世九宗之法的推廣也使得宋代的譜牒文化走上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