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潑墨潑彩探討近段時間來,發了一些自已作潑墨潑彩山水畫的視頻,有同行好友們問是不是學的張大千。我說是,但不全。張大千一代大師,我們未能望其項背,學點皮毛罷了。下面介紹一下我的認識。 張大千先生,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著名潑墨畫家,書法家。 大千先生年輕時學畫山水先從明清文人畫入手。他對青綠山水的偏愛大概是源於敦煌之壁畫絢麗的色彩和遊歷西方的影響。大千先生先生在青綠山水畫的探索中走出一條全新的路,唐人潑墨無從得知,宋人「潑墨」用較大的筆含較多的墨汁,潑寫揮毫而成,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則是真正的「潑」了。只是大千先生潑墨潑彩時須選擇質量好的礬絹、熟紙,他對絹與紙的選擇標準非常嚴格,上好的絹紙一定要經得住膠水的反覆浸泡而不滲漏、要託得住色與墨,否則不能用。 張大千先生潑彩也用過生紙,但生宣「託」不住重彩。因此,大千先生會把生宣紙用清膠礬水過一遍,即「制」過再用。他還專門製作大風堂用紙,進行試驗。大千先生作畫前,先用排筆蘸清水將預計要潑染的地方濡溼,由於礬絹和熟紙不吸水,因此局部要提前潤溼,然後將調好的彩墨用小碟盛來傾潑在畫面上,再用大筆蘸大量墨汁刷在畫面上,順勢自然之形引申,或讓其自動流淌,以大筆略為改動,引導……他先以草色即花青、藤黃調成墨青、墨綠鋪底,最後才用石色即石青、石綠潑染,讓厚重的石青、石綠在墨底的襯託下顯得非常明亮而神秘,同時,張大千先生還利用了古人用色中的積色法和罩染法,讓幹透後的重彩有一部分隱入墨色之中,讓人身臨其境。 眼疾是生理方面的外在原因,繪畫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是大千先生幾十年來對傳統繪畫的鑽研,已達爐火純青之境,與潑墨潑彩的相關技法已完全熟悉。 張大千自己說:「並不是我發明了什麼新畫法,也是古人用過的,只是後來大家不用了,我再用出來而已。」 大千的潑法,並不單純地往畫紙(絹)上潑墨,而是相當費時費事,其繁複的過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 首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溼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其後,令門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等到墨暈固定後,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舟楫。 於是從混沌中開闢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增添一方閒章「闢混沌手」,符合併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 由於每一次潑墨流動的效果絕不會重複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創造經驗,畫面、章法也絕不會有雷同,此與西方自動性技法相通。大千處理畫面的方式和他對完成度的要求,端賴他長年養成的傳統山水素養,以及他對真山水的閱歷,二者相互醞釀而成,仍在中國傳統藝術的範圍之內。 潑彩的技法則是大千創作的最後發展階段,實際上是用半自動技法來畫傳統的沒骨畫,或青綠山水。他往往先用潑墨作為底色,然後在墨汁將幹未乾的適當時機,將石青、石綠重疊潑在墨汁上,有時也可用毛筆拖引,使得色彩與墨色暈成一氣,避免生拼硬湊的痕跡。一旦幹透,每幅的效果各異,有流動暈開的,也有沉積堆疊的,有斑駁的,也有渾化無跡的,然後,他一再地審視,漸漸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澗,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橋、高士等等。 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幹透,才能夠在渾沌中闢出山水,因為需時不一,有的一時不能完成者,甚至過了幾年才斟酌出適當的布局,然後點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