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潑墨潑彩技法探討

2020-12-11 陳克斌書畫

張大千潑墨潑彩探討近段時間來,發了一些自已作潑墨潑彩山水畫的視頻,有同行好友們問是不是學的張大千。我說是,但不全。張大千一代大師,我們未能望其項背,學點皮毛罷了。下面介紹一下我的認識。 張大千先生,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著名潑墨畫家,書法家。 大千先生年輕時學畫山水先從明清文人畫入手。他對青綠山水的偏愛大概是源於敦煌之壁畫絢麗的色彩和遊歷西方的影響。大千先生先生在青綠山水畫的探索中走出一條全新的路,唐人潑墨無從得知,宋人「潑墨」用較大的筆含較多的墨汁,潑寫揮毫而成,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則是真正的「潑」了。只是大千先生潑墨潑彩時須選擇質量好的礬絹、熟紙,他對絹與紙的選擇標準非常嚴格,上好的絹紙一定要經得住膠水的反覆浸泡而不滲漏、要託得住色與墨,否則不能用。 張大千先生潑彩也用過生紙,但生宣「託」不住重彩。因此,大千先生會把生宣紙用清膠礬水過一遍,即「制」過再用。他還專門製作大風堂用紙,進行試驗。大千先生作畫前,先用排筆蘸清水將預計要潑染的地方濡溼,由於礬絹和熟紙不吸水,因此局部要提前潤溼,然後將調好的彩墨用小碟盛來傾潑在畫面上,再用大筆蘸大量墨汁刷在畫面上,順勢自然之形引申,或讓其自動流淌,以大筆略為改動,引導……他先以草色即花青、藤黃調成墨青、墨綠鋪底,最後才用石色即石青、石綠潑染,讓厚重的石青、石綠在墨底的襯託下顯得非常明亮而神秘,同時,張大千先生還利用了古人用色中的積色法和罩染法,讓幹透後的重彩有一部分隱入墨色之中,讓人身臨其境。 眼疾是生理方面的外在原因,繪畫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是大千先生幾十年來對傳統繪畫的鑽研,已達爐火純青之境,與潑墨潑彩的相關技法已完全熟悉。 張大千自己說:「並不是我發明了什麼新畫法,也是古人用過的,只是後來大家不用了,我再用出來而已。」 大千的潑法,並不單純地往畫紙(絹)上潑墨,而是相當費時費事,其繁複的過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 首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溼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其後,令門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等到墨暈固定後,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舟楫。 於是從混沌中開闢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增添一方閒章「闢混沌手」,符合併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 由於每一次潑墨流動的效果絕不會重複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創造經驗,畫面、章法也絕不會有雷同,此與西方自動性技法相通。大千處理畫面的方式和他對完成度的要求,端賴他長年養成的傳統山水素養,以及他對真山水的閱歷,二者相互醞釀而成,仍在中國傳統藝術的範圍之內。 潑彩的技法則是大千創作的最後發展階段,實際上是用半自動技法來畫傳統的沒骨畫,或青綠山水。他往往先用潑墨作為底色,然後在墨汁將幹未乾的適當時機,將石青、石綠重疊潑在墨汁上,有時也可用毛筆拖引,使得色彩與墨色暈成一氣,避免生拼硬湊的痕跡。一旦幹透,每幅的效果各異,有流動暈開的,也有沉積堆疊的,有斑駁的,也有渾化無跡的,然後,他一再地審視,漸漸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澗,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橋、高士等等。 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幹透,才能夠在渾沌中闢出山水,因為需時不一,有的一時不能完成者,甚至過了幾年才斟酌出適當的布局,然後點綴完成。

相關焦點

  • 張大千潑墨潑彩探究
    作為一個視野開闊、知識全面、傳統功力深厚的畫家,在其所開創的與前半生截然不同的潑墨潑彩山水畫藝術的形成過程中,畫家所處的社會生活背景和藝術中求變創新的勇氣與精神,足以引起我們研究探討的興趣,而潑墨潑彩作品的時代精神則召示了一種全新的山水畫時代的來臨,其作品的藝術品格與美學價值給我們探索求新以深刻的啟示。
  •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世界
    倘用這句話來概括張大千的一生,真是絕妙極了,簡直有量身定做之奇。葉恭綽說張大千是「趙子昂後第一人」,徐悲鴻也譽他為「五百年來第一人」。這兩位先生雖然是著言於大千又扛起了復古的大旗——延續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獨創的「雲山戲墨」和「米點皴」繪畫性表現以及追摹敦煌富麗端莊的重彩等,但從張大千用潑墨潑彩的手法將中國畫的意象性本質呈現給世界這一點來講,也是百年一人的。
  • 張大千潑墨潑彩畫的藝術魅力
    實際上,在張大千的畫作當中,潑彩的概念已經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使得原本的畫作能夠體現出更多的創新意識。在創作的過程中,將大寫意,小寫意,工筆進行有機結合,在使用傳統技法的過程中,融入潑彩與潑墨,進而開創中國畫全新的局面。張大千曾經表示,想要追求書畫創作就要繼承傳統藝術精髓,然後在自然中尋求靈感,在模仿積累足夠經驗之後,便可以開始嘗試創造屬於本人的風格。
  • 張大千潑彩潑墨山水賞析
    張大千潑墨潑彩是以潑灑的水、墨、色在紙上產生的痕跡,在此基礎上再將其收拾成一幅別有意趣、可遊可居的山水畫。他在潑墨潑彩藝術上不斷嘗試新的技法和新的媒介,畫面上出現一些新的、極具偶然性的效果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和變數。
  • 略論張大千的溼筆入畫與潑墨潑彩山水繪畫!
    [內容摘要]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代表人物之一,他立足傳統,博採眾收,將中國畫已有寫意和工筆兩類技法巧妙融合,在晚年開創潑墨潑彩大寫意新畫風。本文擬對張大千溼筆入畫與潑墨潑彩之間技法演進關係進行探討。張大千潑墨潑彩融合工寫兩類技法,他把水墨寫意的情緒性筆墨和工筆渲染的絢爛斑斕色彩重新組合,潑灑、滴彈、水衝、沉澱、滲化等隨機偶得效果變為畫面主要內容,以往作畫時的偶爾之為提升至程式化表現手段。中國畫的民族特色在於:立足體察生活,同時摹寫傳統,將已有筆墨語彙進行重新組合提煉,形成新的表現程式。
  • 論潑墨潑彩技術手法在張大千作品中的表現力!
    2.追求美的極致藝術家對美的追求都懷有非常深沉的情懷,求在作品當中將美進行體現張大千也是如此,不過其對美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如此才使得其屬於本人的風格各種藝術理論在對藝術進行探討時都認為,藝術作品必須將表現美為最重要的創作原則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創作都是在追求美,爭取讓觀賞者能夠在美的意境當中體會到欣賞的樂趣在對其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其能夠具備的各種創作元素都是對美的體現
  • 預展 |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世界
    葉恭綽說張大千是「趙子昂後第一人」,徐悲鴻也譽他為「五百年來第一人」。這兩位先生雖然是著言於大千又扛起了復古的大旗——延續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獨創的「雲山戲墨」和「米點皴」繪畫性表現以及追摹敦煌富麗端莊的重彩等,但從張大千用潑墨潑彩的手法將中國畫的意象性本質呈現給世界這一點來講,也是百年一人的。
  • 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之如是我聞
    ——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主要是受西方抽象繪畫的影響,是抽象畫。其中,激烈的有張少俠、李小山,他們認為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繪畫是「以西方的抽象畫法,結合中國畫工具的特點,作了勉強的湊合。其實際的後果就是把中國畫降低到水彩畫的地位。」對於此,張大千有自己的反駁意見:「我的潑墨方法(即潑墨潑彩法),是脫胎於中國的古法,只不過加以變化罷了」。同時,在「張大千潑墨潑彩藝術源於傳統」的支持者中,有許多意見是極其有道理的。
  • 潑墨潑彩寫人生 張大千再傳弟子張若古藝術品談
    張大千作為近現代一位國畫大師,一生中繪畫作品無數,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潑墨國畫。而作為百年巨匠張大千再傳弟子的張若古,繼承了張大千的潑彩山水技法將墨色與色彩充分結合,被稱為「大千潑墨技法傳承人」。因此要問張大千再傳弟子張若古畫什麼最出名?最引人矚目的便是他的潑墨潑彩山水畫。
  • 美術研究|劉海粟、張大千、謝稚柳三家潑墨潑彩之比較!
    張大千、謝稚柳的潑墨潑彩,同他的作品相比,明顯要理智、冷靜的多,這一點是他與後兩位畫家最為明顯的不同。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主要形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直至八十年代初期去世為止,前後延續了將近三十年的創作時間。
  • 遊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張大千潑墨潑彩經典畫作《桃源圖》欣賞
    張大千是一位揚名世界的大畫家,1949年以後張大千的足跡遍布香港、印度、臺灣、巴西、阿根廷等多個地方。在遊歷過程中,張大千在法國見到了著名藝術家畢卡索,二人坐而論道。畢卡索十分推崇張大千的藝術成就,還親自送給張大千一幅畫。
  • 張大千潑墨潑彩形成的內在理路研究 | 【榮寶齋·物華天寶】
    在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九年這段時間裡,張大千對潑墨潑彩技法運用得越發熟練,畫面風格也日漸成熟,此一時期作品中「墨」成為畫面的絕對主角,而線條成為陪襯或作為呈現畫面細節之用,如《李白詩意圖》《蓬池飛瀑》《摩詰山園即景》等;而在一些更具抽象性的作品中,幾乎已經見不到傳統線條的存在,其代表作品有《瀑》《阿里山曉望》等。
  • 美術研究|論張大千潑墨潑彩山水畫形成的原因及其藝術價值!
    作為一個視野開闊、知識全面、傳統功力深厚的畫家,在其所開創的與前半生截然不同的潑墨潑彩山水畫藝術的形成過程中,畫家所處的社會生活背景和藝術中求變創新的勇氣與精神足以引起我們研究探討的興趣,而潑墨潑彩作品的時代精神則召示了一種全新的山水畫時代的來臨,其作品的藝術品格與美學價值給我們探索求新以深刻的啟示。
  • 「藝術論壇」張大千晚年身體狀態與潑墨潑彩畫風演變
    張大千潑墨潑彩藝術探索即是其觀念、技法與體能衰退同步的過程,這也是他的晚年能夠持續二十多年堅持潑彩探索,並且精品迭出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根據《張大千年譜》的記錄:自一九五七年開始,老年病狀就一直伴隨著張大千。是年五月五十九歲壽辰時,張大千作自畫像題詩云:「隔宿看書便已忘,老來昏霧更無方。從知又被兒童笑,十目才能下一行。」
  • 大千潑墨技法傳承人張若古畫家作品 潑彩山水畫欣賞
    張若古自幼習畫,從事國畫研究30多年,幼年時和故宮博物院王雪濤先生學習花鳥,1995年拜入梁樹年先生門下學習山水畫技法。張若古畫家作品創作風格:作為大千潑墨技法傳承人---張若古畫家的潑彩山水作品,蘊含五大特點:即用彩多變,用墨沉厚,用筆有勢,彩墨出奇,大氣磅礴。更蘊含著四大國畫美:即陽剛之美,含蓄之美,意象之美及抽象之美。畫風猶如大千再世,精、氣、色、墨無不彰顯出一代巨匠大千神韻!
  • 張大千潑墨潑彩對身體精力要求高,《長江萬裡圖》窮十日之力作成
    《張大千潑墨潑彩作品圖像識別統計表》之潑墨期學生孫雲生在回憶錄裡說張大千『潑墨潑彩一幅畫完成的時間起碼要一個禮拜以上。大畫更不用說,套一句俗話是「無暝無日」』。那是在巴西八德園的時候,張大千正處在潑墨重彩實驗的高潮期。
  • 張大千:色彩運用到極致的國畫大師,其潑墨潑彩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張大千是中國近代國畫大師,不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很有威望,還被西方藝壇稱讚為「東方之筆」。張大千的藝術成就極大,畫作數量也很多,而且內容豐富,人物、山水、花鳥,無所不精,但他最擅長、成就最突出的還是潑墨潑彩。這是張大千在總結中國傳統筆墨後,對青綠山水錶現技法上的一大創新。
  • 張大千晚年關於潑墨潑彩風格的探索,與自身病痛的關係
    張大千潑墨潑彩藝術探索即是其觀念、技法與體能衰退同步的過程,這也是他的晚年能夠持續二十多年堅持潑彩探索,並且精品迭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大千作品(圖片源於網絡)根據《張大千年譜》的記錄:自一九五七年開始,老年病狀就一直伴隨著張大千。
  • 筆法精到的張大千,他把潑墨和潑彩巧妙的組合在一起!
    我們知道的張大千創造了大千畫派,這個畫派是一個綜合性的流派,這個畫派最重要的就是開創了一種新的畫法,這種畫法就是把潑墨和潑彩融為了一體。而張大千是非常善於把潑墨和潑彩組合在一起,並且給人帶來新穎而獨特的畫面。要知道把潑墨和潑彩組合在一起,還能讓人感覺到很自然很舒服,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 「中國潑彩畫雙年展」:展示潑彩畫當下,探討潑彩畫文脈
    「2020中國潑彩畫雙年展」展覽現場源自中國,結合西方現代藝術的「潑彩」「潑墨」作為中國畫創作的一種墨法,古已有之。據傳唐代王洽醉後,往往「以頭髻取墨,抵於絹素」。宋代二米、梁楷以潑墨法如畫,以焦墨提神。明代徐渭的潑墨芭蕉、葡萄,直至潘天壽大幅潑墨荷花,黃賓虹、陸儼少山水畫的潑墨,把水墨畫傳統技法,又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