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待死亡的態度!

2020-12-06 俊世太保

人死之後會變成什麼?我們都聽說過很多鬼魂附體的故事,我的一個同事的嶽母身體一向都很弱,常常被死去多年的小叔子的鬼魂附體,那時她的表情突然變得古怪,說話聲音也變成男人,說話內容非常有條理,非常合邏輯,奇怪的是連他死後的事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有時候站在大門外不進院子,家人問她為什麼?他說那個房間裡有東西(闢邪的),他不敢進……所有說話內容都符合他的身份,家人們毫不懷疑。我聽的是毛骨悚然……當然這只是一個毫無科學依據的玩笑。

中國古人講,人死後會靈魂出竅,而最科學的解釋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人在死亡的前10秒是否還有意識存在呢?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時候,他們的身體與精神都將得到無比的放鬆,或許這真的是應了解脫這個成語吧?

在死亡之前,他們會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好比那些無比美妙的音樂。

自己與親人的說話,親人無法聽見。神奇不神奇?

能看著自己靈魂出竅,知道自己是升天還是下地獄。目前這些現象,還是有點空洞。

那麼我們生而為人,應當善良,又該用何種態度面對死亡呢?

我們常常都在為人生諸事做準備,為黑夜來臨而準備手電筒,為下雨天準備遮傘,為遠行準備口糧,為季節準備換裝……。而現在,我們也應該趁著時間還早,趁著自己身體精神都還健康的時候。

曹操說過一句話: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行屍走肉。生老病死,富貴貧窮都有天意。而我們,只不過是這個星球的過客。

相關焦點

  • 中西方對待死亡的態度不同
    中西方對待死亡的態度不同 印客美學&ink 在 10 月 31 日晚上 會把家裡的爐火滅了 營造出一個寒冷陰森的環境 並刻意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 打扮自己成鬼怪的模樣 口中發出可怕的聲音
  • 淺談中西方對待死亡的態度
    她的死亡方式讓我想到了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在國內死亡好像是很忌諱的事情,也是人們很難正經說出口的事情,一旦小孩子不小心說出了死這個字眼,聽到的長輩一定會大呸三聲,好像說了死這個字眼就一定會發生什麼一樣。
  • 英國網友: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對待沙漠的態度
    英國網友: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對待沙漠的態度。住在我國東方的小夥伴們可能沒有沒什麼感覺,但是在我國的西部,卻深受沙漠的侵擾,沙漠問題已經不只是我國的問題了,更是國際性的一個問題了,很多國家也都有土壤沙漠化的問題,並且尤為嚴重。
  • 星雲大師談生死:死亡不可怕,但死法值得計較
    還是可怕呢?這就值得我們去省思和辨別了。 在佛教裡,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人是死不了的,生死是循環的,轉了一圈之後,還是會再轉回來的。 死亡不可怕,但死法是值得計較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這是必然的。只是我們人往往愚痴不懂。
  • 比20萬死亡名單更可怕的是,30萬的步伐誰來阻擋?
    比20萬更可怕的是30萬已經開始計數。比30萬更可怕的是,如何看待20萬。 今天,全世界很多人面對這樣一個數字時,感覺都是五味雜陳的——美國新冠肺炎累計死亡病例突破20萬。
  • 古老迷信:那些可怕的死亡徵兆
    自古以來,關於死亡的迷信就一直很多。儘管現在看來,有些說法可以用科學來解釋,但仍然阻止不了人們想相信的心理。 (原標題:古老迷信:10個可怕的死亡徵兆)
  • 死亡是什麼感覺?科學家:其實死亡並不可怕,而且過程很愉悅
    如果從人生的最終點來說,每個人的死亡是註定的,因為世上沒有長生不死的人,只是時間不同而已。儘管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經歷都不同,但最終仍然是死亡的終結。即便死亡是註定的,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死亡仍然知之甚少。
  •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成為自己六大秘密 昨天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聖經》上有一句話: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尼爾死了,基汀老師離開了,但我們看到了滿教室的的託德·安德森,這便是延續和未來。
  • 基督徒對待死亡的正確態度
    基督徒對待死亡的正確態度張國堂2020年12月25日《聖經》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
  • 4年了,陳喬恩還記得那片粉色天空: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
    ,這個日子也變得不一樣了。喬任梁媽媽在兒子去世四周年的今天,曬出了喬任梁和家人的舊照片,並寫道:「媽媽沒有一天不在想你,即使大雨大風,媽媽也會如約而至」,「是我沒有照顧好你,你是我永遠的驕傲。」子女早逝,最悲痛的永遠都是父母,他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精心的照顧著、培養著他長大,如今孩子猝然離世,父母都是既難過又痛心。
  • 《未完待續》:人生為何而活,死亡是否可怕?
    在這部話劇中,各位演員以精湛的演技,似乎重現了那個死亡來臨的不安,彷徨,後來的迷茫,整個故事不禁令人深思。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劇中莫莉的尋覓或許更應該說是一種追求,一種重新開始的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探索一個自己最願意的生活方式。脫離原來那個被他人,社會,或者習慣桎梏的生活,於是在朋友,同事的幫助下,莫莉開始尋覓她想要帶走的人或物。
  • 死亡真的可怕麼?永生真的好麼?
    死亡,為什麼這麼讓人害怕呢?我們害怕一樣東西,往往是因為害怕它會傷害到我們。但是死亡不一樣,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死亡傷害不到我們,但是當我已經死去,死亡對我們的傷害又毫無意義。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與其說是本能,不如說是文化影響的結果。
  • 參觀泰國曼谷最陰森可怕的死亡博物館
    原標題:參觀泰國曼谷最陰森可怕的死亡博物館   到曼谷,有幾個地方是必不可錯過的,比如泰王宮、暹羅的購物中心、唐人街等等。確實,這幾個地方不會讓您失望。泰國宮殿很恢弘,暹羅的購物中心是購物狂的天堂,唐人街是吃貨們的勝地。
  • 愛死亡和機器人在哪可以看 這部動畫系列充滿了可怕的生物
    :原標題:愛死亡和機器人在哪可以看 這部動畫系列充滿了可怕的生物 愛福清網 最近有一部動漫《愛,死亡和機器人》特別火,這部動畫系列充滿了可怕的生物,第一集就差點把小編三觀嚇毀了,總是出其不意!這部動畫系列充滿了可怕的生物 愛福清網 最近有一部動漫《愛,死亡和機器人》特別火,這部動畫系列充滿了可怕的生物,第一集就差點把小編三觀嚇毀了,總是出其不意!
  • 張愛玲對待死亡的態度:生當盡興,死亦從容。
    近日聽了講張愛玲的一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張愛玲的才華橫溢或者是風花雪月,而是她對待死亡的態度。所以,據說張愛玲的死亡時間至今沒有定論,你說她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淡定從容也好,是無奈接受也罷,她總算是有條不紊地處理好了一生所有事物,靜悄悄地回歸了宇宙,完成了人世間的一趟旅行。
  • 《誰先愛上他的》:解析阿傑對待死亡的態度
    這篇文章要講的是阿傑對待死亡的態度。從故事的發生順序,而不是從影片的講述順序,解析阿傑對待死亡的態度,會有一個比較連貫的發展軌道。邱澤飾演的高裕傑,外表看來玩世不恭,內心卻是情深義重。此時的阿傑年輕氣盛,不懂死亡的真正含義,所以他還繼續說著,哥哥死了,我要再死了媽媽一定會瘋掉之類的話。而那時的宋正遠,想來是已經是喜歡上阿傑。倒不確定是說他想發展成什麼關係,而是他珍惜眼前這個大男孩。珍惜他,怎麼忍心聽他說死去之類的話。
  • 這也太可怕了吧!據說死亡冰柱所到之處,所有生物都難逃一死
    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自然現象,它就是「死亡冰柱」。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這種奇怪的自然現象,看完之後大家再也不會天真的以為鯊魚是海中的霸王了,碰到這種可怕的自然災害誰都得死呀!這種自然災害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就知道了!
  • 95後女生做壽衣模特「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面對它的態度」
    然而我們的人生就是生與死的更替,這一生,我們會經歷很多場生死,有生老病死,有意外發生,活著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是我們給予了它太多的可能性,在這些可能性的過程中,本身就蘊藏著無限的危險性,而這種危險性就恰恰表現在大家都不願提及的「死亡」當中。
  • 死亡可怕嗎?在人生道路盡頭,我預想了自己被病痛折磨而去的慘狀
    在疼痛稍緩後意識清晰的片刻,一些老人迫切想知道自己是否臨近死亡,可得不到坦率的答案。醫生、家人不斷迴避老人不可挽救的事實,讓老人喪失最後一次與世界告別的機會,卻美其名曰善意的謊言,這便有些諷刺。究其原因,是我們對死亡的諱莫如深,忌諱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對死亡的看法。但死亡是無法逃避的事實,從生命伊始,人類就要面對同類和自己的死亡。
  • 畫家「死而復生從地獄歸來」,畫死亡世界,網友:背脊發涼好可怕
    除了時間是永恆的,凡是有生命的生靈都會有走到盡頭的時候,死亡也像過眼雲煙。雖然是盡頭但是卻是未知的,所以很多人會珍惜有限的生命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而死亡之後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直也眾說紛紜。為了知道死亡的感受,有些人甚至於不惜自己親自去體驗瀕死的感受,這樣做的絕大部分都是藝術家們,尤其是畫家。世事無常,在國際畫壇中有這樣一位畫家,真的「死而復生」了,還成功地描繪出來了死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