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楚潔 綜合報導
「信心比黃金重要。」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的這句話道出了影視行業變化的縮影。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阿里、騰訊、中影、上影、光線、博納、萬達的七位老總坐在一起,平靜地聊起中國電影現狀和發展,並互相加油打氣。在他們看來,面對當下的市場環境,電影人需要抱團取暖。
這一觀點與今年以來電影市場疲態密不可分。今年前五個月,中國電影實現票房269.78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5%,國內分帳票房和觀影人次增速自2011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資本退潮對電影產業固然是不小的考驗,另一方面,在資本的重壓下,影視行業勢必會放慢增速,並趨於理性發展,回歸內容為王。
凡影諮詢創始合伙人李湛也表示,從受眾端的大數據也可以看到,「平穩」是下一階段發展的一個關鍵詞,中國電影產業精耕細作的紅利期已經開始。
而據普華永道最新預測顯示,到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將達到122.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19.3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電影行業「抱團取暖」
2019年是中國電影行業至關重要的一年,在經歷了連續17年的高速增長後,國內電影首次停下飛奔的腳步。
貓眼數據顯示,2019年1-5月,中國電影實現票房269.78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84.48億元下滑5%,中國電影分帳票房(不含服務費)和觀影人次同比增速均為負,為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
具體來看,1-5月,中國電影分帳票房(不含服務費)累計249.41億元,同比下降6.35%;觀影人數僅為6.89億人次,同比少了1億人次。一線城市下滑幅度較小,1-5月分帳票房(不含服務費)下滑近0.65%;二、三、四線城市票房降幅分別為4.52%,5.07%和7.55%。
對於下滑,有專家觀點認為,除去年電影票房基數帶來的增長壓力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缺乏具有號召力的爆款電影。電影市場是個供給創造需求的市場,有一些優質的電影,上座率就會提高。
儘管市場不盡如人意,但是電影人並未灰心。
博納董事長於冬表示,2018年是電影資本市場的嚴冬,影視類上市公司總市值蒸發約1600億元,約8家上市公司股價腰斬。但是,2018年又是創作的暖春,國產電影在這一年裡完成了類型、美學、影響力的多層突破。《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無雙》等一批優秀的國產影片票房、影響力雙豐收。
基於此,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根據國家電影局數據,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國產電影總票房為378.97億元,同比增長25.89%,市場佔比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市場主體地位更加穩固。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阿里、騰訊、中影、上影、光線、博納、萬達的七位老總坐在一起,平靜地聊起中國電影現狀和發展,並互相加油打氣。在他們看來,面對當下的市場環境,電影人需要抱團取暖。「中國電影已經不是一個手指頭,而是攥成一個拳頭。」中影股份總經理江平表示。
電影人們的信心無疑是源自中國潛力巨大的電影市場。目前,中國是全球電影市場第二大票倉,90億美元的體量佔全球總票房的22%。普華永道最新預測顯示,到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將達到122.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19.3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內容產業變革提上議程
不過,這一段「冷靜期」也未必沒有好處,有人說,這是影視產業走向體系化秩序和規則重建階段,不少從業者開始積極呼籲行業要回到以內容為主導的健康體系下。
對於票房下滑,資深電影市場研究專家劉嘉表示,數字下降並不一定是壞事,這說明中國電影產業在一路高歌猛進之後轉入調整期,產業發展將更加平穩和有序。她說:「我們的市場在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回到了一個常態的、平穩的發展周期。總體上來說,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整體向好的大趨勢沒有改變,而且我們在全球影業當中佔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凡影諮詢創始合伙人李湛也表示,從受眾端的大數據也可以看到,受眾規模走向平穩,觀影頻次也變得比較穩定,年齡結構變得更加平均,各個年齡層觀眾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這些數據反映了電影消費者的市場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和穩定,中國電影產業精耕細作的紅利期已經開始。
精耕細作意味著要向質量發力。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說:「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當中,中國電影發展到每年一千部左右就差不多了,電影院銀幕數在6萬到8萬塊之間也足夠了。接下來要做的是提高電影的品質,提高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和社會影響力。」
業內觀點指出,隨著中國電影產業進入精耕細作的紅利期,產業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寧表示,更多新玩家正在入場,線上線下聯動爭奪頭部內容成為行業裡的新機遇。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