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 6月15日,在首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期間,由北京電影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在青島召開。
《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18)》立足全球視野,以北美、歐洲、亞太和中國作為四大研究視域,特別是將中國電影產業置於全球格局,通過中美電影業發展對比研究,探析電影產業的發展規律,助政府、業界、學界和公眾了解全球產業發展態勢。
全球電影產業發展進入白銀時代中後期
報告指出,在全球新興電影市場特別是中國等亞洲電影市場的帶動下,全球電影市場近年來保持著穩定增長的基本態勢。根據《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18)》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電影票房達40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相比2016年增長約5%。近十年來全球電影票房保持著增長態勢,2008~2017年全球電影票房複合增長率為4.3%。作為全球第一電影市場的北美地區發展基本停滯,2017年票房達111億美元,儘管這是北美歷史上第三次票房突破110億美元,但與2016年的114億美元相比仍然下跌了2%,甚至還略低於2015年的票房數據;而第二大市場——中國則以30%左右的平均增長速度領跑全球市場,2017年票房為559.11億元人民幣(約86億美元,刪除電商服務費後,約為79美元),和2016年相比,票房增長13.45%。
從全球各地區來看,北美和歐洲地區電影票房近年來增長已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而亞太和拉丁美洲地區則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新興市場成為帶動全球票房增長的重要力量。統計顯示,2005~2017年北美地區電影票房複合增長率為1.95%,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為2.40%,亞太地區為9.14%,拉丁美洲地區為9.86%。正是基於各自發展速度的不同,亞太地區自2013年起取代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票倉。從地區結構上來看,2017年,亞太地區票房佔全球票房的39.4%,北美地區佔27.3%,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佔24.9%,拉丁美洲地區佔8.4%。拉丁美洲地區儘管近年來票房也增長迅速,但由於其市場規模較小,在全球電影市場格局中仍處於從屬地位。
數位技術紅利開啟全球電影產業白銀時代
報告認為,在經歷了長達三四十年的冰河期後,全球電影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復甦。隨著美國經濟進入到高速穩定發展時期,人均收入的增長使得人們對娛樂的需求增多,好萊塢再度出現了新的曙光,各類型的影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結合大型購物中心的大型多廳綜合影院開始湧現。這一階段,好萊塢不再限於只生產電影,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音樂、觀賞性運動、主題公園等各種文化傳媒產業都與好萊塢產生了交集,橫向延伸、跨界整合的經營發展模式開始在好萊塢電影公司中流行開來。這一新的階段並沒有帶來美國電影業的再一次高速增長,但從1981年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電影票房逐年遞增,增速保持相對穩定,沒再出現大起大落。
在數字製作、發行和放映技術的支撐下,全球影院業實現了轉型升級,憑藉優秀的電影內容和先進的呈現技術,重新吸引電影觀眾走進影院觀影。北美地區的觀影數量從1992年的10.99億人次一路攀升至2002年的15.70億人次,英國從1984年的0.54億人次一路攀升至2002年的1.76億人次,法國從1992年的1.16億人次一路攀升至2011年的2.17億人次,日本從1996年的1.20億人次一路攀升至2016年的1.80億人次,而中國則從2008年的1.10億人次一路攀升至2017年的16.21億人次。從全球主要國家觀影次數這一指標來看,全球電影產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均受益於數位技術的紅利實現了較高速的增長,由此進入到白銀時代。
科幻、奇幻世界在全球席捲了超高票房
報告指出,以計算機圖像製作的數字電影往往以其全新構造的科幻、奇幻世界而具有很強的魅力,在全球席捲了超高票房。統計顯示,在2017年全球票房收入百強電影中有33部3D電影,合計票房佔總體的53.81%;有21部IMAX電影,合計票房佔總體的47.94%;有16部動畫電影,合計票房佔總體的15.61%;有6部以虛擬角色為主角製作的真人實拍影片,合計票房佔總體的14.16%;動畫電影和CGI電影合計22部,合計票房佔總體的29.77%。從截止到2017年底的歷年全球票房收入百強電影榜單來看,它們的表現更為出色。其中,3D電影50部,合計票房佔總體的52.91%;IMAX電影56部,合計票房佔總體的59.09%;動畫電影19部,合計票房佔總體的18.22%;CGI電影10部,合計票房佔總體的11.49%;動畫電影和CGI電影合計29部,合計票房佔總體的29.71%。
數位技術在改變電影的製作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電影的放映方式。除了3D銀幕之外,超大格式(PLF)銀幕數量在全球有所增多,並且PLF銀幕數量在各個地區都有所增多。根據IHS公司的數據,PLF銀幕是目前在影院放映上比較有活力的一塊業務,並且在未來的幾年是非常有增長潛力的。北美地區2017年的PLF銀幕數量為1115塊,是全球第二多的地區,僅次於亞太地區的1397塊。在2017年,全球PLF銀幕數量較2016年上升了35.7%。這個總數包括了放映商自主開發品牌和全球技術品牌,比如IMAX。
順應中國電影融入世界舞臺的「天時」
「電影藍皮書」順應了中國電影融入世界舞臺的「天時」。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雖然中國電影真正市場化的改革起步於2001年,但是中國電影的長足進步和蓬勃發展深深地受益於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宏觀政策。40年來,電影的商品化屬性在電影體制機制改革和電影市場的逐步開放中得以確立,並隨之開啟了電影產業化的進程。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帳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當年年底,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由此開啟了中國進口分帳大片的電影市場運作模式。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進口影片的配額增加到了20部,2012年電影局又將進口分帳片配額提升到了34部。在全球電影產業的交流、合作與協同發展日益密切的大環境下,中國電影的產量也從不足百部躍升到2017年生產故事片798部的規模,從生產創作、觀影人數、票房收入等多項指標來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個電影大國。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壯大和中國電影產業的崛起,中國和全球電影業的發展漸趨一體化。中國需要了解全球電影,全球各國也在關注中國電影。為了將中國電影產業逐年迅速發展的真實現狀全面、系統並有重點地展示給全世界,為了更好地實現「一帶一路」國際和平發展建設的倡議,為了加速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步伐,為了提高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電影藍皮書」責無旁貸地成為推進中外電影加強了解、促進合作的重要信息載體。
作為充滿創意活力的濱海城市,青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中國第一個電影之都,這無疑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事件。青島位於中國東部沿海,是一座美麗時尚、充滿創意活力的濱海城市,常住人口929萬人。青島的電影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是中國電影主要的發源地之一,因氣候宜人、景色優美而成為中國影視的「天然攝影棚」,並因孕育出一批知名影星而被譽為中國「影視明星的搖籃」。近年來,青島將電影創意視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因素,從全球電影發展的格局與視野出發,研究制定了支持影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規劃建設了44平方公裡的影視文化產業區,建設了世界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東方影都,創建了150多家影視機構,並吸引全球眾多影視機構來青島拍攝製片。隨著影視行業國際化、高端化的發展,青島已經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影視之城。青島市「申都」成功,得益於其優越的自然環境、深厚的電影文化、專業的人才教育、蓬勃發展的電影產業所提供的強力支撐。《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18)》是青島作為榮膺世界電影之都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社科智庫平臺面向全球推出的首個智庫研究成果。《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18)》有助於青島更好地融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集聚全球創意資源,實現影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向世界影視新高地邁進。
(責編:常紅、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