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背景]故裡「黃梅」何日香(圖)

2020-12-16 荊楚網

策劃:荊楚網(湖北日報)張興旺

文/圖: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許琳 通訊員陳健雄 張志雄 周濯街 湛志龍 陶培峰

資料提供:荊楚網(湖北日報)梅經陽 郭華陽

編輯小語

黃梅戲,作為全國五大地方戲曲(其他四大地方戲曲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之一,曾以優美的旋律徵服了億萬觀眾,「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為救李郎離家園」的經典唱段更是蜚聲海內外,讓人們傳唱至今。

然而,幾十年過去,當人們再提及黃梅戲時,卻很難從後期創作的黃梅劇段中,找到像《天仙配》、《女駙馬》那樣讓人們廣為傳唱的曲段了……大部分黃梅劇團商業演出逐年減少,一些劇團平均每年只有十幾場商業演出,收入幾萬元,極個別劇團只有幾場演出,發展舉步維艱。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黃梅戲發源之地的黃梅縣,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努力與探索,我們期待:有朝一日,黃梅戲能重新唱響大江南北,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最愛!

作為黃梅戲發源地的湖北黃梅,如何把黃梅戲做強做大、唱響湖北?


建設中的黃梅戲大劇院效果圖


上世紀50年代,黃梅戲劇團演員與嚴鳳英、王少舫在一起


群眾觀看黃梅戲場面


群眾街頭演唱黃梅戲

5月底、6月初,記者來到黃梅縣,併到黃梅戲大省安徽的安慶、合肥等地採訪,感受到湖北人對黃梅戲發展強烈的渴望,也感受到安徽黃梅戲專家、演員對黃梅戲在故鄉黃梅發展的關注。

湖北黃梅戲人才不多,應把最優秀的劇團、最優秀的人才集中起來,形成合力

黃梅戲要振興,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解放以後,為發展黃梅戲,培養戲劇人才,黃梅縣加大了與安徽黃梅戲交流的力度。

一是選派易春華、呂金姣等一批優秀演員到安徽學習,同時,送往全國各地進修導演、編劇和其他職員的共30多人;

二是先後請本省及安徽的30多位戲曲專家來黃梅研究、傳授黃梅戲藝術,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王少舫,黃梅戲研究專家王兆乾,漢劇大師陳伯華等都來黃梅指導過;
    三是從1970年開始,該縣採取自己培訓和以團代訓方式,共培訓三批60多名演員,今年,該縣又在縣理工學校開設了黃梅戲藝術表演班。

儘管黃梅縣在培養黃梅戲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佳,還沒有頂尖的演員出現。對此,合肥黃梅戲第二代領軍人物、表演大師黃新德說:湖北黃梅戲人才不多,而且比較分散,應該把最優秀的劇團、最優秀的人才集中起來,形成合力,這是黃梅戲繁榮之本。

深入鄉村採風不夠,沒有精品劇目,也是制約黃梅戲發展的關鍵

《天仙配》成就了黃梅戲,也造就了嚴鳳英、王少舫等一批頂尖人才。

自此之後,無論是湖北,還是安徽,再沒有出現這樣的盛況。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蔣建國說,劇目創作不能達到劇種發展要求的高度,也是制約黃梅戲發展的關鍵。

這些年來,黃梅縣在劇目創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先後收集整理了黃梅戲傳統劇目,有小曲129出,大本89本。二是改編了《過界嶺》、《送香茶》等23本傳統劇目。三是創作了《於老四與張二女》、《邢繡娘》、《離巢風》、《張之洞傳奇》、《守護真情》等38本新劇目。然而,就是在這些改編和創作的劇目中,能算得上精品的寥寥無幾,僅有一個劇目被列為2002年度全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

怎樣才能創作、改編和製作出優秀劇目呢?

在安慶,著名黃梅戲研究專家、77歲高齡的王兆乾先生,回憶了解放初期與陸洪非等人,為研究挖掘黃梅戲資源,深入鄂皖贛三省幾十個縣,走村串戶,找老藝人收集資料的經歷。

他深有感觸地說,當前黃梅戲劇目創作的突出問題,是主創人員深入鄉村採風不夠,沒有親身的體驗,沒有鮮活的素材,有的甚至不了解黃梅戲的音律,不懂得黃梅戲自身的語言,這是不可能創作出好劇目的。

與安徽相比,湖北黃梅戲主創人員隊伍不僅存在同樣的問題,而且主創人員的隊伍更小,力量顯得更弱。

吸收容納其它藝術形式的優點,進行創新,黃梅戲才會走近青年一代,發揚光大

黃梅戲之所以在安徽十分流行,其主要原因是黃梅戲流入安徽安慶後,融入了當地民歌唱法,並借鑑了徽劇的表演藝術,完成了向現代舞臺藝術的過渡。

從唱腔來看,黃梅採茶調副詞較多,較為通俗,而語言上用了安慶話後,顯得和諧通俗易懂,後來又藉助電影這一新的表現手段,傳播更是廣泛。1956年,當黃梅人仍在唱自己沒有多少革新的採茶戲時,安慶地區宿松縣劇團即來黃梅演出《孔雀東南飛》,其在藝術方面的創新,讓黃梅人信服。一時間,黃梅街頭萬人空巷,人們爭看安慶的黃梅戲。

由此可見,安慶地區的黃梅調是吸收容納其他劇種的優點,進行藝術創新,才有今天的成就。發展到今天,為適應時代的要求,安徽黃梅戲界又一致呼籲:其藝術表現形式必須不斷創新。

怎樣創新呢?安徽一批資深的黃梅戲藝術家認為,黃梅戲藝術要不斷創新,但不能拋棄自身的本質和特點;湖北黃梅戲要發展創新,建議發展帶有湖北特色的黃梅戲;在語言表達上,在藝術形式上都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保持黃梅戲傳統特色的同時,通過學習借鑑其他藝術形式,讓黃梅戲走近青年一代,這是希望所在。

黃梅戲走向市場,這是走向繁榮的第一步

在電視劇《紅樓夢》中扮演史湘雲的郭曉珍,從業影視圈9年,拍了20多部電視劇。在談到黃梅戲發展時,她激動地說,大家總是說政府投入不足,但我認為政府投入不少了,黃梅戲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關鍵是機制出了問題。

對此,黃梅縣委書記黃奏球也有同感。該縣為了減輕黃梅戲劇院的包袱,縣政府對30多名退休職工的工資實行財政供養,每年拿出80萬元用於劇院發展,這些與安徽相比毫不遜色。此外,縣委、縣政府還對劇團體制進行改革,讓劇團面向全國招聘黃梅戲管理人才、主創人才和優秀演員。

縣長陳新武說,為發展黃梅戲,一方面要培養優秀人才,另一方面縣財政每年列入專項資金,用於獎勵本縣拔尖人才和引進外地人才。

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這一點,在黃梅縣上下已形成共識。

今年年初,黃梅縣將黃梅戲推向市場。劇場經理王興國帶著10多名演員加上縣內業餘演員骨幹組成縣劇院二團,到鄉村找飯吃,已演出160多場。縣劇院副院長餘文興帶著一班人馬,組團到江浙、福建演出,走以演代訓之路。

黃梅戲走向市場,這是黃梅戲走向繁榮的第一步!

黃梅戲

黃梅戲是一種戲曲劇種。清道光後由湖北黃梅的採茶調傳入安徽安慶地區,受青陽腔影響,與當地民間歌舞、說唱音樂融合發展而成。

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五大劇種。

黃梅戲主要經歷了道情和獨角戲,兩小、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等4個階段。其中的道情和獨角戲為第一階段;兩小、三小戲為第二階段;三打七唱為第三階段。前三個階段都是在黃梅完成的,它們起於明朝萬曆年間,止於1925年。最後的管弦樂伴奏階段,完成於安徽省安慶、合肥等地,起於1925年,成熟於解放後。

黃梅戲主要傳統劇目

黃梅戲的傳統劇目習慣性地稱為「36大本,72小出」,實際能演出的傳統戲有300餘本(出)。已經記錄下來的大戲有97個,小戲129出,由黃梅縣的黃梅戲研究專家桂遇秋先生,搜集校勘出版了《黃梅戲傳統劇目彙編》15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山伯訪友》、《於老四與張二女》、《告壩費》、《夫妻觀燈》、《蔡鳴鳳辭店》、《白扇記》、《逃水荒》、《告經承》等。

黃梅戲創始人

邢繡娘(1793———1858)出生於演唱世家,從小與兄嫂一起出門賣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贏得了「不要錢,不要家,要聽繡娘唱採茶」的美譽。

繡娘因丈夫死於水災,再次回到娘家與兄嫂搭班唱戲,又相繼獲得「北方梆子有二,黃梅調子無雙」和「不接京城大戲王,願請黃梅邢繡娘」等美譽,再加上黃梅縣「一去二三裡,村村都有戲」和黃梅縣幾乎人人都是「戲迷」的地域氛圍,從而為邢繡娘最後完成黃梅採茶戲的創建,提供了必要條件。


[人物]劉赤斌:不改黃梅一生緣

劉赤斌一生酷愛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熟唱於口,就是傳統劇《小辭店》,他也能一口氣唱完3個不同的版本。

如果說黃梅戲是朵花,他就是一個護「花」使者。

2003年,劉赤斌從黃梅郵電部門內退後,就邀請些新朋老友,成立「黃梅縣黃梅戲迷協會」。作為會長,他還親自製訂章程,組織活動,全身心投入其中。

萬事開頭難,開了頭更難。有一次,張河鄉要搞一大型活動,邀請戲迷協會參加,但協會無經費,且車費單程就要百餘元,這錢從何而來?可任務領了,活動又不能不參加。劉赤斌一咬牙,從自己荷包裡掏錢。他想,誰叫我是會長呢!怕人看出破綻,他還裝出一臉笑。

這樣的事,劉赤斌做了好多次。近幾年,許多領導和外地客商一到黃梅,就要求聽聽黃梅戲。要是遇上黃梅劇院外出演出的時候,客人只有一聲嘆息。每遇上這種情況,劉赤斌便主動請纓,組織戲迷上門獻藝。有次,一位北京老闆來黃梅投資立項,看了戲迷們的演唱之後由衷地說,在黃梅戲的故鄉聽戲,比我在北京看專業劇團演的黃梅戲味道還要地道。他終於決定在黃梅投資。

劉赤斌等一班戲迷,還有一項更重要工作,就是為戲劇事業鼓與呼。幾年來,戲迷協會成員除參加許多黃梅戲演出活動外,還專程到安徽合肥、安慶等地觀摩,借鑑學習外地經驗,併到省城武漢和首都北京為黃梅戲進行現場宣傳和鼓動。

當黃梅戲唱進省城、唱到京城的時候,黃梅人總會想起劉赤斌!


[他山石]安徽經驗

解放後,黃梅戲蓬勃發展,從農村草臺走向城市舞臺,特別是安徽省,黃梅戲發展更快、更成熟,使黃梅戲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其基本經驗有三:

一是得先機,得天下。黃梅戲在安徽的快速發展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國初期,當時,安徽省以安慶為中心,將流落在全省各地的黃梅戲草臺班子留在當地成立專業劇團,然後選派一大批新文藝工作者進駐劇團,舉辦「藝人訓練班」,實行「三改」:改人、改戲、改制。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讓嚴鳳英、王少舫等一批藝術人才煥發青春活力,演員的表演藝術不斷提升,創作人員經常背著乾糧深入農村採風。在全國一炮打響的《天仙配》,就是陸洪菲在湖北黃梅採風時將黃梅戲傳統劇目《董永賣身》全文錄音後,回去整理而成的。

二是大融合,大發展。黃梅戲在安徽首先融入了當地民歌唱法,在語言上用了安慶官話,在表演上借鑑了京劇、徽劇的表演藝術,在伴奏上由鑼鼓伴奏發展到管弦伴奏,在創作上收集了散落在鄂皖贛三省50多個縣的傳統劇目。最後,藉助電影這一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終於把黃梅戲推向高潮。

三是育人才,增後勁。早在1958年,安徽就改變傳統的以團代訓方法,首次創辦了安慶藝術學校,全方位培養黃梅戲表演、創作、伴奏、舞美等方面的人才。該校後改為安徽黃梅戲學校。如今,安徽省除了安慶市的安徽黃梅戲學校外,在省城安徽省藝術學院也開設了黃梅戲藝術班。

如果您看了今天的話題,覺得有話想說;如果您覺得某個話題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想在本欄目開展一番討論,請登錄荊楚網「解讀·背景」頻道(jdbj.cnhubei.com),或發郵件至kqz@cnhubei.com,發表您的高見,並請留下您的姓名、地址及郵編。

期待您的參與。謝謝。———編者

相關焦點

  • 黃梅案與平陽三鄉紳
    時人以「黃梅時節家家苦,青草池塘處處冤」一詩相譏。黃梅常藉口彌補國庫虧空,定下以畝派捐,不成就「勒借」。此外,他還巧立名目,非法印製了「飛單」等單據,從中斂財。民國《平陽縣誌》載:「(黃梅)在任八年,侵吞部定谷價勒捐之錢計贓不下二十餘萬。」夏口貢生吳榮烈是江南垟大戶,自然派捐也多,他忍無可忍,遂聯合金鄉監生潘榮桂、東莊廩生董正賢等鄉紳狀告黃梅。
  • 黃梅好男兒常海軍,繡出驚豔圖!
    飛針走線不是女子專屬好男兒也能繡出驚豔圖黃梅選手常海軍奪得2020全國鄉村手工藝刺繡大賽優秀獎。黃梅挑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家、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常海軍是這次參賽的65位刺繡手工藝者中,唯一的一個男選手。
  • 《揚之水》國外戍邊戰士思歸故裡(解讀)
    背景介紹:周平王東遷後,史稱東周。但周國日衰,諸侯日強。周平王的母親,娘家是申國的,申侯之女,姜姓。春秋後期,楚國逐漸強大,與楚國相鄰的申國、許國、甫國,都是小的諸侯國,經常會遭到強楚的侵襲騷擾。已讀過的詩篇《詩經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詩與今意大相逕庭(解讀)與本篇意思有些相同,也是講為了別國而被派遣到外國打仗的士兵,發出的心聲。為了別的國家而參戰,心裡也是有埋怨的,但苦於軍令如山,不得不做出犧牲。
  • 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老子故裡解讀《道德經》
    8月31日,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組在老子故裡——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景區升仙臺前「開壇授課」,由著名學者曾仕強解讀《道德經》。周口市副市長田永紅代表市委、市政府在錄製節目開始前致辭。市、縣有關領導和八百多名觀眾一同參加了節目錄製。
  • 邵氏黃梅調電影成時代記憶 老牌女星雲集(圖)
    邵氏黃梅調電影成時代記憶 老牌女星雲集(圖) 2014-01-07 23:43:00    作者:   來源:新浪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梁祝 紅樓夢 邵氏 黃梅調電影 女星 [提要]戲曲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極為特殊,也僅為華語電影所特有,邵氏出品的黃梅調電影如
  • 【黃梅】看看黃梅住房公積金在第十九個黨風廉政建設宣教月中
    根據《縣委辦公室關於全縣第十九個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統一部署,經黃梅住房公積金辦事處研究決定,今年5月在辦事處開展第十九個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辦事處領導非常重視,親自部署安排,及時出臺了《黃岡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黃梅辦事處第十九個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方案》。
  • 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被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被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17年10月30日 09:54:00來源:新華網   至此,湖北省擁有包括十堰武當山、武漢辛亥革命遺蹟遺址、隨州炎帝故裡、秭歸屈原故裡文化園等5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數量居大陸各省份前列。  黃梅縣是中國佛教禪宗的重要發源地。近年,黃梅縣依託特有的佛教禪宗文化資源,面向臺灣佛教聖地佛光山及普通信眾舉辦了一系列重大佛教交流活動,為深化鄂臺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 黃梅四祖寺53米高的大金塔開工奠基(圖)
    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的黃梅,文化底蘊深厚,黃梅戲、黃梅挑花、黃梅禪宗祖師傳說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祖寺塔、五祖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六座禪宗祖庭,黃梅獨佔四祖寺和五祖寺兩座;禪宗六位祖師,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黃梅修行並傳承衣缽。
  • 黃梅四祖寺舉行恭請本老舍利永久安奉祈福慶典(圖)
    迎請舍利隊伍剛進從黃梅高速口進入後,恭請舍利車隊所過之處,當地百姓家家戶戶點燃歡迎的喜炮,表達了對本煥長老的深厚情感和舍利回山的感恩之情。他在講話中說,佛門泰鬥本煥長老數十年來堅持領眾燻修,與黃梅結下了深厚的因緣,為四祖寺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黃梅禪宗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希望全省佛教界以本煥長老為楷模,把對本老的敬仰之情轉換為精進修行的力量,為湖北乃至全國經濟、精神建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湖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熊召政表示,本老把自己化作千千億,普惠予各地寺廟安奉。
  • 大考中的黃梅新局
    圖為航拍黃梅縣城編者按:2020年,經過抗疫、防汛、脫貧攻堅「三重」大考的湖北黃梅,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正加速嬗變。新華網武漢12月2日電(胡誠、吳文華)雲霧繚繞下的黃梅東山,在初冬的細雨中醒來。
  • 全國首部佛教黃梅戲電影《傳燈》黃梅開拍
    圖為開機揭幕場景7月6日上午,禪宗祖庭湖北黃梅四祖寺熱鬧非凡,黃梅戲電影《傳燈》開機儀式在此隆重舉行。據介紹,這將是全國首部佛教戲曲電影。圖為拍攝現場黃梅縣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也是佛教禪宗文化的發源地,黃梅戲、黃梅禪宗祖師傳說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專業演出大篷車送戲下鄉 黃梅芬芳
    8月1日晚上,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格外熱鬧,安慶市文化局主辦、安慶市再芬黃梅戲藝術劇院承辦的「鳳英故裡黃梅芬芳」活動將精彩的文藝演出送到了農戶家門前。這也是文化部門為實施民生工程「文化下基層」特地購置專業舞臺演出車後舉行的首場大篷車演出活動。
  • 《〈孟子〉七篇解讀》首發暨《中庸》解讀 開講儀式在孟子故裡山東...
    5月8日,2018孟子故裡(鄒城)母親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孟子〉七篇解讀》首發暨《中庸》解讀開講儀式在鄒城市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濟寧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範曉麗鄒城市委常委、市委書記柳景武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孟子故裡,鄒城市始終把弘揚優秀傳統儒家文化擺在重要位置,系統推進孟子思想研究
  • 湖北省黃梅縣委原書記餘建堂被"雙開"(圖|簡歷)
    中國經濟網武漢12月9日綜合報導(彭博) 據湖北省紀委監察廳網站消息,近期,經湖北省委批准,湖北省紀委對黃梅縣委原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餘建堂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  經查,餘建堂嚴重違反組織紀律,不如實填報個人有關事項;利用職務便利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財物。嚴重違反廉潔紀律,利用職務便利在經營活動中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財物。
  • ins背景圖/悲傷背景圖/朋友圈背景圖/唯美背景圖/ins文藝背景圖
    ins背景圖/悲傷背景圖/朋友圈背景圖/唯美背景圖/ins文藝背景圖
  • 黃梅正青春
    來源:安徽日報為建立黃梅戲傳承發展的人才梯隊,2010年7月,成立5年的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又建立「再芬黃梅青年團」,來自原安徽黃梅戲學校和原安慶師範學院的18名黃梅戲專業優秀畢業生成為首批成員。王澤熙、餘平、張敏、江敏、王懿佳、陳邦靚、江李匯、謝軍、周海峰等「黃梅新星」的名字正在走出安慶,在天南地北打出知名度。小生、老生、花旦、青衣、刀馬旦、彩旦、文丑、武丑……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人才體系不斷完善,成為國內第一梯隊的黃梅戲名院大團。排新戲 主配角自由切換作為再芬黃梅的資深演員,李萍一直活躍於黃梅戲舞臺,扮演過眾多廣為戲迷熟知的「花旦」形象。
  • 湖北省黃梅縣委書記餘建堂接受組織調查(圖|簡歷)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5日綜合報導 據湖北省紀委消息:黃梅縣委書記餘建堂因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  餘建堂簡歷—1998.12 麻城市鼓樓辦事處黨委書記、市委委員;  1998.12—2002.02 麻城市政協副主席、市委委員;  2002.02—2004.01 麻城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期間:2000.09—2003.07省委黨校黨建專業研究生班學習)  2004.01—2006.10 麻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  2006.10—2010.10 黃梅縣委副書記
  • 2017黃梅戲展演周活動豐富多彩 「京黃故裡」石牌將舉辦戲會
    原標題:2017年黃梅戲展演周活動豐富多彩「京黃故裡」石牌將舉辦戲會● 展演周開幕式演出以「訪京黃梅故裡、尋戲曲之根」為主題口號● 黃梅戲金銀幣全國首發式將舉辦● 展演周優秀黃梅戲劇目展演惠民票價為10元、20元● 安慶建城
  • 黃梅雨季想起三首詩
    江南梅子黃熟時,「黃梅雨季」準時到來。 想北方北方北方北方    於是這個黃梅雨季分外纏綿 於是在這個黃梅雨季裡成熟的梅子 都有一絲 除不掉的苦澀多麼讓人愛恨交織的黃梅雨季啊,悠長又纏綿的雨絲,像極了一個女人的思念,纏纏綿綿,扯不斷理還亂!
  • 黃岡市政府門戶網站 黃岡特產 黃梅挑花
    一幅圖就是一個故事,一幅圖就是一段歷史,這種極為罕見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之所以產生於黃梅,是因為黃梅是一個戲曲之鄉。著名的黃梅戲在黃梅農村,人人會唱、家家都唱。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一些傾向性較強的戲曲故事被人們諳熟於心。人民需要表達愛憎,需要寄託理想,而一般的圖案構成方法已不能完全表達作者內心對美的感受,於是就根據個人的體驗和感情,創造了這種故事情節性的圖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