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荊楚網(湖北日報)張興旺
文/圖: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許琳 通訊員陳健雄 張志雄 周濯街 湛志龍 陶培峰
資料提供:荊楚網(湖北日報)梅經陽 郭華陽
編輯小語
黃梅戲,作為全國五大地方戲曲(其他四大地方戲曲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之一,曾以優美的旋律徵服了億萬觀眾,「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為救李郎離家園」的經典唱段更是蜚聲海內外,讓人們傳唱至今。
然而,幾十年過去,當人們再提及黃梅戲時,卻很難從後期創作的黃梅劇段中,找到像《天仙配》、《女駙馬》那樣讓人們廣為傳唱的曲段了……大部分黃梅劇團商業演出逐年減少,一些劇團平均每年只有十幾場商業演出,收入幾萬元,極個別劇團只有幾場演出,發展舉步維艱。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黃梅戲發源之地的黃梅縣,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努力與探索,我們期待:有朝一日,黃梅戲能重新唱響大江南北,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最愛!
作為黃梅戲發源地的湖北黃梅,如何把黃梅戲做強做大、唱響湖北?
建設中的黃梅戲大劇院效果圖
上世紀50年代,黃梅戲劇團演員與嚴鳳英、王少舫在一起
群眾觀看黃梅戲場面
群眾街頭演唱黃梅戲
5月底、6月初,記者來到黃梅縣,併到黃梅戲大省安徽的安慶、合肥等地採訪,感受到湖北人對黃梅戲發展強烈的渴望,也感受到安徽黃梅戲專家、演員對黃梅戲在故鄉黃梅發展的關注。
湖北黃梅戲人才不多,應把最優秀的劇團、最優秀的人才集中起來,形成合力
黃梅戲要振興,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解放以後,為發展黃梅戲,培養戲劇人才,黃梅縣加大了與安徽黃梅戲交流的力度。
一是選派易春華、呂金姣等一批優秀演員到安徽學習,同時,送往全國各地進修導演、編劇和其他職員的共30多人;
二是先後請本省及安徽的30多位戲曲專家來黃梅研究、傳授黃梅戲藝術,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王少舫,黃梅戲研究專家王兆乾,漢劇大師陳伯華等都來黃梅指導過;
三是從1970年開始,該縣採取自己培訓和以團代訓方式,共培訓三批60多名演員,今年,該縣又在縣理工學校開設了黃梅戲藝術表演班。
儘管黃梅縣在培養黃梅戲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佳,還沒有頂尖的演員出現。對此,合肥黃梅戲第二代領軍人物、表演大師黃新德說:湖北黃梅戲人才不多,而且比較分散,應該把最優秀的劇團、最優秀的人才集中起來,形成合力,這是黃梅戲繁榮之本。
深入鄉村採風不夠,沒有精品劇目,也是制約黃梅戲發展的關鍵
《天仙配》成就了黃梅戲,也造就了嚴鳳英、王少舫等一批頂尖人才。
自此之後,無論是湖北,還是安徽,再沒有出現這樣的盛況。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蔣建國說,劇目創作不能達到劇種發展要求的高度,也是制約黃梅戲發展的關鍵。
這些年來,黃梅縣在劇目創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先後收集整理了黃梅戲傳統劇目,有小曲129出,大本89本。二是改編了《過界嶺》、《送香茶》等23本傳統劇目。三是創作了《於老四與張二女》、《邢繡娘》、《離巢風》、《張之洞傳奇》、《守護真情》等38本新劇目。然而,就是在這些改編和創作的劇目中,能算得上精品的寥寥無幾,僅有一個劇目被列為2002年度全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
怎樣才能創作、改編和製作出優秀劇目呢?
在安慶,著名黃梅戲研究專家、77歲高齡的王兆乾先生,回憶了解放初期與陸洪非等人,為研究挖掘黃梅戲資源,深入鄂皖贛三省幾十個縣,走村串戶,找老藝人收集資料的經歷。
他深有感觸地說,當前黃梅戲劇目創作的突出問題,是主創人員深入鄉村採風不夠,沒有親身的體驗,沒有鮮活的素材,有的甚至不了解黃梅戲的音律,不懂得黃梅戲自身的語言,這是不可能創作出好劇目的。
與安徽相比,湖北黃梅戲主創人員隊伍不僅存在同樣的問題,而且主創人員的隊伍更小,力量顯得更弱。
吸收容納其它藝術形式的優點,進行創新,黃梅戲才會走近青年一代,發揚光大
黃梅戲之所以在安徽十分流行,其主要原因是黃梅戲流入安徽安慶後,融入了當地民歌唱法,並借鑑了徽劇的表演藝術,完成了向現代舞臺藝術的過渡。
從唱腔來看,黃梅採茶調副詞較多,較為通俗,而語言上用了安慶話後,顯得和諧通俗易懂,後來又藉助電影這一新的表現手段,傳播更是廣泛。1956年,當黃梅人仍在唱自己沒有多少革新的採茶戲時,安慶地區宿松縣劇團即來黃梅演出《孔雀東南飛》,其在藝術方面的創新,讓黃梅人信服。一時間,黃梅街頭萬人空巷,人們爭看安慶的黃梅戲。
由此可見,安慶地區的黃梅調是吸收容納其他劇種的優點,進行藝術創新,才有今天的成就。發展到今天,為適應時代的要求,安徽黃梅戲界又一致呼籲:其藝術表現形式必須不斷創新。
怎樣創新呢?安徽一批資深的黃梅戲藝術家認為,黃梅戲藝術要不斷創新,但不能拋棄自身的本質和特點;湖北黃梅戲要發展創新,建議發展帶有湖北特色的黃梅戲;在語言表達上,在藝術形式上都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保持黃梅戲傳統特色的同時,通過學習借鑑其他藝術形式,讓黃梅戲走近青年一代,這是希望所在。
黃梅戲走向市場,這是走向繁榮的第一步
在電視劇《紅樓夢》中扮演史湘雲的郭曉珍,從業影視圈9年,拍了20多部電視劇。在談到黃梅戲發展時,她激動地說,大家總是說政府投入不足,但我認為政府投入不少了,黃梅戲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關鍵是機制出了問題。
對此,黃梅縣委書記黃奏球也有同感。該縣為了減輕黃梅戲劇院的包袱,縣政府對30多名退休職工的工資實行財政供養,每年拿出80萬元用於劇院發展,這些與安徽相比毫不遜色。此外,縣委、縣政府還對劇團體制進行改革,讓劇團面向全國招聘黃梅戲管理人才、主創人才和優秀演員。
縣長陳新武說,為發展黃梅戲,一方面要培養優秀人才,另一方面縣財政每年列入專項資金,用於獎勵本縣拔尖人才和引進外地人才。
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這一點,在黃梅縣上下已形成共識。
今年年初,黃梅縣將黃梅戲推向市場。劇場經理王興國帶著10多名演員加上縣內業餘演員骨幹組成縣劇院二團,到鄉村找飯吃,已演出160多場。縣劇院副院長餘文興帶著一班人馬,組團到江浙、福建演出,走以演代訓之路。
黃梅戲走向市場,這是黃梅戲走向繁榮的第一步!
黃梅戲
黃梅戲是一種戲曲劇種。清道光後由湖北黃梅的採茶調傳入安徽安慶地區,受青陽腔影響,與當地民間歌舞、說唱音樂融合發展而成。
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五大劇種。
黃梅戲主要經歷了道情和獨角戲,兩小、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等4個階段。其中的道情和獨角戲為第一階段;兩小、三小戲為第二階段;三打七唱為第三階段。前三個階段都是在黃梅完成的,它們起於明朝萬曆年間,止於1925年。最後的管弦樂伴奏階段,完成於安徽省安慶、合肥等地,起於1925年,成熟於解放後。
黃梅戲主要傳統劇目
黃梅戲的傳統劇目習慣性地稱為「36大本,72小出」,實際能演出的傳統戲有300餘本(出)。已經記錄下來的大戲有97個,小戲129出,由黃梅縣的黃梅戲研究專家桂遇秋先生,搜集校勘出版了《黃梅戲傳統劇目彙編》15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山伯訪友》、《於老四與張二女》、《告壩費》、《夫妻觀燈》、《蔡鳴鳳辭店》、《白扇記》、《逃水荒》、《告經承》等。
黃梅戲創始人
邢繡娘(1793———1858)出生於演唱世家,從小與兄嫂一起出門賣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贏得了「不要錢,不要家,要聽繡娘唱採茶」的美譽。
繡娘因丈夫死於水災,再次回到娘家與兄嫂搭班唱戲,又相繼獲得「北方梆子有二,黃梅調子無雙」和「不接京城大戲王,願請黃梅邢繡娘」等美譽,再加上黃梅縣「一去二三裡,村村都有戲」和黃梅縣幾乎人人都是「戲迷」的地域氛圍,從而為邢繡娘最後完成黃梅採茶戲的創建,提供了必要條件。
[人物]劉赤斌:不改黃梅一生緣
劉赤斌一生酷愛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熟唱於口,就是傳統劇《小辭店》,他也能一口氣唱完3個不同的版本。
如果說黃梅戲是朵花,他就是一個護「花」使者。
2003年,劉赤斌從黃梅郵電部門內退後,就邀請些新朋老友,成立「黃梅縣黃梅戲迷協會」。作為會長,他還親自製訂章程,組織活動,全身心投入其中。
萬事開頭難,開了頭更難。有一次,張河鄉要搞一大型活動,邀請戲迷協會參加,但協會無經費,且車費單程就要百餘元,這錢從何而來?可任務領了,活動又不能不參加。劉赤斌一咬牙,從自己荷包裡掏錢。他想,誰叫我是會長呢!怕人看出破綻,他還裝出一臉笑。
這樣的事,劉赤斌做了好多次。近幾年,許多領導和外地客商一到黃梅,就要求聽聽黃梅戲。要是遇上黃梅劇院外出演出的時候,客人只有一聲嘆息。每遇上這種情況,劉赤斌便主動請纓,組織戲迷上門獻藝。有次,一位北京老闆來黃梅投資立項,看了戲迷們的演唱之後由衷地說,在黃梅戲的故鄉聽戲,比我在北京看專業劇團演的黃梅戲味道還要地道。他終於決定在黃梅投資。
劉赤斌等一班戲迷,還有一項更重要工作,就是為戲劇事業鼓與呼。幾年來,戲迷協會成員除參加許多黃梅戲演出活動外,還專程到安徽合肥、安慶等地觀摩,借鑑學習外地經驗,併到省城武漢和首都北京為黃梅戲進行現場宣傳和鼓動。
當黃梅戲唱進省城、唱到京城的時候,黃梅人總會想起劉赤斌!
[他山石]安徽經驗
解放後,黃梅戲蓬勃發展,從農村草臺走向城市舞臺,特別是安徽省,黃梅戲發展更快、更成熟,使黃梅戲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其基本經驗有三:
一是得先機,得天下。黃梅戲在安徽的快速發展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國初期,當時,安徽省以安慶為中心,將流落在全省各地的黃梅戲草臺班子留在當地成立專業劇團,然後選派一大批新文藝工作者進駐劇團,舉辦「藝人訓練班」,實行「三改」:改人、改戲、改制。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讓嚴鳳英、王少舫等一批藝術人才煥發青春活力,演員的表演藝術不斷提升,創作人員經常背著乾糧深入農村採風。在全國一炮打響的《天仙配》,就是陸洪菲在湖北黃梅採風時將黃梅戲傳統劇目《董永賣身》全文錄音後,回去整理而成的。
二是大融合,大發展。黃梅戲在安徽首先融入了當地民歌唱法,在語言上用了安慶官話,在表演上借鑑了京劇、徽劇的表演藝術,在伴奏上由鑼鼓伴奏發展到管弦伴奏,在創作上收集了散落在鄂皖贛三省50多個縣的傳統劇目。最後,藉助電影這一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終於把黃梅戲推向高潮。
三是育人才,增後勁。早在1958年,安徽就改變傳統的以團代訓方法,首次創辦了安慶藝術學校,全方位培養黃梅戲表演、創作、伴奏、舞美等方面的人才。該校後改為安徽黃梅戲學校。如今,安徽省除了安慶市的安徽黃梅戲學校外,在省城安徽省藝術學院也開設了黃梅戲藝術班。
如果您看了今天的話題,覺得有話想說;如果您覺得某個話題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想在本欄目開展一番討論,請登錄荊楚網「解讀·背景」頻道(jdbj.cnhubei.com),或發郵件至kqz@cnhubei.com,發表您的高見,並請留下您的姓名、地址及郵編。
期待您的參與。謝謝。———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