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八洞村,到花垣縣城,有34公裡的路程。
這樣的距離,在平原地區,騎自行車大概只需要一個半小時,開車則更快,不過二三十分鐘。
放在一個稍大的城市裡,這樣的距離、這麼短的通勤時間,簡直可以用「幸福」來形容了。可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花垣縣十八洞村,在這個山高路險的旮旯,這個距離,卻曾是近在眼前卻「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是貧困與小康的距離。
也正因如此,這個擁有6個村民小組、225戶939人的村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坐擁令人豔羨的自然風光,雖然有大自然賜予的豐富物產,卻只能在人均0.83畝的耕地裡刨食,作為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貧困村,蜷縮在大山之中,「養在深閨人未識」。
那時,每天嫋嫋升起的炊煙裡,纏繞著十八洞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生活模式的無奈,也升騰著建設美好家園的期盼。
一
改變,直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
2013年11月3日,這是一個值得十八洞村永遠銘記的日子,也是一個值得中國扶貧史永遠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花垣縣十八洞村,並在這裡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全國扶貧工作進入了快車道,「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的理念迅速深入人心,並落實到每一個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包括十八洞村。
「對十八洞村的脫貧,要有一個立體的概念,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不辜負總書記的重託,多次深入十八洞村考察的省委書記杜家毫,擘畫了十八洞精準扶貧的精彩新路。
有道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十八洞村面貌的改觀,是從對支部班子這個「火車頭」進行改換、加強開始的。
十八洞村原本有個擁有3名成員的支部班子,3個人的平均年齡接近60歲,論文化,1個初中、2個小學,論致富能力,其中1個還是貧困戶。這樣的支部班子,不僅凝聚力不足,脫貧工作的帶動力也不夠。
為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2014 年1月,花垣縣委抽調5名黨員組成十八洞精準扶貧工作隊,同時選派第一支書駐村,工作隊長和第一支書的黨組織關係下轉到村黨支部,全力支持兩委班子開展工作。
2017年,十八洞村支「兩委」圓滿完成了換屆選舉,此前在阿聯杜拜打「洋工」的龍書伍當選村支書,龍吉隆當選為村主任。
開通「湘西e路通」、踐行「辦事不出村,最多跑一次」、探索「互助五興」農村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建強班子,強化舉措,群眾對村支兩委的滿意率迅速由以往的68%上升到現在的98%, 2016年村黨支部還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二
「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
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炊煙嫋嫋的鄉村,一幅富饒美麗幸福的鄉村畫卷鋪展開來。
每天一大早,寨子裡就忙碌起來,隨著十八洞村鄉村旅遊熱起來,村民們忙著去擺攤變現自家農產品。村寨裡養蜂的、開店的、刺繡的、辦農家樂的,產業發展風生水起,村裡人的口袋開始鼓起來。
身為孤兒的龍先蘭,早年家庭變故、家徒四壁。在工作隊幫助下,龍先蘭學習養蜂技術,因地制宜發展養蜂產業,逐漸成為養蜂大戶。為自己的蜂蜜產品成立了公司,並有效帶動十八洞村及周邊村寨養蜂戶脫貧致富。收穫事業的龍先蘭還收穫了甜蜜的愛情,脫貧又「脫單」。如今,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生活過得比蜜還甜。
外出務工的人回來了,在十八洞村,第一代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施林嬌放棄了城市裡安穩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苗族的特色文化和日常生活成為了她直播的靈感,做農活、烹飪苗族特色菜、唱苗歌成為了她的直播內容,吸粉近7萬人,幫助鄉親們的特色產品拓寬銷路。
在十八洞,像他們一樣「因地制宜」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的人還很多。
財富不會從天而降,僅有一膀子力氣、一腔熱情並不能創造財富。如今,十八洞村把總書記「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的殷殷囑託落實到鄉村振興的日常,因地制宜發展當家產業,形成了鄉村遊、黃桃、獼猴桃、苗繡、勞務輸出、山泉水等「旅遊+」產業體系。
扶貧扶根,思想先行。針對當地群眾思想觀念滯後、存在較重「等、靠、要」依賴思想等問題,工作隊及村兩委班子通過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創新推行「群眾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開展道德講堂,開展歌詠、舞蹈、小品、苗鼓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對群眾實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讓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迅速增大、願望迅速增強、勁頭迅速充足起來。
幾年前,因不準電桿架在自己田裡而「大鬧村部」的施六金,村裡要修建停車場,他主動無償讓出1畝多地。村道拓寬,材料和設備由工作隊籌措,投工投勞全部由村民們出。六年來,鄉親們參加村內各種公共建設累計自願投工投勞3000餘個。
三
如今的十八洞村,曾經簡陋的村舍環境,早已被民族特色鮮明的特色民居所代替。
曾經不通自來水、用電不穩定的村子,變成了水電全通燈火通明的所在;曾經到鎮上「一天沒一個車,走路要一個半小時」,現在到處是濃蔭夾道的大路,想到哪兒到哪兒;曾經「有女莫嫁十八洞,嫁去後悔一輩子」的單身無奈,早已變成了「共30名大齡青年如願脫單」的喜悅。
其中「飛地經濟」發展的千畝精品獼猴桃基地,產品實現港澳直通,僅此一項,2019年十八洞村民人均可獲分紅1500元。組建的苗繡合作社,發展訂單苗繡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2018年實現產值60餘萬元。全村還有300多名勞動力到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的深圳、廣州等地轉移就業,直接增收600餘萬元。
村裡還引入了「步步高」投資山泉水廠,每年將按「50+1」形式給村集體分紅,2018年度已實現村集體分紅55萬元。今年,十八洞村村辦「思源餐廳」正式營業,旅遊公司業已開張,直接帶動70餘人實現「家門口就業」。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停車的小小停車坪,作為進村第一站,今年已有超過60萬名遊客走過。農家樂、鄉村民宿、特色產品銷售等如火如荼發展。
生態停車場、生態酒店、青石鋪裝的古道、升級改造的村小學、衛生室、村級電商服務站、苗寨特色產品店、村級金融服務站和村級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每一處都透著生態文明新農村的氣息。「城裡有的這裡不缺,城裡沒有的這裡也有。」村民們幸福感溢於言表。
率先在全縣退出貧困村行列的十八洞村,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466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的脫貧成果得到鞏固,走在美好生活康莊大道上的步伐越來越快。
十八洞的「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外面的人來了。」2018年10月,十八洞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那些成功「脫貧」又「脫單」的大齡青年,歡唱起了「苗家住在金銀窩,境內自然資源多,精準扶貧來領航,戶戶脫貧奔小康」。
而此炊煙已不是彼炊煙,炊煙的滋味在「精準扶貧」裡一再升華,夾雜著甜甜的喜悅之意,豐盈而淳美,烘託著煥然一新的村莊,和諧著炊煙下富足的生活。
這生活,是十八洞村人的當下,是湖南無數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村莊的縮影,也是中國無數貧困村莊不遠的未來。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觀潮的螃蟹
來源:紅網
作者:觀潮的螃蟹
編輯:黃河
本文為湖南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5/18/727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