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幸福的炊煙嫋嫋 氤氳著無數貧困村不遠的未來

2020-12-14 湖南頻道

從十八洞村,到花垣縣城,有34公裡的路程。

這樣的距離,在平原地區,騎自行車大概只需要一個半小時,開車則更快,不過二三十分鐘。

放在一個稍大的城市裡,這樣的距離、這麼短的通勤時間,簡直可以用「幸福」來形容了。可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花垣縣十八洞村,在這個山高路險的旮旯,這個距離,卻曾是近在眼前卻「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是貧困與小康的距離。

也正因如此,這個擁有6個村民小組、225戶939人的村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坐擁令人豔羨的自然風光,雖然有大自然賜予的豐富物產,卻只能在人均0.83畝的耕地裡刨食,作為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貧困村,蜷縮在大山之中,「養在深閨人未識」。

那時,每天嫋嫋升起的炊煙裡,纏繞著十八洞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生活模式的無奈,也升騰著建設美好家園的期盼。

改變,直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

2013年11月3日,這是一個值得十八洞村永遠銘記的日子,也是一個值得中國扶貧史永遠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花垣縣十八洞村,並在這裡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全國扶貧工作進入了快車道,「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的理念迅速深入人心,並落實到每一個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包括十八洞村。

「對十八洞村的脫貧,要有一個立體的概念,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不辜負總書記的重託,多次深入十八洞村考察的省委書記杜家毫,擘畫了十八洞精準扶貧的精彩新路。

有道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十八洞村面貌的改觀,是從對支部班子這個「火車頭」進行改換、加強開始的。

十八洞村原本有個擁有3名成員的支部班子,3個人的平均年齡接近60歲,論文化,1個初中、2個小學,論致富能力,其中1個還是貧困戶。這樣的支部班子,不僅凝聚力不足,脫貧工作的帶動力也不夠。

為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2014 年1月,花垣縣委抽調5名黨員組成十八洞精準扶貧工作隊,同時選派第一支書駐村,工作隊長和第一支書的黨組織關係下轉到村黨支部,全力支持兩委班子開展工作。

2017年,十八洞村支「兩委」圓滿完成了換屆選舉,此前在阿聯杜拜打「洋工」的龍書伍當選村支書,龍吉隆當選為村主任。

開通「湘西e路通」、踐行「辦事不出村,最多跑一次」、探索「互助五興」農村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建強班子,強化舉措,群眾對村支兩委的滿意率迅速由以往的68%上升到現在的98%, 2016年村黨支部還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

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炊煙嫋嫋的鄉村,一幅富饒美麗幸福的鄉村畫卷鋪展開來。

每天一大早,寨子裡就忙碌起來,隨著十八洞村鄉村旅遊熱起來,村民們忙著去擺攤變現自家農產品。村寨裡養蜂的、開店的、刺繡的、辦農家樂的,產業發展風生水起,村裡人的口袋開始鼓起來。

身為孤兒的龍先蘭,早年家庭變故、家徒四壁。在工作隊幫助下,龍先蘭學習養蜂技術,因地制宜發展養蜂產業,逐漸成為養蜂大戶。為自己的蜂蜜產品成立了公司,並有效帶動十八洞村及周邊村寨養蜂戶脫貧致富。收穫事業的龍先蘭還收穫了甜蜜的愛情,脫貧又「脫單」。如今,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生活過得比蜜還甜。

外出務工的人回來了,在十八洞村,第一代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施林嬌放棄了城市裡安穩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苗族的特色文化和日常生活成為了她直播的靈感,做農活、烹飪苗族特色菜、唱苗歌成為了她的直播內容,吸粉近7萬人,幫助鄉親們的特色產品拓寬銷路。

在十八洞,像他們一樣「因地制宜」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的人還很多。

財富不會從天而降,僅有一膀子力氣、一腔熱情並不能創造財富。如今,十八洞村把總書記「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的殷殷囑託落實到鄉村振興的日常,因地制宜發展當家產業,形成了鄉村遊、黃桃、獼猴桃、苗繡、勞務輸出、山泉水等「旅遊+」產業體系。

扶貧扶根,思想先行。針對當地群眾思想觀念滯後、存在較重「等、靠、要」依賴思想等問題,工作隊及村兩委班子通過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創新推行「群眾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開展道德講堂,開展歌詠、舞蹈、小品、苗鼓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對群眾實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讓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迅速增大、願望迅速增強、勁頭迅速充足起來。

幾年前,因不準電桿架在自己田裡而「大鬧村部」的施六金,村裡要修建停車場,他主動無償讓出1畝多地。村道拓寬,材料和設備由工作隊籌措,投工投勞全部由村民們出。六年來,鄉親們參加村內各種公共建設累計自願投工投勞3000餘個。

如今的十八洞村,曾經簡陋的村舍環境,早已被民族特色鮮明的特色民居所代替。

曾經不通自來水、用電不穩定的村子,變成了水電全通燈火通明的所在;曾經到鎮上「一天沒一個車,走路要一個半小時」,現在到處是濃蔭夾道的大路,想到哪兒到哪兒;曾經「有女莫嫁十八洞,嫁去後悔一輩子」的單身無奈,早已變成了「共30名大齡青年如願脫單」的喜悅。

其中「飛地經濟」發展的千畝精品獼猴桃基地,產品實現港澳直通,僅此一項,2019年十八洞村民人均可獲分紅1500元。組建的苗繡合作社,發展訂單苗繡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2018年實現產值60餘萬元。全村還有300多名勞動力到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的深圳、廣州等地轉移就業,直接增收600餘萬元。

村裡還引入了「步步高」投資山泉水廠,每年將按「50+1」形式給村集體分紅,2018年度已實現村集體分紅55萬元。今年,十八洞村村辦「思源餐廳」正式營業,旅遊公司業已開張,直接帶動70餘人實現「家門口就業」。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停車的小小停車坪,作為進村第一站,今年已有超過60萬名遊客走過。農家樂、鄉村民宿、特色產品銷售等如火如荼發展。

生態停車場、生態酒店、青石鋪裝的古道、升級改造的村小學、衛生室、村級電商服務站、苗寨特色產品店、村級金融服務站和村級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每一處都透著生態文明新農村的氣息。「城裡有的這裡不缺,城裡沒有的這裡也有。」村民們幸福感溢於言表。

率先在全縣退出貧困村行列的十八洞村,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466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的脫貧成果得到鞏固,走在美好生活康莊大道上的步伐越來越快。

十八洞的「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外面的人來了。」2018年10月,十八洞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那些成功「脫貧」又「脫單」的大齡青年,歡唱起了「苗家住在金銀窩,境內自然資源多,精準扶貧來領航,戶戶脫貧奔小康」。

而此炊煙已不是彼炊煙,炊煙的滋味在「精準扶貧」裡一再升華,夾雜著甜甜的喜悅之意,豐盈而淳美,烘託著煥然一新的村莊,和諧著炊煙下富足的生活。

這生活,是十八洞村人的當下,是湖南無數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村莊的縮影,也是中國無數貧困村莊不遠的未來。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觀潮的螃蟹

來源:紅網

作者:觀潮的螃蟹

編輯:黃河

本文為湖南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5/18/7272179.html

相關焦點

  • 廣播劇丨錦心繡口演繹「十八洞」
    收聽廣播劇《錦繡十八洞》後,我的印象是,這是一部好作品。它取材於十八洞的扶貧故事,以更具深度的思想眼光,通過一群鮮活的人物、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充滿湘西少數民族特色的歌謠和民俗風情,鮮明有力地開掘和表達了「脫貧致富的根本動力源於人民群眾自身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這一具有普遍意義和審美價值的主題。這就使作品擁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並能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激勵。
  • 新疆福海:曾經的貧困村 如今的幸福村 (1/5)
    新疆福海:曾經的貧困村 如今的幸福村 (1/5) "← →"翻頁
  • 瀘溪民間藝人創作楊柳石雕《十八洞的故事》
    文/圖 李焱華  11月12日,瀘溪縣城白沙,由高級工藝美術師、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佘軍雕刻的楊柳石雕作品《十八洞的故事》順利完成,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 炊煙嫋嫋升起的地方,烙印在無數人心中的農村記憶
    相比於城市,這裡好似什麼都不缺,在沒有其他幹預的情況下,如此輪迴繁衍,留下的印記就是燃燒草木之後的灰和房頂上溢出的青煙。清晨的炊煙伴著薄霧,讓整個村莊變得更加朦朧;傍晚漸暗的天色和著炊煙,則恍如夢中的仙境。還有村莊裡的雞鳴狗吠聲,孩子歡笑聲,夕陽映照下的田野,牛羊伴著晚歸的勞作者。
  • 《人間正是豔陽天:湘西十八洞的故事》新書研討會在京舉行
    11月29日,著名作家彭學明新書《人間正是豔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專家研討會,在北京紅樓公共藏書樓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南方出版傳媒、中共湘西州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廣東人民出版社承辦。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湘西十八洞並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五年過去,人均純收入只有1600多元、貧困率高達60%的十八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純收入破萬,實現全面脫貧。
  • 幸福的炊煙丨冷水灘麥子園村:貧困村的美麗「變形記」
    永州麥子園村從曾經有名的「失控村」「貧困村」變成了如今風景如畫的「幸福村」。轉變發生在2015年,麥子園村大力完善村級基礎設施,打通了機耕路,結束了常年不通路的歷史;修建水庫,建設維修了3條灌溉渠道,根本上解決乾旱死角的問題;因地制宜,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村民們尋求發展的思想空前活躍。2019年,麥子園村摘除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貧困戶基本實現了全面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6萬元。村民們錢袋子鼓了,幸福感也增強了。
  • 成就展示|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貧困村「通」出俏模樣
    一條條暢通路的背後,凝聚著無數交通人的心血。數據顯示:自2016年實施交通行業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嵐山區多方籌融資,在嵐西北區域投入12億元,建設「四好農村路」562公裡;投入2.4億元修建農村通戶道路,覆蓋嵐西北區域171個村莊。目前,嵐山區每個貧困村都有一條與主要公路相連的四級以上硬化等級公路,確保村內至少有一條瀝青路或水泥路。
  • 【清明踏青】炊煙嫋嫋
    今天剛好去了離這兒不遠的地方,所以就帶宸宸過來看看有沒有什麼變化,還真是有挺大變化的,之前這裡還沒有被開發房地產,所以格外的寧靜,現在陸陸續續建起了一層層高樓,看來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地方就會變得熱鬧了。路邊有一隻白色小鹿的雕像,我錯看成小羊了,小人兒一本正經地對我說這明明是小鹿好嗎!
  • 【扶貧印記——走進脫貧村】春到十八洞
    全省共實現747萬人脫貧,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5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3.43%降至2019年底的0.36%,脫貧攻堅即將迎來響鈴交卷的歷史時刻。 5月1日,花垣縣十八洞苗魂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員工來到十八洞村配送產品,迎接「五一」旅遊高峰期的到來。
  • 從落後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的"幸福村",黎明村迎來幸福曙光
    黎明村迎來幸福曙光  ——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助力貧困村脫貧紀事  ■解放軍報記者 楊 豔 特約通訊員 遲 博  深冬,落日的餘暉灑滿黎明村的街巷。村民郭江從農產品加工車間下班,趕著回家餵雞餵牛。不久前,郭江全家從危舊土房搬入新居,新房不僅防風保暖,也便於養殖畜禽。
  • 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幸福不遠,垂手可得,你得到了嗎?
    幸福是什麼?有人說是財富和地位,有人認為是健康與長壽,也有人說是美貌與事業,還有人說是美滿的家庭?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人們一直在前進,一直在追求所謂的幸福。可是幸福在哪裡?在未來嗎?在金山銀山裡嗎?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裡嗎?在美貌裡嗎?在奢侈品牌裡嗎?當全社會都開始浮躁的時候,人們就迷失了自我,忽視了生活本身。生活很美好,只是少了一雙發現的眼睛,生活很幸福,卻沒有珍惜的心境。一生都在追求,到最後卻沒有見到幸福的影子。看到的卻是金錢下的骯髒,權力下的糜爛,一堆無用的LOGO和空虛的精神世界。
  • 詩詞丨炊煙嫋嫋,就是詩情畫意
    炊煙嫋嫋升起,是煙火人間裡無需誇張就能欣賞的最美長卷,是平淡日子裡不用去往遠方就能見到的詩情畫意。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在厭惡官場,生來就喜愛大自然和田園生活的陶淵明眼裡,炊煙嫋嫋升起的地方,就是讓自己感到心安的歸處。闊別鄉村十餘年,再次回來長期定居,自己好似一直困在樊籠中的鳥兒、養在院子小池塘裡的魚兒突然得到了自由一般歡快。屋前,桃樹和李樹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榆樹和柳樹成蔭,遮蓋住了後門的屋簷。
  • 感情柳暗花明又一村,幸福張口就來,複合不遠的星座!
    水瓶座水瓶的感情會在許多方面給自己帶來快樂,因為感情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進步,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情感,未來的日子總是充滿了更多的機遇,水瓶座的快樂會張口結舌,複合也不會太遠,未來依然有著滿滿愛,好好珍惜吧!
  • 同心聚力戰貧困丨湖南:6165家民企精準幫扶8243個貧困村 惠及貧困...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6165家民營企業對接幫扶8243個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6118個,佔全省貧困村總數的88.4%,實施項目15223個,累計投入資金94.3億元,惠及貧困人口108.8萬人。綏寧縣太平村村民陳善飛談起在「家門口」就業,臉上洋溢出幸福的喜悅。2018年,在邵陽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的支持下,太平村開設扶貧車間,陳善飛和村裡10餘名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開設扶貧車間,解決群眾就業。
  • 炊煙嫋嫋升起
    下鄉辦案返程途中,路邊不遠處的村莊上空飄出幾縷炊煙,隨風搖曳,浸染在落日的餘輝裡。滿身的疲乏,不經意的瞥見,卻讓莊頭老何家那繚繞炊煙扯起了思緒。  日月更迭,轉瞬間案結已五年的光景有餘,記憶中那個蒼老蹣跚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
  • 我會在不遠的未來,靜待你來
    我在未來,隔著時間空間,靜待你來。時間,它只會做一個旁觀者,看著我與你,一次次錯過,只因為時機未到,緣分未來,它便冷眼旁觀。我們走在歲月裡,沒有任何的交集,即使相遇也不相識。我的心盼了無數個日日夜夜,就為了將你等來,當滿心的期待終於有了結果,我的心便從此有了歸宿。在心裡,留一個位置,靜待你來愛情之所以美好,在於能激起心中的渴望,每一個人內心都藏著一個模糊的倩影,若隱若現,時而向你招手,時而對你微笑。
  • 炊煙嫋嫋,酒裡閒話
    炊煙嫋嫋,酒裡閒話。望梅花*聞香折梅/朵拉梅品行居首不多嬌。百草折,迎霜依雪,並駕青松文客騷。尋梅暗香邀。朱色氤氳暖意燒。乘興折枝條。鷓鴣天*雪中譴懷/朵拉梅誰灑吳鹽引酒魂,又捎柳絮並詩文。鶴沖天*心燈盞盞悼白衣~朵拉梅天庭有恙,不令春歸巷。權貴血沾襟,生靈愴。虐菌疏狂至,方數日,威風上。封城禁戶往,難敵瘟神,幸有白衣天降。丹心損肺,肝膽江河興浪。逆影火山行,臨危唱。
  • 四川爐霍縣:「飛地」大棚聯動貧困村和非貧困村
    爐霍縣扶貧開發局局長亞瑪裡初介紹:「脫貧攻堅中,我們在甘孜州率先探索『飛地園區扶貧』模式,斯木鎮蔬菜基地裡300個蔬菜大棚中有259個覆蓋了全縣88個貧困村和83個非貧困村。」資源分布不均 探索建起飛地園區斯木鎮吉絨村,平均海拔3800多米,鮮水河流過這片土地,這裡是爐霍縣少有的地勢平坦的宜農區域,適宜大規模建設蔬菜大棚。
  • 炊煙嫋嫋漸成往事
    第三記:  炊煙嫋嫋  漸成往事  輕輕擰一下開關,藍色的火苗歡快地跳出,一刻鐘左右就做好一頓飯。這在城裡人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日常小事,對農村人家來說,確實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廚房革命」。在諸暨市店口鎮農村,飯前家家戶戶炊煙嫋嫋的景象,已經成為昨日往事。
  • 又見炊煙嫋嫋升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現在因為環保,老年人也不燒柴火了,以前燒鍋的好材料,麥稈,玉米杆,棉花杆都用武之地了,懷念炊煙,懷念那個物質不豐富卻精神富足的年代。「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在歌聲中回憶那炊煙嫋嫋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