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典園林的生態學未來學價值*

2020-12-11 九正建材網

從世界史的宏觀視角看,20世紀與21世紀的交替,不僅是百年之間或千年之間的交替,而且還是整個人類歷史大時代的交替——人類的非生態時代與生態時代的交替,不可持續發展時代與可持續發展時代的交替。

    在新的生態文明時代,對蘇州古典園林的理論研究,必須更新觀念,根據時代的需要,面向生態危機的世界,面向生態覺醒的現實,面向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其中包括我國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目標之一的生態文明,來多方探究、闡發蘇州古典園林對當代特別是對未來的「綠色啟示」。

 

    一、全面認識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觀

對於蘇州古典園林,要研究其生態學、未來學乃至文化學的「綠色啟示」,不可能離開天人合一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淵源。為此,本文首先擬對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觀試作較為全面、深入的辨析、梳理和闡發。

    天人合一的理念,當今雖已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同,但卻往往被誤解為是涵蓋古代中國全部哲學思想的一種完美無缺的思想體系,這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其實,中國的天人關係論中,就存在著與天人合一相對的天人相分的觀點,而各家所謂「天人合一」,也並非百分之百都是合理的;所謂「天人相分」,也不應不問青紅皂白妄加否定。這裡先說後者。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就是傑出的天人相分論者,其《天論》中就提出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他明確地劃分了天、人的界限,認為人應該制服自然,利用自然。這一論述,和西方某些思想家的觀點相近,它對於人類徹底告別原始的、屈從自然的被動狀態,對於認識自然,掌握規律並進一步合理地加以利用,無疑都有重大的價值意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創造物質文明和人類福祉,強有力地推動社會歷史進步。至於「天人合一」,古代各家說法又有所不同,本文擬從董仲舒論起。

    董仲舒是漢代大思想家,是儒家哲學在漢代的重要代表,他那「天人相類」、「人副天數」的合一說。雖然是唯心的甚至是神秘的,但它又「猜」到了「人」對「天」不可分離的依附關係。這種「人體與自然同構」之說,不能認為沒有可取之處。馬克思就曾科學地指出,「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說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這就等於說,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這是以人的身體為喻證,深刻地揭示了人對於自然不可分離的關係——生命維繫關係。當然,董仲舒牽強附會的同構合一說,和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的系統學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荒謬不經的「類比同構」思想體系基礎上,一再強調了他的天人合一觀:

    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服制象》)

    為人者,天也。人之(脫一「為」字)人,本於天。(《為人者天》)

    身猶天也……故命與之相連也。(《人副天數》)

    人之居天地之間,其猶魚之離(即「附」)水,一也。(《天地陰陽》,蘇輿《義證》:「人在天地之間,猶魚在水中。」)

    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陰陽義》)

    天人之際(際,交會),合而為一。(《深察名號》)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循天之道》)

    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陰陽義》)

    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較早出現、並**早建立在初步完整體系基礎上的「天人合一」論

    它的合理內核是令人想到:天地自然作為人的生存環境,它生長萬物以供養人,人可以「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循天之道》);人是由天生成的,一刻也離不開天;人必須依靠自然,「循天之道」,「與天地同節」(《循天之道》);和諧合同是天地之道,天、人應該相連相和,合而為一,否則就會釀成災亂……。不管怎麼說,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對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 永續生存」是頗有啟發意義的。

    可是,從我國對傳統哲學的現代研究來看,哲學史上包括董仲舒在內的所有的天人合一觀,均無一例外地受到了連續近一個世紀的嚴厲批判和全盤否定,因此,要翻案是不容易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李澤厚以及劉綱紀先生才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可貴的學術識見,進行深入的挖掘、認真的梳理和出色的闡發,從而將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並予以高度的評價:

    「天人合一」或「天人相通」的思想在中國起源很早……。孔孟也曾涉及天人關係問題,特別是孟子所謂……「君子」能「上下與天地同流」等等說法,就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為後來的《中庸》進一步加以發展。……這一類的思想,近幾十年在我們關於古代思想的研究中,一般都是被當作唯心主義、神秘主義來加以批判的。不錯,這一類思想的確常常包含有唯心神秘的東西,但另一方面,它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認為人與自然不應該相互隔絕相互敵對,而是能夠並且應該彼此互相滲透,和諧統一的……我們認為,堅信人與自然的統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乃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的優秀傳統,並且是同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不可分離的……

    在距董仲舒的時代有兩千年的今天,我們認為已不必多花筆墨去嘲笑它的錯誤和荒謬。值得注意的反倒是董仲舒認為人的情感的變化同自然現象的變化之間有一種對應關係,存在著某種「以類合之」的思想……幾千年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相通」,實際上是中國歷代藝術家所遵循的一個根本原則,儘管他們不一定象董仲舒那樣唯心地理解這一原則……(2)

    這番論述,不但概括和梳理了我國天人合一的優秀思想傳統,而且符合於中華民族審美和藝術的歷史事實,具有歷史首創的意義,給人以多方面的深刻啟示。

    再從中國思想史上看,表達過天人合一觀點的,不只是董仲舒一家。在儒家學派中,除《禮記·中

庸》裡的 「[人]可以與天地參」等而外,被黑格爾稱為「中國人一切智慧的基礎」(3)的《周易》,也是重要的一家。例如: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乾卦·文言》)

與天地相依(一作「似」),故不違。(《繫辭上》)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鹹卦·彖辭》)

    這都要求人與天地相感相類,相依相合,而不應違反天時規律,其含義是極其深刻的,不過沒有從字面上提出天人合一的明確綱領和完整的思想體系而已。

    在道家學派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更為突出,如: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莫之為而常自然。(《莊子·繕性》)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與天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莊子·大宗師》)

    人與天一也。(《莊子·山木》)

    人僅僅是「四大」之一,應該尊重和效法更為重要的天道自然;不應橫加幹涉萬物的自然生長,致使其受到傷害或夭折;必須順應四時的自然規律;人不應與自然爭優勝,而應消除對立,進而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這些理論,均極有價值。

    至於佛家特別是禪宗,對天人關係很少從理性上論證闡釋,而是以意象感悟方式,直指本心。見於語錄載體的,如:

    天上地下,雲自水由。(《永平廣錄》卷十)

    日移花上石,雲破月來池。(《中峰語錄》卷十七)

    清風與明月,野老笑相親。(《五燈會元》卷十二)

    常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五燈會元》卷十二)

    數片白雲籠古寺,一條綠水繞青山。(《普燈錄》卷二)

    這都是禪意盎然地呈示了天地間的白雲幽石、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清風明月、池泉

古寺等自由清靜的形象,其中隱隱然皆有佛在,而其景象又酷似園林美的境界,這正是佛家的天人同一觀。

    在中國思想史上,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以《周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董仲舒有較完整體系的《春秋繁露》,以及茹含著佛家智慧的零散語錄……它們關於天人合一的論述雖互有異同,卻構成了一條互為補充、互為深化的重要的思想發展線索,影響了整個古代中國的文化史、哲學史、美學史和造園史。檢點和梳理這一歷史的發展流程,確實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這種「堅信人與自然的統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乃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的優秀傳統」。當然,這僅僅是主要線索和傳統,而並不是中國思想史的全部。此外,和中國的「天人相分」論不無負面影響一樣,中國的「天人合一」論也有其負面成分,例如,一味象莊子學派那樣順應自然,以至無所作為,而不去能動地利用自然,有為地進行創造,人類社會就不可能進步,甚至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周易》就不一樣,它還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象辭》),這又是「泰初有為」的哲學了。

相關焦點

  • 蘇州古典園林的世界遺產價值:完整性、真實性
    世界遺產的價值標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六項標準中的一項或幾項,蘇州古典園林適用的世界價值標準為:    標準一:蘇州古典園林運用中國傳統造園手法,創造出獨特的寫意山水園林藝術體系,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其美學成就構成中國古代創造性的造園傑作。
  • 蘇州古典園林
    1997年12月,江蘇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與「蘇州園林」並駕齊名的蘇州風景名勝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風景區也是古往今來海內外遊客嚮往的遊
  • 蘇州古典園林景區
    總體介紹: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 【砥礪奮進的五年】蘇州古典園林「入遺」20年,遺產保護「蘇州經驗...
    拙政園造園理念影響當代綠色發展20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批准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對其有精闢評價:「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思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1至19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 《蘇州古典園林》畫冊出版
    蘇州成功申遺十周年  本報蘇州8月6日電為紀念蘇州成功申遺10周年,作為「世界遺產·中國叢書」的重點書目――《蘇州古典園林》畫冊(中英文)版,日前由蘇州市中外名人研究會編著  1997年12月4日,蘇州古典園林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這段話,出自當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會議對蘇州古典園林的評語。
  • 蘇州園林集團:在傳承古典中創造經典
    蘇州風景園林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園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沈偉民說,作為以古典園林和香山幫營造技藝起家的老牌國企,近幾年,蘇州園林集團在古典園林文化和香山幫技藝的保護、傳承、創新與繁榮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 蘇州園林集團:在傳承「古典」中創造「經典」
    蘇州風景園林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園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沈偉民告訴記者,作為以古典園林和香山幫營造技藝起家的老牌國企,近幾年,蘇州園林集團堅持「黨建引領、人才優先、技術創新、文化興企」的工作理念,在古典園林文化和香山幫技藝的保護、傳承、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址20:蘇州古典園林
    簡單的介紹試圖再現微型自然景觀的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沒有比在歷史名城江蘇省蘇州市的九個園林更好地說明蘇州的古典園林以其精美的設計和布局而著稱。景觀和建築完美融合,創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蘇州的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綠化史上佔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對中國園林,建築,文化,美學,哲學和民俗學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它們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荷香溢清
    2019年7月14日,蘇州古典園林可園的荷花嬌豔吐芳,引來蜜蜂採蜜忙。2019年7月14日,蘇州古典園林可園的荷花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2019年7月14日,蘇州古典園林可園,遊客聞香而來。2019年7月14日,蘇州古典園林可園,映日荷花別樣紅。
  • 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
    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中國網 | 時間: 2002-01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古城位於江南魚米之鄉,在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的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築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
  • 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
  • 中國古典園林遍布五大洲 蘇州園林"海外版"30座
    2月10日,農曆大年初四,古城蘇州又是個春光明媚的暖陽天氣,蘇州各園林景區遊人如織,迎來新春旅遊高峰日。中新社發 蘇秀 攝  中新社蘇州三月四日電 (記者 韓勝寶)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從蘇州「搬運」出去的園林已遍布五大洲。日前剛剛在美國洛杉磯落成的「流芳園」,將成為第三十座海外版的蘇州園林。  二月下旬,由蘇州能工巧匠精心建造的「流芳園」正式安家美國洛杉磯亨廷頓植物園內。
  • 一座園林城,一屋園林宅,從師儉堂再看古典園林鼻祖: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鑑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上面這段話,源自葉聖陶老先生的《蘇州園林》。
  • 一座園林城,一屋園林宅,從師儉堂再看古典園林鼻祖: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鑑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上面這段話,源自葉聖陶老先生的《蘇州園林》。
  • 生態學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1969年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的問世,將生態學思想運用到風景園林設計中,產生了「設計尊重自然」,把風景園林設計與生態學完美地融合起來,開闢了生態化風景園林設計的科學時代,也產生了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生態設計。  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論文或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風景園林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思考。
  • 「中國江南古典園林代表作」––蘇州拙政園
    小編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介紹江南古典園林代表–––蘇州拙政園!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江南古典園林代表——蘇州拙政園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建於明德初年十六世紀初,正如標題所說,拙政園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 江南的園藝,蘇州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體現中國造園藝術的風格
    文人和畫家參與造園,或構思、或設計、或親手構築,使蘇州園林飽含著典型的文人氣息,誕生了一種別開生面的園林文化體系,並最終使蘇州私家第宅園林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蘇州古典園林重在表達意境,其表現方式一是廣泛運用文學修辭手法,如狀寫、寄情、言態、比喻、象徵、寓意、點題…等等。
  • 走進蘇州園林,偷浮生閒暇,享愜意生活,感古典之美
    這個地方你沒去過也肯定聽說過,因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曾為此寫過一篇說明文《蘇州園林》。初中時期的文章是不是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那就和小方一起再次走進蘇州園林,欣賞它迷人的景色吧!蘇州園林,也叫做蘇州古典園林,它是江蘇省蘇州市內的中國古典園林的總稱。蘇中園林的住宅園林合二為一,因此這裡可以觀賞、可以遊覽亦可以居住,其內的一些園林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蘇州古典園林品鑑」拙政園:天下園林之母
    【編者按】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境內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現存50多處。1997年12月,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荔枝新聞精選江蘇衛視電視紀錄片《江南文脈》中的五集,帶領讀者一覽獅子林的洞壑、拙政園的畫舫、留園的盆景、環秀山莊的假山和滄浪亭的復廊……共賞這份典雅靈秀的獨特魅力!
  • 蘇州「留園」——中國古典園林的美麗傳說
    蘇州「留園」——中國古典園林的美麗傳說蘇州的園林景觀向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義務教育課程中的課文——蘇州園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大的夢想在小小的心靈裡紮根發芽,想要飛往遙遠的南方,那片鍾靈毓秀的江南水鄉,看看那些堪稱為園林藝術瑰寶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