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林,紹興人,男,漢族,1963年7月出生,字:錦凌,號:汪兄、全木、慕白。室名:越寶齋,景都書屋。自幼喜愛書畫,勤學苦練。1988年考入紹興王星記扇廠任扇面書畫工,受到李世南、孔仲起、俞飛安、傅天雁諸位名家指點,畫藝大有長進。1990年聘為紹興阮社工藝扇廠業務廠長。後創建越藝美術公司,任經理。1996年起建立紹興越寶齋至今。其間走訪全國多家畫院、博物館及文物商店,結識了陸嚴少、宋文治、王伯敏、啟功、徐邦達、謝稚柳、楊仁愷、史樹青、崔明泉等著名藝術家和文博鑑定家,為其書畫學習創作和古字畫的收藏及鑑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30年的收藏積累,現藏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各家書畫幾百件之巨,對他的鑑賞繪畫水平受益匪淺,長期以來對晉唐宋元各大書家手跡多有臨習,特別是對二王、趙孟頫、徐青滕、文同、惲南田、石濤、鄭板橋、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作品手摹心隨多有研習,並結合自己的繪畫特點,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書畫作品。特別是他摹的《蘭亭集序》及朱竹系列為當代書畫界一絕。近年來多次舉辦書畫個人展和聯展,作品曾被美國、德國、日本、東南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外書畫愛好者和多家博物館收藏。現被多家拍賣公司爭相拍賣,所著畫論畫評多篇被多家拍賣公司採用,由於其對古代書畫鑑定、收藏與修復成就斐然,其所修復的倪雲林山水軸,文徵明山水軸,唐寅山水卷等,均被部份博物館、收藏家館藏及出版。對古代書畫藝術所作的貢獻被文博界所肯定。收藏有宋元明清各時期如:王羲之書法(宋摹本)、及馬遠山水等多幅,(元)黃公望《茅齋清流圖》、唐棣山水及方方壺山水等多幅,(明)唐寅《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仇英《丹臺春曉圖》、文徵明《雲峰千仞圖》巨幅,及清代蔣廷錫《牡丹錦雞圖》、惲南田《國色春霽》、御題錢維城《春夏秋冬山水》四冊等重要藏品。其名被錄入《越中名人譜》卷二,是當代最具實力派青年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及古書畫修復專家之一。現為紹興越寶齋主人、紹興天池書畫院院長,北京恆豐拍賣公司藝術顧問,紹興文化藝術品研究會顧問,越城靈芝鄉賢會會員,紹興政協墨華書畫院評審專家。
汪金林:論書畫藝術的「共性」與「個性」
古城紹興以人文薈萃聞名於世,在中國數千年書畫藝術史中,紹興地位顯赫,書聖王羲之、大寫意鼻祖徐渭等等名家,都在紹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積定了深厚的藝術文脈,在書畫藝術的鑑賞、收藏、修復上也是人才輩出、藏龍臥虎。
汪金林就是這樣一位大隱於市的人物,集書畫鑑賞、收藏、古書畫修復於一身, 30多年來,他經手、過眼的古書畫無數,同時他在書法、繪畫上也有深厚獨到的造詣。在汪金林看來,是書畫藝術的「共性」與「個性」,成就了藝術家的傳奇、成就了藝術作品的經典,從而使藝術家及其經典存於史冊,也為後世存留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從《富春大嶺圖》,看「經典的唐寅」
數千年來,丹青筆墨浩瀚如煙海,能歷經千百年流傳於世的,不亞於大浪淘沙,但能留於後世堪稱經典的可稱寥若晨星。在汪金林的藏品中,有一幅絹本唐寅《富春大嶺圖》,這是一幅「經典的唐寅」,它能與六如代表作《山路松聲圖》媲美,是院體畫與文人畫(即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完美結合。此幅《富春大嶺圖》,取法黃公望,兼宋人荊(浩)、巨(然)、範(寬)、郭(熙)之筆意,並融入自身的文學修養、社會經歷及性格特點,成就了典型的唐寅畫風。
此畫作於壬午暮春,是唐寅晚歲的經典之作。圖中山石懸崖峭壁間,蒼松虯曲下有茅齋錯落,儒士齋中讀易之餘,推窗而望,可見杏林流泉、溪流涓涓。畫面既清潤秀雅,又濃重雄健,風格特徵非常成熟老練。重現富春江兩岸山居景色,寫盡作者的胸中丘壑。
唐寅書畫藝術的「共性」,就在他對古人的繪畫藝術的吸取,及筆法技藝的精湛成熟。而「個性」則在於他從「技藝」中脫胎而出的個人風格。這樣的風格是唐寅人生經歷、性格、學養、環境影響之下,加熟練運用「技藝」、而形成的獨一無二的作品特點。
「經典的唐寅」正是在這樣的藝術「共性」與「個性」共融中,讓欣賞者穿越時空,從作品中品味出作者當時的心境、思想、眼界及審美。
把握文人氣韻中的細節特點 修復文徵明《高士閒庭圖》
文徵明《高士閒庭圖》交給汪金林時,畫面已嚴重損毀,只有構圖、色彩、落款依稀可辨。汪金林憑藉著對文徵明書畫特徵的熟悉與了解,即時判斷,作品符合文徵明中年時期的繪畫特點。因為在書畫藝術的「共性」基礎上,加上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社會歷練,結合自身性格,逐漸形成他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但隨著時期不同,其繪畫風格「個性」也有所改變。
「文徵明中年時期,繪畫風格設色更加濃鬱,筆法也更老辣,文人氣韻特顯。期時多用青綠重色描繪文人雅士品茗吟詩、林中散步、亭中賞畫,種種文人士大夫生活。」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為《惠山茶會圖》《高士閒庭圖》等文人氣息濃鬱的作品,根據文徵明這一時期的作品特色、用筆特點,汪金林細緻地進行了對比與甄別,鑑借文徵明的筆法,以行書的中鋒暈染,用石綠對山石渲染,樹幹用赭石和藤黃暈染,畫面中的人物採用以工兼寫,儘可能的接近原作的藝術品味與風貌。
修復後的《高士閒庭圖》,高士尋幽桂樹下,扶琴吟詩,童子侍立,秋色怡人,畫面反映了閒情雅致的文人情懷。
古字畫的修復,這是一項系統而又複雜的藝術工程,涉及的藝術領域非常廣泛,對修復者的要求非常之高,他既要了解原創者的「共性」,也要領悟原創者的「個性」,同時也要求修復者必須有深厚傳統的筆墨功夫、藝術修養,以及對原創作品的深刻理解。才能與原貌渾然一體,最大限度保留原作的自然韻味。
從書畫藝術的「共性」與「個性」中感悟
汪金林是一位「大隱者」。不但有獨到的收藏眼光、修復古字畫的技藝,他更是一位勤於繪畫的丹青能手。
30多年前,20多歲的汪金林從眾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進王星記扇廠,聘為畫師。他從此起步,憑著一顆對藝術的熱衷虔誠之心,而後邁入古書畫的鑑賞、收藏、修復及書畫創作的藝術殿堂,從此成為書畫藝術的護衛者、守望者、傳承者、耕耘者。30年的風霜雪雨,練就了明察秋毫的「慧眼」、化腐朽為神奇的 「能手」。
汪金林是一個對自身繪畫要求極高的人,也是非常低調的人。他的畫從傳統中走來,又融入現代的元素,無論在北京、上海及家鄉紹興均被藏家所喜愛。在他的畫中沒有應酬之作,每一幅都是他的心血所鑄。默默的耕耘,不張揚不炒作。厚積薄發是他的理念,從「共性」來,奔「個性」去。
汪金林體悟到收藏、鑑賞、創作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
看得越多、經歷得越多、積累得越多、畫得越多,會領悟得越多。就會對書畫創作越加嚴謹越加敬畏。他說,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必須要經歷收藏,在先賢們的藝術成就裡吸取養分,才能精技法、拓視野,博古而通今。從「師古人」到「師造化」的轉變,達到「共性」中張顯「個性」的境界,從而在書畫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不斷提升、不斷開拓、不斷成熟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