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龍舟節,是我國非常熱鬧的傳統民俗節日,端午節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多的是被當成傳統文化來弘揚,有著豐富多彩民間活動,如賽龍舟、掛艾草、佩香囊、驅五毒等,在吃、喝、穿、戴上也都十分有講究,甚至各地還有「專供」端午的一些傳統美食,明日就是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好幾種傳統美食,都是寄託了人們良好的祝願,吃一些時令的傳統美食,順應節氣身體好,也有著順利安康的寓意。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幾種傳統美食,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粽子,端午食粽的風俗,在中國千百年來盛行不衰,吃粽子更是南北皆通的一項傳統。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煮製成。因為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的口味也有所不同。北方以甜粽子為主,有紅棗、豆沙等餡料。南方的粽子口味更多,以鹹粽子為主,有鮮肉、火腿、冬菇、蛋黃等餡料,還有鹹辣口的小川棕等。粽子有清熱解暑的功效,可惜比較黏膩,多吃不易消化,尤其是小孩不要多吃。
艾糕,端午節在門口或窗戶上插上艾草,有為家中招來福氣,帶給家人身體健康的含義。且艾草還能夠祛除蟲蟻、淨化空氣,所以端午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採集很多的艾草,然後就會製作成艾糕。做法非常簡單,先煮艾,在水裡泡一天,然後擠幹水分,搗碎。而後將它均勻摻和到米麵和好,打直徑10釐米左右的扁圓大片兒,把它放進蒸煮鍋裡蒸。蒸熟後,在文火裡燜半小時許,這時候就會散發出艾香味,取出後放在盆裡揣至筋道不粘手,然後表面塗上油即可。
五紅,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五紅」,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闢邪避暑了。傳說很久以前,玉帝宣布,天上的毒物要等春雷響第一聲才可以到凡間去,所以人們都叫那個時候為驚蟄。不過有的毒物怕冷,於是,它們就約好到端午節天氣暖和後再一起去為害人間。這五個毒物就是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近年來又有人玩出花樣,謂五月近黃梅,國人崇尚黃,菜餚應有「五黃」,即燒黃魚、燒黃鱔、拌黃瓜、鹹蛋黃、雄黃酒,也有說雄黃酒應為黃豆芽燒豆腐乾(太平幹),寓意如意太平。
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五加酒,「五月初五採五加,釀五加酒」也是民間的習俗之一。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溼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