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多種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2021-01-20 科學網

研究揭示多種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4 21:41:33

精神病基因組學聯盟多疾病團隊揭示了八種不同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型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相關論文2019年12月12日發表在《細胞》上。

研究人員對神經性厭食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躁鬱症、重度抑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和圖雷特綜合症進行了全基因組研究,對232,964例病例和494,162例對照進行了分析。遺傳相關分析揭示了八種疾病中的有意義結構,確定了三組相互關聯的疾病。對這八種疾病的薈萃分析檢測到109個與至少兩種精神疾病有關的基因座,包括23種對四種或更多種疾病具有多效性的基因座和11種對多種疾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基因座。多效性基因座位於這樣的基因中,其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在大腦中表達增強,從出生前的中期開始就在大腦中表達,並且在神經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發現對精神病學,藥物開發和風險預測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精神疾病的遺傳影響超越了診斷界限,這表明貢獻位點的實質多效性。但是,這些多效作用的性質和機理仍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omic Relationships, Novel Loci, and Pleiotropic Mechanisms across Eight Psychiatric Disorders

Author: Phil H. Lee, Verneri Anttila, Hyejung Won, Yen-Chen A. Feng, Jacob Rosenthal, Zhaozhong Zhu, Elliot M. Tucker-Drob, Michel G. Nivard, Andrew D. Grotzinger, Danielle Posthuma, Meg M.-J. Wang, Dongmei Yu, Eli A. Stahl, Raymond K. Walters, Richard J.L. Anney, Laramie E. Duncan, Tian Ge, Rolf Adolfsson, Tobias Banaschewski, Sintia Belangero, Edwin H. Cook, Giovanni Coppola, Eske M. Derks, Pieter J. Hoekstra, Jaakko Kaprio, Anna Keski-Rahkonen, George Kirov, Henry R. Kranzler, Jurjen J. Luykx, Luis A. Rohde, Clement C. Zai, Esben Agerbo, M.J. Arranz, Philip Asherson, Marie Bkvad-Hansen, Gísli Baldursson, Mark Bellgrove, Richard A. Belliveau, Jan Buitelaar, Christie L. Burton, Jonas Bybjerg-Grauholm, Miquel Casas, Felecia Cerrato, Kimberly Chambert, Claire Churchhouse, Bru Cormand, Jennifer Crosbie, Sren Dalsgaard, Ditte Demontis, Alysa E. Doyle, Ashley Dumont, Josephine Elia, Jakob Grove, Olafur O. Gudmundsson, Jan Haavik, Hakon Hakonarson, Christine S. Hansen, Catharina A. Hartman, Ziarih Hawi, Amaia Hervás, David M. Hougaard, Daniel P. Howrigan, Hailiang Huang, Jonna Kuntsi, Kate Langley, Klaus-Peter Lesch, Patrick W.L. Leung, Sandra K. Loo, Joanna Martin, Alicia R. Martin, James J. McGough, Sarah E. Medland, Jennifer L. Moran, Ole Mors, Preben B. Mortensen, Robert D. Oades, Duncan S. Palmer, Carsten B. Pedersen, Marianne G. Pedersen, Triinu Peters, Timothy Poterba, Jesper B. Poulsen, Josep Antoni Ramos-Quiroga, Andreas Reif, Marta Ribasés, Aribert Rothenberger, Paula Rovira, Cristina Sánchez-Mora, F. Kyle Satterstrom, Russell Schachar, Maria Soler Artigas, Stacy Steinberg, Hreinn Stefansson, Patrick Turley, G. Bragi Walters, Thomas Werge, Tetyana Zayats, Dan E. Arking, Francesco Bettella, Joseph D. Buxbaum, Jane H. Christensen, Ryan L. Collins, Hilary Coon, Silvia De Rubeis, Richard Delorme, Dorothy E. Grice, Thomas F. Hansen, Peter A. Holmans, Sigrun Hope, Christina M. Hultman, Lambertus Klei, Christine Ladd-Acosta, Pall Magnusson, Terje Nrland, Mette Nyegaard, Dalila Pinto, Per Qvist, Karola Rehnstrm, Abraham Reichenberg, Jennifer Reichert, Kathryn Roeder, Guy A. Rouleau, Evald Saemundsen, Stephan J. Sanders, Sven Sandin, Beate St Pourcain, Kari Stefansson, James S. Sutcliffe, Michael E. Talkowski, Lauren A. Weiss, A. Jeremy Willsey, Ingrid Agartz, Huda Akil, Diego Albani, Martin Alda, Thomas D. Als, Adebayo Anjorin, Lena Backlund, Nicholas Bass, Michael Bauer, Bernhard T. Baune, Frank Bellivier, Sarah E. Bergen, Wade H. Berrettini, Joanna M. Biernacka, Douglas H.R. Blackwood, Erlend Ben, Monika Budde, William Bunney, Margit Burmeister

Issue&Volume: 2019/12/12

Abstract: Genetic influences on psychiatric disorders transcend diagnostic boundaries, suggestingsubstantial pleiotropy of contributing loci. However, the nature and mechanisms ofthese pleiotropic effects remain unclear. We performed analyses of 232,964 cases and494,162 controls from genome-wide studies of anorexia nervosa,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 major depression, 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 schizophrenia, and Tourette syndrome. Genetic correlation analyses revealeda meaningful structure within the eight disorders, identifying three groups of inter-relateddisorders. Meta-analysis across these eight disorders detected 109 loci associatedwith at least two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cluding 23 loci with pleiotropic effectson four or more disorders and 11 loci with antagonistic effects on multiple disorders.The pleiotropic loci are located within genes that show heightened expression in the brainthroughout the lifespan, beginning prenatally in the second trimester, and play prominentroles in neurodevelopmental processe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for psychiatric nosology, drug development, and risk prediction.

DOI: 10.1016/j.cell.2019.11.020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276-0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精神疾病發生調控機制
    miR-137缺失導致精神疾病的在體實驗證據,進一步揭示miR-137缺失類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11月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精神疾病是一類行為、認知、學習、情感等精神活動障礙的神經疾病。目前對其病因的認識尚不明確,且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 近年來,多項獨立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發現,染色體上MIR137基因編碼區(1p21.3,編碼小分子非編碼RNA miR-137)突變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南方醫科大顏光玗教授Nature揭示基因表達調控機制
    由來自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中國南方醫科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揭示出了一些特殊的酶重塑細胞核中極其凝縮的遺傳物質,由此控制哪些基因獲得利用的機制。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1月27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在基部維管植物石松類卷柏科植物中,這兩種細胞器基因組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但是造成二者趨同演化的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研究組從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近期,研究團隊結合二代與三代DNA測序技術,揭示卷柏科植物存在結構變異複雜的質體與線粒體基因組。
  •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30:30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團隊發現,剪接激酶SRPK1催化魚精蛋白磷酸化從而起始受精卵母細胞中父本基因組的重編程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新圖譜!
    :基因重組和新突變,或新的非遺傳基因變異。隨著利用全基因組序列數據開發的新基因圖譜,安進基因研究子公司deCODE Genetic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這兩個過程的模式,為未來的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他們的研究發表在醫學期刊《Science》上。   基因測序和精準醫療是近年來討論很熱的兩個概念。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這些罕見的突變也更有可能影響大腦和突觸功能。神經突觸協調神經元之間的通訊;神經突觸的分布和激發最終負責學習、記憶和腦功能。這些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鑑定出的基因和途徑有助於了解所有人群的精神分裂症風險。在非洲人群中開展的進一步研究也可能為設計更有效的治療提供潛在機制。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圖說:華法林和氯吡格雷藥物基因組學分析首次打造大規模中國人自有的基因組資料庫大規模人群隊列的基因組學和多組學大數據正在重大慢病、腫瘤和遺傳病的預防、診斷和新藥研發中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個體化精準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的變革。
  • 近期基因編輯研究領域重磅級文章解讀!
    這項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機制,研究人員說,這種機制是在神經元剛產生時觸發的,從而固有地減少了一般形式的細胞死亡或「凋亡」的發生。當這種遺傳調節停止時,連續的神經元存活被破壞並導致動物死亡。生物體的存活,腦功能和適應性取決於其神經元的存活。在高等生物中,神經元控制著呼吸,進食,感覺,運動,記憶,情感和認知。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蒙古族遺傳結構
    基因測序技術讓人類對基因多樣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從目前所收集到的蒙古族遺傳資料來看,數量依然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海花及其團隊等人對175名蒙古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以揭示蒙古族的遺傳結構,相關研究結果以《175名蒙古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揭示特定種群的遺傳結構》為題,於11月6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大約在1000年前,蒙古帝國擴張,蒙古族的統治疆域曾北至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至中國南海,東北至黑龍江,西南至緬甸泰國境內,蒙古族民眾也因此四散各地。
  • 研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通路
    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然而,人們對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調控機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於前期真菌與蚊蟲互作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譜分析(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7),鑑定到一個在綠僵菌早期侵染蚊蟲體壁時特異上調表達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基因kmt2。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通過該方法,高書山課題組在紅曲紅色素多核生產菌Monascus purpureus中實現了內毒素桔青黴素生物合成基因簇(15 kb)的無痕敲除。油菜裂角抗性基因首次克隆成功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遺傳育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克隆了油菜裂角抗性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調節油菜角果內皮層enb細胞的抗性分子遺傳機制。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開卷知新)
    通過大數據研究這些「組」及其相互關係的工作即稱「組學大數據」研究,組學大數據的介入成為當代生物醫學發展的典型特徵。  有了這些大數據,就能夠從分子水平上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理活動的本質和基礎,還能夠通過對健康人和病人組學大數據的比較找到各種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因。我們已經知道,約有6000種以上的人類疾患是由各種基因突變引起的,比如有人估計與癌症相關的原癌基因約有上千個。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漢族人和日本人基因表達譜差異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徐書華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首次揭示了漢族人與日本人之間在轉錄水平方面的差異,並估計了遺傳變異對人群基因表達譜差異的貢獻率。有關專家認為,該研究有助於理解基因表達與遺傳變異之間的聯繫,並為闡明近緣人群之間表型差異的分子機制提供線索。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醫學遺傳學雜誌》。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研究揭示漢族和日本人基因表達差異顯著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徐書華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對於在中國漢族人和日本人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的基因表達,單個遺傳變異的貢獻在7%到43%之間。中國漢族人和日本人有共同的遺傳起源,在外表形態上也存在很高的相似性。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 生物學專家首次揭示中國漢族與日本人基因表達譜差異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基因和表達譜層面,首次揭示了中國漢族與日本人在基因轉錄水平上的差異,發現在與身高、血液生化特徵、某些疾病相關的許多基因上,中國人和日本人存在顯著的表達差異。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醫學遺傳學雜誌》上,為闡明近緣人群之間表型差異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