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央民族樂團演員表演的《印象•國樂》民族樂劇在石家莊人民會堂上演。
原標題:中央民族樂團民族樂劇《印象•國樂》省會上演,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國樂,如此之美!
「多少年來,從沒有過一場演出讓我如此激動。」6月17日晚9時,隨著民族樂劇《印象•國樂》的謝幕,65歲的省會市民馬曉在微信朋友圈中迅速寫下這樣一行字。
歷時六年籌劃、三年砥礪的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從6月15日起在省會連演五場,精彩的演出,激起了國人的民族自豪之情,人們紛紛感嘆,我們的國樂原來如此之美。
千年古樂今朝復活
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樂器復活了!篳篥、鳳首阮、蓮花琴、瑟、雷公鼓、五弦琵琶……這些以前只有在壁畫、唐詩、古籍中才能見到、聽到的民族樂器被複製還原,封存千年的古樂之聲在華美絢麗的舞臺上一一奏響。
「我去過敦煌莫高窟好多次,深深地被壁畫上古老的文化瑰寶所吸引,真沒想到,這些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老樂器竟出現在今天的舞臺上。」石家莊市二十三中退休教師趙超英激動地說。
從2008年起,中央民族樂團開始著手與國內眾多敦煌研究學者、音樂學家、樂器製造廠籌劃研究復原數千年前的中國古老樂器。敦煌莫高窟壁畫繪有70多種、6300多件樂器圖像,而其中的50餘種、80多件樂器都在《印象•國樂》中展示了出來。
聚光燈下,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一襲青衣,飄飄若仙,她拿起手中的五弦琵琶演奏著根據敦煌莫高窟中古譜元素改編的千年古曲《品弄》。
「我們想讓最有魅力的中國音色被人們聽到、感受到,讓更多人知道中國音樂是如此令人敬畏。」《印象•國樂》總策劃、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說:「我們的初衷就是要創作一部能夠體現中國民族音樂厚重文化歷史的劇目,從而展現真正的中國音樂。」
民樂也能如此時尚
「我,不太愛說話,要說的,都在我的二胡裡了。」中央民族樂團首席二胡演奏家唐峰站在舞臺的一角娓娓道來。隨後,琴聲響起,如嫋嫋輕煙入耳入心。
「平時以樂器演奏表達心聲的民樂演奏家在舞臺上開口說話,講述自己與樂器的故事。」指揮何建國介紹,《印象•國樂》融進了很多戲劇成分,把演奏家引入劇情,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要講臺詞、做表演,講述自己真實的故事。
「我想做個顛覆,打破格式化,讓演奏家發出內心的聲音,觸動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那部分。」《印象•國樂》的導演王潮歌是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六人核心創意小組成員,曾參與執導《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印象麗江》等多部印象系列演出。此次,她以「1元」薪酬執導該劇。
無論是曲目、表演,還是舞美、服裝,該劇都進行了大膽的革新。王潮歌介紹,《印象•國樂》著重突出中國傳統水墨畫、山水畫的風格,在大寫意的意境中敘述人的情感。
「特別是曲目創作,從全新視角展現了新時代民族音樂的特點。」王潮歌介紹,該劇的所有曲目都出自「80後」作曲家姜瑩一人之手,「她以當代人的感悟,賦予民族器樂一種高貴、時尚又恢宏、大氣的韻味,彰顯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
有一種信仰叫國樂
「我,不是一個彈琴的,我是一個音樂家,我需要掌聲,更需要尊敬!」當中阮演奏家馮滿天在舞臺上發出這樣的呼喊時,不少觀眾落淚了!
「現在的家長都讓孩子學鋼琴,學小提琴,大家對西洋樂的關注大大超過了民樂。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王潮歌的話一針見血,照這樣發展下去,幾百年後,我們的民樂還在嗎?
不久前,馮滿天憑藉著手中的中阮獲得了央視《出彩中國人》年度總冠軍。「其實民族的東西就像我們中國人的脊梁,我們古老的文明是那麼璀璨,只不過是落了一些灰,當我們把它稍微一擦的時候,它的光芒依然會照亮世界。」馮滿天告訴記者,「我要帶著我的琴,彈遍大江南北,彈遍全世界。」
「五弦琵琶其實早已失傳,沒有人知道千年之前它發出的是怎樣的音色。今天,我指尖流淌出的聲音是人們根據古譜的元素想像改編出來的,但它代表了一種精神的傳承。」吳玉霞告訴記者,每次演出,她內心深處都會燃起由衷的敬畏之情,立志一定要把這些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