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國樂》劇照
五十八年前,中央民族樂團成立。樂團始終致力於讓最有魅力的中國音色被世界聽見。早在2013年,中央民族樂團就做出了一個讓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王國振廠長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莊壯先生親自指導下,歷時多年,共同研製開發出了五十多個品種、九十多件敦煌古樂器。這些在敦煌壁畫中描繪的至今已失傳了的古樂器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經過深度挖掘整理,反覆琢磨推敲,最終,依據古代樂器的用弦規律、樂器音位的品相傳統、傳統樂器的演奏方式、傳統音樂審美理念而確定其聲音定位,讓古老的樂器在當下重新發出了悅耳的聲音。
《又見國樂》劇照
2013年,中央民族樂團隆重推出由著名導演王潮歌、作曲家姜瑩共同創作的首部大型民族樂劇《印象國樂》。90多件敦煌壁畫上的復原樂器成功地展現在了觀眾面前。不僅如此,中央民族樂團還於2015繼續推出民族樂劇《又見國樂》(王潮歌導演、姜瑩作曲),2017推出首部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姜瑩作曲、編劇、總導演)。這「國樂三部曲」均使用了大量敦煌復原樂器,把過去失傳的那些古樂、古譜、古樂器復原,讓那些依然「活」在敦煌壁畫上的古樂器發出了美妙樂音,在今天的文藝舞臺上呈現出來。
《玄奘西行》劇照
在演奏家們看來,大唐的聲音應該是錚錚琵琶;大唐的聲音應該是打擊樂的節奏;還有些樂器歷經千年,幾乎已經被世人遺忘;大唐的聲音裡,有它們的一席之地。他們來自中央民族樂團,大唐的聲音沒有走遠,它一直在他們的指尖迴響!他們是國家寶藏當之無愧的今生守護者!
中央民族樂團參加《國家寶藏》節目
彩繪散樂浮雕靜默無語,它背後的大唐餘韻卻藉由一位位樂器演奏者之手綿延至今。12月23日(周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三期節目中,來自中央民族樂團的副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以及中央民族樂團著名打擊樂演奏家朱劍平、箜篌演奏家吳琳、管子演奏家張佳理分別演繹了悠揚千年的民族音韻,代表中央民族樂團志願守護彩繪散樂浮雕,守護歷史,守護樂舞清平!
中央民族樂團琵琶演奏家趙聰
中央民族樂團打擊樂演奏家朱劍平
中央民族樂團箜篌演奏家吳琳
中央民族樂團管子演奏家張佳理
彩繪散樂浮雕,這是一件來自五代時期的曲陽石雕。石雕之上兩名舞者前方引路,一個女官帶著十二個樂伎,奏響千年唐樂。那麼,如何在當今聆聽大唐的聲音呢?《國家寶藏》特別邀請了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分別介紹了琵琶、羯鼓、篳篥、箜篌等樂器,最後,他們用過去和現在的民族之音合奏了一曲《醉太平》。在他們飽含深情的講述與演奏中,大唐的聲音好像已經不再是僅僅停留在詩句裡,停留在想像中了……他們用一生的事業守護這些器樂的聲音,詮釋浮雕上的景象,是當之無愧的彩繪散樂浮雕的今生守護者。
彩繪散樂浮雕
點擊關注
了解更多樂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