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綜藝《國家寶藏》的創新突破及傳播模式

2020-12-21 人民網傳媒

摘 要:傳播技術和媒介環境的變化與革新改變了受眾對電視節目的內容需求和收視習慣,以選秀和競技為代表的層出不窮的大眾化通俗娛樂節目使傳統的傳播內容受到巨大的衝擊。為應對挑戰,實現文化綜藝的創新和轉型,官方媒體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取精去糟,推陳出新,達成新老媒體的融合發展,不斷拓寬傳播渠道。2017年可謂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元年,《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原創文化綜藝的製作和播出受到了普遍關注,《國家寶藏》更以紀錄片的題材融合綜藝的傳播模式完成了形式變革和內容突破,並憑藉其對國家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正能量傳播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共鳴,贏來新一輪的收視狂潮。

關鍵詞:文化綜藝;《國家寶藏》;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104-02

《國家寶藏》是由中央電視臺和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共同製作,於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並聯合故宮博物院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進行文物領域內容傳播的文化綜藝節目。邀請九名館長坐鎮,任命張國立等為講解員,王凱、李晨等27人先後擔任守護者,共同為民眾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節目播出後,要從九家博物館中每家各擇一件作為在故宮六百年誕辰之際以《國家寶藏》為主題舉辦文博特展的備選寶物,每家博物館推薦三件館藏,交與民眾甄選。

一、《國家寶藏》的創新突破

紀錄片的創作素材來源於真實生活,其傳播的第一要義是客觀真實,即有理有據地展現事物的本來樣貌,並期待能夠引發受眾的思考,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綜藝節目是具備通俗娛樂性的電視節目形式,通過為受眾提供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謀求盈利。與以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相區別,《國家寶藏》的制播首次採取紀錄片的電視藝術形式融合娛樂綜藝的節目形態,不僅真實地向受眾傳遞國寶文物的歷史淵源和客觀實在,還通過娛樂化的互動演繹削減傳統文化類綜藝沉悶的傳播氛圍。

《國家寶藏》以戲劇表演的形式介紹國家文物,由明星傳遞的國寶信息通俗易懂且極具趣味,讓文博教育推廣節目變得雅俗共賞,拉近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避免因受傳者社會文化背景差異等因素招致的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國家寶藏》的主要受眾為青少年群體,在其聚集的社交網站中,豆瓣評分高達9.2分,相關話題關注度居高不下。b站全集播放量超過一千四百萬,為《國家寶藏》貢獻了無數長評和密集彈幕。可以說,《國家寶藏》代表了我國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模式的又一次創新突破。

二、《國家寶藏》的傳播過程

1984年,拉斯韋爾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構成的五種基本要素,即信源、訊息、信道、信宿以及反饋。本文主要探討傳播過程中的信源、訊息以及信道。

1.信源

信源又稱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發起人。由於《國家寶藏》文物探索的專業節目性質,其信息無法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必須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介環節。意見領袖是人群中向他者擴散信息,並施以影響的活躍人物,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大眾傳播的信息通常是由意見領袖掌握,再流向一般受眾。所以,《國家寶藏》的傳播者首先是作為意見領袖的通曉文博的專家學者。《國家寶藏》每集介紹三件國寶,作為其最核心的意見領袖,博物館館長向觀眾講述國寶經歷、文物的歷史意義以及推舉緣由。此外,還邀請在該文物領域擁有較深造詣的專家擔任國寶今生故事的講解,包括對其製作工藝和科研成果的說明。

其次,具備媒介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國家寶藏》共有27名守護人,多為演技精湛的演員和口碑良好的人氣明星。他們正面積極的媒體形象能夠代表國寶的崇高地位,其高超的演技以及背後的龐大粉絲群體使《國家寶藏》擁有眾多的基礎受眾。與受眾類似,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起初對自己守護的國寶不甚明曉。但隨著人內傳播過程中個體內部的信息處理,對國寶及其背後的故事能夠產生內在化的理解,有選擇的呈現國寶的前世淵源。

再次,國寶的普通愛好者。意見領袖並非都是權威人士,即只要對大眾傳播某一領域的接觸量大,接觸程度較深,便可成為意見領袖。例如張甡就是普通的國寶愛好者,但對瓷器十分精通。因鍾愛瓷器投身志願工作,自稱故宮博物院問不倒的講解員,又如守護雲夢秦簡的基層公安幹警。普通人中的意見領袖身份更貼近受眾,利於其產生情感共鳴,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

2.訊息

媒介訊息即傳播內容,由一組互相關聯的意義符號構成,能夠傳遞意涵完整的信息。《國家寶藏》首先向受眾傳遞的是國寶的基本概況和歷史源流,27件文物全方位的展現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字、禮樂、律法等的習俗和演變,並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播意義和現實價值,例如雲紋銅禁的失蠟法製作為現代社會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提供基因。文物訊息的傳播能夠增進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明曉國寶的珍貴,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推動,《國家寶藏》向受眾傳達的不僅是文物的表層信息以及為國寶做宣傳,也包括國寶故事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即對文物保護的呼籲和對中華民族共同文化信仰的呼喚。又如青年編鐘樂團的團員分享編鐘的國外演出經歷,外國人對編鐘的嘆服使他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帶來的自信和驕傲,文物精神的共享有利於促進中國觀眾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真正完成讓文物「活」起來的傳播目標。

3.信道

信道,又稱傳播渠道、手段或工具,為訊息的交流提供通路。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和現代人碎片化的觀看習慣使傳統媒體及其傳播內容面臨困境,但網際網路平臺信息傳播渠道的擴寬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除央視頻道外,《國家寶藏》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以及b站等多家視頻網站同時播出,便於不同收視習慣的用戶接受訊息。在豆瓣、百度貼吧、知乎等虛擬社區中,觀眾的熱烈討論以及觀後長評能夠展現受眾認可度,青少年聚集的社交媒體傳播進一步擴大了《國家寶藏》的知名度和受眾面。不僅如此,《國家寶藏》開設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積極的與受眾展開互動,並設置投票機制由民意選取參展寶物,增強觀眾的節目參與感。新型的傳播形態為《國家寶藏》創造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互動交流吸引更多的媒介受眾走近文博探索。

三、《國家寶藏》的社會功能

傳播學領域對大眾傳播的社會效果定義眾多,包括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賴特的「四功能說」、施拉姆提出的傳播的經濟功能以及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功能觀。作為央視出品的官方文化綜藝,《國家寶藏》無疑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本文認為其具有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對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以及提供娛樂的功能。

1.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傳承,即文化的繼承和傳播。文化傳播的分類形式多樣,從其傳播方向上,可分為橫向傳播和縱向傳播。《國家寶藏》的信息傳遞具有縱向流動的性質,即對民族文化內部的傳統、觀念、價值的繼承和發揚。《國家寶藏》的前世劇情展示先輩的智慧結晶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生故事開啟後人對文化遺產的堅守。拉斯韋爾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建立在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傳播是人類文明得以代代相傳的重要保證。在《國家寶藏》中,先人如何打孔製造賈湖骨笛至今仍是未解之謎,蕭興華將原材料贈予徒弟,希望她肩負傳統音樂的傳承尋找謎底。《國家寶藏》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喚起國民探索歷史的熱情、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國寶文物的守護,其傳播的核心要義就是傳承。

2.教育功能

大眾傳媒在傳播知識、價值以及行為規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代人的社會化過程也是在大眾傳播環境中進行的,賴特認為大眾傳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化功能[1]。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的中堅力量,《國家寶藏》的核心受眾就是青少年群體。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其對受眾的教育引導。

在《國家寶藏》講述的前世今生中,司馬池為保民族漢字流傳後世甘願赴死、梁金生祖孫三代與其他故宮人在日本侵華時期護送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大眾傳媒能夠通過訊息的傳播潛移默化的培養受眾的世界觀,《國家寶藏》運用先輩與今人的民族熱血和工匠精神、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對青少年群體進行道德教育,能夠廣泛培養他們對社會的共同印象,使其通過有意識的模仿建立投身文物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情。不僅如此,《國家寶藏》中所呈現的各行各業的道德模範為社會大眾敲響警鐘,促進受眾在與自身互動的過程中進行內省式思考,使其行為在自我約束下更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社會責任論強調以報刊為首的大眾傳媒要履行社會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國家寶藏》以教育作為其文化擴散的重要目標。

3.提供娛樂

《國家寶藏》是一檔文化普及節目,提供娛樂並不是它的主要功能,但偶像明星的演出增添了不少娛樂效果。例如王凱扮演的乾隆在短劇裡受到王羲之和黃公望的「吐槽」,使節目笑料不斷,並在網絡上出現了調侃乾隆審美的表情包和圖片,他守護的各種釉彩大瓶也衍生了「各種」體的網絡流行語。與其他文化傳播綜藝相比,《國家寶藏》的知識普及更有趣味,不僅拉近了青少年與文物的距離,還真正實現了寓教於樂。

四、結 語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傳播學觀點認為,人類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具有辯證關係,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2]當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國家寶藏》的出現滿足了人民群眾特別是渴求知識的青少年群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究其根本,《國家寶藏》並非利用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對受眾進行說服性傳播,而是中華文化與國寶的魅力推動了受眾對傳播內容的反轉迎合,促進大眾傳播社會功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文化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之路
    時代主題 創新表達   2017年以來,綜藝頻道主打「國家舞臺」戰略,體現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加大綜藝節目創新力度,相繼推出《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精心設置,深入挖掘和細緻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感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學習傳播祖國優秀傳統文化。
  • 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把博大中華文化融入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人民日報深觀察: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因此針對不同的文化主題和內涵,要充分挖掘新的表達形式和節目模式,以符合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規律。但用網際網路思維來經營電視文化節目,轉變傳統刻板的表達方式,尊重年輕人的視聽語言習慣,從單向的線性傳播模式,轉向互動傳播模式,不僅可以吸引年輕人,還可以讓相對小眾的專業知識走向大眾。
  • 從詩詞歌賦到文博非遺,文化類綜藝如何「開疆拓土」
    在文化類綜藝激烈競爭日益膠著的當下,看似「小眾」的文化類綜藝如何出圈?如何吸引、留住更多受眾?如何實現「創新」、差異化傳播?……正成為文化類綜藝創作者面臨的重要命題。
  • 從《國家寶藏》看電視文博類節目的創新發展
    摘 要:2017年年末,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寶」系列節目通過創新,讓「正經臉」的文博類節目活躍在當下電視螢屏。《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之後,推出的另一門類文化綜藝節目。
  • 代表康震: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播話語體系
    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 姚遠)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近年來國內文學節目向綜藝化轉型,從螢屏「清流」變為「潮流」。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認為,傳統文化通過綜藝形式傳播符合當代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但對節目內容需要嚴格把關。「時代向前發展,文化類節目也要與時俱進。即便在古代,古人也把一些經典文化內容改編成《三字經》、《千字文》。」康震說,當代年輕人喜歡在富有新鮮感、「亦莊亦諧」的環境裡接受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也應適時作出相應改變。
  • 一夜爆紅的《國家寶藏》,會帶領文化類綜藝走出同質化怪圈嗎?
    自從年初《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走紅以來,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綜藝登上了電視螢屏。但正當觀眾以為文化類綜藝將在綜藝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的時候,這類綜藝卻陷入了同質化的怪圈。《國家寶藏》的意外走紅,給文化類綜藝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 傳播視域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是對傳統文化傳播的一次大膽創新與有益探索。該節目帶來的啟示是:精神內核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根本,傳播模式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關鍵,受眾群體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核心。
  • 《國家寶藏》榮獲「白玉蘭」獎讓文化綜藝動容又動心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24屆上海電視節,央視推出的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摘得「白玉蘭獎」最佳季播電視節目大獎。一方面,節目的創意和文化內涵達到了春晚舞臺的標準;另一方面,它是代表一年之中最有記憶點的文化節目,代表2017年獨特的時代文化符號在除夕這一特殊年俗儀式中的情感亮相。不僅受到春晚的青睞,《國家寶藏》節目模式也走上了國際交流的舞臺。總製片人呂逸濤表示,「《國家寶藏》創新的節目模式正具備『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條件和能力」。今年3月底,《國家寶藏》節目模式在中國香港地區進行推薦。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之道
    【摘 要】近兩年來,基於國家大力發展大眾文化和原創節目的政策扶持及各媒介在內容、渠道、終端方面的融合,國內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文章以《國家寶藏》為例,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節目傳播手段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為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突圍與創新提供思考與借鑑。
  • 《國家寶藏3》首播收視率0.35%,現象級文化綜藝也「曲高和寡」?
    文化類綜藝自發家以來,一直伴隨著的問題就是「曲高和寡」。這道看似打不破的魔咒,卻在2017年逐漸被《我在故宮修文物》《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多檔文化類節目打破。這當中,也包括《國家寶藏》第一、二季。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融合;再生文化類綜藝是綜藝節目融合文化元素後的新興分支,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①。文化類綜藝以娛樂為介質,立足於現代的傳播大環境下不斷創新,不僅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喚醒了當代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 「文化+」節目模式將成電視綜藝節目新熱點
    近些年,綜藝節目一路走來,經歷了相親、真人秀、知識問答、選秀等多個內容形式。而如今,文化類節目脫穎而出,成為一股潮流進入大眾視野,受到熱烈追捧。與前幾類綜藝節目不同的是,以文化為主題的策劃依託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更加豐富,易於延展,形式也不易同質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的節目模式應運而生。
  • 綜藝節目:貼近時代生活 推動融合創新 深化豐富內涵
    +產業的聯動效應綜藝節目既要從優秀文化中汲取文化資源和精神力量,又要不斷探索優秀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的新方式、新路徑隨著《國家寶藏》《我就是演員》《這!《夢想改造家》《暖暖的新家》等創新節目模式,聚焦家居改造服務。此外,談話類、論辯類節目也是綜藝節目創新的亮點。這些節目圍繞時事熱點,取材當下人們普遍關切的社會現象,以多樣化視角、精彩論辯和有趣的語言風格,倡導積極正向的社會價值,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
  • 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博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性
    摘要: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國內各類綜藝節目逐漸摒棄套用或者照搬國外成功節目的模式,更多地與本土文化接壤,並且越來越注重思想性與文化底蘊。在這種趨勢下,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應運而生,收視反響熱烈。其成功主要是因為顛覆以往同類節目的創作模式。節目融合紀錄片與綜藝節目兩種創作形式,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 千秋歲參與《演員請就位》製作 創新豐富演技類節目模式
    綜藝《演員請就位》由企鵝影視自製出品,北京千秋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秋歲」)鼎力參與製作、編劇,專注節目策劃,節目製作,該節目自播出開始,就因高熱度、高口碑、高播映的整體表現,在眾多演技類綜藝中脫穎而出,成為Q4季度的爆款綜藝。
  • 《國家寶藏》:「國字號綜藝」的標杆意義
    品牌欄(節)目講究音樂包裝,比如主題曲和配樂,也是成功傳播推廣的因素之一。比如《國家寶藏》的主題曲《一眼千年》。   請允許我生造一個詞組,叫做「國字號綜藝」,專指《國家寶藏》、《朗讀者》這類中央級主流平臺打造的文化娛樂節目(不稱文化欄目,因此類節目總體上還是綜藝性質,且非長期欄目,而是分「季」播出)。
  • 文化類節目創新升級要抓住民族特色才能平衡健康發展
    201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的文化類節目創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文物成為「網紅」,正在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信中國》成為新的綜藝「爆款」。   綜藝、劇集、紀錄片……文化類節目在工業製作層面不斷升級,文化表達上不斷創新,在著力開掘中華文化深厚資源的同時,為新時代的電視作品注入厚重綿長的文化屬性。
  • 《國家寶藏》真的做到文博類節目的極致了嗎?
    2016年和2017年,是主旋律綜藝文化節目的起勢之年。前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有《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皆以新穎的節目形式呼應公眾對文化自覺、正能量的集體需求,由此引發大量網絡關注。但是,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上曝光率高、討論多,不代表節目真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