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博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性

2020-12-21 人民網傳媒

摘要: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國內各類綜藝節目逐漸摒棄套用或者照搬國外成功節目的模式,更多地與本土文化接壤,並且越來越注重思想性與文化底蘊。在這種趨勢下,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應運而生,收視反響熱烈。其成功主要是因為顛覆以往同類節目的創作模式。節目融合紀錄片與綜藝節目兩種創作形式,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本文試從傳播主體、訊息內容和媒介環境等傳播學角度分析《國家寶藏》的創新性所在。

關鍵詞:傳播學;電視節目;創新;《國家寶藏》

2017年底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檔大型文博類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國家寶藏》不同於《鑑寶》《故宮》《國寶檔案》等傳統形式的文博類節目,該節目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在重點介紹各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同時,結合戲劇元素演繹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使文物的文化形象更加生動。從傳播學角度看,《國家寶藏》融合了舞臺、戲劇、演播室綜藝、紀錄片等多元形態,具有模式上的創新。該節目的傳播主體具有多元組合性,訊息內容具有綜藝與戲劇融合性,媒介環境具有從電視向網絡延伸的特性。從這三方面著手的創新性研究可以為今後其他同類文博節目提供有益的經驗。

一、傳播主體

傳統文博類節目中,傳播主體主要為主持人、專家,或者主持人、專家、寶物持有者這樣的固定組合。在節目過程中,主持人扮演傳播者,專家對於寶物的鑑別和相關知識的講解是節目的重點。而在《國家寶藏》節目中不僅有主持人和專家的必備組合,還加入了「國寶守護人」。「國寶守護人」這一角色使節目對每一件「國寶」的詮釋更有深度,提升了整個節目的戲劇性與可看性。

(一)主持人

該節目沒有採用專業的節目主持人,而是聘請著名演員張國立擔任。作為一名資深演員,張國立以其塑造的眾多歷史文化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塑造的康熙、紀曉嵐等人物使大家已經將對其個人形象與「歷史」「文化」這類標籤捆綁在一起。其演員的身份和對戲劇表現的掌握,給整個節目的歷史性增加了濃厚的戲劇色彩,在鋪墊「國寶」故事時更有回到當時場景的代入感。

(二)專家

《國家寶藏》邀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館的館長組成點評團,形成權威的陣容,對每件「國寶」都有不少於三位專家的點評。點評有「縱」有「橫」:從對歷史的記載,到工藝、藝術價值和與同類文物的珍貴性比較,立體地詮釋了「國寶」之「寶」。同時為了更準確科學地解讀文物,還邀請北大考古系的老師和博士擔任長期顧問,保證了信息的嚴謹性。與其他文博類綜藝節目不同,在《國家寶藏》中專家點評環節不是節目的重點,而是為「前世故事」和「今生傳奇」做更細更深入的註解。

(三)國寶守護人

《國家寶藏》為27件「國寶」中的每一件都挑選了至少兩位國寶守護人。國寶守護人分兩類。其一是諸如梁家輝、王凱、劉濤等德藝雙馨的一線明星演員,或者是馬術運動員華天等氣質與寶物相契合的公眾人物。第一類國寶守護人的主要作用是用戲劇化的表演方式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初步了解「國寶」的面貌,再通過小劇場對「前世故事」的演繹,引導觀眾穿越時空,走進「國寶」誕生的時代,體會其承載的歷史意義與文化情感。其二是「今生傳奇」的主人公,也是素人「守護團」。比如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馮海濤,在多年研究《千裡江山圖》的基礎上,花兩個月複製了《千裡江山圖》卷的十分之一;來自「故宮世家」的梁金生,在故宮工作了33年,負責過故宮150多萬件文物的保管。他們是不同領域中「國寶」的保護人、傳承人,節目從「文物與人」的角度,展現他們與「國寶」之間的今生故事,使觀眾了解在現代背景下「國寶」的傳承和守護價值。第一類守護人可以匯聚觀眾對節目的關注度,吸引多年齡層次的收視人群。第二類守護人可以拉近「國寶」與普通人的關係,帶動觀眾更理性地認識文物,理解文物的精神價值,進而走進博物館與文物進行近距離的接觸。這種引導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是以往文博類節目所不具備的。

二、訊息內容

和一般文博類節目以講解為主的形式不同,《國家寶藏》將綜藝與戲劇、紀錄片進行融合,講述每件國寶的歷史故事。緊緊把握文化內核,結合精心設計的主題,在9大博物館浩如煙海的藏品中精心選取凝聚了民族文化精髓、體現民族精神、與每一個中國人血脈相連的國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年間所製造的釉彩大瓶是中國制瓷工藝的巔峰時期作品;辛追墓T形帛畫是了解漢代以及漢代以前喪葬制度的直接佐證;河南博物院的賈湖骨笛為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商鞅銅方升是中國度量衡史上極重要的珍品……節目為了更好地從人文層面詮釋這些具有極高審美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學術價值的國寶,增加了前世故事小劇場。在對「國寶」進行簡單介紹之後由著名演員擔任的國寶守護人,以微型舞臺劇的形式講述「國寶」的誕生過程。作為一件宮中御品,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做工精美無比,在造型設計上所蘊含的科技水平也足以令現代人驚嘆。該環節的表演有歷史依據,又具有戲劇張力,從感性角度提升和刺激觀眾的意識,結合明星效應極具話題性。這集目前已收穫近3億播放量以及豆瓣9.3的高分,這是以往文博類節目所無法企及的。這充分說明戲劇化演繹形式對傳播的促進作用。

三、媒介環境

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馬塞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認為各種媒介會出現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資訊時代的今天已經普及了這一情況。電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的高收視率,與網絡話題是密不可分的。首期節目裡,王凱飾演文藝皇帝乾隆,詮釋了瓷器信息與乾隆的趣聞軼事。該集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9.4分,B站播放次數22萬、彈幕3萬,「王凱」「國家寶藏」都因此登上微博熱搜榜。有關乾隆「農家樂」審美話題的調侃早在前兩年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傳播效應。在節目中結合熱度話題和關注度高的明星,形成電視節目與網絡話題高頻互動,這無疑是網絡時代流量主導下綜藝電視節目獲得受眾關注的最有效方式。該節目的這種互動主要體現在網絡二級傳播和網絡議程設置兩個方面。

(一)二級傳播

拉扎斯菲爾德的著作《人民的選擇》提出了「兩級傳播」的觀點,認為大眾傳播只有通過「意見領袖」的中介作用才能發揮影響。在資訊時代,微博、微信等平臺上粉絲數量巨大的影視明星、網紅、自媒體人是二級傳播中的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他們發布的信息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廣大網民的思考。他們在傳播過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會根據節目內容,將原本內容進行重新解讀,製造熱點影響網民,引發輿論。在《國家寶藏》熱播時,節目中主持人、國寶守護人首先成為二級傳播中的意見領袖,他們的微博信息成為網絡輿論的主要焦點,也成為電視節目內容在網絡上的延伸。易烊千璽化身國寶大克鼎守護者,演繹一段國寶的前世故事,讓觀眾能夠進一步走近國寶,領略中華文物中蘊含的民族精神。

(二)議程設置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決定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擁有一定數量且可增長的粉絲群的明星人物,作為意見領袖,和傳媒結合,在微博等網絡平臺形成話題效應,與節目和內容有關的信息在粉絲的帶動下持續出現在熱搜榜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與節目本無交集的網絡人群——不關注文博節目甚至不通過電視平臺獲取信息的人群都不可避免地在讀取網絡信息的過程中與該節目產生交集,帶動節目的網絡播放量,進而也成為話題的參與者甚至傳播者。

四、結語

「網絡時代流量為王」,今天的各類電視綜藝節目為了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收視率,或者借鑑歐美成功經驗實現節目移植,或者結合有劇本的「真人秀」搏出位,或者捆綁熱議情感話題而上演真人倫理劇。在泛娛樂化時代,講求嚴謹性、文化性的文博類節目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殆盡。而《國家寶藏》獲得巨大成功,究其根源是對傳播學的科學運用。由此可見,合理地運用傳播學規律,傳統媒體一樣可以在網絡時代獲得新生。

參考文獻:

1.王小娟.電視綜藝節目的平民公共領域建設研究——以當代中國電視真人秀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2.胡奇軍.《國家寶藏》: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表達[J].電影評介,2018(01).

3.張蘭月,吳英哲.從傳播學角度看電視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模式創新[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2).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從《國家寶藏》看電視文博類節目的創新發展
    摘 要:2017年年末,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寶」系列節目通過創新,讓「正經臉」的文博類節目活躍在當下電視螢屏。《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之後,推出的另一門類文化綜藝節目。
  • 從傳播學角度看《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的創新
    走出演播室的「真人秀」式對話毫無疑問成為了該節目的最大亮點,而短時間的收視成果和強有力的節目效應也是創新的成功體現。本文從傳播學角度著手,分析電視談話類欄目《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的可借鑑之處。 關鍵詞:《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傳播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11-02 一、背景援引與節目介紹 電視談話節目是以電視節目形態的方式,將人類最基本的信息傳播——「談話」呈現在了屏幕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談話場所和可以自由交流的公共話語空間
  • 傳播學視閾下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分析
    本文以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其傳播技巧和傳播效果,為本土文化類電視節目提高傳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傳播;中國文化;受眾需求;媒介形象 2013年成為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的又一重要轉折點,一種新的電視形式出現——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再創新
    近幾年,我國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節目經歷了快速發展和模式迭代,從競技類真人秀到慢綜藝、從網絡選秀到情感觀察類綜藝,雖然其中出現過同質化甚至抄襲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以《國寶檔案》《經典詠流傳》《上新了·故宮》等為代表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它們從歷史故事中汲取營養、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
  • 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現象
    從傳播學視域下,這種原創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有著一定的大眾傳播意義。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 縱觀中國電視媒體的節目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的規律,從選秀類、競技類到真人秀,無疑都是引進或借鑑外國的節目策劃方案,稍加改進包裝後進入大眾視線。明星IP吸引注意力資源,電視臺以此收穫廣告費盆滿缽滿。
  • 文博類節目是怎樣俘獲年輕人芳心的
    比如上班第一件事是餵魚,「師徒關係」融洽可愛,御貓的後代在紫禁城內常駐,年輕的工作人員會被前輩調侃:「是不是看了之前節目裡我們擼貓才來的」……六百多年的紫禁城因為一代又一代匠人們的悉心呵護,永遠保持著青春永駐。不難發現,最近幾年,文博類紀錄片一改往日的莊重肅穆,日漸年輕鮮活起來,受到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青睞。
  • 淺析中國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潛能
    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限娛令,引導電視行業的健康持久發展,由此,益智類節目開始重新煥發生機。江蘇衛視《最強大腦》能夠在眾多電視臺改良綜藝節目的大趨勢下,脫穎而出,取決於節目的獨特創新。這對於國內綜藝節目的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綜藝節目;娛樂性;科學性;創新 當下關於電視節目的創新有N多面。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一線導讀:近些年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滿足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需求,深受觀眾喜愛。近期文博類節目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百心百匠》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集體走紅,深受觀眾喜愛,掀起了一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特別是前不久在央視開播的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收視率和口碑齊飛,引發網友的熱議,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在《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特徵與價值彰顯》一文中,陳夢柯、王國平從國家政策、媒體市場的發展和競爭以及受眾多元化的文化訴求方面進行了總結,認為電視文化節目是三者共同博弈與協商的結果,只有正確認識文化節目興起的背景,才能把握具有指向性的創新理念和指導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作。[7]酈波在《從央視「大會」系列看電視節目的文化自覺》中則認為首先從電視業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文化回歸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 《國家寶藏》真的做到文博類節目的極致了嗎?
    相對以往嚴肅的文博類節目走精耕細作觀眾群的「小眾」路線,《國家寶藏》在嗶哩嗶哩網站的播放量一開始便大到驚人——單集30萬起,其中不乏大量明星粉絲、以及本就能接受歷史文物類話題的外圍觀眾。因此可以說,《國家寶藏》這檔以「明星+文物「歷史再創造為鮮明特色的節目,對比的是其他老牌電視頻道的文博類內容,例如央視紀錄片頻道、英國廣播公司,以及探索頻道的紀錄片。兩種目光同時審視與此同時,用國內綜藝節目的運作規律包裹嚴肅文博內容,導致節目落入「同時接受專業、業餘目光審視」的尷尬境地。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關鍵詞:文化;情感;體驗式傳播;媒體融合 如今的電視節目更新換代愈演愈烈,觀眾觀賞口味瞬息萬變,一股文化清流卻從一開年起就牢牢鎖住了觀眾的視線。「霸屏」的不再是明星雲集的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雖然並未來勢洶洶,卻慢慢在收視榜與話題榜上顯山露水,厚積薄發之後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
  •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及就業解讀
    相信大部分文科生對新聞傳播學類這個學科並不陌生,但你知道這個學科下設幾個專業嗎?每個專業都有什麼特點?將來是否好就業?本篇文章就從這幾個角度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類下的專業,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志願填報有所幫助。
  • 從央視《法治在線》欄目看法制類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的幾個問題
    從央視《法治在線》欄目看法制類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的幾個問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4年07月06日 09:03 來源: 只要法律、正義、公正、弱勢群體等等這些詞彙不僅存在於書本裡和課堂上,只要伸張社會正義,光大人間正氣仍然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應有之義,只要鋤霸安良、棄惡揚善仍然是吸引人們眼球的主要資源之一,法制類電視節目就永遠處於上升通道。本文將以近年來中國電視出現的一些優秀法治類節目為研究文本,來分析電視法制類節目創新創優的特點、發展空間以及前景預測。
  • 我國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創新探索
    摘 要: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在我國已經走過十幾個年頭,從模式引進+本土化的道路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從草根選秀模式到專業歌手競技表演秀模式再到明星+素人同臺或競技或切磋等模式。無疑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道路不僅是一條必經之路,而且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之道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由此可見,文化的概念非常寬泛,因此以文化為核心的文化類節目的概念也很難界定。 從廣義上看,文化類節目是凝結了媒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具有文化屬性的文化產品;從狹義上看,與娛樂性節目相對,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藉助電視、廣播、微博、微信等現代傳播手段,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優良品質的薰陶與感染,追求格調高雅的節目。
  • 文化類綜藝《國家寶藏》的創新突破及傳播模式
    摘 要:傳播技術和媒介環境的變化與革新改變了受眾對電視節目的內容需求和收視習慣,以選秀和競技為代表的層出不窮的大眾化通俗娛樂節目使傳統的傳播內容受到巨大的衝擊。為應對挑戰,實現文化綜藝的創新和轉型,官方媒體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取精去糟,推陳出新,達成新老媒體的融合發展,不斷拓寬傳播渠道。
  • 城市臺電視節目的創新
    【摘要】面對複雜多變的電視媒體市場環境和重重壓力,城市臺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創新是城市臺應對競爭和挑戰的關鍵詞,本文通過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類型三個方面,探討城市臺推進節目升級、打造核心競爭力的路徑。
  • 淺論農村公益類電視節目的社會效益【2】
    在此情況下,公益類節目作為一種重要的節目形態,成為繼續獲得收視率的法寶,公益類電視節目讓決策者看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新一輪泛公益化選秀娛樂節目粉墨登場。 廣西衛視《第一書記》充分汲取其它兄弟電視臺的經驗教訓,堅守電視傳媒所應肩負的使命,努力將節目打造成國內最地道、最純潔、最真心、最放心的公益道德建設節目。《第一書記》通過下列方式實現社會效益。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