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現象

2020-11-22 人民網

摘要:從中央電視臺創辦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地方衛視的《中華好詩詞》《中國面孔》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類節目陸續火爆螢屏。面對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走紅,從學界到業界都對此給予了廣泛關注。本文針對中國電視行業文化類節目的走紅現象展開分析。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傳播機制;創新路徑

中國是一個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近年來的西學衝擊日漸衰微,中華民族傳統的詩詞歌賦獨領風騷,佔據著人們的關注重心。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價值不可磨滅,與現代傳媒結合的中華文化,引起了全社會學習中華古詩詞、歷史、語言的熱潮,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社會的深遠影響。從傳播學視域下,這種原創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有著一定的大眾傳播意義。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

縱觀中國電視媒體的節目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的規律,從選秀類、競技類到真人秀,無疑都是引進或借鑑外國的節目策劃方案,稍加改進包裝後進入大眾視線。明星IP吸引注意力資源,電視臺以此收穫廣告費盆滿缽滿。但是大眾審美區域多元化,娛樂至死的理念引發了電視媒體研究者的思考,中國電視節目的未來何去何從,始終是充滿爭議的話題。於是隨著網絡媒體、自媒體衝擊著電視媒體的傳播力,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出人意外地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探究其走紅背後的原因,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電視節目的主要形態,伴隨著日漸開放的國門兼收並蓄。從海外劇、外語電影到真人秀節目,多元文化的融合開啟了更加包容的精神需求。雖然差異化的文化背景刺激著大眾的感官神經,但是缺乏可以滋潤人心的文化灌溉,也不能在網絡洪流中逃脫雷同的命運。這時候,以本土文化創造的電視節目令人耳目一新,中華文化的根在新時代生長發芽,開出了令人愉悅的花朵。以電視這種聲畫一體的形式吸引主流的受眾,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受眾準備了視覺盛宴,也為不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國民打開了大眾傳媒的另一種形式。

(二)新穎賽制吸引受眾注意力

汲取真人秀及益智類節目的經驗,文化類節目的賽制別具一格。電視工作者可以理解這當中存在的新舊聯繫,電視節目受眾的敏感度並不高,他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熟悉又陌生的形式,文化領域的知名學者的風趣語言給知識的傳遞增加砝碼,賽制的設置緊張又充滿樂趣,全民參與感極高,日常的實用性也較強。隨著國民對教育的認同感增強,電視媒體的知識教育功能被看重,這也是文化類節目收穫較高收視率的原因。

(三)改進節目形態有利於塑造電視媒體形象

近年來,伴隨著網絡媒體對電視媒體的衝擊,爭奪注意力資源成為傳統媒體面臨的艱巨挑戰。於是,眾多引進模式下的同質化節目被快速製造,看似繁榮的電視節目市場並沒有原創精神的體現,大眾審美娛樂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自主創新與思想深度的不足,使廣大受眾產生了對電視媒體的固有印象。中國的電視媒體唱衰,中國觀眾的信仰缺失,全社會的刻板印象不利於電視媒體樹立品牌公信力。而具備一定文化創新性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挽回了電視媒體的形象,媒介整合力提高,本土化節目受到了一致好評。

二、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機制

(一)以人為本,面向大眾傳播

中國古典文化經歷了小眾高雅文化到大眾全民文化的變遷,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全社會形成了崇尚文化學習的風氣,但是,並沒有除受教育之外的主流途徑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這時候,適合時代發展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入視線,並引發全社會爭相學習的熱潮。這種藉助電視媒介傳播優勢面向大眾傳播的機制值得電視同行借鑑。

(二)關注現實,緊貼熱點意蘊深刻

文化,以詩歌為代表,具有穿越時間歷史的生命力,能夠關懷現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映時代發展和歷史變遷。文化教育的意義正是在此。中國古典文化著作中,很多關心民生疾苦的內容,放置當前時代依舊發人深省。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能夠啟發文人的家國情懷,亦具有仁政愛物的思想。在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中國社會,文化的現實意義躍然螢屏。

(三)滌蕩心靈,直擊心靈與情懷

詩歌可以興觀群怨,文化精髓帶來的感動可以長存。透過古典文化作品,全民進入了一個固定情境,直達心靈深處的柔軟與激蕩,積蓄已久的智慧、品格、胸襟、修養成為潤澤人心的力量。電視節目的聲畫效果可以藉助音樂、畫面而具備一種強大的感染力,使得觀眾將所聽所見內化於心,產生情感的共鳴,這也是主流電視媒體德育功能的最直接體現。

三、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路徑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應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

現代文化多元背景下,文化特徵的鮮明性是電視節目應該追求的,過度依賴「引進」的節目製作流程會加速電視節目的同質化,最終失去穩定的受眾群。藉助電視節目的平臺,挖掘文化發展的內在源泉,給國家公民的思想、行為、習慣以高層次的約束力,增強電視的民眾基礎,以得到良好的反響。要選取合適的題目,發揮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

(二)文化類電視節目應當具有服務大眾的追求

服務大眾是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永恆追求,也具有把握受眾關注度的作用,以維持受眾的忠實度,長久活躍在螢屏,而不會形成文化節目的「曇花一現」。在文化類節目的把關方面,要維持一定的嚴肅性,比如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以高度的科學嚴謹性,滿足了觀眾的學習熱情,也弘揚了一定的傳統文化,實現了高收視率及醒目的電視節目辨識度。因此,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依舊要堅持「內容為王」,不斷打破大眾接受「高端」知識的界限,以真正實現服務大眾的媒體追求。

(三)文化類電視節目應當緊跟時代熱點

緊跟時代熱點的電視節目內容能夠獲得極強的影響力。在眾多的節目中出類拔萃,首先要突破自身的思維限制,不斷創新節目理念,將節目策劃、製作的過程視角多元化,始終與時代接軌,避免出現脫離群眾的節目內容。創新節目形態的同時,也要重視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全方位展示節目製作的新奇點,幫助受眾提高審美趣味,平衡獵奇和求知之間的關係。

(四)語態策劃要具有貼近性

文化本身具有令人細細品味的魅力,而電視媒體又是一種快速更新的大眾媒介。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今時代,文化類節目的藝術價值勝過娛樂價值。為了不使兩者相互違背,必須調整主持人的節目語態,以既貼近群眾又具有文化內涵的節目語言抓住節目的精髓,成為最具實際價值的節目標籤。優秀的節目主持人能提高整個節目的氣質,整合出令人驚喜的獨特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類電視節目體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是令業界及學界認可的。文化電視節目的播出發揮出提升受眾審美情趣、增強媒介素養的社會職能,有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未來中國電視節目的製作應該在文化輸出方面進入更高的層次,這是我們電視工作者的經驗總結,也是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對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燕.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播價值與創新路徑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14):106-107.

2.邢曉秀.文化類電視節目策劃的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4):153.

3.趙小川.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策劃[J].新聞研究導刊,2016(17):131.

4.王曉曉.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需求滿足與生命力提升——從央視《朗讀者》熱播說起[J].新聞戰線,2016(24):107-109.

5.方佳辰,羅彬.傳播學視閾下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分析——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J].今傳媒,2017(04):89-90.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4]而賀邵磊則定義了一般意義上即狹義上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是指與娛樂節目相對的,充分利用電視傳播手段,以文學、藝術、生態環境等文化形態以及各種文化現象為背景,以關注社會進步、探討人文理念、把脈人間萬象、傳播現代思想、繼承歷史文明、挖掘優秀傳統、追蹤時尚動態、探究生存方式、開拓宏觀視野、提高素養意識為內容。文化類電視節目是既有豐富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形式題材多樣的嚴肅節目。
  • 淺析中國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潛能
    摘 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電視節目作為人們最為基本的精神享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全民娛樂時代的到來,綜藝娛樂節目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形式也呈現多樣化,進而也引發了綜藝節目之間的惡性競爭,其中益智類節目開始走入低谷,比如節目內容低俗化、節目形式類同化、盲目追求收視率等。
  • 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由「熱」趨「冷」現象分析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降溫趨勢;解決對策;節目創新 面對五花八門的選秀娛樂節目、情感相親節目,國家相繼出臺了「限娛令」 「限童令」「限韓令」,並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發展傳統文化。於是,以央視和部分衛視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類節目以「星火燎原」之勢成功逆襲,並持續走紅。
  • 家庭調解類電視節目正淪為黃色新聞產地|文化觀察
    這些問題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中國社會又缺少舒緩的渠道,於是一些電視人精明的發現了這個「商機」,開始推出各種類型的調解類節目。調解類電視節目正逐漸淪為黃色新聞調解類電視節目日漸增多,競爭也變得日趨激烈,為了提升收視率,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不少電視臺和從業者忘記了作為大眾傳媒本應肩負的責任,不論有無條件都爭相上馬,使得粗製濫造的節目越來越多。而在這些節目中充當調解員的人,其素質和觀念,也越來越低下。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 電視讀書類節目的困境及出路
    本文結合「子午書簡」、中外兩版「讀書」「奧普拉讀書俱樂部」等電視讀書類節目的感悟,試圖闡釋這類節目的內涵和需求,對其發展現狀和原因進行梳理,以期這類節目辦得更好。
  • 傳播學視閾下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分析
    本文以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其傳播技巧和傳播效果,為本土文化類電視節目提高傳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傳播;中國文化;受眾需求;媒介形象 2013年成為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的又一重要轉折點,一種新的電視形式出現——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
  • 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與文化符號內涵的價值
    在此種狀況下,新型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應運而生,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良莠不齊的泛文化產品眾聲喧譁的大環境下,更凸顯其獨特的優勢和人文價值。 一、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趨勢 文化類廣電節目在內容及其本質上與其他形態的節目有根本性差異。廣播電視中的文化類節目核心要義是「文化」,其文化內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武亦姝走紅」現象的傳播學5W模式解讀
    關鍵詞:5w模式;信息傳播;武亦姝 2017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該節目以文化傳承為己任,將文化和娛樂相加,融益智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在如今真人秀節目濫觴的電視螢屏中如一股清泉,自節目開播以來,便吸引了眾多觀眾的關注。
  • 民生類電視節目對城市文明影響的研究
    民生類電視節目反映基層百姓的身邊事,鎖定當地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及生存環境,節目所體現的內容,新聞主題的選擇、節目品味的提升和整體風格的打造,都對城市文明有些很大影響。本文通過材料收集、調查問卷、實地調查等方式,訪問周邊電視臺民生類節目的節目策劃、內容安排和目前觀眾的反響,以及節目預期達到的目標。對該現象進行分析,了解觀眾對民生類節目的收看情況以及對城市文明的作用。
  • 大型文化類原創季播電視節目 《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簡介
    節目簡介     《中國成語大會》是由中央電視臺重點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類原創電視節目,也是繼2013年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後,央視在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構築漢字的利益,很像是暗示危機之後的止損,是看空。看空需要人人自危。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一線導讀:近些年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滿足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需求,深受觀眾喜愛。近期文博類節目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來源 | 衛視資源速遞近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熱播,在眾多綜藝節目中成為電視領域的一股清流。
  • 央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與傳承
    摘 要: 《中國詩詞大會》成功舉辦了四季,欄目的創新意識的運用是其成功的保證,具體在節目定位、節目具體內容、節目錄製環節以及節目傳播效果上有突出表現。《經典詠流傳》借鑑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優點,在普及傳統詩詞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流行演唱使情感表達進一步升華。多部文化類節目的創作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
  • 訪談類節目低俗化現象突出 故意誇大人性醜陋面
    胡智鋒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隋 巖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如今,打開電視,除了老牌的訪談類節目之外,一茬又一茬的新訪談類欄目頗有「雨後春筍」的勢頭,不斷跟進近期,本報記者專訪了仲呈祥、胡智鋒、隋巖三位專家,請他們談談電視節目製作如何貫徹好《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既讓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又有高尚的文化格調。記者:石家莊影視頻道「情感密碼」節目《我給兒子當孫子》中的故事,不孝兒子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觀眾。
  • 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探析
    摘 要: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在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格局下,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承載的社會功能偶有失調現象出現,影響了受眾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本文分析了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功能「失調」的症狀,並對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未來走向做了初步探析。
  • 淺論農村公益類電視節目的社會效益【2】
    部分電視媒體為解決發展矛盾而尋求新的收視率增長點,從2000年開始通過參照模仿國外同行推出大眾選秀娛樂節目,《超級男聲》《超級女聲》《夢想中國》《我型我秀》《紅歌會英雄匯》《中國好聲音》等先後與觀眾見面。新興的電視節目取得了不錯收視率,一時間選秀娛樂節目多如過江之鯽。隨著選秀娛樂節目收視率爭奪日漸激烈,節目內容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觀眾對此類節目產生審美疲勞,收視率發展再次遇到瓶頸。
  • 「文化+」節目模式將成電視綜藝節目新熱點
    近些年,綜藝節目一路走來,經歷了相親、真人秀、知識問答、選秀等多個內容形式。而如今,文化類節目脫穎而出,成為一股潮流進入大眾視野,受到熱烈追捧。與前幾類綜藝節目不同的是,以文化為主題的策劃依託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更加豐富,易於延展,形式也不易同質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的節目模式應運而生。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