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讀書類節目的困境及出路

2020-12-05 donews

本文結合「子午書簡」、中外兩版「讀書」「奧普拉讀書俱樂部」等電視讀書類節目的感悟,試圖闡釋這類節目的內涵和需求,對其發展現狀和原因進行梳理,以期這類節目辦得更好。

文/鄒雨茉

縱觀目前讀書類節目,只有中央臺「子午書簡」後改版為「讀書」以及河北電視臺「中國力量 讀書」欄目在艱難地堅守。我從2006年開始關注此類節目,如今又把這個話題提上議程,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首先,「文化大國建設」這個政策口號耳熟能詳,但一直以來實質性措施和突破還不夠。

其次,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培育,大眾對文化節目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長,但市民的擇書渠道依舊盲目。讓讀者從自身興趣出發而不是盲目跟風擇書,很有必要,讀書類節目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第三,前段時間「實體書店」的消亡也引來話題風波,這不僅側面反映出公民文化消費的匱乏,也反映出傳統媒體的生存困境。電視作為大眾媒介,參與到大眾閱讀也是理所當然。

最後,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重興,讀書類節目承擔著讓市民「讀好書、好讀書」的重任。

國內最早的讀書節目應追溯到1996年5月央視開播的「讀書時間」,它的出現讓讀書節目開始進入觀眾視野,並且帶動了各地讀書類電視節目的開播,而後改版為「子午書簡」,但反響平平,於2006年停播。在此前後,10餘家省級電視臺讀書節目也陸續停播。「收視率」難以跨躍。拋開娛樂綜藝節目的競爭等外部原因,節目本身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

筆者以河北衛視「中國力量 讀書」第120403期「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為例,分析國內讀書類節目的現狀和原因,也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借鑑。

其一,這類節目先天的孱弱。有一種研究電視傳播的理論認為,電視一般可粗線條劃分成三大形態:一為「表現形態」(也稱藝術形態),如電視劇、電視文藝等;一為「傳達形態」(也稱紀實形態),如新聞節目、紀錄片等;再是「混合形態」,為以上兩者交錯的節目形態,如少兒節目等。①

應該看到,這幾年國內「表現形態」的節目有長足進步,電視湘軍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已然成為年輕人電視網絡必看節目,綜觀發達國家電視媒體,「表現形態」的文藝娛樂只是飯後一道點心而已。

而讀書類節目是包含在「傳達形態」之中的。「但與新聞相比,傳播的思維、手段還囿於封閉式的獨角戲,又沒有觸發『突變』的機遇,再加上本身『分量』不及新聞,因而資源極度匱乏。」②

其二,缺少互動和參與,傳播效果不佳。

其三,缺乏招牌主持人。

其四,宣傳力度不夠,過於形式主義。

和國內電視讀書欄目出現的衰敗現象相比,在國外,一些電視讀書節目卻是收視率排行榜上的領頭羊,像美國的「奧普拉讀書俱樂部」、法國的畢沃「讀書」等更是長盛不衰。國外電視讀書節目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我們能否借鑑找到出路?

電視脫口秀女王奧普拉 溫弗莉,被美國圖書業視為女皇級的人物。她主持的電視節目「奧普拉讀書俱樂部」創辦於1996年,其做法是每個月選擇一本書向電視觀眾作介紹,她和大家一同研讀這些書籍,並請作者來節目中與讀者交流。這種獨特做法不久就使節目聲名鵲起,節目平均每期有3300萬觀眾收看。奧普拉奉行的口號是「讓美國重新開始讀書」,她推薦過的所有書籍無一例外一夜之間成為全美暢銷書。一位出版總裁不無幽默地說:「以奧普拉的魅力,就是推薦電話號碼簿,人們也會去讀。 」③

這個讀書節目能獲得成功,除了奧普拉的個人魅力,在運作上也有獨到之處。它通常會在月初時公布該月選書,讓讀者有幾周的時間買書、讀書,以便於奧普拉談及本書時能夠引起更多共鳴與討論。也讓出版社有時間加印書並舉辦促銷活動。

早在1975年1月,法國電視二臺開創了由貝納爾 畢沃主持的「讀書」節目,每周五晚9點30分開始,在約90分鐘時間裡,沒有影視,不播音樂,全部是主持人和被評書的作者和讀者一起侃侃而談,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討論。「畢沃熟諳出版行情,本人就是評論家,他談鋒或機智,或幽默,或詰難,或褒貶。」④這個高雅文化節目長時間在法國全國收視率排行榜上處於前列,「讀書」也成為法國電視史上最著名、最長壽的文學節目,一直延續到1990年。1991年,畢沃在離開「讀書」一年後又復出二臺,創辦並主持「文化湯」專欄。還保持原來節目的基本風格,並再次獲得成功。

讀書類節目和大眾如何找到更好的契合點?

⒈發揮主持人的靈魂作用

首先應具備特有的電視傳播技巧,運用電視語言來敘事,避免諸如演說、獨白、念稿之類,隨機交流;同時還需懂得聆聽與互動和極強的應變技巧,一旦冷場,要能及時捕捉新的「興奮點」。其次,需要博而雜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再次,富有社會良知與責任感。主持人推介圖書當以一種認真細緻、負責任的態度,最好能以圖書為由頭,引申出書裡書外的故事,體現媒體和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守望。

2.準確的節目和受眾定位

電視臺應擺脫「讀書節目是辦給讀書人看的關於書的節目」的觀念桎梏,定位要雅俗共賞,貼近讀者、貼近時代。其次,選取圖書不能單純以觀眾的口味、時下流行話題為標準,而應秉持媒體和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與道德責任感。既要選取觀眾耳熟能詳的暢銷圖書,也要關注具有深切人文關懷的,選取圖書應包含文學、歷史、科學、財經、宗教、人物傳記等多個領域。

3.「傳達形態」與「表現形態」並舉

不妨借鑑娛樂節目的一些包裝形式和傳播手段,除單一電視媒體這一播出渠道,還可融合網絡電視、視頻網站、論壇和博客等新媒體,讓讀書節目不至於「冷冷清清」。

4.入駐「黃金檔」,地方與央視強強聯合,進行有效傳播

讀書類節目不是一次性的快餐消費,而是需要「潤物細無聲」般的感化效果,在觀眾身上形成一種習慣。(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學院)

【注釋】

①②③④徐仁德著:《世界明星主持人》 復旦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記憶代替讀書 電視讀書節目何處去?
    餘秋雨恐怕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央視《讀書時間》節目最後一個嘉賓。對華越來說,又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紀錄片,雖然還是認為自己現在做的紀錄片仍然是「讀書」節目:「我們要改一種思路,讀書的內容本身很廣闊。」但主要針對文化歷史的變遷來做的《記憶》已經不可能再圍繞某一本書來做節目了。  《記憶》時下播出的是由原《視界》製作的「聲音的記憶」,觀眾要在《記憶》中看到原《讀書時間》製作的節目要等到10月下旬了。
  • 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建議
    因此,要發揮電視這種大眾傳媒的作用,引導人們常讀書,讀好書。本文對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進行了類型劃分,總結出目前該類電視節目發展艱難的原因主要有四點:電視媒介與讀書行為的衝突,目標觀眾的定位模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對讀書興趣的影響節目自身存在不足。
  • 簡論讀書類文化節目的復興之路
    這其中,讀書類節目經歷了自身定位的調整和順應時代的轉變,用心架構與觀眾的情感互動,才能完成這次華麗轉身。 關鍵詞:讀書類節目;明星效應;碎片化閱讀;全民閱讀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2 2004年,開辦了8年的央視品牌節目《讀書時間》還是在觀眾的一片惋惜聲中遺憾落幕。
  • 央視《讀書》欄目 李潘:電視讀書節目怎樣活下去
    從大的範圍上來講,在1995年央視創辦《讀書時間》欄目之後的幾年,中國電視出現讀書欄目爆發的小高潮,最多的時候全國電視讀書欄目將近二十家,但現在僅存寥寥幾家。究其原因,李潘覺得,是因為電視讀書媒體的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她毫不避諱地說:"電視讀書欄目實際上是反讀書的。由於電視的本質和特性導致它註定是一個娛樂大眾的媒體。
  • 小型語言類電視節目的導播理念與技巧
    摘 要:電視節目導播是多訊道電視現場製作團隊中的核心人物,其核心職能可概括為機位設置、攝像機調度和鏡頭切換三個方面。從導播的視角看,語言類電視節目可以劃分為交流型語言類節目和情節型語言類節目兩種類型。
  • 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現象
    摘要:從中央電視臺創辦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地方衛視的《中華好詩詞》《中國面孔》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類節目陸續火爆螢屏。面對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走紅,從學界到業界都對此給予了廣泛關注。本文針對中國電視行業文化類節目的走紅現象展開分析。
  • 書業觀察|秋天的奇蹟:韓國讀書電視節目異軍突起
    以出版社為背景的浪漫喜劇《浪漫是一冊副刊》事實上,韓國讀書類電視節目並非自今日始,但上一次出現差不多是20年前的事了:2001年11月,MBC開播《!讓我們讀書吧》,但也只持續了兩年;2018年8月,該臺最後一個讀書節目《Biblio battle》播出一期便停播。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
  • 淺析中國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潛能
    摘 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電視節目作為人們最為基本的精神享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全民娛樂時代的到來,綜藝娛樂節目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形式也呈現多樣化,進而也引發了綜藝節目之間的惡性競爭,其中益智類節目開始走入低谷,比如節目內容低俗化、節目形式類同化、盲目追求收視率等。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淺論農村公益類電視節目的社會效益【2】
    在此情況下,公益類節目作為一種重要的節目形態,成為繼續獲得收視率的法寶,公益類電視節目讓決策者看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新一輪泛公益化選秀娛樂節目粉墨登場。 廣西衛視《第一書記》充分汲取其它兄弟電視臺的經驗教訓,堅守電視傳媒所應肩負的使命,努力將節目打造成國內最地道、最純潔、最真心、最放心的公益道德建設節目。《第一書記》通過下列方式實現社會效益。
  • 十大成功的電視談話類節目
    十大成功的電視談話類節目  評分:★★★★  5、《黃霑香港情》  媒體:亞洲電視本港臺  主持人:黃霑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黃霑,這個滿口黃段子的坦蕩飄逸之士,現以「資深文化人」的派頭「具名」主持《黃霑香港情之今時往日》。這是一檔探索香港各類社會現象及生活模式演變,窺探香港地道文化發展的談話節目,主題鮮明。
  • 民生類電視節目對城市文明影響的研究
    民生類電視節目反映基層百姓的身邊事,鎖定當地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及生存環境,節目所體現的內容,新聞主題的選擇、節目品味的提升和整體風格的打造,都對城市文明有些很大影響。本文通過材料收集、調查問卷、實地調查等方式,訪問周邊電視臺民生類節目的節目策劃、內容安排和目前觀眾的反響,以及節目預期達到的目標。對該現象進行分析,了解觀眾對民生類節目的收看情況以及對城市文明的作用。
  • 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與文化符號內涵的價值
    在此種狀況下,新型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應運而生,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良莠不齊的泛文化產品眾聲喧譁的大環境下,更凸顯其獨特的優勢和人文價值。 一、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趨勢 文化類廣電節目在內容及其本質上與其他形態的節目有根本性差異。廣播電視中的文化類節目核心要義是「文化」,其文化內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傳播學視閾下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分析
    本文以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其傳播技巧和傳播效果,為本土文化類電視節目提高傳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傳播;中國文化;受眾需求;媒介形象 2013年成為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的又一重要轉折點,一種新的電視形式出現——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 法制類電視節目如何講故事
    文/韓雅琴    業內人士都知道電視媒體法制類節目不好做,做出來的節目很難吸引觀眾究其原因在於不少法制類節目過於嚴肅、拘謹。筆者認為,增強法制類節目的故事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法制類節目的製作中,凸顯節目的故事性,變以往的「用事件講道理」為「用故事講道理」,儘可能地用「小故事」反映「新時代」,「小人物」體現「大背景」,「小事件」映襯「大法理」。
  • 光明日報:讀書節目應"開門"辦
    原標題:讀書節目應「開門」辦   近年來,眾多電視娛樂節目層出不窮,而讀書節目卻相對較少,辦得好的更是鳳毛麟角。讀書是一個安靜而永恆的話題。讀書節目與其他綜藝娛樂節目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處於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而讀書節目需要「靜」的氣場,不用刻意突出「秀」的精彩。
  • 我國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創新探索
    摘 要: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在我國已經走過十幾個年頭,從模式引進+本土化的道路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從草根選秀模式到專業歌手競技表演秀模式再到明星+素人同臺或競技或切磋等模式。無疑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道路不僅是一條必經之路,而且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