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2020-11-22 人民網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關鍵詞:文化;情感;體驗式傳播;媒體融合

如今的電視節目更新換代愈演愈烈,觀眾觀賞口味瞬息萬變,一股文化清流卻從一開年起就牢牢鎖住了觀眾的視線。「霸屏」的不再是明星雲集的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雖然並未來勢洶洶,卻慢慢在收視榜與話題榜上顯山露水,厚積薄發之後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

2017年初,前有《見字如面》和《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後有《朗讀者》,受關注度不斷上升,高度發酵之後甚至超越了「網紅」的影響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的主持人董卿和第二季冠軍武亦姝由此在網絡上收穫了無數粉絲。這些節目雖然收視和口碑雙豐收,但是總體來說,其影響力尤其是網絡影響力與熱播的綜藝節目仍有差距。我國的文化類節目內容和樣式相對來說還比較單一,娛樂性不夠強。

文化類節目的題材其實很廣泛,涵蓋了歷史、文字、詩詞、音樂、語言、書信、傳統技藝、鑑寶等領域。所以,文化類節目並不限於背詩讀信。根據對近年來國內外一些文化類節目的分析,這一類型的節目可考慮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節目樣態的突破創新

樣態的創新是節目脫穎而出的重要方式。《中國詩詞大會》雖然也採用了文化類節目習慣使用的競賽方式,但沒有沿用原有的套路和程式,而是在賽事規則上做了創新。一般競賽類節目大多採用一對一的pk方式,《中國詩詞大會》則把規則演變成為一對多,這種「以一敵百」的賽制把原來單線程的競賽升級為多維度,一個簡單的改變使得節目在畫面上更有衝擊力,形式上更有衝突感,也彌補了一百多名選手同時在現場而互動不足的缺陷。同時,這樣的競賽機制可以讓觀眾隨時切入收看,符合現代觀眾「瞬間收視、短暫停留」的收看習慣。

國外的一檔節目則在樣態創新上走得更遠。歷史人文類節目大多採用益智答題或脫口秀的形式,類型較單一,娛樂性弱,創新難較少。去年英國BBC第四頻道推出的《時間指揮官》,以電競遊戲的方式來表現歷史元素,顛覆了觀眾對歷史文化類節目的固有印象。

節目通過電子競技來重現當年歷史上的經典戰役,邀請了歷史學家、軍事專家和武器專家進行了大量的史實調查,並利用高科技的電子技術,把當時的地形地貌、交戰雙方、武器裝備等等進行還原。選手們分成兩隊,一隊指揮一支軍隊進行對抗,每位隊員對應一位參與了當時戰爭的歷史人物,雙方通過電競遊戲進行廝殺,各種歷史知識也得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傳遞給觀眾。

此外,由於每一位隊員不同的性格,他們在節目中對智慧和謀略的運用也會改變戰爭的走向,戰爭的結果可能會與原來的歷史有所不同,現代人逆轉歷史,這也是節目吸引人的地方。

二、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呈現

繼承與創新是做好文化類節目首先要處理好的一對關係。文化類節目沒有繼承,就失去了依託的本源;沒有創新,會失去發展的空間。新的觀念為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而新技術使得對傳統文化的提煉、升華有了更為多樣的可能性。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沉澱,能代表傳統的元素非常多,例如:詩詞、古文、書法、篆刻、中醫等;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以及禮儀,各個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也各有特色;比如京劇臉譜、皮影、國畫、印章、剪紙、刺繡等文化元素;故宮、長城、園林、廟宇等等建築元素等等。這些都可以給我們提供創意的靈感。

《中國詩詞大會》中有一個環節非常受觀眾的歡迎,就是飛花令的比拼。飛花令是中國古代酒令之一,節目對比拼方式進行了改良,使其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時更簡單易懂。這種對傳統的創新改造,使得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更為有趣,適合如今觀眾的欣賞習慣。

節目的舞美也非常具有現代味道。跟我們看的很多文化類節目不大一樣,這個節目運用了大量技術手段把古代元素包裝出現代感。百人團每人面前有一個屏幕,屏幕上顯示一個盾牌。百人團答完題時,電子特效做出的箭矢飛向盾牌,形成「萬箭齊發」的氣勢,答錯的人面前屏幕的盾牌會被擊碎。這種「技術+藝術」「傳統+現代」的手法打造出了極致的舞美效果。

日本富士電視臺製作的Nep League也對益智答題這種文化節目的常用形式做了改進,利用新技術製作了大量具有創意的舞美道具,把傳統的問答方式進行了科技感和娛樂化包裝,既增強了節目的可視性,也達到了傳播傳統文化的效果。

三、文化內容的喜劇呈現

日本的電視人一直很擅長用娛樂化的手段來表現歷史文化題材,他們敢於突破,手法不拘一格,常常運用搞笑、說唱、穿越等等方式,做出很多受到年輕觀眾歡迎的節目。比如富士電視臺的《當代藝術VS信手塗鴉》,就用輕鬆搞笑的方式,把看起來高高在上的藝術鑑賞呈現在屏幕上。

每期節目請來明星嘉賓,到演播室現場對兩幅藝術作品進行鑑別。其中一幅是價值不菲的大師之作,另一幅則是節目組工作人員的隨手塗鴉。明星要鑑別出哪一幅畫才是藝術珍品。在進行選擇的過程中,明星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有的不懂裝懂,有的胡說八道,極具喜劇效果。當正確答案公布後,節目會再現工作人員塗鴉的過程,並講解一些相關的現代藝術鑑賞知識。

原本「曲高和寡」的文化內容,經由喜劇化的手段而變得雅俗共賞,這種方式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借鑑中要注意避免為了追求喜劇效果而過度娛樂化的問題,把握好專業性和娛樂性之間的平衡。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現象
    (三)改進節目形態有利於塑造電視媒體形象 近年來,伴隨著網絡媒體對電視媒體的衝擊,爭奪注意力資源成為傳統媒體面臨的艱巨挑戰。於是,眾多引進模式下的同質化節目被快速製造,看似繁榮的電視節目市場並沒有原創精神的體現,大眾審美娛樂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自主創新與思想深度的不足,使廣大受眾產生了對電視媒體的固有印象。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博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性
    摘要: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國內各類綜藝節目逐漸摒棄套用或者照搬國外成功節目的模式,更多地與本土文化接壤,並且越來越注重思想性與文化底蘊。在這種趨勢下,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應運而生,收視反響熱烈。其成功主要是因為顛覆以往同類節目的創作模式。節目融合紀錄片與綜藝節目兩種創作形式,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 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與文化符號內涵的價值
    在此種狀況下,新型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應運而生,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良莠不齊的泛文化產品眾聲喧譁的大環境下,更凸顯其獨特的優勢和人文價值。 一、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趨勢 文化類廣電節目在內容及其本質上與其他形態的節目有根本性差異。廣播電視中的文化類節目核心要義是「文化」,其文化內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淺談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展望文化類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趨勢,淺談未來的發展建議。因此電視媒介作為傳播信息載體的工具在文化類娛樂節目面前略顯捉襟見肘。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進行傳統文化傳播,提升受眾精神層次、文化素質的同時,如何去做到節目的推廣普及,滿足寓教於樂提升收視率,仍然是電視媒體傳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文化類綜藝的發展契機 沉寂多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迎來了它蓬勃的春天。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在《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特徵與價值彰顯》一文中,陳夢柯、王國平從國家政策、媒體市場的發展和競爭以及受眾多元化的文化訴求方面進行了總結,認為電視文化節目是三者共同博弈與協商的結果,只有正確認識文化節目興起的背景,才能把握具有指向性的創新理念和指導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作。[7]酈波在《從央視「大會」系列看電視節目的文化自覺》中則認為首先從電視業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文化回歸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 我國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創新探索
    摘 要: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在我國已經走過十幾個年頭,從模式引進+本土化的道路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從草根選秀模式到專業歌手競技表演秀模式再到明星+素人同臺或競技或切磋等模式。無疑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道路不僅是一條必經之路,而且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 從《國家寶藏》看電視文博類節目的創新發展
    摘 要:2017年年末,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寶」系列節目通過創新,讓「正經臉」的文博類節目活躍在當下電視螢屏。《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之後,推出的另一門類文化綜藝節目。
  • 中華古詩詞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的創新表達
    【關鍵詞】中華古詩詞文化;電視節目;創新;傳播渠道;融合 2018年新春,由中央電視臺原創的一檔大型詩詞類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成功熱播,開播次日以9.4的豆瓣評分刷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滿堂彩」。
  • 央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與傳承
    摘 要: 《中國詩詞大會》成功舉辦了四季,欄目的創新意識的運用是其成功的保證,具體在節目定位、節目具體內容、節目錄製環節以及節目傳播效果上有突出表現。《經典詠流傳》借鑑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優點,在普及傳統詩詞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流行演唱使情感表達進一步升華。多部文化類節目的創作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 傳播學視閾下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分析
    本文以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其傳播技巧和傳播效果,為本土文化類電視節目提高傳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傳播;中國文化;受眾需求;媒介形象 2013年成為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的又一重要轉折點,一種新的電視形式出現——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之道
    【摘 要】近兩年來,基於國家大力發展大眾文化和原創節目的政策扶持及各媒介在內容、渠道、終端方面的融合,國內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文章以《國家寶藏》為例,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節目傳播手段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為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突圍與創新提供思考與借鑑。
  • 文化類節目創新升級要抓住民族特色才能平衡健康發展
    201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的文化類節目創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文物成為「網紅」,正在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信中國》成為新的綜藝「爆款」。   綜藝、劇集、紀錄片……文化類節目在工業製作層面不斷升級,文化表達上不斷創新,在著力開掘中華文化深厚資源的同時,為新時代的電視作品注入厚重綿長的文化屬性。
  • 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把博大中華文化融入生活
    >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勃興是2017年國內電視螢屏最大的亮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人民日報深觀察: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勃興是2017年國內電視螢屏最大的亮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
  • 城市臺電視節目的創新
    【摘要】面對複雜多變的電視媒體市場環境和重重壓力,城市臺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創新是城市臺應對競爭和挑戰的關鍵詞,本文通過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類型三個方面,探討城市臺推進節目升級、打造核心競爭力的路徑。
  • 淺析中國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潛能
    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限娛令,引導電視行業的健康持久發展,由此,益智類節目開始重新煥發生機。江蘇衛視《最強大腦》能夠在眾多電視臺改良綜藝節目的大趨勢下,脫穎而出,取決於節目的獨特創新。這對於國內綜藝節目的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綜藝節目;娛樂性;科學性;創新 當下關於電視節目的創新有N多面。
  • 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建議
    據初步統計,截止到2012年,國內報紙開設有讀書版面的有150多家,專業的讀書類報紙和讀書類雜誌也有不少,但是圖書推薦類的電視節目中僅有6檔。為什麼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的數量如此微不足道?如何提高圖書推薦類電視節目的質量,並以此提高全民的閱讀率,是一個重要而且緊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