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
提起文博類紀錄片,不得不提2016年打入全年齡圈層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節目摒棄了嚴肅宏大的敘事風格,在修復文物的日常工作中展現了「工匠精神」的溫軟細膩,不僅如此,觀眾還記住了故宮裡的御貓,還有一起打果子、騎小電驢跑到「宮外」抽菸的可愛專家們。
2020年至2021年跨年之際,又一部關於故宮的紀錄片開播了,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姐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圍繞故宮古建築的歷史、保護和展覽,講述故宮六百年的歷史沿革和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老中青三代古建保護者們代代相傳的故事。這一次,節目將鏡頭從故宮內的「文物」轉向故宮外的「古建築」,比起前作中文物的精巧,木樑、磚瓦、夯土、彩畫等古建築的修繕更顯歷史厚重感,不變的,還是那些保護故宮的人。
《我在故宮六百年》同樣是3集、每集50分鐘,紀錄片從一場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舉行的「丹宸永固」展覽講起:「丹,是宮牆的紅色;宸,為深邃的宮殿。紫禁城面世六百年,見過太多浩蕩的歷史,最終,記錄歷史的紫禁城也變成歷史本身。」紀錄片圍繞故宮古建築的歷史和建築上的瓦、石、金、木、文、畫等文物修復過程的呈現,講述了紫禁城六百年間承載的時空,同時也展現著故宮一代代工匠的妙手與巧思、一批批宮城營繕者的智慧和心血。
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風格相同,《我在故宮六百年》同樣以故宮修繕專家們的日常工作為視角,除了嚴謹科學的研究修復工作,這些頂級專家們與普通人無異,生活中充滿了可愛的溫情日常和有趣細節。比如上班第一件事是餵魚,「師徒關係」融洽可愛,御貓的後代在紫禁城內常駐,年輕的工作人員會被前輩調侃:「是不是看了之前節目裡我們擼貓才來的」……六百多年的紫禁城因為一代又一代匠人們的悉心呵護,永遠保持著青春永駐。
不難發現,最近幾年,文博類紀錄片一改往日的莊重肅穆,日漸年輕鮮活起來,受到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青睞。2017年開始播出的《故宮新事》每年只更新一集,紀錄片將鏡頭聚焦於2016啟動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緩慢記錄著養心殿中十八座古老建築和兩千餘件文物在五年間閉門修繕的過程,用古文物講述故宮的新故事;相對的,已經播出了3季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主打快節奏,從上古時期的陶器、青銅器到春秋戰國和秦漢文明時期的文物,再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用每集5分鐘的時間講述一件文物,介紹文物背後的文化、歷史、審美和技藝。2021年還將有《布達拉宮》《敦煌:生而傳奇》等文博題材的紀錄片播出。
除了紀錄片之外,這些古老文明和文化遺產正在以更加創新的方式走入人們視野,《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節目形成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風景線。已經播出三季、成為「綜N代」的《國家寶藏》,用小劇場創新演繹每一件國寶背後的傳奇故事,以「國寶守護者」的角度讓原本古老深沉的歷史文化通過綜藝的形態鮮活起來;《上新了·故宮》也已經播出三季,節目邀請明星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並解讀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同時聯手知名設計師和高校設計專業的學生,每期節目推出一個文化創意衍生品,第三季中,節目形式還進化成幾個校園團隊比拼文創產品方案,在挖掘故宮魅力的同時讓更多年輕人親近文博與歷史文化。
以往的文博類節目中,「故宮」已經成了老牌網紅IP,2020年的文博類節目中,出現了令人驚喜的「古老新面孔」,燦爛又神秘的敦煌文化也被搬上螢屏。《登場了!敦煌》是一檔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綜合了遊戲類真人秀的形式,由汪涵和青春偶像們組成的「敦煌探索團」需要集齊有緣人徽章碎片並組成完整徽章,才能最終解鎖敦煌謎題。在探索過程中,嘉賓們需要拜訪敦煌文化的專家學者或相關名人們,去探尋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隱藏的秘密,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節目以紀實與真人秀的方式展現敦煌文明,代表年輕的青春偶像們與古老神奇的敦煌產生碰撞,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
文博類綜藝不像娛樂綜藝擁有大批的流量和討論度,但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文化魅力正在以更加創新、鮮活的模式吸引著更多年輕觀眾。紀錄片打破傳統框架不斷革新,各式各樣的文化類綜藝用不同的獨特設定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文博類節目正在用更加貼近年輕人的方式將「抽象」的文明帶進大眾視野,讓觀眾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