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博類節目大爆發 新的科普方式還是重炒ip?
編者按:不買微博熱點,也能激發你的關注。這個現象也許說的是2017年,出現在各大視頻網站和微博中的文博類節目,讓國寶集明星效應與千年文明於一身。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一夜之間1.5萬人報名去故宮當志願者。2017年10月13日,院線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在英國率先上映,並於12月8登陸中國。12月3日起,CCTV3開播綜藝《國家寶藏》,再到CCTV9在元旦露面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除此之外,還有主打非遺傳承的《非凡匠心》等各類綜藝。一時間這種新的方式引起觀眾對藝術品文物的關注外,也分得2017年影視市場的一杯羹。
目前僅CCTV主打的兩項文博類節目,便分享了122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如果說每一件藝術品文物都是一個IP(知識財產),如何發揮每個IP的價值,「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便是這些節目背後正努力的事情。
國寶新模式,說大家聽得懂的故事
有媒體評論,近幾年的「故宮跑」現場,反映出大眾對文化認知的需求在逐漸增高。各類文物以電視、網絡、話題的形式不段刷存在感的方式,能得到觀眾認可嗎?
由CCTV製作的《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一經播出便分別在豆瓣評分中高居9.1和9.4評分及零差評的口碑。視頻彈幕更證明了其火爆程度,截至發稿,一集《國家寶藏》在某視頻app上的最高播放量約27.1萬次,而最高彈幕量達23.6萬餘條,同時也引起了大眾的博物館旅遊熱。而《如果國寶會說話》精湛的文案、畫面和溫柔磁性的旁白男音,讓一票觀眾膜拜。
《千裡江山圖》的「前世傳奇」劇場
《各種釉彩大瓶》的「前世傳奇」劇場
這兩款節目的共同特點都是用符合當下審美,和大家聽得懂的方式講述文物。影片中不討論藝術的真假,只告訴你這件文物千年前所經歷的事情。例如《國家寶藏》中明星「國寶守護人」演繹的「前世傳奇」,基於史實合理虛構的劇情讓觀眾易理解國寶背後意義和中國古代歷史文明。
《如果國寶會說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瞄準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方式,以5分鐘講述一件國寶的「微紀錄」形式,讓觀眾在等地鐵的空隙,便能了解一件國寶,向更多年輕人、歷史文物愛好者打開文物傳奇、歷史探索的大門。
據統計,現今2.77億「90後」網民熱衷於指尖傳播,他們可以一時一地同時接收多種信息,所以快速、有趣、密集是年輕人接受知識的方式之一。在《國家寶藏》視頻可以看到,左下方會即時普及所涉及的知識解讀,讓觀眾在劇情中能密集地接受信息。而《如果國寶會說話》利用多屏互動多渠道傳播的優勢,除了滿足網絡小視頻外,在CCTV9頻道中也每天重播。
而對於觀眾來說,雖不能全部理解十幾分鐘的內容,但至少能記住了一段國寶相關的好故事。《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表示:「節目談的就是精神層面的表達。而且要讓觀眾認知,不是金的、玉的才有價值,它擺在博物館裡最大的價值是它背後的人文精神。」
所以,節目重點並非是在文物本身,而是通過這些文物打開的歷史大門。據悉,除這兩檔節目外,CCTV還將推出一檔大型博物館主題的青少年益智節目《贏在博物館》。
熱門藝術品如何持續帶動觀眾熱情
近幾年,全球巡展的「不朽的梵谷」感映藝術大展,韓國首爾的「梵谷十年」展和長沙「走進梵谷」虛擬實境藝術大展,在無一原作的基礎上,現場僅呈現投影、VR或高仿作品,卻引得觀眾紛紛購票觀展。
而「梵谷」本身作為一個受追捧的熱門IP,如何更有效的帶動觀眾熱情,也許電影《至愛梵谷》就是一個新模式。《至愛梵谷》豆瓣評分8.6,並在今年上海電影節上獲得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2017年6月法國昂西動畫節公映時,受到全球的關注,門票一票難求。而在中國上映後,被動畫界、藝術界、及名人明星等人士推薦為:是值得多刷的一部劇。
但「水5郎」在影評中提到,這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場行為藝術,和全新的當代藝術品商業模式。《至愛梵谷》因本身具有話題性,所以票房得到基本保障。而整個項目的投資組成中,40%來自於預售,40%來自於私募投資(含眾籌),15%來自於政府返現(包含波蘭電影機構獎勵、英國返稅),5%才是工作室自投資金。所以,衍生品市場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並不是非常重要。
《至愛梵谷》定格動畫製作(圖片來源知乎)
電影以實現梵谷日記裡「只有畫畫才能表達我心中之所念」而開始。定位上《至愛梵谷》以全球第一部手繪油畫長片來切入,全片採用古老的費力不討巧的定格動畫,根據梵谷120幅畫作手繪成65000幀,每秒12幀。完成的前提是需要更多人力來支撐,於是《至愛梵谷》開始製作2年後,利用眾籌人力的方式,吸引全世界近5000個志願者,最終組建成2個國家3個工作室125名畫家的製作團隊,也相當於為電影提前宣傳。
官網的影片畫出售信息(圖片來源知乎)
整部電影為突出梵谷的「畫」,「每幀在製作過程中,每個畫家都必須以他的風格作畫,不能有畫家自己的風格」,《至愛梵谷》的動畫繪製總監Monika介紹。影片上映後,這6萬餘幀畫面中保存下1000張作品,200幅用作展覽外,把另外800幅在網上售賣。這些作品根據內容不同,以數千歐元的價格基本被人搶購一空。
明星效應帶動非遺傳播
《非凡匠心》
除了藝術品文物走進螢屏外,針對非遺傳承的綜藝也不段地出現。2017年年初,由張國立領銜的《非凡匠心》,向觀眾介紹了瀕臨失傳的中國文化遺產技藝,也讓大家知道傳承這些手藝人的求藝艱辛。例如,修復瓷器的鋦瓷,景泰藍的製作工序,曾候乙編鐘能一鍾兩音的奧秘,徽派木雕、竹編的手藝傳承現狀等。
#鹿晗願望季#
而擁有微博粉絲4259萬的鹿晗,自主在今年11月10日啟動#鹿晗願望季#的微博話題活動,持續七周時間裡,分別以「傳統技藝」、「傳統美食」、「傳統服飾、紡織」、「傳統建築」、「書畫藝術」、「中國戲劇戲曲」、「民俗」等不同主題,號召大家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助力文化傳承。#鹿晗願望季#也與平臺和品牌聯手,通過義賣等方式,籌集善款扶持民藝發展。
截止到目前,此話題閱讀量增長至79.7億,討論量3131.1萬條。
未來,藝術品文物「觸電」該如何繼續?
這些受關注的現象背後,也許我們需要反思,當下社會或許並不是年輕人「忘本」,而是沒有更多親民渠道,讓年輕人接觸傳統文化,了解文物藝術品背後的精神價值。而這些節目受歡迎也證明,只要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文博領域也可以成為自帶流量的「資源富礦」。
但2017年文博類節目,也許只打開了文物的一個小窗口,未來該如何繼續下去?如何避免觀眾審美疲勞?《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個節目首先確定要做的事是否真的有意義,真的值得讓更多人認知、分享,那就去做;做的時候,別只顧著自己表達爽了,要時刻把觀眾裝在心裡。」
所有節目製作籌備之初,要確定受眾群體。如果面向年輕人,「知道了年輕人是什麼樣的,就要給出和他們匹配的東西」,《國家寶藏》節目總製片人、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認為,除此之外「節目重要的還是內容,如果只在節目中加入多少比例的玄幻、多少比例的荒誕情節等等,這樣的節目是不負責任的,最終也未必會火。」
談到未來發展形勢,於蕾認為「可能還會有更多同行覺得這個領域值得被開發,有更好的節目形態產生。」所以其實,只有黃金節目,沒有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