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類節目大爆發 新的科普方式還是重炒IP?

2020-12-10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文博類節目大爆發 新的科普方式還是重炒ip?

  編者按:不買微博熱點,也能激發你的關注。這個現象也許說的是2017年,出現在各大視頻網站和微博中的文博類節目,讓國寶集明星效應與千年文明於一身。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一夜之間1.5萬人報名去故宮當志願者。2017年10月13日,院線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在英國率先上映,並於12月8登陸中國。12月3日起,CCTV3開播綜藝《國家寶藏》,再到CCTV9在元旦露面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除此之外,還有主打非遺傳承的《非凡匠心》等各類綜藝。一時間這種新的方式引起觀眾對藝術品文物的關注外,也分得2017年影視市場的一杯羹。

  目前僅CCTV主打的兩項文博類節目,便分享了122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如果說每一件藝術品文物都是一個IP(知識財產),如何發揮每個IP的價值,「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便是這些節目背後正努力的事情。

  國寶新模式,說大家聽得懂的故事

  有媒體評論,近幾年的「故宮跑」現場,反映出大眾對文化認知的需求在逐漸增高。各類文物以電視、網絡、話題的形式不段刷存在感的方式,能得到觀眾認可嗎?

  由CCTV製作的《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一經播出便分別在豆瓣評分中高居9.1和9.4評分及零差評的口碑。視頻彈幕更證明了其火爆程度,截至發稿,一集《國家寶藏》在某視頻app上的最高播放量約27.1萬次,而最高彈幕量達23.6萬餘條,同時也引起了大眾的博物館旅遊熱。而《如果國寶會說話》精湛的文案、畫面和溫柔磁性的旁白男音,讓一票觀眾膜拜。

  

  《千裡江山圖》的「前世傳奇」劇場

  

  《各種釉彩大瓶》的「前世傳奇」劇場

  這兩款節目的共同特點都是用符合當下審美,和大家聽得懂的方式講述文物。影片中不討論藝術的真假,只告訴你這件文物千年前所經歷的事情。例如《國家寶藏》中明星「國寶守護人」演繹的「前世傳奇」,基於史實合理虛構的劇情讓觀眾易理解國寶背後意義和中國古代歷史文明。

  

  《如果國寶會說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瞄準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方式,以5分鐘講述一件國寶的「微紀錄」形式,讓觀眾在等地鐵的空隙,便能了解一件國寶,向更多年輕人、歷史文物愛好者打開文物傳奇、歷史探索的大門。

  據統計,現今2.77億「90後」網民熱衷於指尖傳播,他們可以一時一地同時接收多種信息,所以快速、有趣、密集是年輕人接受知識的方式之一。在《國家寶藏》視頻可以看到,左下方會即時普及所涉及的知識解讀,讓觀眾在劇情中能密集地接受信息。而《如果國寶會說話》利用多屏互動多渠道傳播的優勢,除了滿足網絡小視頻外,在CCTV9頻道中也每天重播。

  而對於觀眾來說,雖不能全部理解十幾分鐘的內容,但至少能記住了一段國寶相關的好故事。《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表示:「節目談的就是精神層面的表達。而且要讓觀眾認知,不是金的、玉的才有價值,它擺在博物館裡最大的價值是它背後的人文精神。」

  所以,節目重點並非是在文物本身,而是通過這些文物打開的歷史大門。據悉,除這兩檔節目外,CCTV還將推出一檔大型博物館主題的青少年益智節目《贏在博物館》。

  熱門藝術品如何持續帶動觀眾熱情

  近幾年,全球巡展的「不朽的梵谷」感映藝術大展,韓國首爾的「梵谷十年」展和長沙「走進梵谷」虛擬實境藝術大展,在無一原作的基礎上,現場僅呈現投影、VR或高仿作品,卻引得觀眾紛紛購票觀展。

  而「梵谷」本身作為一個受追捧的熱門IP,如何更有效的帶動觀眾熱情,也許電影《至愛梵谷》就是一個新模式。《至愛梵谷》豆瓣評分8.6,並在今年上海電影節上獲得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2017年6月法國昂西動畫節公映時,受到全球的關注,門票一票難求。而在中國上映後,被動畫界、藝術界、及名人明星等人士推薦為:是值得多刷的一部劇。

  但「水5郎」在影評中提到,這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場行為藝術,和全新的當代藝術品商業模式。《至愛梵谷》因本身具有話題性,所以票房得到基本保障。而整個項目的投資組成中,40%來自於預售,40%來自於私募投資(含眾籌),15%來自於政府返現(包含波蘭電影機構獎勵、英國返稅),5%才是工作室自投資金。所以,衍生品市場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並不是非常重要。

  

  《至愛梵谷》定格動畫製作(圖片來源知乎)

  電影以實現梵谷日記裡「只有畫畫才能表達我心中之所念」而開始。定位上《至愛梵谷》以全球第一部手繪油畫長片來切入,全片採用古老的費力不討巧的定格動畫,根據梵谷120幅畫作手繪成65000幀,每秒12幀。完成的前提是需要更多人力來支撐,於是《至愛梵谷》開始製作2年後,利用眾籌人力的方式,吸引全世界近5000個志願者,最終組建成2個國家3個工作室125名畫家的製作團隊,也相當於為電影提前宣傳。

  

  官網的影片畫出售信息(圖片來源知乎)

  整部電影為突出梵谷的「畫」,「每幀在製作過程中,每個畫家都必須以他的風格作畫,不能有畫家自己的風格」,《至愛梵谷》的動畫繪製總監Monika介紹。影片上映後,這6萬餘幀畫面中保存下1000張作品,200幅用作展覽外,把另外800幅在網上售賣。這些作品根據內容不同,以數千歐元的價格基本被人搶購一空。

  明星效應帶動非遺傳播

  

  《非凡匠心》

  除了藝術品文物走進螢屏外,針對非遺傳承的綜藝也不段地出現。2017年年初,由張國立領銜的《非凡匠心》,向觀眾介紹了瀕臨失傳的中國文化遺產技藝,也讓大家知道傳承這些手藝人的求藝艱辛。例如,修復瓷器的鋦瓷,景泰藍的製作工序,曾候乙編鐘能一鍾兩音的奧秘,徽派木雕、竹編的手藝傳承現狀等。

  

  #鹿晗願望季#

  而擁有微博粉絲4259萬的鹿晗,自主在今年11月10日啟動#鹿晗願望季#的微博話題活動,持續七周時間裡,分別以「傳統技藝」、「傳統美食」、「傳統服飾、紡織」、「傳統建築」、「書畫藝術」、「中國戲劇戲曲」、「民俗」等不同主題,號召大家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助力文化傳承。#鹿晗願望季#也與平臺和品牌聯手,通過義賣等方式,籌集善款扶持民藝發展。

  截止到目前,此話題閱讀量增長至79.7億,討論量3131.1萬條。

  未來,藝術品文物「觸電」該如何繼續?

  這些受關注的現象背後,也許我們需要反思,當下社會或許並不是年輕人「忘本」,而是沒有更多親民渠道,讓年輕人接觸傳統文化,了解文物藝術品背後的精神價值。而這些節目受歡迎也證明,只要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文博領域也可以成為自帶流量的「資源富礦」。

  但2017年文博類節目,也許只打開了文物的一個小窗口,未來該如何繼續下去?如何避免觀眾審美疲勞?《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個節目首先確定要做的事是否真的有意義,真的值得讓更多人認知、分享,那就去做;做的時候,別只顧著自己表達爽了,要時刻把觀眾裝在心裡。」

  所有節目製作籌備之初,要確定受眾群體。如果面向年輕人,「知道了年輕人是什麼樣的,就要給出和他們匹配的東西」,《國家寶藏》節目總製片人、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認為,除此之外「節目重要的還是內容,如果只在節目中加入多少比例的玄幻、多少比例的荒誕情節等等,這樣的節目是不負責任的,最終也未必會火。」

  談到未來發展形勢,於蕾認為「可能還會有更多同行覺得這個領域值得被開發,有更好的節目形態產生。」所以其實,只有黃金節目,沒有黃金時間。

相關焦點

  • 文博類節目是怎樣俘獲年輕人芳心的
    2021年還將有《布達拉宮》《敦煌:生而傳奇》等文博題材的紀錄片播出。除了紀錄片之外,這些古老文明和文化遺產正在以更加創新的方式走入人們視野,《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節目形成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風景線。
  • 從《國家寶藏》看電視文博類節目的創新發展
    摘 要:2017年年末,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寶」系列節目通過創新,讓「正經臉」的文博類節目活躍在當下電視螢屏。《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之後,推出的另一門類文化綜藝節目。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再創新
    近幾年,我國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節目經歷了快速發展和模式迭代,從競技類真人秀到慢綜藝、從網絡選秀到情感觀察類綜藝,雖然其中出現過同質化甚至抄襲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以《國寶檔案》《經典詠流傳》《上新了·故宮》等為代表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它們從歷史故事中汲取營養、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一線導讀:近些年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滿足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需求,深受觀眾喜愛。近期文博類節目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百心百匠》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集體走紅,深受觀眾喜愛,掀起了一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特別是前不久在央視開播的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收視率和口碑齊飛,引發網友的熱議,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 《國家寶藏》真的做到文博類節目的極致了嗎?
    相對以往嚴肅的文博類節目走精耕細作觀眾群的「小眾」路線,《國家寶藏》在嗶哩嗶哩網站的播放量一開始便大到驚人——單集30萬起,其中不乏大量明星粉絲、以及本就能接受歷史文物類話題的外圍觀眾。因此可以說,《國家寶藏》這檔以「明星+文物「歷史再創造為鮮明特色的節目,對比的是其他老牌電視頻道的文博類內容,例如央視紀錄片頻道、英國廣播公司,以及探索頻道的紀錄片。兩種目光同時審視與此同時,用國內綜藝節目的運作規律包裹嚴肅文博內容,導致節目落入「同時接受專業、業餘目光審視」的尷尬境地。
  • 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博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性
    摘要: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國內各類綜藝節目逐漸摒棄套用或者照搬國外成功節目的模式,更多地與本土文化接壤,並且越來越注重思想性與文化底蘊。在這種趨勢下,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應運而生,收視反響熱烈。其成功主要是因為顛覆以往同類節目的創作模式。節目融合紀錄片與綜藝節目兩種創作形式,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 文博節目讓考古學煥發新生機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一檔名為《考古公開課》的節目中找到答案。這檔在央視播出的大型考古文博歷史類節目,沒有炫酷的舞臺,沒有帶「網感」的環節設計,也沒有明星的助陣,有的只是一屏一人而已。一些考古學、歷史學大家走到臺前,向公眾講述中國考古學科建立100多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揭秘一些遺蹟遺存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文物之美。
  • 新零售迷上了形象類IP,搭便車,還是打錯了車?
    沒記錯的話,這是國內傳統領域的行業大咖與新興ip第一次以開店這種較深度的形式展開跨界合作。零售與形象IP的跨界,似乎是「情理中的必然」稍微梳理一下,就會發現,零售行業(儘管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新零售)與形象類IP的跨界合作,是當前環境下,各取所需的必然結果。
  • 文博類綜藝成「爆款」給少兒節目浸潤點文化底色
    每當寒暑假期來臨,大量的少兒節目開始在螢屏上活躍,力圖充實孩子們的假期。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的大熱渲染了良好的螢屏氛圍,文物、漢字、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搭載綜藝節目的外殼在鏡頭中大放異彩。而在《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博類綜藝節目成為「爆款」的當下,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那堵牆逐漸被打破,豐富的歷史文物成為萬眾矚目的「潮流單品」;藉助國寶大熱的東風,《贏在博物館》第二季直接將文物展示的受眾鎖定在少年兒童身上,以選手家鄉的博物館文物為主要考查題目,古老和年輕開始相遇碰撞,讓廣大青少年領略文物的魅力,讓博物館在少兒和家長之間形成潮流。
  • 文博會上青島參展元素亮眼 這小鎮"小宇宙"爆發
    其實,這次青島來到文博會參展,不僅有這些好看好玩的東西,還有硬實力的,比如青島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和大地飛天(青島)科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籤訂了68億元的《宇宙·生命》科普文旅小鎮項目大單,青島四家企業入選山東文化企業30強,32件青島文創作品折桂「泰山設計杯」等。「能唱歌的鋼琴」坐鎮展區在青島展區前,不時有觀眾發出叫好聲。
  • 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霸屏,95後更願為「文化」買單
    一線導讀:如何留住年輕人,成為文化類綜藝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命題。在表達方式上,這些節目比以往同類型節目更「綜藝化」,但 「綜藝化」並不意味著娛樂化,節目內容上依舊繼續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不過表達方式更有趣生動。
  • ...聽遊進行時——智慧文博」系列節目之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精彩回顧
    為進一步展現博物館為公眾提供的豐富數字文化資源,帶領公眾感受歷史文化,共享文物故事,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國交通廣播央廣旅遊節目組推出了「聽遊進行時——智慧文博」系列節目。7月27日-8月14日,節目將走進北京地區十五家博物館,與大家一起了解文博背後的魅力。今天,第二期節目帶領大家走進了北京自然博物館,邀請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主任趙洪濤介紹博物館的展覽陳列與特色活動。
  • 長三角文博會IP再造爆發「洪荒之力」
    因而,把場景「搬」到人們的眼前,在本屆文博會上蔚然成風。比如,江蘇就把蘇州陽澄湖、無錫梅村、常州滆湖、芳茂山的一批「網紅服務區」場景原汁原味地帶到了文博會現場。今年中秋國慶期間,一篇描述江蘇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讓這些「服務區」的場景成了當紅IP。
  • 大力水手要出大電影了?對於動畫ip你是喜歡推陳還是出新?
    這部動畫應該是屬於大多數70-90後的童年記憶,最近《大力水手》要出大電影了,你們期待嗎?Genndy Tartakovsky正在重新設計他期待已久的《大力水手》動畫電影,對於菠菜嘛,也中二的去吃過,在這裡普及一下吃菠菜可不會讓你力大無窮哦,倒是會促進你的新陳代謝。說回正題,現在一些曾經的動畫ip在不斷的重新製作包括出大電影,像文中的《大力水手》,
  • 文博志願者科普文化遊在頤和園開展
    7月28日,文博志願者科普文化遊在頤和園暢觀堂舉行。中國日報7月29日電 7月28日,文博志願者科普文化遊在頤和園暢觀堂舉行,70餘名文博志願者和科普文化小志願者參與活動。大、小志願者們學習古典園林古建紋飾知識,動手繪製古建紋飾鋁箔畫、聽園林造景藝術講座,度過一個有意義的「科普文化日」。此次活動是「山河壯美 遺珍薈萃」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之瑰寶——2019首都文博志願者培訓拓展系列活動之一。大、小志願者們學習古典園林古建紋飾知識,動手繪製古建紋飾鋁箔畫、聽園林造景藝術講座,度過一個有意義的「科普文化日」。
  • 央視文博節目「國家寶藏」正面性在哪?而又被吐槽的黑點是什麼?
    畢竟是2017年的最火的文博節目,很抱歉沒有歸類到綜藝節目,因為這個節目我認為是有著濃厚的意義的節目。信中國《國家寶藏》首次和國內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文化與綜藝的成功融合,文化的內核,外面包裹著選秀節目的創新方式讓這個節目贏得了大量的讚美。
  • 從詩詞歌賦到文博非遺,文化類綜藝如何「開疆拓土」
    隨著暑期檔到來,綜藝節目開啟了比天氣還炎熱的競爭模式,相比音樂選秀和情感觀察類綜藝,倡導「書法解暑」、「詩詞消夏」、「知識避暑」的文化類綜藝堪稱夏日一股清流。 各大平臺在文化綜藝板塊均有部署,湖南衛視的《神奇的漢字》聚焦漢字遊戲和漢字講解,將漢字文化進行趣味延伸。
  • 直播|北京文博特別節目
    該作品是以文博知識為內核、曲藝表達為外殼,力求呈現出有溫度、有態度、有樂度的文博「新表達」。今年,我們又推出了《文博趣談匯》全新系列節目。節目中邀請了《說文解物》部分作品的創作者和表演者,和大家暢談了作品創作背後的故事。12月14日北京文博將在光明網進行直播特別節目!
  • 前瞻博物館IP新商機 2020北京文博創意設計總決賽結果揭曉
    活動評選現場,50個文博文創項目通過現場路演與遠程視頻路演相結合的形式同臺競技,角出最終獎項。在業界人士看來,活動折射出文博文創產品開發現狀——正從探索期邁向品牌成長期,產品品質競爭拉開序幕,外延更廣的「大文創」具有廣闊前景。
  • 前瞻博物館IP新商機 2020北京文博創意設計總決賽結果揭曉
    在業界人士看來,活動折射出文博文創產品開發現狀——正從探索期邁向品牌成長期,產品品質競爭拉開序幕,外延更廣的「大文創」具有廣闊前景。總決賽開啟現場,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在致辭中介紹了今年賽事的徵集情況,他指出,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從小到大,品牌效應凸顯:「從參賽作品數量來看,從2017年的500多件到2018年的900多件,今年已經增至5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