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類綜藝成「爆款」給少兒節目浸潤點文化底色

2020-12-21 央廣網

每當寒暑假期來臨,大量的少兒節目開始在螢屏上活躍,力圖充實孩子們的假期。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的大熱渲染了良好的螢屏氛圍,文物、漢字、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搭載綜藝節目的外殼在鏡頭中大放異彩。而如何將少兒節目與文化類節目聯結,如何在少年兒童的休閒娛樂時光中潛移默化地為他們樹立文化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電視行業踐行「將最好的留給孩子」這一信念的必經之路。

當電視鏡頭遇見廣大少年兒童時,電視節目不僅為他們開啟了獲取文化知識、了解華夏文明的新途徑,他們的智力能力與知識儲備也往往令觀眾驚嘆甚至自愧不如。文化節目開始與少兒節目聯手,讓更多孩子看到中華文化的絢爛。例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讓青少年在這個「提筆忘字」的年代重新認識古老漢字的美妙,一筆一畫勾寫著未來。春節之後如期而至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單獨設置了12歲以下的少兒團,為孩子們背詩誦詞預留一方展示空間。

而在《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博類綜藝節目成為「爆款」的當下,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那堵牆逐漸被打破,豐富的歷史文物成為萬眾矚目的「潮流單品」;藉助國寶大熱的東風,《贏在博物館》第二季直接將文物展示的受眾鎖定在少年兒童身上,以選手家鄉的博物館文物為主要考查題目,古老和年輕開始相遇碰撞,讓廣大青少年領略文物的魅力,讓博物館在少兒和家長之間形成潮流。

文化類節目大多由專家坐鎮,對節目內容進行權威性解讀;而少兒節目大多輕鬆活潑,給予孩子們想像力天馬行空的馳騁空間,當專業性與童趣碰撞,能夠保證知識傳播的深度與娛樂性,為文化節目面向低齡觀眾群體開啟了新模式,讓少兒節目浸潤更多文化底蘊。

當前,少兒節目領域面臨著節目內容形式與少年兒童的興趣需求脫節的問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節目的寓教於樂,需要在方式上進行創新。目前,部分節目已經開始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春節期間央視少兒頻道推出的《贏在博物館》第二季,每期節目雖然是小選手之間的對壘,但是節目將更多鏡頭用於記錄小選手們奔赴自己家鄉和對手家鄉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的場景,比賽在公布答案之前都留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由他們介紹文物的知識,最終答題得分和比賽結果的比重不斷被淡化消解,更多地展示孩子們對文物和家鄉的熱愛。不論輸贏,選手們最終都會收到對方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感和節目的趣味性,也為文創產業提供了展示空間。

傳統文化帶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即便是對於成人而言,其中的知識和要義也是艱深難懂,更遑論生搬硬套令孩子們感到索然無味。少兒節目也不應該是「神童」以及「別人家孩子」的秀場,而是在遊戲中學習的天地,讓更多的傳統文化、國學知識、文物寶藏展示浸入少兒節目,決不能掩蓋了節目本身五彩斑斕的童趣初心。

「少年強則國強」,一個民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文化自信和主旋律的弘揚應該及早地進入少年兒童的視野。少兒節目本身秉承著以影像的生動活潑教育兒童的社會責任,應該不斷探索文化的深度與廣度;而在文化類節目風靡,呼喚學習與思考的當下,文化類節目應該將受眾擴大到祖國的下一代當中,讓少兒節目浸潤更濃厚的文化底色,讓少年兒童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魅力。(作者:湯嫣,系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幹部)

相關焦點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一線導讀:近些年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滿足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需求,深受觀眾喜愛。近期文博類節目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百心百匠》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集體走紅,深受觀眾喜愛,掀起了一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特別是前不久在央視開播的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收視率和口碑齊飛,引發網友的熱議,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 文化類綜藝節目"扎堆"等開播 變身"爆款"需要機遇
    昨天,高人氣綜藝《見字如面》第二季展開新一期錄製,周迅、楊立新、明道等演員亮相。在此前後,有關詩詞、漢字、戲曲等文化類節目紛紛登場,但是,除了《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少數優秀節目,有趣、有深度的文化類節目並不多。「爆款」需要機遇,踏實做出好看的內容才是重點。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再創新
    近幾年,我國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節目經歷了快速發展和模式迭代,從競技類真人秀到慢綜藝、從網絡選秀到情感觀察類綜藝,雖然其中出現過同質化甚至抄襲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以《國寶檔案》《經典詠流傳》《上新了·故宮》等為代表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它們從歷史故事中汲取營養、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
  • 從詩詞歌賦到文博非遺,文化類綜藝如何「開疆拓土」
    隨著暑期檔到來,綜藝節目開啟了比天氣還炎熱的競爭模式,相比音樂選秀和情感觀察類綜藝,倡導「書法解暑」、「詩詞消夏」、「知識避暑」的文化類綜藝堪稱夏日一股清流。 各大平臺在文化綜藝板塊均有部署,湖南衛視的《神奇的漢字》聚焦漢字遊戲和漢字講解,將漢字文化進行趣味延伸。
  • 文博類節目是怎樣俘獲年輕人芳心的
    2021年還將有《布達拉宮》《敦煌:生而傳奇》等文博題材的紀錄片播出。除了紀錄片之外,這些古老文明和文化遺產正在以更加創新的方式走入人們視野,《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節目形成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風景線。
  • 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霸屏,95後更願為「文化」買單
    不流行詩詞朗誦競技,主打文博與非遺探尋國產綜藝中,文化類節目從未缺位。歷經2017年的火爆,文化綜藝進入3.0時代:從《國家寶藏》到《一路書香》《信·中國》《小鎮故事》等節目,文博、探尋、非遺等成為文化綜藝的關鍵詞。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國家寶藏》真的做到文博類節目的極致了嗎?
    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  2017年年末,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國家寶藏》節目像一股「清流」般出現在中國綜藝市場上,在電視圈、文博業界以及視頻網站上引起廣泛討論。2016年和2017年,是主旋律綜藝文化節目的起勢之年。前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有《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皆以新穎的節目形式呼應公眾對文化自覺、正能量的集體需求,由此引發大量網絡關注。但是,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上曝光率高、討論多,不代表節目真的火。
  •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裡子」
    持續推出有熱度的文化節目,引領大眾探索歷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碼,節目一播出便迎來同時段同類型綜藝節目收視雙網第一的開門紅。第三季仍然沿襲前兩季的風格,由故宮新品開發員帶領大家尋奇探寶,在千迴百轉中揭開故宮的神秘面紗。近年來,一些匠心製作的文化類綜藝成為青年人熱捧的「爆款」節目,將原本小眾的文化意趣打造成為大眾的文化狂歡。
  • 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博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性
    摘要: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國內各類綜藝節目逐漸摒棄套用或者照搬國外成功節目的模式,更多地與本土文化接壤,並且越來越注重思想性與文化底蘊。在這種趨勢下,大型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應運而生,收視反響熱烈。其成功主要是因為顛覆以往同類節目的創作模式。節目融合紀錄片與綜藝節目兩種創作形式,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 文化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之路
    時代主題 創新表達   2017年以來,綜藝頻道主打「國家舞臺」戰略,體現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加大綜藝節目創新力度,相繼推出《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精心設置,深入挖掘和細緻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感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學習傳播祖國優秀傳統文化。
  • 從《國家寶藏》看電視文博類節目的創新發展
    摘 要:2017年年末,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寶」系列節目通過創新,讓「正經臉」的文博類節目活躍在當下電視螢屏。《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之後,推出的另一門類文化綜藝節目。
  • 文博類綜藝激活城市軟實力 陝西元素還原歷史印跡
    10日晚,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場」後,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再度開啟「陝西之旅」,迎來「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場」。本期節目的國寶守護人通過該館選送的石臺孝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三件國寶,帶觀眾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中華文脈的傳承。
  • 文化類綜藝節目金秋十月蓄勢待發 傳揚中國傳統文化
    這個十月,多檔全新文化綜藝正在播出或備播中。此前,《詩意中國》《匠心傳奇》《國學小名士》《閱讀·閱美》等再掀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而《上新了!故宮》《一本好書》等節目也蓄勢待發,在這個十月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了更多當代美感。《上新了!故宮》在故宮拍攝的《上新了!故宮》是首檔聚焦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新類真人秀節目。
  • 「文化+」節目模式將成電視綜藝節目新熱點
    近些年,綜藝節目一路走來,經歷了相親、真人秀、知識問答、選秀等多個內容形式。而如今,文化類節目脫穎而出,成為一股潮流進入大眾視野,受到熱烈追捧。與前幾類綜藝節目不同的是,以文化為主題的策劃依託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更加豐富,易於延展,形式也不易同質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的節目模式應運而生。
  •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一本好書》,文化類綜藝的爆款方法論
    從文化類綜藝的角度來看,當前國內的文化類綜藝的受眾相對比較垂直跟小眾,節目本身輸出的內容也只適合小眾人,正因如此,大多數的文化類綜藝都只是停留在小眾狂歡的階段。 政策調控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大環境,借著東風,《中國詩詞大會》後,文化類綜藝在2017年出現井噴,前後約有50檔文化類節目播出,更湧現了《見字如面》《朗讀者》《表演者》等多檔高口碑「網紅」節目。
  • 評論:深挖小眾文化 讓圈層綜藝頻出爆款
    《樂隊的夏天》(深挖小眾文化,讓圈層綜藝頻出爆款)□師文靜大家對玩樂隊的人,對獨立樂隊,往往抱有很強的好奇心,甚至是偏見。而最近熱播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則組織了全國幾十支樂隊進行現場對決,把風格豐富又獨特的獨立樂隊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大眾了解了鮮為人知的樂隊文化。從說唱到街舞,再到電音、美聲、獨立樂隊,圈層綜藝在深挖小眾藝術和小眾流行文化方面,觸角伸得越來越遠,也越來越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能把圈內文化做成爆款,不僅基於對小眾文化的理解、尊重,更是在又「潮」又「燃」之中,表達出了自身的態度。
  • 背靠331億元綜藝市場,去年出了70多檔文化綜藝節目
    僅一年,70多檔文化綜藝節目相繼推出,回望2018年,文化綜藝似乎交出了一份像樣的成績單。從《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爆款文化綜藝回歸,再到《一本好書》《上新了·故宮》獲得極高口碑,業內預測,文化綜藝最好的時代已經到來。
  • 淺談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眾多綜藝節目中發展迅猛,節目數量開始暴增。文化類綜藝節目在2016年只有一檔衛視周末季播節目,而到2017年就有十檔周末晚間檔季播節目,至此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所有綜藝節目中增加節目數量最多、勢頭最為強勁的新型類綜藝節目。而它的「來勢兇猛」離不開政策的主導與實時的紅利。
  • 文旅類節目成觀眾「新寵」,旅行類綜藝藉助文化回溫
    近兩年,隨著我國旅遊產業的深入發展,大眾在精神層面的文化需求加速釋放,文化因素與旅遊產業之間的結合變得越來越密切。在這一背景下,旅行類綜藝一步步進階,誕生了如《小鎮故事》《還有詩和遠方》《登場了,敦煌》等一系列主打「文化+旅行」的文旅類綜藝,給觀眾帶來更新鮮的體驗,為戶外「旅行綜藝」的創新開啟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