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類節目成觀眾「新寵」,旅行類綜藝藉助文化回溫

2020-12-19 騰訊網

在歷史文化名城敦煌,《登場了,敦煌》的嘉賓們展開一次次關於探尋、體驗、重現的文化之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年輕人進行對話;在京郊房山,《我的桃花源》的體驗官們迎著初雪登上了萬裡長城第一樓九眼樓,還與村民一起動手製作了蘑菇醬、山楂汁,感受純樸的鄉野風情;在浙江,《還有詩和遠方》的嘉賓們行走在歲月雕琢的江南村巷,開啟了一段妙趣橫生的文化探尋之旅……

縱覽近兩年的綜藝市場,集明星、文化、旅遊、體驗於一體的文旅類綜藝大量湧現,賦予了旅行煥然一新的面貌。這些節目往往削弱了以往明星旅行真人秀中過度娛樂化的內容,大都從傳統文化、歷史古蹟中尋找靈感,並憑藉著節目中透露的文化深度、人文關懷與情感治癒,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01「文化+旅行」走俏,為旅行綜藝開啟了一條新路

旅行類綜藝在國內電視螢屏算是個歷史悠久的品類,從最早的主持人帶你看世界,到當下將情感、觀察、遊戲等元素嫁接到旅遊之上,這一類節目產生了諸多細分變化。

早期,受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不少中國觀眾對外界的了解十分有限,導致這一時期的旅行類節目大多以「獵奇」為主。節目向觀眾展現不同地域的絕美風光、風土人情,以增長觀眾的眼界,「科普」的屬性較為明顯。

如央視的《正大綜藝》就是以世界各地的旅遊文化為切入點,外景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世界各地的旅遊風光,在每個短片的結尾向嘉賓提問,進而向觀眾介紹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蹟。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旅遊已不再是外景主持人的「專利」,而是逐漸成為國人日常生活的常態,這一類偏知識性的旅行節目很難再滿足人們的觀看需求,逐漸淡出了電視螢屏。同時,在2014年後,戶外真人秀井噴式增長,以明星為主角的旅行真人秀也在國內逐漸流行開來。

這一階段,旅行類綜藝的賽道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擁擠。如湖南衛視《花兒與少年》,東方衛視的「花樣系列」,浙江衛視的《一路上有你》《西遊奇遇記》,江蘇衛視的《前往世界的盡頭》以及騰訊視頻的《閨蜜的完美旅行》等,一眾節目都是在「明星旅行」這個主題下做文章。

這些節目在旅遊的基礎上,疊加了明星、窮遊、社交、遊戲、任務等元素,來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可看性。不過雖然很多節目打著旅行體驗的旗號,卻仍然以明星為主要賣點,過程中總少不了「誤會、吵架、和解」等俗套橋段。但嘉賓的情感碰撞雖然為節目帶來了更多話題,節目口碑卻落得一地雞毛。隨著「花樣系列」、《花兒與少年》等節目的相繼停播,旅行真人秀的熱潮也暫告一段落。

近兩年,隨著我國旅遊產業的深入發展,大眾在精神層面的文化需求加速釋放,文化因素與旅遊產業之間的結合變得越來越密切。在這一背景下,旅行類綜藝一步步進階,誕生了如《小鎮故事》《還有詩和遠方》《登場了,敦煌》等一系列主打「文化+旅行」的文旅類綜藝,給觀眾帶來更新鮮的體驗,為戶外「旅行綜藝」的創新開啟了一條新路。

在主題選擇上,新型文旅綜藝更聚焦有地域特徵的文化資源;在敘事節奏上,這類節目更趨向於偏治癒的慢綜藝路線,讓嘉賓在相對自由的體驗和探索中,帶領觀眾走進當地人文歷史、自然風光、民風民俗等多樣文化。

02紀實手法、文化賦能、形式靈活,文旅綜藝展現新面貌

回顧今年上線的文旅類節目,聚焦了民宿、歷史文化等垂直題材,在節目形態上大膽將真人秀與紀實節目「混搭」,不斷推陳出新。如《我的桃花源》《民宿裡的中國》都以民宿為切入點,通過對其周邊的特色文化、美食美景、風土人情的發掘和體驗,展現不同地域的人文情懷;《登場了,敦煌》《還有詩和遠方》等節目則將旅行和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之美。

不同於簡單的旅遊打卡,或者明星完成遊戲任務,文旅類節目通過嘉賓的體驗和探索,讓地域特色多元、豐滿且具體地呈現出來,呈現出新的特點。

首先,節目更多採用紀實的手法。

早期的旅行類綜藝往往帶有一定的設計性,節目的重點往往不是展現旅遊目的地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而是明星的「秀」。如一堆明星出遊,但節目的經費有限,或者增加難度讓明星挑戰艱難任務等,以此來增加節目的娛樂性、可看性。

但從今年上線的文旅類節目來看,大多數節目都撇去了有關旅遊的種種綜藝化設定,也不利用各種花字渲染和後期剪輯來製造矛盾和衝突,而是將綜藝節目用紀錄片的格調表現出來,最大程度真實記錄旅行途中發生的故事,通過純粹的鏡頭語言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如定位為散文體美食旅行真人秀的《漫遊記》,主打無規則、無目的、無任務,讓鍾漢良和郭麒麟搭檔踏上旅程,自由出行,真實記錄下了他們旅行中的見聞,為給觀眾還原一場真實純粹的旅行;《我的桃花源》則是以實景紀錄的形式講述京郊桃源的美食美景、風土人情,通過主持人與嘉賓身臨其境般的直觀表達,帶領觀眾一起感受桃花源般的美好旅行。

其次,節目突破了以往的單一旅遊線路的推廣模式,賦予內容更多的文化期待。

較之以往的旅行類綜藝,新型文旅類節目削弱了明星真人秀中的過度娛樂化,在定位上更注重節目的文化屬性,著力傳承本國文化精髓,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彰顯世界文化風採,以期在一個新的高度賦予節目全新的內涵。

《青春環遊記2》中很多遊戲任務的設置都與當地文化特色密切結合,將當地的文化氣質充分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蜜食記6》以美食為切入口,讓閨蜜團深入體驗當地傳統文化,尋找原滋原味的特色食材並製作美食,無論走進城市還是深入鄉村,「文化味兒」始終是節目的表達重點;而《最美旅拍2》則從明星視角出發,帶領觀眾探尋福建10地的人文文化,為地方文化「種草」。

與傳統的明星旅行真人秀相比,文旅類綜藝因節奏較慢、情節也較為平淡,在話題度、熱度上往往稍遜一籌,但將文化融入旅行之中,讓節目擁有了獨特的內容優勢,也成功地吸引著一大批忠實粉絲。

第三,節目融合了體驗、帶貨等綜藝元素,以更靈活的形式闡述旅行的意義。

在題材、內容不斷豐富的同時,文旅類綜藝的形式也正在謀求創新。「體驗」是文旅綜藝中很受觀眾歡迎的一種形式。比如《登場了,敦煌》就為嘉賓設置了製作 「麥草方格沙障」、修複壁畫等文化體驗任務,讓觀眾更清晰地看見平時不易接觸的、頗具神秘色彩的歷史文化工作者的日常一面,以更具綜藝感的方式打開年輕人對敦煌的認知。

而融合短視頻、帶貨、直播等元素的節目也正日漸增多。如浙江衛視的《還有詩和遠方》融合了時下熱門的直播形式,推出4場專項直播活動,助力當地農產品和文旅產品銷售;抖音推出的《很高興認識你》採用「直播+短視頻+長綜藝」的方式,探訪全國各地7個不同的有趣素人,為觀眾呈現7種不同滋味的「詩與遠方」。

此外,在「旅行」的概念下,綜藝與文旅產業進行著深度融合。據《全球旅遊目的地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4.5%的中國遊客表示,會在觀看某部影視綜藝後,對一個從未關注過的目的地動心。而去取景地「打卡」,走「明星同款」路線,正逐漸成為當下潮流。

如《還有詩和遠方》通過對浙江人文風光的探索,在文旅融合綜藝的形式下服務於當地產業復興;《登場了,敦煌》則通過綜藝的娛樂化形式推廣敦煌文化,將敦煌文化帶入大眾視野。文旅類節目為取景地聚集了人氣,也正在為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當下,旅行與文化的結合正逐漸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這一類綜藝在未來或將獲得更多資源支持,迎來數量和人氣的雙增長。

作者 | 李楊

主編 | 彭侃

編輯 | 胡鈺鑫

排版 | 楊倪

相關焦點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再創新
    近幾年,我國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節目經歷了快速發展和模式迭代,從競技類真人秀到慢綜藝、從網絡選秀到情感觀察類綜藝,雖然其中出現過同質化甚至抄襲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以《國寶檔案》《經典詠流傳》《上新了·故宮》等為代表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它們從歷史故事中汲取營養、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
  • 風之谷:車企玩贊助 綜藝類節目成新寵?
    鳳凰汽車評論  電視廣告成舊愛,綜藝類節目才是新歡曾經記憶裡到超女、快男播出時段時的萬人空巷,再到近些年熱播的《中國好聲音》等,這些綜藝類節目幾乎伴隨著85後走過了青春和成年的大把時光。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一線導讀:近些年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滿足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需求,深受觀眾喜愛。近期文博類節目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火爆,說明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需求,這一類回歸傳統文化價值的節目恰恰滿足了觀眾對於文化節目的需求和期待。不過近期文博類節目的興起,是否會帶領文化類節目走進下一個高潮?
  • 文博類綜藝成「爆款」給少兒節目浸潤點文化底色
    每當寒暑假期來臨,大量的少兒節目開始在螢屏上活躍,力圖充實孩子們的假期。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的大熱渲染了良好的螢屏氛圍,文物、漢字、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搭載綜藝節目的外殼在鏡頭中大放異彩。而如何將少兒節目與文化類節目聯結,如何在少年兒童的休閒娛樂時光中潛移默化地為他們樹立文化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電視行業踐行「將最好的留給孩子」這一信念的必經之路。當電視鏡頭遇見廣大少年兒童時,電視節目不僅為他們開啟了獲取文化知識、了解華夏文明的新途徑,他們的智力能力與知識儲備也往往令觀眾驚嘆甚至自愧不如。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融合;再生文化類綜藝是綜藝節目融合文化元素後的新興分支,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①。文化類綜藝以娛樂為介質,立足於現代的傳播大環境下不斷創新,不僅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喚醒了當代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 人民日報深觀察: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
    然而,另一個問題也同時出現——即使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日趨走高的情況下,其收視效果仍遠遠無法與娛樂類綜藝節目相比,收視壓力給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長期發展設置了現實困境。如何把博大的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並且找到恰當的電視化表達方式,已經成為擺在從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 淺談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而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容及節目表現形式,令觀眾耳目一新,恰巧減緩了觀眾疲勞感。不僅如此,諸如《朗讀者》這類文化綜藝節目,還在線下開展朗讀活動,通過朗讀亭就能進行好書好文的分享,一時之間成為觀眾互動性最強的綜藝節目。
  • 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把博大中華文化融入生活
    >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勃興是2017年國內電視螢屏最大的亮點之一。  「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最難的就在於,它不像娛樂類綜藝節目那樣有很多國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鑑,另外,文化類綜藝節目對觀眾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像娛樂類節目那樣具有先天的親和力。」
  • 音樂類綜藝節目: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
    從「想唱就唱」的造星狂歡到考記憶力、觀察力的接歌詞、猜歌手,再到實力歌手的舞臺對決……音樂類綜藝節目在從業者多年辛勤開墾之下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隨著網絡綜藝崛起,電視綜藝類型日趨多元,國產綜藝創作進入「百家爭鳴」階段。音樂類節目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連曾以燎原之勢點燃全民音樂熱情的大IP《中國好聲音》也顯現出「泯然眾人」的狀態。
  • 「中國原創」應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
    在我國廣電行業進入調整期的當下,這一波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時,也被寄予了擔負起開創我國綜藝節目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國廣電行業原創路徑的重任。然而, 《中國詩詞大會》 《見字如面》 《朗讀者》 《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行業環境下誕生的?這些深受好評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又是否能夠承擔起加強「中國原創」品質的重任?
  • 文化類綜藝節目"扎堆"等開播 變身"爆款"需要機遇
    昨天,高人氣綜藝《見字如面》第二季展開新一期錄製,周迅、楊立新、明道等演員亮相。在此前後,有關詩詞、漢字、戲曲等文化類節目紛紛登場,但是,除了《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少數優秀節目,有趣、有深度的文化類節目並不多。「爆款」需要機遇,踏實做出好看的內容才是重點。
  • 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霸屏,95後更願為「文化」買單
    一線導讀:如何留住年輕人,成為文化類綜藝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命題。在表達方式上,這些節目比以往同類型節目更「綜藝化」,但 「綜藝化」並不意味著娛樂化,節目內容上依舊繼續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不過表達方式更有趣生動。
  • 國產音樂類綜藝節目「百家爭鳴」 已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轉變
    然而,隨著網絡綜藝崛起,電視綜藝類型日趨多元,國產綜藝創作進入「百家爭鳴」階段。音樂類節目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連曾以燎原之勢點燃全民音樂熱情的大IP《中國好聲音》也顯現出「泯然眾人」的狀態。近期,隨著政府監管力、市場調節力、百姓審美力不斷提高,音樂類節目的創新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回顧2014年綜藝節目:真人秀井噴文化類疲軟
    旅行類   渴望遠行 明星代勞   典型節目:《花兒與少年》、《兩天一夜》   今年夏天,「導遊」張翰、「會計」華晨宇帶領「大姐」鄭佩佩、「二姐」張凱麗、「三姐」許晴、「四姐」劉濤、「五妹」李菲兒一行七人的歐洲之旅,成為一時間人們關注的焦點。湖南衛視旅行類節目《花兒與少年》將這幾個似乎不太搭的明星湊在一起,進行了一場特殊的旅行體驗。
  •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裡子」
    持續推出有熱度的文化節目,引領大眾探索歷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碼,節目一播出便迎來同時段同類型綜藝節目收視雙網第一的開門紅。第三季仍然沿襲前兩季的風格,由故宮新品開發員帶領大家尋奇探寶,在千迴百轉中揭開故宮的神秘面紗。近年來,一些匠心製作的文化類綜藝成為青年人熱捧的「爆款」節目,將原本小眾的文化意趣打造成為大眾的文化狂歡。
  • 中華古詩詞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的創新表達
    【關鍵詞】中華古詩詞文化;電視節目;創新;傳播渠道;融合 2018年新春,由中央電視臺原創的一檔大型詩詞類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成功熱播,開播次日以9.4的豆瓣評分刷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滿堂彩」。
  • 「高而不冷」受追捧 文化類綜藝節目獲好口碑
    一想到綜藝,會想起「跑男」,想起「歌手」,想起真人秀,想起「小鮮肉」。直到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突然火爆,讓觀眾感慨,原來還有一種節目叫——文化綜藝,這種綜藝節目品格高,少喧鬧卻多了幾分沉靜。事實上,不單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以及上周末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都收穫了觀眾的好口碑,被譽為時下電視欄目中的一股清流。
  • 2020年假期清單出爐,哪類文旅目的地可能成為遊客們的「新寵」?
    2020年假期已定,在時長累計近一個月的遊客出遊中,必然又會有不少文旅目的將會成為旅客們的「新寵」,成為社交媒體關注的焦點,成為社會大眾討論的話題。那麼具備什麼特徵的文旅目的能夠「新寵」上位成功呢?2017年國內研學旅行人數約425萬人次,國內和國際遊學比列是4:1,更為關鍵的是目前國內研學旅行的滲透率僅為5.5%。當下,許多文旅目的地已致力於推出研學業態探索,未來將會有更多標準化、立體化、創新化的產品出現。「研學+」的理念將創新教育方式,撬動千億市場。旅遊目的地的成功上位,還得回到目的地本身來說明。
  • 還是央視自己的節目面子大,董卿將為尼格買提獻出旅行類綜藝首秀
    還是央視自己的節目面子大,董卿將為尼格買提獻出旅行類綜藝首秀主持人尼格買提首次擔任製作人的綜藝節目,中央電視臺首個新青年文化旅行真人秀《尼好生活》,將於12月17日上線。這次尼格買提在路線上有所調整,不再局限於《你好民宿》中的三個都市青年和四座城市。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之道
    從廣義上看,文化類節目是凝結了媒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具有文化屬性的文化產品;從狹義上看,與娛樂性節目相對,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藉助電視、廣播、微博、微信等現代傳播手段,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優良品質的薰陶與感染,追求格調高雅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