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康震: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播話語體系

2020-12-20 新京報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 姚遠)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近年來國內文學節目向綜藝化轉型,從螢屏「清流」變為「潮流」。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認為,傳統文化通過綜藝形式傳播符合當代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但對節目內容需要嚴格把關。


「時代向前發展,文化類節目也要與時俱進。即便在古代,古人也把一些經典文化內容改編成《三字經》、《千字文》。」康震說,當代年輕人喜歡在富有新鮮感、「亦莊亦諧」的環境裡接受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也應適時作出相應改變。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康震認為,目前國內文化類綜藝節目形態已經相對成熟。站在公眾角度來看,綜藝性節目的一大特點是具有諸多讓人愉悅的元素,比如聲光、音樂、歌舞等,更容易讓公眾接受並產生興趣。借鑑綜藝形態,把經典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觀融入其中,「內涵+形態」有機結合,有利於文化的廣泛傳播。


與此同時,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內容的把關上,更考驗節目策劃者的功力。康震建議,要聘請專家學者對節目內容進行規範,節目選擇的內容必須要準確,同時與當代的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相契合。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姚遠 協作記者 王嘉寧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範錦春

相關焦點

  • 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把博大中華文化融入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中華古詩詞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的創新表達
    【關鍵詞】中華古詩詞文化;電視節目;創新;傳播渠道;融合 2018年新春,由中央電視臺原創的一檔大型詩詞類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成功熱播,開播次日以9.4的豆瓣評分刷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滿堂彩」。
  • 人民日報深觀察: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採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和演繹形式,讓文物具有生命力,增添了很強的趣味性。真正做到讓優秀文化類節目的版權輸出到世界各地,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類節目是新時代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傳承的手段創新,也是對文化類節目形態的一次成功探索。這充分說明了,有思想、有文化的節目叫好又叫座。
  • 文化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之路
    電視綜藝 文化回歸 融合傳播 形式創新   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約束,市場的成熟和觀眾理性的回歸,電視綜藝節目不斷自我升級和進化。2017年上半年,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引發了系列話題和關注,把文化綜藝節目推向又一個高潮,引領電視娛樂節目向深層轉變。
  • 文化類綜藝《國家寶藏》的創新突破及傳播模式
    摘 要:傳播技術和媒介環境的變化與革新改變了受眾對電視節目的內容需求和收視習慣,以選秀和競技為代表的層出不窮的大眾化通俗娛樂節目使傳統的傳播內容受到巨大的衝擊。為應對挑戰,實現文化綜藝的創新和轉型,官方媒體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取精去糟,推陳出新,達成新老媒體的融合發展,不斷拓寬傳播渠道。
  •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裡子」
    有鑑於此,越來越多披著傳統文化「外衣」的文化類綜藝紛紛在各大衛視、視頻平臺登場,但是若深入探究節目傳播效果,有些節目其青年受眾的核心關注點仍然在於明星嘉賓、節目八卦等淺層次娛樂品位,並沒有達成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節目初衷。那麼,一檔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又該如何兼顧傳統文化的「外衣」和「裡子」呢?
  • 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社交媒體傳播特徵
    1.話題源頭:主流媒體的價值導向 新媒體時代,技術的革新容易讓人厚此薄彼地重視新媒體內容而忽視傳統媒體內容。然而,經研究發現,「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相關的社交媒體熱門話題,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主流媒體和傳統媒體作為話題源頭,然後再流轉到網絡新媒體中。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文化評析】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
  • 文化類節目創新升級要抓住民族特色才能平衡健康發展
    201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的文化類節目創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文物成為「網紅」,正在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信中國》成為新的綜藝「爆款」。   綜藝、劇集、紀錄片……文化類節目在工業製作層面不斷升級,文化表達上不斷創新,在著力開掘中華文化深厚資源的同時,為新時代的電視作品注入厚重綿長的文化屬性。
  • 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新傳播
    雖然表達樣式非常樸實,但創作視角的選取將多種傳統文化樣態相融合,並觸及了「村落再造」的現實話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講述了鄉土中國的故事,為大眾留住了鄉愁。又如作為短視頻傳播平臺代表的「抖音」,曾發起了多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線上活動,引導並鼓勵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抖音上傳播。
  • 淺談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因此電視媒介作為傳播信息載體的工具在文化類娛樂節目面前略顯捉襟見肘。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進行傳統文化傳播,提升受眾精神層次、文化素質的同時,如何去做到節目的推廣普及,滿足寓教於樂提升收視率,仍然是電視媒體傳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文化類綜藝的發展契機 沉寂多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迎來了它蓬勃的春天。
  • 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新傳播 - 人民論壇
    又如作為短視頻傳播平臺代表的「抖音」,曾發起了多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線上活動,引導並鼓勵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抖音上傳播。短視頻平臺依賴於用戶的內容生產,其中京劇類文化話題「我『變臉』比翻書還快」播放次數達到了57.2億次,民樂、國畫等話題播放量也過億,這些傳達了優秀傳統文化神韻的優質內容為傳播平臺帶來了較高的關注度與流量。    優秀傳統文化是「活態」的文化。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融合;再生文化類綜藝是綜藝節目融合文化元素後的新興分支,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①。文化類綜藝以娛樂為介質,立足於現代的傳播大環境下不斷創新,不僅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喚醒了當代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這些節目雖然收視和口碑雙豐收,但是總體來說,其影響力尤其是網絡影響力與熱播的綜藝節目仍有差距。我國的文化類節目內容和樣式相對來說還比較單一,娛樂性不夠強。 文化類節目的題材其實很廣泛,涵蓋了歷史、文字、詩詞、音樂、語言、書信、傳統技藝、鑑寶等領域。所以,文化類節目並不限於背詩讀信。根據對近年來國內外一些文化類節目的分析,這一類型的節目可考慮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 傳播視域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是對傳統文化傳播的一次大膽創新與有益探索。該節目帶來的啟示是:精神內核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根本,傳播模式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關鍵,受眾群體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核心。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之道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電視發展的「黃金時期」,得益於社會思潮的解放,思想的啟蒙與現代性觀念在精英階層中廣泛傳播,文化類節目開始作為獨立的節目形態存在並發展,如80年代央視主辦的《觀察與思考》;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消費主義的興起,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產生了明顯的分歧,電視文化類節目出現了新的節目形態,以《開心辭典》《非常6+1》為代表的益智答題類節目,以傳遞科學文化知識,
  • 央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與傳承
    摘 要: 《中國詩詞大會》成功舉辦了四季,欄目的創新意識的運用是其成功的保證,具體在節目定位、節目具體內容、節目錄製環節以及節目傳播效果上有突出表現。《經典詠流傳》借鑑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優點,在普及傳統詩詞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流行演唱使情感表達進一步升華。多部文化類節目的創作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 原標題:傳統文化需要創新傳播模式
    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日前全國政協委員許欽松在接受採訪時說,傳統文化在傳播形式上要重視與其他文化創意行業的結合,增加傳統文化的娛樂性和吸引力。  採訪中,許欽松列舉了今年大熱的綜藝節目《中華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例子。這些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節目,在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大眾對詩詞的興趣,可謂獲得了市場口碑與傳統文化傳播的雙贏。
  • 《成語天下》迎收官,認知文化類節目創新與守成的真正涵義
    成長源於模式,創新創造價值必須承認的是,成長源於創新,創新創造價值。而這句話用在河北衛視品牌文化節目身上,頗為貼合且自洽。特別是今年重點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成語天下》,更是將文化類節目的製作呈現出爐火純青般的成熟度,同時也從側面彰顯出創新節目而帶來的多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