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 姚遠)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近年來國內文學節目向綜藝化轉型,從螢屏「清流」變為「潮流」。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認為,傳統文化通過綜藝形式傳播符合當代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但對節目內容需要嚴格把關。
「時代向前發展,文化類節目也要與時俱進。即便在古代,古人也把一些經典文化內容改編成《三字經》、《千字文》。」康震說,當代年輕人喜歡在富有新鮮感、「亦莊亦諧」的環境裡接受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也應適時作出相應改變。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康震認為,目前國內文化類綜藝節目形態已經相對成熟。站在公眾角度來看,綜藝性節目的一大特點是具有諸多讓人愉悅的元素,比如聲光、音樂、歌舞等,更容易讓公眾接受並產生興趣。借鑑綜藝形態,把經典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觀融入其中,「內涵+形態」有機結合,有利於文化的廣泛傳播。
與此同時,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內容的把關上,更考驗節目策劃者的功力。康震建議,要聘請專家學者對節目內容進行規範,節目選擇的內容必須要準確,同時與當代的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相契合。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姚遠 協作記者 王嘉寧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範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