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社交媒體傳播特徵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二、傳播渠道的「多元性」

「渠道」是社交媒體傳播的路徑。社交媒體中的「話題」從「主流傳統媒體」到「網絡社交媒體」再到「網絡大V帳號」,層層發酵,推波助瀾,體現了「多元」路徑。

1.話題源頭:主流媒體的價值導向

新媒體時代,技術的革新容易讓人厚此薄彼地重視新媒體內容而忽視傳統媒體內容。然而,經研究發現,「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相關的社交媒體熱門話題,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主流媒體和傳統媒體作為話題源頭,然後再流轉到網絡新媒體中。

從《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相關微信文章來看,閱讀量超過10萬並且排名在TOP10的內容焦點主要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實力圈粉,武亦姝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等,而這些文章的來源為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並且文章的始發源分別為人民日報、文匯教育、中國青年報、觀察者網、人民日報微博等主流媒體或主流媒體官網、官微等。再從網媒關注度TOP20熱門文章來看,全部來自主流媒體,分別是以「新華社」「新華網」「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光明日報」等為代表的中央級傳媒以及以「北京晨報」「錢江晚報」「揚子晚報」「新京報」等為代表的地方主流傳媒。主流媒體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充分發揮了積極的文化導向作用。

從《朗讀者》的數據研究來看,與節目相關的微信文章近4萬篇,閱讀量超過10萬的公眾號文章累計300篇以上。「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三聯周刊」等公號發布文章,深入挖掘主持人和嘉賓在朗讀文本背後的人生經歷和價值感悟。再如之前熱播的河南衛視《漢字英雄》節目,曾引發了媒體關於漢字文化以及漢字是否正在衰落的大討論,《人民日報》《三聯生活周刊》《參考消息》《綜藝報》等多家重要媒體對《漢字英雄》進行了多角度、全方面的關注和報導。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以及光明日報、河南日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深圳商報、香港文匯報等各省市一線報媒平面報導近270篇,平面轉網絡稿1400篇以上,充分體現了主流傳統媒體的主流價值導向作用[4]。

2.話題推進:網絡社交媒體狂歡熱潮

經過主流媒體話題發散後,電視節目在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等平臺受到積極關注、評論和分享。網絡社交媒體多次發酵,將話題內容進行全方位推進。

從微博來看,主流媒體官微積極展開話題討論和發散後,引發多方官微關注。例如《朗讀者》節目,@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官微首先發聲,@鳳凰衛視、@新浪娛樂等地方媒體和商業媒體,以及@中國播音主持網為代表的傳媒專業領域媒體,還有@法制晚報、@每日經濟新聞等其他領域的權威媒體大範圍跟進,使得《朗讀者》傳播跨出綜藝界限,向法治、經濟、出版等其他領域延伸,形成「現象級」的傳播態勢。節目自2017年2月18日開播以來,微博主話題#CCTV朗讀者#總閱讀量達14.1億,#卿聽朗讀者#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2億。

從微信公眾號發文來看,話題焦點通常從「感官解讀和感性分析」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再到「深度思考」,逐層推進。例如《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數據顯示:2017年2月3日,節目開播不久,都市快報、新聞晨報、新華日報等80餘個公眾號發文,形成了「這個00後美少女,滿足了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等體現「感性」色彩的輿論熱點;2月4日,105個公眾號發文繼續聚焦武亦姝,「實力圈粉」「顏值與才華齊聚」受到廣泛熱議;2月5日~7日,選手、主持人、嘉賓、節目設置與內容等較為體現「本質思考」的輿論受到廣泛關注;2月8日~9日,話題繼續推進,「傳統教育及詩詞文化的思考與討論」「下一代的傳統文化素養如何培養,年輕人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等「深度思考」掀起討論熱潮。節目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刊發量3393篇,微信文章閱讀數865萬人次。

從視頻網站方面來看,節目熱播與收官之後所呈獻出的社交媒體熱度,體現了節目在受眾中的強大感染力和滲透力。《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騰訊視頻相關內容超過280條,累計點擊量超過5000萬次,「武亦姝」相關60條,視頻點擊量超過3000萬次。在騰訊視頻「綜藝最爆點」專輯中,與節目相關的熱門短視頻排行第一名為「實力圈粉!這個00後美少女滿足了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時長5.8分鐘,視頻點擊量2547.8萬次,點擊量從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所有視頻都是與武亦姝相關的視頻內容。《朗讀者》節目的網際網路視頻和音頻客戶端累積播放次數超10億,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超9.7億次,短視頻播放量近4億次,圍繞節目的解讀分析頻頻刷屏網絡,激發受眾的個性化解讀與再擴散。

3.話題發酵:大V意見領袖的影響力

「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從微博意見領袖來看,大致分為五種類型:娛樂界人士、商業界人士、知識分子、媒體微博、政府微博。前三種類型通常是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後兩種是機構主體。《朗讀者》節目中,公共知識分子個人微博的傳播效力不遜於機構主體微博。名為「思想聚焦」的大V帳號發布關於「斯琴高娃寫給母親」的話題,轉發7萬+,發布「董卿的開場白堪稱寫作範本」「許淵衝96歲高齡,熱愛翻譯事業」等內容廣受評論轉發。眾多微博大V持續關注《朗讀者》,並進行話題發酵:「富含哲理的金句」「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維和戰士們的無言堅守」「老一輩的熱血奉獻」等精神價值觸動無數觀眾,加強了話題的熱度和深度。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70年,25541期,25541個日夜,人民日報與黨和人民風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崢嶸歲月,一起走進更加昂揚的新時代。【詳細】

2018(第三屆)全國黨報網站高峰論壇  2018(第三屆)全國黨報網站高峰論壇暨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看天津活動6月20日在天津市舉行,主題為「媒體融合:宣傳新時代 擁抱新時代」。【詳細】

相關焦點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文化類綜藝《國家寶藏》的創新突破及傳播模式
    摘 要:傳播技術和媒介環境的變化與革新改變了受眾對電視節目的內容需求和收視習慣,以選秀和競技為代表的層出不窮的大眾化通俗娛樂節目使傳統的傳播內容受到巨大的衝擊。為應對挑戰,實現文化綜藝的創新和轉型,官方媒體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取精去糟,推陳出新,達成新老媒體的融合發展,不斷拓寬傳播渠道。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文化評析】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
  • 淺談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因此電視媒介作為傳播信息載體的工具在文化類娛樂節目面前略顯捉襟見肘。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進行傳統文化傳播,提升受眾精神層次、文化素質的同時,如何去做到節目的推廣普及,滿足寓教於樂提升收視率,仍然是電視媒體傳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文化類綜藝的發展契機 沉寂多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迎來了它蓬勃的春天。
  • 文化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之路
    時代主題 創新表達   2017年以來,綜藝頻道主打「國家舞臺」戰略,體現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加大綜藝節目創新力度,相繼推出《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精心設置,深入挖掘和細緻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感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學習傳播祖國優秀傳統文化。
  • 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由「熱」趨「冷」現象分析
    (一)社會口碑和收視率不匹配 泛娛樂化大潮下,文化類節目發展曾一度呈緩慢之勢。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對文化類節目的扶持,大眾審美趨勢的多元化,以及網絡媒體、自媒體的大力傳播,文化類電視節目火熱興起。2017年,先是「媒體老大」的央視開播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視率。
  • 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探析
    同時,受眾可以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的愉悅感與放鬆,全媒體的運作模式提升了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娛樂功能,將其娛樂傳播效果最大化。 (二)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文化傳播功能 我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累積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挖掘,不僅能豐富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文化內涵,把握節目發展方向的同時向觀眾傳播了文化知識。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來源 | 衛視資源速遞近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熱播,在眾多綜藝節目中成為電視領域的一股清流。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火爆,說明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需求,這一類回歸傳統文化價值的節目恰恰滿足了觀眾對於文化節目的需求和期待。不過近期文博類節目的興起,是否會帶領文化類節目走進下一個高潮?
  • 代表康震: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播話語體系
    >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 姚遠)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近年來國內文學節目向綜藝化轉型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認為,傳統文化通過綜藝形式傳播符合當代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但對節目內容需要嚴格把關。「時代向前發展,文化類節目也要與時俱進。即便在古代,古人也把一些經典文化內容改編成《三字經》、《千字文》。」康震說,當代年輕人喜歡在富有新鮮感、「亦莊亦諧」的環境裡接受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也應適時作出相應改變。
  • 「文化+」節目模式將成電視綜藝節目新熱點
    近些年,綜藝節目一路走來,經歷了相親、真人秀、知識問答、選秀等多個內容形式。而如今,文化類節目脫穎而出,成為一股潮流進入大眾視野,受到熱烈追捧。與前幾類綜藝節目不同的是,以文化為主題的策劃依託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更加豐富,易於延展,形式也不易同質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的節目模式應運而生。
  • 電視社交用戶持續下滑,還有哪些人願意發表對電視節目的看法?
    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也可以在手機終端上直接收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許多觀眾在收看了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後,還會通過手機上的社交軟體發表、交換電視收視感想和對電視節目的意見。許多跨媒體傳播的電視節目也非常重視這些電視社交用戶[1],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節目推廣並和他們熱烈互動。
  • 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現象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傳播機制;創新路徑 中國是一個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近年來的西學衝擊日漸衰微,中華民族傳統的詩詞歌賦獨領風騷,佔據著人們的關注重心。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價值不可磨滅,與現代傳媒結合的中華文化,引起了全社會學習中華古詩詞、歷史、語言的熱潮,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社會的深遠影響。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之道
    從廣義上看,文化類節目是凝結了媒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具有文化屬性的文化產品;從狹義上看,與娛樂性節目相對,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藉助電視、廣播、微博、微信等現代傳播手段,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優良品質的薰陶與感染,追求格調高雅的節目。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而不再一味採取「拿來主義」盲目追捧西方的價值理念,追尋和堅守優秀傳統文化,才是消解西方歪曲言論、建構社會共同體的必然選擇。同時他還指出了媒體在建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相較於過去政府宣傳佔據主導,民間、市場處於被動的單一傳播而言,在現代社會,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之下,文化的傳播有了更為靈活多樣的途徑。
  • 融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生產策略
    三、打造高品質的電視綜藝節目文本 所謂高品質,不僅包括綜藝節目的製作技藝、水平維度,更包括觀眾的滿意度、忠誠度、主動傳播度等體驗維度。在綜藝節目市場供大於求的大背景下,提升節目內涵,塑造高品質的節目文本,是順利突圍的不二選擇。
  • 電視媒體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引領
    今天的傳統文化節目形態,正逐漸演化為一種集知識、新聞、綜藝、紀錄片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形態,理念、內容、形式都煥然一新,目標觀眾從老齡化轉向多齡化,這在當下的電視節目生態中可謂獨樹一幟。2017年12月3日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又有新的嘗試和探索,把傳統文化節目推向新的高度。
  • 中華古詩詞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的創新表達
    【關鍵詞】中華古詩詞文化;電視節目;創新;傳播渠道;融合 2018年新春,由中央電視臺原創的一檔大型詩詞類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成功熱播,開播次日以9.4的豆瓣評分刷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滿堂彩」。
  •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裡子」
    有鑑於此,越來越多披著傳統文化「外衣」的文化類綜藝紛紛在各大衛視、視頻平臺登場,但是若深入探究節目傳播效果,有些節目其青年受眾的核心關注點仍然在於明星嘉賓、節目八卦等淺層次娛樂品位,並沒有達成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節目初衷。那麼,一檔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又該如何兼顧傳統文化的「外衣」和「裡子」呢?
  • 電視綜藝節目「引進」愈演愈烈 同質化現象嚴重
    電視綜藝節目「引進」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元素引進,不涉及產權交易,以單方面的模仿借鑑為主,代表是1997年湖南衛視推出的《快樂大本營》,以香港綜藝娛樂節目《綜藝60分》和臺灣綜藝娛樂節目《快樂星期天》為樣版。二是產品引進,產品引進是直接購買外國製作的綜藝節目產品,在國內平臺播放。
  •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綜藝的價值堅守及有效傳播
    在新媒體競爭格局中電視綜藝要緊跟時代步伐,擺脫對境外節目模式的依賴,激發原創活力,凸顯中國特色,堅守正確的文化取向及核心價值並將其有效的傳播是電視媒介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更好彰顯電視媒體社會責任及文化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