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學習時報》以整版圖文形式報導麗水市「浙西南革命精神論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內知名黨史專家在論壇上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見,從而讓全市幹部群眾在汲取寶貴精神養料的同時,更好弘揚和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6月19日,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共浙江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中共麗水市委共同主辦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論壇」在浙江省麗水市舉辦。
本次論壇旨在深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闡釋、宣傳普及和價值轉化,推動浙西南革命精神為「麗水之幹」注魂、賦能、立根,讓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不斷走深走實走遠。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社長許寶健,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偉在北京通過視頻連線出席論壇並致辭。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盛世豪主持論壇,浙江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王祖強出席論壇。麗水市領導虞紅鳴、陳瑞商,粟裕大將長孫粟志軍,浙西南紅色文化研究會成員等在主會場參加論壇。
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在致辭中表示,在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階段的特殊情形下,麗水如期舉辦此次論壇,凸顯了論壇的格外重要和來之不易,進一步表明了麗水市委決定持之以恆、持久深入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堅定決心。
「綠色」和「紅色」已成為麗水最具魅力、最富價值、最引以為豪的動人色彩和顯著標識。「綠色」是麗水的自然本底。麗水素有「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譽。這裡山是長江浙之巔,水是六江之源,森林覆蓋率達到81.7%,空氣品質常年居全國前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6年居全省第一。麗水是「兩山」理念的重要萌發地和先行實踐地,是「麗水之贊」的光榮賦予地。當前,全市上下正以「兩山」理念為指引,馳而不息厲行「麗水之幹」,努力推動麗水成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綠色發展兩方面成果與經驗的重要窗口。「紅色」是麗水的精神本底。麗水是浙江省唯一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個黨支部在遂昌建立,在麗水大地播下了第一顆革命火種。從此,革命星火迅速燃遍整個浙西南,創造了「23年紅旗不倒」的光輝業績。周恩來、劉英、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英烈都曾在麗水留下戰鬥足跡,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曾在這裡浴血奮戰,締造了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至今仍激勵著一代一代處州兒女堅定信念、闊步前行。
近年來,麗水市委動員部署開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活動、為「麗水之幹」注魂、賦能、立根。全市共挖掘整理重要革命文物302件、革命故事538個、革命人物1365位,新增革命遺址122處,形成重要課題成果86個,成功打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心等一批紅色文化陣地。經過向全社會徵集、前後歷經五輪評審篩選,最終確定「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12個字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內涵表述語,並在浙江省政府新聞發布廳發布了這一核心標誌性成果,讓紅色精神重新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全市共組織各類活動1.9萬場次,覆蓋黨員幹部17.5萬名,參與群眾232.2萬人次,營造了「熱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濃厚活動氛圍,讓紅色精神逐步融入新的時代潮流。著力做好「紅綠」融合文章,出臺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和紅色資源價值轉化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了紅色旅遊、紅色教育、紅色文創等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已謀劃推動7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73億元,成為推動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強大引擎和獨特亮點,讓紅色精神不斷釋放出新的時代力量。
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永遠在路上。希望各位專家學者積極交流研究成果,踴躍建言獻策,提出真知灼見,以思想的升華、智慧的結晶,幫助麗水進一步深化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解把握、闡釋解讀,讓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奪目的時代光芒。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告誡全黨同志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究其原因,就是紅色基因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如何傳承好紅色基因,麗水市在這方面做的工作,既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己的優勢,可以打造一個「傳承紅色基因的麗水樣本」。
麗水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這個優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從紅色資源角度看,麗水是浙江省唯一的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締造了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麗水人奮勇前行。這個資源優勢不僅在浙江獨佔鰲頭,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二是從革命精神提煉看,浙西南革命精神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肯定。2002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到麗水調研時,就高度肯定了浙西南革命人民的歷史貢獻,這在地方革命精神概括、總結、認定方面,也是很大的優勢。
麗水市委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概括提煉越來越得到社會的公認,影響越來越大。近兩年來,麗水市委高度重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和傳承,組織眾多專家學者提煉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本內涵,並概括為「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三句話,這個概括相互貫通、相輔相成、有機統一、渾然一體。忠誠使命源於植根人民的深切情懷,堅定著求是挺進的誓死決心;求是挺進引領完成忠誠使命的責任追求,實現植根人民的宗旨要求;植根人民方能執著於忠誠使命的不變信仰,催生著求是挺進的不竭動力。浙西南革命精神內涵表述既符合歷史事實,又富於時代特點,得到廣大黨員群眾的認可,成為麗水人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政治優勢,成為激勵麗水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麗水市委在推動浙西南革命精神為「麗水之幹」注魂、賦能、立根,讓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不斷走深走實走遠方面做了大量紮實工作。偉大事業締造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麗水人民通過弘揚浙西南革命精神,不僅是厚植紅色優勢,延續紅色血脈,引領黨員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尤其更注重強化紅色資源的價值轉化,把紅色基因和綠色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麗水加快發展、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奮力開闢麗水更加美好的明天,這就牢牢抓住了傳承紅色基因的真諦。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社長許寶健在致辭中指出,我們即將迎來黨的99歲生日。「9」在我們中華文化當中具有特殊含義。明年,我們黨將迎來百年華誕,回首我們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特別是28年的革命戰爭歷程,我們更加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更加懷念為建立新中國而犧牲的無數革命烈士,更加難忘那一片片留下戰鬥足跡的紅色土地。浙江麗水就是這樣一片讓人難忘的紅色土地。1935年3月至1937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這裡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不僅掀起了浙西南革命鬥爭高潮,而且有效掩護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也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幾年,麗水市委高度重視、深入挖掘革命歷史孕育的紅色遺產,在討論、提煉的基礎上形成了「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並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廣泛宣傳,使浙西南革命精神進入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視野;同時,麗水還開展了豐富的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動,為「麗水之幹」注魂、賦能、立根,取得了很大很好的效果。
「挺進師」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獨特的品牌,也是一個十分珍貴的品牌。我們總結提煉的12個字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核心就是「挺進」兩個字。當年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不僅堅持住了,而且發展壯大了,沒有挺進精神,沒有挺進信念,是不可能的。「挺進」不僅體現了浙西南革命鬥爭的特徵,也是貫穿我們黨28年革命史、近百年奮鬥史的特徵,甚至也可以說我們黨的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史、改革開放發展史,就是一部目標明確、步伐堅定、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挺進史!
今天,面對嚴峻複雜國際形勢,面對改革發展艱巨任務,我們必須發揚挺進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要發揮好窗口作用,也必須發揚挺進精神。
透過窗口看麗水發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綠色發展。麗水作為「兩山」理念這一人類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和先行實踐地,這對麗水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不僅僅是榮譽,更重要的是責任,是重大的政治任務,麗水必須發揚挺進精神,在踐行「兩山」理念上走在全國前列,在踐行「兩山」理念上拿出更有說服力的成效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關鍵的關鍵,是「就是」兩個字,為什麼「就是」?要在理論上說清楚;怎麼才能「就是」?要在實踐上找到有效路徑;「就是」了之後會怎麼樣?要讓人看到發展的新天地、新境界。麗水發揚挺進精神,迎難而上,在「就是」上下功夫、求突破、探路子,以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創新舉措,走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麗水道路,開闢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麗水境界,創造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麗水樣本,取得顯著成效,引起了全國關注。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忠誠使命」這一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靈魂,提出在新時代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對黨絕對忠誠,就要做到「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
忠誠使命,就是聽黨指揮,勇於擔當,矢志不渝。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的旗幟。為了實現北上抗日的目標,紅七軍團擔負了抗日先遣隊的重要使命。1934年7月5日,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給紅七軍團發出關於在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旗幟下建立新蘇區的政治訓令,成為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肩負的光榮使命。他們不顧任務的艱苦、兵力的懸殊,在和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合後,向著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帶行動。在同10倍於己的敵人奮戰失利後,率領餘部成立紅軍挺進師,繼續擔當起挺進浙江、創建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使命,譜寫了一曲曲忠誠使命、聽黨指揮、勇於擔當的革命讚歌。
忠誠使命,就是履行職責,竭盡全力,百折不撓。浙西南留下的500多處革命遺址,是浙西南黨和革命群眾、廣大紅軍指戰員忠誠使命的歷史見證。無數的革命先烈在極其困難險惡的條件下,英勇頑強,前僕後繼,克服困難,不怕犧牲,支撐他們的是忠誠使命。第一任中共浙西南特委書記、紅軍挺進師政治委員會隨軍代表兼行動委員會書記宗孟平,發出過「革命者頭可斷,血可流,革命氣節不可丟」的豪邁誓言,最後獻出了28歲的年輕生命。繼任的中共浙西南特委書記、紅軍挺進師政治部主任黃富武,年僅27歲就在麗水縣英勇就義。抗日戰爭時期,劉英領導的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設在浙西南兩年多,按照黨中央要求加強對各地特委的領導,重視發動組織人民群眾參加抗日鬥爭,使全省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高潮。
忠誠使命,就要依靠組織,敬畏人民,團結奮戰。忠誠使命,還必須緊緊依靠黨組織和人民群眾,依靠集體的力量、團結的力量,依靠廣大人民的支持。浙江是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蔣介石的老家,反革命勢力極其強大。挺進師進入浙西南後,建立了中共浙西南特委,領導麗水、青田、縉雲、雲和、景寧、松陽、遂昌、宣平、龍泉、慶元、江山、浦城12個縣黨的工作。在地方黨組織和地方武裝緊密配合支持下,粟裕等率領挺進師開展靈活機動的遊擊戰爭,創建蘇維埃根據地,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吸引和牽制敵人,保衛閩浙贛基本地區和鄰近的根據地,並從戰略上配合了主力紅軍的行動。他們每到一地,開倉放糧,救濟窮苦百姓,受到人民熱烈歡迎。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從紅色、綠色、藍色三個方面描繪了一個多彩的新麗水。
紅色先遣。1934年7月,一支6000餘人的紅軍組成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北上抗日。1935年初,北上行動失敗後,餘部500多人組建成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挺進浙西南開展遊擊戰爭,在缺少信息溝通、上級領導、外來支援的條件下堅持艱苦卓絕的鬥爭,到1938年3月編入新四軍奔赴皖南前線,從此匯入一道抗日的鐵流。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個中國革命的地方版,失去聯繫,遠離中心,獨立鬥爭,可歌可泣。這是長徵序曲、長徵先遣,是大長徵的重要組成部分。慶元齋郎第一戰,不但打贏,而且打響,讓百姓知道紅軍,並打下基礎。1935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遂昌王村口古鎮,掀起革命鬥爭熱潮。他們忠誠使命,獨立作戰,可歌可泣;求是挺進,實事求是,堅持鬥爭;植根人民,花開四方,延續時代。
綠色先鋒。在新時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麗水又一次走在前列,成為綠色先鋒。比如,開展生態價值評估(GEP),進行生態信用認定,依託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組建「兩山銀行」,健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把綠水青山和人民利益緊密結合,走出一條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麗水之路。這裡千年古樟成群,千年古道通達,千年松蔭溪流淌,千年生活悠悠。文化休閒,山水度假,大有可為。一瓷一劍,兩大寶物,青瓷傳天下,寶劍走天下,千年傳承在龍泉,千錘百鍊出寶劍。依靠綠色發展,麗水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產業,這是對應未來發展的新格局。
藍色先導。華僑之鄉青田,已經形成獨特吸引力。中華傳統向來認同葉落歸根,他們回鄉發展,又不局限於家鄉,體現世界胸懷。龍泉的國際竹建築中心,8個國家的11位大師,形成16個作品,挖掘鄉土,創意飛揚,坐落在山下水邊,與青瓷元素結合,山野之間出新彩。竹廳,高大寬敞,竹文化突出。竹橋,雙螺旋結構,被稱為時光隧道。傳統材料,當代意境,相互交融,天人合一。蓮都區的古堰畫鄉,從傳統到現代,畫鄉氛圍撲面而來。這裡已經從幾年前的行畫轉換到原創,提升了一個大臺階,也聚集了一批畫家工作坊。街上圍繞新需求,形成新服務。
江西省贛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浙西南革命精神聯合研究專家組成員胡日旺圍繞「植根人民續寫麗水發展的新篇章」做了深入闡述。他認為,麗水市把「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凝練為浙西南革命精神,既符合浙西南革命鬥爭歷史實際,又結合了當前麗水的現實需要,是對浙西南革命鬥爭經驗的科學總結,對弘揚光榮革命傳統,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植根人民反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本質和核心。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紅軍遊擊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遊擊隊才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取得最後的勝利。當年劉英、粟裕率領的紅軍挺進師挺進到浙西南的革命實踐,就很好詮釋了這一歷史結論。「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沒有人民這個靠山,紅軍就會受挫折,遭遇失敗。在創建中央蘇區初期,毛澤東總結了紅軍建設的經驗,反覆告誡紅軍官兵,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必須時刻維護群眾利益。在毛澤東等人的倡導下,在蘇區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光榮傳統。這一傳統,被紅軍挺進師帶到了浙西南地區,在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紅軍遊擊戰爭中發揚光大。
植根人民,是對浙西南革命鬥爭歷史的科學總結。紅軍挺進師到浙西南時,正值南方各蘇區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被迫進行長徵的低潮時期。部隊一無援兵,二無給養,人地生疏,語言不通,黨和群眾基礎薄弱。當地群眾長期受國民黨的欺騙宣傳,對紅軍不了解。劉英、粟裕要求挺進師官兵千方百計接近群眾,一句一句學習當地方言,努力向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發揚蘇區的優良傳統,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他們規定全體指戰員每人每天寫5條標語,找10個群眾談話。部隊到達駐紮地,儘可能召集群眾大會。打土豪、分田地、分財物,給群眾以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改善貧苦群眾的生活。廣大群眾眼看平時作威作福的反動分子被處決,情緒大為振奮,紛紛要求加入紅軍。從而使挺進師也獲得了快速發展,由500多人壯大到近千人,地方武裝也發展到千餘人。植根人民,真實地反映了浙西南根據地鬥爭的歷史經驗。
植根人民體現了時代發展要求,反映了麗水人民的共同願望。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麗水在老區高質量發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落實好「兩山」理念等方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想問題、作決策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為根本標準,努力讓麗水人民在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徵中續寫麗水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學習時報》整版刊發:紅色浙西南 綠色新麗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