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到了初中階段,大多數學生感到作文不會寫了,小學時流水帳一般的敘述,在中學評價標準面前,能過了及格線就很吃力了,學生家長們也不是理解:孩子在小學語文成績很好啊,作文有的時候還打滿分呢,怎麼到中學就不會寫作文了?
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情況的時候,不斷追問老師,我家孩子寫作能力太差,我給他買作文書,老師你幫著督促孩子,讓他多看看。有時,也很可憐這些家長,盼著孩子出成績得高分,自己急得慌不擇路,可是,家長疏忽了一點,對於低年級絕大多數孩子來講,作文書並不能有效指導孩子的作文寫作。

看著手裡的作文書,大多數孩子想的是,怎樣能從文中「借鑑」,而非調動自己的感知寫出好作文。無論是書市上的作文指導、滿分作文、想像作文等林林總總的各類書籍,還是網上隨處可見的作文展示,帶給孩子們的,並非是家長所想的促進作用,更多的是孩子們「抄近路」摘抄湊字,甚至整篇抄寫完成作文,久之,思維懶惰,提筆也寫不出多少漢字,即使絞盡腦汁寫成,多是無病呻吟之作。
作文指導書籍中各種「秘籍」「套路」,弄得很熱鬧,理論也很高深,卻偏離學生正常構思,幹擾立意。一翻看作文指導書,用爛了的「題記」「小標題」「書信體」「歇後語式」類型指導,弄得學生感覺處在雲裡霧裡,混沌不清,這家好處那家更妙,無法確定自己的寫作風格,不能產生好的立意,落在紙上,仍舊是支離破碎的作文。
拔高式的作文指導,嚴重脫離學生實際,範文類書籍不能有效契合學生心理,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毋庸置辯,新初一,一個50人的班級,寫作能力強的學生超不過10人。小學時機械作文習慣仍然存在,沒有和初中要求的運用多種語言表達方式結合,這些不是靠生搬硬套式的作文理論指導能完成的,脫離學生寫作實際的拔高式指導,有害而無益。

那麼,怎樣才能寫好作文呢?
首先要在感知生活材料的基礎上,領悟人生的哲理,生活即寫作,寫作即生活。一個學生,十餘年的生活經歷,已經具有很多寫作素材,「寫出真情實感」就是鼓勵學生關注身邊的小事,善於描寫生活中的點滴,並引出議論做出見解,好作文自然就出現了,這不就是寫作手法當中的「以小見大」嗎?要先讓學生寫然後感悟,不要先理論指導,這樣會干擾寫作,當學生認清自己的寫作手法後,自然會再次嘗試直至熟練。
其次要學生習慣不斷修改自己的作文,甚至有「推到重來」的寫作勇氣,在糾偏中不斷提高能力。初中生好作文是改出來的,這一點要讓學生認清,在不斷的修改中,逐漸掌握修辭手法的運用,逐漸明晰寫作手法的界定,結構、遣詞造句、主旨提煉與深化,就在修改中顯出輪廓,修改中透出文採。如果課堂作文不盡如人意,乾脆重新架構按要求重寫,有了這些,寫作何愁不成?
最後要養成隨筆寫作的好習慣,不糾結於篇幅、不桎梏於寫法、隨性而為,濡養寫作情趣。興趣是寫作的最大助力,有了看法及時表現在文字上,有了新詞彙,有意識地運用在寫作中,喜怒哀懼皆可為文,甚至是一句話、一段反思、一行詩,隨手記錄,積少成多,想要成就一篇好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