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原來在講這首古詩的時候提到過,這裡著重講一下這句的平仄。
我在前面一個關於避免新舊韻混用的時候就提到過,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水韻?因為平水韻雖然是宋朝編制,但是上承唐韻,所以唐宋之間的詩文作品基本上都是可以用平水韻來分析的。
記住,用宋朝的平水韻來分析唐詩不是笑話。
而平水韻和新韻最大的區別就是入聲字,在平水韻中入聲字都是發仄音的,短促,狹急,元朝以後,入聲字逐漸消失,歸入了「陰平,陽平、上、去」中去了,這樣延承到今天的普通話,唐宋之時的入聲字就分布在如今的「一、二、三、四」聲中去了。
所以我們如果按照普通話讀音來劃分平仄(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去),一般情況下大體正確,但是只要碰到發一、二聲的入聲字,就會出現錯誤。
「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是這樣。普通話的平仄劃分確實是「平平平平仄平平」,但是我們知道七絕的首句只有「平平仄仄仄平平」這種起句。這首詩歷來就是格律七絕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其中有變音「一二聲」的入聲字。重點對象就是按格律應該發仄聲的「時、節」二字。
去查一下入聲字表,「時」字不是,而「節」字為入聲字。
所以,「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句子在當時發音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這個格式的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根據「一三五不論」,這個律句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並沒有出律。我們再根據首句平起押韻格式(平聲收尾),推出全詩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再對應看《清明》全詩的平仄,就可以看出來是否全詩合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除了首句「時」,第三句「酒」字,第四句「遙」處於可平可仄的位置上,全詩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清明》這首詩就是一首近體格律詩中的七絕。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句是符合格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