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形意拳之五形對練

2020-12-13 道紀學形意

薛顛的《形意拳講義》可以說是學習形意拳最好的教材了,其中包括了形意五形拳、十二還有薛顛自創的象形拳以及靈空禪師點穴秘訣。

形意拳以五形拳為母拳,十二形為輔。而十二形實際上也是五形拳的演化,如龍形、虎形、猴形是劈拳的演化而來;而馬形、鼉形是由鑽拳演化而來。總之練熟了五形拳十二形學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這次重點說說形意拳的對練五行生剋演練。

五行生剋演練,是形意拳中模擬實戰的練習方法。以道家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形相生相剋為基礎理論創編而來。

劈拳屬金、鑽拳屬水、崩拳屬木、炮拳屬火、橫拳屬土。金克木,所以在練習時以崩拳來進攻時則以劈拳來反制。木生火,火又克金,所以在崩拳被反制後要變成炮拳來反制劈拳;在劈拳被反制後,因為金生水,水又克火所以劈拳要變鑽拳來反制炮拳;而炮拳被反制後,因為火生土、土又克水所以炮拳就要變成橫拳來反制鑽拳,而鑽拳被反制,因為水生木,木又克土,所以鑽拳變成崩拳來反制。

形意拳以五行拳的相生相剋來模擬在實戰中所遇到的情況與反制辦法,時間一長使人形成條件反射。之後變可以從有序的訓練到無序的進攻之間的轉變,從而達到實戰的目的。

有人認為五形拳的互對於實戰中的所遇到的情況並不能全面的反應出來,但是別忘了招式是可以演化的,有固定的式子,沒有固定的招式,也就是老輩人說的:有定式無定招。通過式子的演化,足以應對實戰中的各種情況。但要想實戰,前提是要多打多練,否則任你式子練的再熟也是用不出來的。這也是習武人常說的:一膽二力三功夫。任你功夫再高,沒有膽子打也是白搭。

至於點穴,不想多說,因為這東西太危險。也很難掌握,因為人是運動的,要在實戰中打到運動中人的身上的某一點,還要把握好力度,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常期苦練不可。但因為殺傷力大,所以也就不多說了。

相關焦點

  • 形意十二形拳
    我們山西車派形意拳就是有十二形,而河南心意六合拳至今仍保留著十大形。心意六合拳十大形暗合天幹十個,形意拳十二形,則暗合地支十二個。形意十二形拳是模仿十二種動物搏鬥的特長而組成。它包括龍、虎、猴、馬,鼉,雞,燕,鷂,蛇,駘,鷹,熊。形意拳的形,就是指的這十二種動物的外形,而練五行拳,主要指的就是意。五形十二形組合起來,統稱為形意拳。。
  • 形意拳十二形拳用法歌訣
    崩拳形意拳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拳種。自形意拳創立至今,歷代武術名家總結出了很多打法歌訣,這些歌訣簡單易懂,但簡潔明了的指出了形意拳招法的特點。河北派龍形在形意拳十二形中,龍形在不同流派中有不同的動作表現形式,例如宋氏形意拳的龍形就與河北派別的龍形在動作之上區別很大。
  • 形意拳之鷹捉勁的練法,探尋形意拳內勁之奧秘的一把鑰匙
    形意拳所特有的內勁叫「翻浪勁」。翻浪勁的得來,是由於練習了「起落鑽翻橫豎」的基本功夫,而「鷹捉」則是練形意拳起、落、鑽、翻的主要手段,是練「站樁功」之後的第一個動式練習,是追尋形意拳內勁之奧秘的一把鑰匙,是為「五行拳」及「十二大形」等打基礎的母拳,也可謂母拳中之母拳。拳經云:「出手橫拳,把把鷹捉」,又云:「出勢虎撲,起手鷹捉」,可見鷹捉在形意拳中的重要地位。
  • 練好形意拳「一通無不通」
    首先要做到「形」順。形意拳的姿勢和順,動作協調,關節靈活,便於氣血通透,勁力順大。「形」的訓練是有一定規矩及要求的。如「鑽拳」,要求鑽出之拳小拇指必須擰至向上,這樣肘才能裹住肋。形意拳的「六合」講究手肘肩與足膝胯相合,這裡的「合」不僅僅指身體一側的手肘肩與足膝胯相合,而是同樣要求肢體左右兩側的手肘肩與足膝胯成拗步相合,要做到「合」必須「裹」得住,「貼」得緊。
  • 怎樣練好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種之一,動作簡約,切合實戰,在武林中影響很大,習練此拳的人很多。形意拳的演練風格與眾不同,它的拳法動作走圓弧,而步法動作卻走直線;它的勁法,先練明勁,再到暗勁,最終到達化勁的境界。這個勁法鍛鍊的過程,就是由剛勁向柔勁變化的過程。這種拳術的修煉思路方向具有可行性,習此拳者非常容易見到功效。
  • 形意拳之"足打"
    但形意拳也叫「足打」,這是形意拳的獨特說法。因為形意拳的基本功是以五形為綱,十二形為目,其它套路不過是由五形、十二形中手法變化而成,或直接串連而成。但在五形、十二形中除了崩拳轉身的「狸貓倒上樹」和龍形中有用「足打」之外,幾乎沒有「足打」之法。基本功中沒有「足打」之法,何來「足打七分」之說,所以應當指的是步法。 說步法,先得說一下形意拳的基本站法「三體式」。
  • 形意拳的樁、拳、形體系
    4.十二形拳法形意十二形拳,是摹擬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鼉、鮐、鷹、熊等動物的形態,取其斯鬥之技能而創編為拳的。龍形:龍形練神,主練一氣之升降。它以龍有升降之形,搜骨之法、抓擊之能為拳。練法要求:以兩掌左右分拔兩陽拳向前頂擊;步法則以前腳斜向前進,後腳左右調步跟進,臀尾隨之左右調動,始終將對方置於正面可擊之處。鷹形熊形:鷹形練狠,取其神目利爪,捉拿之精而為拳。熊形練威,取其出洞之威,豎項之力而為拳。二形合演,俗稱「鷹熊與〈英雄諧音〉合演。」主練陰陽相合,一氣之合。
  • 形意拳開門第一拳劈拳,到底要你練什麼?別再瞎跑趟子了
    7.形意拳開門第一拳劈拳,到底要你練什麼?中西拳到底不同在哪裡?本文給你解惑。本專欄既然以劈拳為名,都寫到第7篇了,也該說一說劈拳了。嗯,但凡對形意拳稍有了解的人,都應該對劈拳不陌生,劈拳是形意拳開門第1拳,是打開形意拳之門的鑰匙,劈拳練不好,你始終都是個門外漢。
  • 略談耿式形意拳的傳統練法
    經過樁功訓練,待身上有了「整勁」之後,要注意避免把樁站成了死架子,而且還要體會在樁形不變時,仍然保持各關節的彈性。馮子中老師在給我們講解樁功時,曾做過一個比喻,他說:站樁首要任務就好比是把身體練成一個「鐵架子」,「推之不動,拉之不散」;隨著樁功的深入,再把身體練成一個「彈簧架子」,這個「架子」的基礎就是「三體式」。
  • 尚雲祥之女尚芝蓉肺腑真言,談形意拳的進階之路
    大家都知道,郭雲深對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三步功夫的劃分,很多人僅憑字面理解認為練暗勁、化勁比練明勁剛勁要高級,練拳柔柔慢慢,但實際上練時柔慢,用時又如何能剛實而迅猛?拳經有云:「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煉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 從傳統武學內家拳「形意刀」和「形意槍」淺談形意拳之「橫拳」
    形意拳心正、意正、氣正、形正,至正至剛,講求的是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是道家的陰陽之「道」,是佛家的大慈悲心懷,怎麼又會出來一個什麼蠻橫不講理的「橫」?這簡直是對於形意拳的詆毀和污衊!橫拳屬土護脾,土生金而克水。
  • 形意拳之難關
    君不見,過去擂臺比武總少不了形意拳。半步崩拳打天下,那是多麼響亮的招牌!師爺宋鐵麟先生說過,形意拳好學難練,學藝者多如牛毛,成藝者少如麟角。一語道出了形意拳的修煉之難。想師爺秉承家學,悟性又高,眾多武林豪傑見得那麼多,條件如此之好,尚且有如此感嘆。可知這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陽春之曲啊!
  • 我練形意拳的故事
    本篇文字,是外經貿大學武術協會中梁氏形意拳門人習拳之心語,雖非名人高論,但卻是作者在習拳實踐中的真實體悟。相信拳友諸君讀後當有裨益,故薦之。而形意拳的性格則是質直平正,簡潔明快,形意拳的動作沒有一點矯飾虛炫,直來直去,也從來不兜圈子,久練形意拳,不自覺地就遠離虛與委蛇的態度,而總以正心誠意處事待人。它養就一種「誠正」的品格。有一特點難免有其偏蔽。一般的形意拳練法較硬,雖直率卻失之於剛硬,柔韌靈活不足。
  • 民國形意拳五綱七言論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這本書出自大清年間,大清朝的袍子馬褂一穿,同樣練習形意拳,那麼在寬袍大袖的遮蔽之下,很多細微之處就看不到了。 靳雲亭先生的拳架子非常的正,可以用「中正仁和」來形容一點不過分。 清末民初的那個年代,是形意拳的大發展時代,湧現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形意拳也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才開始普傳天下。
  • 形意拳十二形拳龍形圖文教學
    人為萬物之靈,得天獨厚,心思形骸,耳目手足,聰明睿智,才力氣魄,博大精奇,無所不備,足以配天地,贊化育。若棄其形骸而不治,舍其聰明而不用,是辜負天地賦我之形、授我之能也。況萬物舞蹈,常法人形,而人豈能反不如物,能不格萬物之理而全其形乎?
  • 李洛能和形意拳
    又序蓋夫體育一途,創自達摩老祖師,迢至宋朝嶽飛,又精研內經之意義,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為形意拳,總合五綱十二目,統一全體之功用。在內為意,在外為形,是術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見性還原之大道,攬陰陽之造化,轉乾坤之樞機,誠強身之捷徑也。
  • 尚濟大師談形意拳
    習練至此,則可謂得形意拳之真啻,窺武道之門徑矣。二、練拳者如何才能達此境界?形意拳是武道,非一般武技可比,其鍛鍊原則,符合天地造化之理,其運動形式,遵循著人體生命運動的自然規律,其習練的方法與步驟,按照「內功」「納卦」「神運」所提示的順序,其鍛鍊達到的效果,是「藝高、體健、長生久視。」是今世習武者的光明大道。不只是對練形意拳者而言也。
  • 形意拳的「鷹捉」
    說鷹捉,就要提到尚雲祥所創的尚氏形意拳。尚氏形意拳的鷹捉別具一格。什麼是鷹捉呢?外人看來就是一樣的在打劈拳,那它的內涵是什麼呢、鷹捉,取形於雄鷹搏兔。起勢,雙拳抱於丹田之側,其形如雄鷹抱翅,易經名 曰「地雷伏」。
  • 關於戴氏心意拳與形意拳的練法比較
    關於戴氏心意拳與形意拳的練法比較
  • 形意拳的數字奧秘
    所謂形意,分為形和意。形即形式,意即心意。所有動作由心意而所發,而以手足相隨。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動作有劈、崩、鑽、炮、橫五拳,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用五行來描述五拳的地位,足見其重要。按照孫祿堂大師的說法,可以稱之為五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