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兩個必然」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演進的根本趨勢。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刻把握了「兩個必然」的理論和實踐邏輯,回應了馬克思「兩個必然」歷史過程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如何合作與鬥爭、現代世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課題,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難題提供了根本思路,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兩個必然」的思想理論。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兩個必然」實現過程中的世界難題。「兩個必然」的理論視野是世界歷史,價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立足點是人類社會,因此,要超越意識形態分歧,關注人類的前途命運,為推進人類社會發展貢獻智慧。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看這個國家自身取得了多大的發展,還應該看它給國際社會(其他國家)提供了哪些幫助,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和難題方面作出了哪些貢獻。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每個國家,無論大小,每種文明,無論中西,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各國在發展的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形成更大壟斷。「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造福世界人民,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提升全球發展的可持續性、公平性、普惠性。中國將自身的前途命運和世界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美好夢想互融互通提供紐帶和橋梁,為世界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合作共贏新哲學。21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形成,國際力量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和平和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世界各國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但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矛盾仍然存在,資本主義國家一刻也沒有放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分化、西化。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始終沒有停止,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通過新聞、電影、電視等方式無形地推行其政治觀點和思想價值觀念,對其他國家、地區實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各國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既要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又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既要聯合又要鬥爭,以主動的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發展,在矛盾衝突中尋求共同發展的可能性,以鬥爭求團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鬥爭與合作關係的深刻把握。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矛盾統一體當中,既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合作的同一性,也存在兩種制度競爭的鬥爭性。在構成矛盾統一體雙方的相互鬥爭中,社會主義經過較長時間的不斷發展壯大,戰勝乃至最終取代資本主義,實現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演進。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啟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新紀元。「兩個必然」的實現蘊含著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無論是資本主義文明,還是社會主義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本質特徵和屬性決定了其對待其他文明的態度是排斥、貶低、壓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則是一條追求人類文明發展的和平之路,開闢了人類文明和諧共存的時代。中國的發展沒有建立在對他國的侵略和擴張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中國仍然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平等的國際權利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政治上平等互信就是要摒棄制度模式的偏見、超越意識形態的藩籬,彼此信任,致力於合作共贏,創造共有、共享、共贏的世界。每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每個民族國家基於自身的文化傳統、歷史傳統、現實狀況所進行的制度探索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人類文明繁榮發展作出了自身的貢獻,不應該被磨滅、被幹涉、被壓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既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話語」,也是開啟人類文明新紀元的「世界話語」,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世界人民「命運相連,休戚與共」,求同存異、聚同化異,開創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新文明。
如果我們把馬克思的「兩個必然」當作人類創造自己歷史的偉大實踐活動來理解,那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對「兩個必然」的高度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是「兩個必然」演進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和必然環節。我們既尊重資本主義的發展成就和歷史創造,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在探索人類社會發展道路中的創造性和優越性,推動人類社會向善、向前、向更文明的方向發展。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20年第4期)
(作者系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