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兩個必然」視野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克思「兩個必然」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演進的根本趨勢。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刻把握了「兩個必然」的理論和實踐邏輯,回應了馬克思「兩個必然」歷史過程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如何合作與鬥爭、現代世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課題,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難題提供了根本思路,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兩個必然」的思想理論。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兩個必然」實現過程中的世界難題。「兩個必然」的理論視野是世界歷史,價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立足點是人類社會,因此,要超越意識形態分歧,關注人類的前途命運,為推進人類社會發展貢獻智慧。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看這個國家自身取得了多大的發展,還應該看它給國際社會(其他國家)提供了哪些幫助,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和難題方面作出了哪些貢獻。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每個國家,無論大小,每種文明,無論中西,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各國在發展的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形成更大壟斷。「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造福世界人民,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提升全球發展的可持續性、公平性、普惠性。中國將自身的前途命運和世界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美好夢想互融互通提供紐帶和橋梁,為世界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合作共贏新哲學。21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形成,國際力量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和平和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世界各國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但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矛盾仍然存在,資本主義國家一刻也沒有放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分化、西化。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始終沒有停止,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通過新聞、電影、電視等方式無形地推行其政治觀點和思想價值觀念,對其他國家、地區實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各國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既要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又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既要聯合又要鬥爭,以主動的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發展,在矛盾衝突中尋求共同發展的可能性,以鬥爭求團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鬥爭與合作關係的深刻把握。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矛盾統一體當中,既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合作的同一性,也存在兩種制度競爭的鬥爭性。在構成矛盾統一體雙方的相互鬥爭中,社會主義經過較長時間的不斷發展壯大,戰勝乃至最終取代資本主義,實現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演進。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啟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新紀元。「兩個必然」的實現蘊含著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無論是資本主義文明,還是社會主義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本質特徵和屬性決定了其對待其他文明的態度是排斥、貶低、壓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則是一條追求人類文明發展的和平之路,開闢了人類文明和諧共存的時代。中國的發展沒有建立在對他國的侵略和擴張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中國仍然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平等的國際權利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政治上平等互信就是要摒棄制度模式的偏見、超越意識形態的藩籬,彼此信任,致力於合作共贏,創造共有、共享、共贏的世界。每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每個民族國家基於自身的文化傳統、歷史傳統、現實狀況所進行的制度探索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人類文明繁榮發展作出了自身的貢獻,不應該被磨滅、被幹涉、被壓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既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話語」,也是開啟人類文明新紀元的「世界話語」,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世界人民「命運相連,休戚與共」,求同存異、聚同化異,開創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新文明。

  如果我們把馬克思的「兩個必然」當作人類創造自己歷史的偉大實踐活動來理解,那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對「兩個必然」的高度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是「兩個必然」演進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和必然環節。我們既尊重資本主義的發展成就和歷史創造,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在探索人類社會發展道路中的創造性和優越性,推動人類社會向善、向前、向更文明的方向發展。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20年第4期)

  (作者系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聽見馬克思】從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世...
    這就是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它經歷了從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然的共同體」到資本主義的「虛假的共同體」再到「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一「真正的共同體」的歷史演進過程。可見,馬克思視野中「真正的共同體」,遵循著大寫的共同體邏輯,書寫著沒有階級、沒有國家的共產主義敘事,成為我們今天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命運的思想和方法論基礎。
  •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哲學根基和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基於時代的特殊背景和發展趨勢,它繼承馬克思「真實共同體」構想,確立了符合現實需求的合理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不僅體現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核心旨向,更煥發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時代活力,推動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時代創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新時代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
  • 學理大觀| 康渝生: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馬克思共同體思想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僅是洞悉世界共同發展大勢所提出的理論願景,也是應對全球性挑戰而設計的實踐方略,其中內蘊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產主義【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和一般規律,包括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源、動力與方向等內容。而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已經證實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認識的前瞻性。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新在哪?
    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共產黨宣言》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發展馬克思對「共同體」這一重要理論命題進行過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他在《〈科倫日報〉第 179 號的社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哲學的貧困》等論著中都對此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探討,在探討中,其「共同體」思想被不斷豐富與深化,並最終形成和呈現在《宣言》上。
  •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中外出版史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出版是文化的載體,一部出版史也是人類文明史。萬安倫教授的《中外出版史》把中國納入世界文明和文化的體系與框架中——作者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中,把中國與世界各個民族與國家的出版文明,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話語體系。
  • 「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贏得認可
    以2017年伊始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提出並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為標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達到新的理論高度和國際認可度。   需要看到,這一中國方案具有雙重基本內涵。
  • 準確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在邏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理論、實踐、文化層面有著特定的生成邏輯與要素界定,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邏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於馬克思主義「真正共同體」思想。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是類存在物。」
  • 深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浦幹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執行院長劉靖北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變局」究竟是什麼、怎麼變的、又將變到哪裡去等問題,都需要用唯物史觀的視野分析。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沈斐教授指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本來就是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三者合一,其中資本內在否定性的邏輯展開是貫穿三者的一條主線。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條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道路展開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復旦大學馬擁軍教授運用馬克思的「市民社會—人類社會」二形態理論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社會形態屬性。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聯合體」等詞語經常出現在馬克思的著述中,然而「共同體」這一詞語並不是他的發明。顯然,這個共同體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它是可能的或必然的現實,而不是在場的或現存的現實。  現實的、在場的共同體指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解決全球治理危機而提出的現實方案。有人僅僅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看成是一種外交理念,這是片面的。
  •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哲學闡釋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的重要演講,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成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獨特的中國智慧。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時代意義與價值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這一綱領性文件中,習近平總書記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8個明確」和「14條基本方略」之一,並對其作出專門闡述。五年多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多次出現在國際國內重要場合,已然成為「習式外交」的高頻詞彙。
  •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例證
    考慮到理論的關聯性,我們有必要在略加擴展的意義上探索馬克思的這一思想。簡單說來,這一思想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在時間維度上,馬克思的共同體包括「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虛幻抽象共同體」以及「真正的共同體」三個階段,分別對應著人之發展的三種形態:人的依賴關係、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真正的共同體」的實現創造契機
    馬克思基於對資本主義國家不平等的物質利益佔有和人的自由普遍缺失的客觀事實,揭示出資本主義國家是「虛幻的共同體」這一本質特徵,又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創造財富的巨大潛力中看到辯證否定資本主義的可能,進而提出建立「真正的共同體」即「自由人聯合體」的解決方案。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交融
    【光明學術筆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形勢,從中國一直恪守的和平與發展的基本立場出發,向世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時代背景
    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首先需要弄清楚孕育這一思想的時代背景是什麼,而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又牽涉到另外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即為什麼要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及為什麼是中國首先提出了這一思想。綜合而言,全球性相互依賴加強、全球治理面臨新挑戰以及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構成了這一時代背景的主基調。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人類文明進步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 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體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並系統闡釋了共同體思想。他們把作為無產階級奮鬥目標的共產主義社會確立為「自由人聯合體」。在這種共同體中,個人是「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是自由而全面發展並因此具有豐富個性的「自由人」。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基本問題辨析
    第三種代表性觀點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一種否定的形式或表徵存在,具有從不合理的實然形態轉向合乎理義的應然形態的必然趨勢,即「否定—肯定轉化論」。有學者指出,「當代各種全球問題的產生標誌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形成,但在這種實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作為把人類聯繫起來的紐帶的人類共同利益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種實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僅僅意味著人類的災難和莫測的命運。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