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先翻譯《傲慢與偏見》的?

2020-12-12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標題:誰最先翻譯《傲慢與偏見》的?

「奧斯丁(汀)女士死時,年四十二歲。在她所作的六部小說中,《驕傲與偏執》為最佳。多少的時髦小說都已被人遺忘,或只留給文學史學者去研究,而這本《驕傲與偏執》至今仍能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動,而且翻成中文我相信仍能贏得讀者的同情。」

這是1935年4月10日梁實秋先生發表在天津《益世報》上的文章,點明是為《驕傲與偏執》中譯本寫的序,譯者是董仲篪(音同遲)。同年5月,書由大學出版社出版,易名為《驕傲與偏見》,胡適題籤。

幾乎同時,商務印書館推出另一中譯本,譯者為楊繽,由吳宓作序。該譯本名為《傲慢與偏見》,即今之通用譯法。

兩個譯本誰先誰後?據1936年《國聞周報》第13卷第33期發表的《評〈傲慢與偏見〉的兩個譯本》,可知楊譯本完成更早,且質量更佳。

今年7月18日,是奧斯汀去世200周年紀念日,她的《傲慢與偏見》是最受英國人喜愛的百部文學作品中的第二名,而今年10月7日,則是該書最早的中譯者楊繽去世60周年紀念日。

奧斯汀這樣來到中國

據學者葉新先生考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刊刻的《蘇格蘭遊學指南》中首次提到:蘇格蘭大學入學考試中,英文語法方面指定4本教科書,其中有奧斯汀的《愛瑪》。

9年後,魏易在《泰西名小說家略傳》中稱:「迦茵奧士丁者,英國小說家之一也……其生平最著名之小說四種。」魏易通英語,是林琴南的合作者,但他直引奧斯汀作品英文名,未譯成中文。

《傲慢與偏見》初名《第一印象》,1813年正式出版時,借用英國女小說家柏楠的《塞西莉亞》中一句名言。葉新先生將其譯為:「李斯特醫生說:這樁不幸事的所有一切都是傲慢與偏見的結果。」

奧斯汀無意讓達西代表驕傲,截取「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因奧斯汀特別喜歡它,且有搭車宣傳的因素,至於Prejudice能否譯成「偏見」,頗值得商榷。

在中國,奧斯汀的早期推崇者有陳源、徐志摩、吳宓、葉公超等。

錢鍾書的老師溫源寧在《一知半解》中說:「陳(源)先生在言語和行動上充分表現出來『理智與情感』,但是,在對人對事的看法上……顯示了不少『驕傲與偏見』。」

葉公超教一年級英文時,只用《傲慢與偏見》原文,上課就讓學生依次朗讀,有一次,一個學生提了一個問題,葉大喝道:「查字典去!」一聲獅子吼,全堂愕然。

後來楊振寧也上過葉公超的課,他說葉講課極枯燥,有時還作弄學生,楊表示:「我不記得從他那裡學到什麼。」

與傳教士情同母女

楊繽喜歡《傲慢與偏見》,可能是受美國女傳教士包貴司的影響。

楊繽本名楊季徵,祖籍湖北沔陽,1905年生於江西萍鄉。其父楊會康25歲便中舉,時任稅官。楊季徵家中行七,上有三兄三姐,下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楊會康開明,允許子女習新學。1922年,楊季徵改名為楊繽,入美國教會在南昌開辦的葆靈女子學校。不久,楊繽受洗,她說:「一部聖經我由《創世紀》第一個字讀到了《啟示錄》最後一個字,成篇的《詩篇》和《箴言》我都背下來了。」

「五卅慘案」後,楊繽的信仰發生轉變。據吳世昌、趙蘿蕤回憶,楊繽的第一任丈夫死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父親一度被北伐軍關押,楊繽為排遣痛苦,隻身去上海,接觸了馬列書籍。

據《評〈傲慢與偏見〉的兩個譯本》披露,1927年時楊繽便已開譯《傲慢與偏見》,1928年時已譯完,似不確。

1928年,經葆靈女子學校推薦,楊繽免試入燕京大學英文系,成了在該校任教的包貴司「最喜歡的得意門生」。包貴司與楊繽情同母女,據蕭乾說:「教英國文學史時,包貴司講得最起勁的是簡·奧斯汀。」

在大學期間,楊繽還用英語寫了自傳《童年》、《獄中》和長篇小說《挑戰》,交包貴司保存,上世紀80年代文潔若先生將其譯成中文,文先生說:「原稿用打字機打的,《獄中》一節,標題旁用鋼筆註明寫於1931年。」

包貴司還寫了一部小說《河畔淳頤園》,蕭乾認為小說寫得很糟,但記錄了楊繽的部分履歷。

幸虧吳宓沒逐字修改

1931年,楊繽與同學動員罷課,認為英文系美國老師史密斯水平太差。當時燕京大學英文系沒有中國教師,而清華大學外文系都是中國教師,楊繽們要求學校聘中國教師,校方只好請清華大學的吳宓兼課。

吳宓1921年曾在東南大學英文系中設「英國小說」課,《傲慢與偏見》列入4本必讀書之一,吳宓因此成該書在我國大學中最早的推廣者。

據《評〈傲慢與偏見〉的兩個譯本》稱,吳宓對楊譯本逐字修改,其實未必,吳宓喜用傳統章回體譯西洋小說,常加入「話說」、「則此書開場」之類,致原作風味盡失。商務印書館出版《傲慢與偏見》時,稱吳宓為「總校」,可能只是廣告技巧。

吳宓的序寫於1931年,而董譯本1933年才動手,也有「總校」,是著名翻譯家張谷若(曾翻譯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還鄉》等),張是北大教授,可能是看他面子,胡適、梁實秋才為董譯本捧場。

《傲慢與偏見》開篇是個冷幽默,楊譯為:「這是普遍的真理,一個有錢的單身漢,一定想要位太太。」董則譯為:「一個單身漢,有豐富財產,必須要個妻子,這是一般人承認的真理。」《評〈傲慢與偏見〉的兩個譯本》稱:「『楊譯』高出『董譯』多多!」不無道理。

楊譯本後來翻了4版,這可能與吳宓有關,他1935年將楊譯本列為清華大學「文學與人生」課的必讀書目。在社會上,《傲慢與偏見》並未流行。

楊繽改名為楊剛

1928年,楊繽與北大學生、中共黨員鄭侃相戀,併入黨。1930年,楊繽參加「五一」反內戰遊行時被捕,在獄中遭遇酷刑,後經燕京大學保釋出獄。出獄後,為方便活動,楊繽改名為楊剛。

據楊剛的同事高承志回憶:「她對當時地下黨的教條主義作風很不滿,每逢『五一』一類節日,必定要舉行……所謂飛行集會……造成犧牲,她認為毫無意義。」

1932年,楊剛本該畢業,因患猩紅熱休學一年。

復學後,黨小組負責人是個山東人,「性格骨硬,做事決不轉彎」。楊剛想休息,向他請假,他問:病不是已經治好了嗎?為什麼又要休息?激烈爭吵後,楊剛退黨。

包貴司另一個很欣賞的學生是蕭乾,楊剛曾以大姐身份勸蕭入黨,並借給他理論書籍。

楊剛說:「當心你會掉進深淵裡去,或者在大森林裡迷了路,給老虎吃掉。」

蕭乾考入輔仁大學,後將楊剛介紹給自己的老師斯諾,幫他編譯《活的中國》,魯迅、茅盾等人作品因此被譯介到美國。

七七事變後,在夏衍等人介紹下,楊剛入黨。

1939年,蕭乾因赴英離開《大公報》,推薦楊剛接替。報社總經理胡政之聽說楊是共產黨員,蕭乾則說,不用楊,「會失去刊物目前的大部分寫稿人和讀者,刊物必然又恢復到吳宓主編時的學院派老樣子,哪裡還像一份抗戰時期的報紙」。

將《論持久戰》傳向世界

楊剛接手《大公報》副刊後,使其風格轉向犀利,得到周恩來讚揚。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的演講,稿件後來交到楊剛手中,讓她譯成英文。當時上海已淪陷,楊剛找好友、美國人埃米麗·哈恩(中文名項美麗),哈恩將楊剛藏在自己家中。在哈恩情人邵洵美幫助下,《論持久戰》在《自由譚》英文版上連載,邵洵美發按語稱:「近十年來,在中國的出版物中,沒有別的書比這一本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了。」後來又出了英文單行本。

1940年,楊剛700多行長詩《我站在地球中央》出版,轟動一時,人們稱楊剛是「金箭女神」。作為名記者和優秀作家,楊剛在重慶結識了學者費正清,在費幫助下,楊得以赴美留學。

當時趙蘿蕤也在美留學,據趙記:「某次她(楊剛)路過芝加哥時失竊,身上一文莫名,就到芝大圖書館找我『求救』。」

1948年,楊剛回國,繼續從事媒體工作,1950年10月調任周恩來辦公室主任秘書,1953年出任中宣部國際宣傳處長,1955年任《人民日報》副總編。

楊譯《傲慢與偏見》成為最早中譯本之一,有幸運成分。陳源早想譯,但被夫人凌叔華搶去。1932年,凌叔華寫信給胡適和葉公超,說她已經譯了一半《傲慢與偏見》,聽說葉也在譯,希望葉放棄。1932年至1933年,凌叔華未發表一篇小說,似乎在全力翻譯,可她始終未完成。抗戰期間,凌只是將自己的3篇小說翻譯成英文。

她在撲朔迷離中告別人間

與楊剛比,董仲篪履歷較模糊。

1937年8月18日,謝覺哉在日記中記:「會九十七師政訓主任董仲篪。董寧鄉人,大革命時還是學生,他承認國民黨的墮落。」不知是不是同一人。

這個董仲篪與宋希濂是老鄉,後參加遠徵軍,入緬甸作戰,還當上中將,解放戰爭時被俘,以後情況不明。

抗戰爆發時,楊剛忙於救亡工作,無暇照料3歲的女兒,便寄養在包貴司處。抗戰期間,楊剛與丈夫鄭侃離婚,1943年,鄭侃死於日機轟炸。

1950年,楊剛與包貴司見了最後一面,當時在朋友家中,「本來說好不爭論,然而爭論是無法避免的」。楊剛平時工作12小時,衣食極簡樸,包貴司送給她一條皮褥子,楊剛拒絕了。包貴司給楊剛衝了一杯速溶可可,楊剛說:「我是中國人,我只喝白開水。」二人原本關係密切,說話較直接。

1957年10月7日,楊剛在家服用安眠藥自殺,未留任何遺言。對於她的死,眾說紛紜。楊剛去世前曾遭車禍,有人說此後她精神一直不太正常。日本學者江山幸子發現,楊剛的作品中常有悲觀厭世的情緒,如「人類的痛苦經到我的心上時,已經帶了化石的成分」,流露出無法適應時代巨變的苦悶。

上世紀50年代,《傲慢與偏見》被認為是批判資產階級虛偽的佳作,得到推廣,但反響平平。直到上世紀80年代,小說中幽默、趣味等元素得到重視,新譯本不斷湧現,到2016年時,已有34個中譯本。

(責編:鮑聰穎、高星)

相關焦點

  • 誰第一個翻譯了《傲慢與偏見》? 奧斯汀逝世200周年
    同年5月,書由大學出版社出版,易名為《驕傲與偏見》,胡適題籤。幾乎同時,商務印書館推出另一中譯本,譯者為楊繽,由吳宓作序。該譯本名為《傲慢與偏見》,即今之通用譯法。楊繽譯《傲慢與偏見》兩個譯本誰先誰後?據1936年《國聞周報》第13卷第33期發表的《評〈傲慢與偏見〉的兩個譯本》,可知楊譯本完成更早,且質量更佳。
  • 婚姻中的傲慢與偏見
    important}《傲慢與偏見》是英國作家簡·奧斯丁的一部愛情小說,世界名著之一。「有錢的單身漢必定想娶親,這條真理無人不曉。」這是《傲慢與偏見》的開頭語,簡潔,凝練,高度概括,富有哲理。男主人公達西出身貴族家庭,財力雄厚,養尊處優,家財萬貫,一向眼高於頂,有著滲透到骨子裡的傲慢。傲慢必須有資本,例如財富、地位、外貌、才學等——而達西在這些方面都是鶴立雞群的佼佼者。因為門第和財富的偏見,他阻止了好友賓利與女主人公伊莉莎白的姐姐的愛情交往,也一直看不起女主人公的一家。
  • 校廣之聲|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英語:Pride and Prejudice),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小說主要講述了鄉紳之女伊莉薩白·貝內特和富有的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反應了19世紀英國鄉紳階層的禮節、成長、教育、道德、婚姻的情態。
  • 李繼宏翻譯《傲慢與偏見》:為了半句話 三個月沒動筆
    近日,李繼宏歷時三年翻譯的《傲慢與偏見》出版,他為簡·奧斯汀的名著寫了近200頁的注釋。李繼宏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這些年對於翻譯會更苛刻,他覺得最難翻譯的是《魯濱遜漂流記》。   翻譯《傲慢與偏見》的過程?   大量查閱作者創作背景   2011年夏天,出版人路金波找到李繼宏,問他翻譯20種歐美文學名著需要多長時間?
  • 名著品讀,《傲慢與偏見》不只傲慢與偏見
    經典的內涵濃縮於標題,不限於標題《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與1813年創作的浪漫小說。《傲慢與偏見》一直出現在各類「最受喜愛的書籍」排行榜的前列。在2000年它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激發了現代文學中大量的衍生品。一個多世紀以來,業餘和專業戲劇改編、重印、非官方續集、電影和電視版本層出不窮。許多評論家在分析的主題時多以標題傲慢與偏見為出發點。
  • 《傲慢與偏見》中的衣食住行
    《傲慢與偏見》中的衣食住行  文學翻譯,尤其是經典文學的翻譯,是特別專業的事情,需要鍥而不捨的求索、旁徵博引的考證和持之以恆的付出才能做好。可惜絕大多數讀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對文學翻譯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
  •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
    由他與奧斯汀作品《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很相似,他和奧斯汀的第一次見面並沒有給彼此留下好印象,相反,誰都看不上誰。奧斯汀認為勒弗羅伊傲慢無禮,勒夫羅伊認為奧斯汀沉悶無趣。但是,隨著後來的接觸增多,兩人的了解更深,漸漸放下了傲慢與偏見,墜入愛河之中,此時的奧斯汀正值20歲的美好時光。
  • 《傲慢與偏見》:偏見拒絕了傲慢,傲慢偏見消除,幸福也來到了
    在這裡,我還是想簡單說說《傲慢於偏見》的劇情:在一個叫朗伯恩的鄉村裡,有這麼一戶人家,班內特家。班內特家裡有5個女兒,都還未婚。莉迪亞是年齡最小的一個,有15歲,莉迪亞上面還有4個姐姐,大姐叫簡,二姐叫伊莉莎白,是文章的女主角。另外的兩個姐姐作者沒有重點寫,我就不重點描述 了。
  • 《傲慢與偏見》:帶有偏見的伊莉莎白是如何愛上傲慢的達西的
    《傲慢與偏見》以愛情和婚姻為主線,主要描述了兩位女孩與富家公子在門第和財富相差懸殊之下的愛情和婚姻故事。在作品中著墨較多的兩段婚姻故事:一段是伊莉莎白與達西,一段是簡與賓利。這兩段婚姻在作者看來都是建立在雙方愛情的基礎上,獲得美滿的婚姻。
  • 《傲慢與偏見》的第一個中譯者
    《傲慢與偏見》是最受英國人喜愛的百部文學作品中的第2名,已被10餘次搬上電影、電視屏幕。同年5月,書由大學出版社出版,易名為《驕傲與偏見》,胡適題籤。     幾乎同時,商務印書館推出另一中譯本,譯者為楊繽,由吳宓作序。該譯本名為《傲慢與偏見》,即今之通用譯法。     兩個譯本誰先誰後?
  • 導讀詳註版《傲慢與偏見》發布 譯者李繼宏講述三年翻譯心路
    休息幾天之後,2013年4月,我著手準備翻譯《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這部小說我以前看過幾遍,當時感覺它的情節簡單,文字淺顯,篇幅也不長,應該很快可以完成。但等到真正動筆的時候,我才發現《傲慢與偏見》其實比《瓦爾登湖》難理解得多。這主要是因為,以普通讀者的身份看書,和以譯者的身份譯書,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 吳宓和《傲慢與偏見》的教學傳播
    1936年—1937年,吳宓在清華大學外文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各開設一次「文學與人生」課程,並為之編選了很長的「課程應讀書目」,外國小說佔了很大的篇幅,其中提到了《傲慢與偏見》一書: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1813)    楊繽譯:傲慢與偏見(商務印書館二冊)    楊繽翻譯此書也和吳宓極有關係
  • 傲慢與偏見的危害
    因成績變得傲慢、因財富變得傲慢、因權勢變得傲慢……成就傲慢的機會很多,於是浮躁和傲慢幾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浮躁的人別人講什麼聽不懂,傲慢的人一開口就把自己當成真理的化身。傲慢是罪,就會有報,於是傲慢成就愚蠢。我們千方百計給自己製造的優越感,讓我們沉溺在別人的仰慕裡,每天滔滔不絕的講自己的了不起之處、講大道理,彰顯優越感。
  • 許佳:《傲慢與偏見》不是瑪麗蘇小說
    原創 三明治 三明治今年9月,《傲慢與偏見》出版了全新譯本,譯者是許佳。在三明治寫作學院(原少年三明治)忙碌的授課、備課之餘,她用兩年時間翻譯了這本自己很喜愛的經典小說。
  • 《傲慢與偏見》——所有的傲慢與偏見,都是勢均力敵的吸引
    恰巧,那時的自己看了這版《傲慢與偏見》,一部最接近原著的電影。雖然年少的自己夜裡悄悄讀了很多與課本無關的書,心跟隨作者體會了各式各樣的愛情,但惟有《傲慢與偏見》讓我瞬間了解了自己,和自己未來的愛情。時光是流逝的,青春是相似的。
  • 翻譯社之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
    為大家推薦的是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該書作者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道壹翻譯解讀。《傲慢與偏見》描寫了小鄉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千金的求愛之旅。新來的鄰居賓利是個有錢的單身漢,於是便成為了班納特太太心目中準女婿的不二人選。而二女兒伊莉莎白在舞會上認識了賓利的好友達西,但是耳聞他為人傲慢,一直對他心生排斥,經歷一番周折,伊莉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
  • 985相親圈:傲慢與偏見,誰在將幸福拒之門外?
    03 就像《傲慢與偏見》中的伊莉莎白與達西,本來好端端的兩個人。伊莉莎白因為偏見,所以對達西一點兒都不感冒。而達西又因為自己的傲慢,所以一開始不認為伊莉莎白是理想對象。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與了解,這才確定自己的心意。原來,眼前這個人才是自己最想共度一生的伴侶。幸好,伊莉莎白與達西沒有因為傲慢與偏見錯過彼此。否則,這該是怎樣的遺憾?你說,是不是?
  •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傲慢和偏見不再是貶義詞!
    我是因為看了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才對這本書感興趣的,而看了這本書後我對其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伊莉莎白,睿智,有自己的思想。 達西,出生貴族,傲慢,蔑視庸俗的東西。他們兩個第一次見面是在彬格萊先生的舞會上,達西先生其實早在第一次見到伊莉莎白是就對她一見鍾情了,但由於他的傲慢,在彬格萊先生,在問他對伊莉莎白是什麼感覺的時候,他只是傲慢的說了一些伊莉莎白,接受不了的話。 從而使得伊莉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但是從後來經歷了一些事,讓伊莉莎白深刻的意識到了達西先生,並非是她主觀偏見的那個樣子,達西先生對她的付出,她也非常的感動。
  • 《傲慢與偏見》:原來愛情來自於放下你的傲慢收起我的偏見
    眾所周知,世界文學經典名著《傲慢與偏見》是英國最著名的小說家簡·奧斯丁的長篇小說之一,是十九世紀最有影響的經典文學之一。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伊莉莎白出生不算高貴,但她骨子裡有傲氣有主見,有不願隨波逐流的決心,所以她才在初見時,對達西先生表現出來的冷漠傲慢嗤之以鼻,即便他一年收入有一萬英鎊的收入、擁有半個德貝郡。影片中伊莉莎白幾姐妹的感情線是交織在一起的,伊莉莎白和達西先生的感情也隨之起伏。初見印象不佳,他的傲慢讓她有了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