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採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詩十九首中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折柳送別,中國傳統賦予楊柳濃濃的離情別緒,可以說,楊柳是離別的代名詞。送別是古詩詞中書寫最多的主題,寫送別,還要用楊柳寫送別,能寫出什麼新意?
王之渙就可以,從楊柳寫離別,短短四句,二十個字,就驚豔了千年。這首詩就是《送別》。
送別
唐 · 王之渙
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這首詩開篇見「楊柳」,直入主題,點明是送別詩。「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寫出了送別的地點——長安青門、護城河畔。楊柳青青,隨御河迤邐,不舍之情縈繞著詩人和友人。最讓人稱奇的是「近來攀折苦」一句,詩人化身為楊柳,傾吐傷別之苦。
送別時攀折楊柳是一種習俗,李賀有「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楊柳見證了眾多的分離,一個「苦」字,寫出無情之物的有情之處,楊柳還知道惜別,還知道為離別之人嘆息,不堪攀折之苦,試想,別離之人,心中該有多苦啊!
平凡的楊柳,寫濫了的主題,在王之渙的筆下,煥發新生,詩人的匠心獨具,讓人膜拜!楊柳與送別,《送別》已經發揮到極致了吧?
非也,李白就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他反其意寫下一首《勞勞亭》,再創一首曠世名篇。
勞勞亭
唐 ·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中可以看到《送別》詩的痕跡。開篇都是寫送別的處所,《送別》相對更為具體,有「東門」、有「御河」,李白則是泛指,概括為「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春風知道離別的痛苦,體貼至極,竟然不讓楊柳返青,她以為楊柳不青,無法攀折,人間便沒有了別離。這是多麼美好的願望,可惜,只能是一種奢望,任誰也阻止不了無盡的離別,無法撫慰離別人的創痛,正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楊柳和送別,如此普通的素材和主題,王之渙以「楊柳」的視角,將離別之苦寫得刻骨銘心,李白以「春風」的視角,賦予離別瑰麗的浪漫色彩。
原來,從來沒有靈感的枯竭,只是思維綁架了我們的想像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