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寫下一首送別詩,李白反其意寫下一詩,再創一首曠世名篇!

2020-12-04 舒芯讀書筆記

《詩經·採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詩十九首中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折柳送別,中國傳統賦予楊柳濃濃的離情別緒,可以說,楊柳是離別的代名詞。送別是古詩詞中書寫最多的主題,寫送別,還要用楊柳寫送別,能寫出什麼新意?

王之渙就可以,從楊柳寫離別,短短四句,二十個字,就驚豔了千年。這首詩就是《送別》。

送別

唐 · 王之渙

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這首詩開篇見「楊柳」,直入主題,點明是送別詩。「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寫出了送別的地點——長安青門、護城河畔。楊柳青青,隨御河迤邐,不舍之情縈繞著詩人和友人。最讓人稱奇的是「近來攀折苦」一句,詩人化身為楊柳,傾吐傷別之苦。

送別時攀折楊柳是一種習俗,李賀有「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楊柳見證了眾多的分離,一個「苦」字,寫出無情之物的有情之處,楊柳還知道惜別,還知道為離別之人嘆息,不堪攀折之苦,試想,別離之人,心中該有多苦啊!

平凡的楊柳,寫濫了的主題,在王之渙的筆下,煥發新生,詩人的匠心獨具,讓人膜拜!楊柳與送別,《送別》已經發揮到極致了吧?

非也,李白就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他反其意寫下一首《勞勞亭》,再創一首曠世名篇。

勞勞亭

唐 ·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中可以看到《送別》詩的痕跡。開篇都是寫送別的處所,《送別》相對更為具體,有「東門」、有「御河」,李白則是泛指,概括為「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春風知道離別的痛苦,體貼至極,竟然不讓楊柳返青,她以為楊柳不青,無法攀折,人間便沒有了別離。這是多麼美好的願望,可惜,只能是一種奢望,任誰也阻止不了無盡的離別,無法撫慰離別人的創痛,正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楊柳和送別,如此普通的素材和主題,王之渙以「楊柳」的視角,將離別之苦寫得刻骨銘心,李白以「春風」的視角,賦予離別瑰麗的浪漫色彩。

原來,從來沒有靈感的枯竭,只是思維綁架了我們的想像力而已!

相關焦點

  • 徒弟寫下一首絕妙情詩,師傅回贈一詩,再創一首曠世名篇!
    小編在《史上最「不靠譜」的情詩,滿口是洞房花燭柔情蜜語,卻滿腦子……》文中分享了唐朝詩人朱慶餘的一首情詩——《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將自己比作新娘,將張水部(張籍)比作新郎,將主考官比作公婆,委婉地向張籍打探科舉考試的信息。
  • 李白24歲寫下一詩,通篇都是大白話,卻被稱讚為古今絕唱!
    說到李白,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著「詩仙」的美譽,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句。不過相信很少會有人去關注李白寫這些詩的年齡。其實李白在青年時期,就寫過不少名篇佳句。譬如,李白20歲以前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21歲寫下了《登錦城散花樓》,以及24歲寫下了《渡荊門送別》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峨眉山月歌》,便是李白24歲時寫下的一首詩。當時正值唐玄宗開元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24年。這一年的秋天,李白決定離開家鄉四川「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送別詩,一千多年來無人超越,成為唐詩裡的名篇
    盛唐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暴發期,這個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詩人,他們寫下了眾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而且這些詩作,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很多的作品不僅有著極高的文學性和思想性,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而且在這一千多年來,始終是令後人可望不可即。
  • 《登鸛雀樓》是千古名篇,有位小詩人不服,也寫下了一首同樣的詩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那是唐詩裡的千古名篇,並且流傳程度也是極為廣泛,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它不僅收錄在了在了各種著名的詩集裡,另外也是我們啟蒙時期接觸到最早的一首詩,通篇寫得極為抒情,同時還充滿了一種深刻的哲理,讀來更是朗朗上口,為此這首詩也是入選了著名的《唐詩三百首》,以至於後世無人能夠超越
  • 李白寫的最漂亮的7首送別詩,最後一首中的名句直接被搬運成為歌詞
    李白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這形成了他豪放浪漫的詩歌風格,也使得他收穫了很多的朋友。與這些朋友的唱和交流,成為詩人的一大樂事。而與這些詩人的分別,更使得詩人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流芳百世的詩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他的送別詩多達160首,佔到了他詩歌總數的六分之一。而在這些送別詩當中,尤其以以下7首最為知名,流傳的也最廣。
  • 李白寫錯一首詩,皇帝將他流放,途中皇帝變卦,李白寫下千古名篇
    它意味著5歲的小李白,幼年就背井離鄉,走了一次絲綢之路,奔走幾千裡,穿過戈壁、跨過大漠,越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這背後肯定是寫滿了心酸、無奈和苦痛。   其實,以上這些經歷只是李白坎坷經歷的冰山一角。到了成年之後,李白雖然明篇無數,卻始終在仕途上毫無建樹。
  • 我們都知道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其實他的這首送別詩同樣膾炙人口
    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學習過《登鸛雀樓》這一首詩,而且對於「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名句更是記憶猶新,家長、老師甚至是領導通常也會用這一句詩來激勵我們。而這一首千古名篇就是出自王之渙的手裡,王之渙是我國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性格豪放,喜歡一邊擊劍一邊高聲歌唱。
  • 李白興致勃勃去登山,於是詩興大發,寫下一首詠菊的千古名篇!
    李白是唐朝了不起的偉大的詩人,同時他也是大家公認的「詩仙」,相信一說起李白,那都是不會陌生,他的很多詩作,實在是太經典了;而且他的詩,往往沒有別的詩人那種精雕細琢,但同樣的很是感人;有時可能是隨興之作,但同樣的充滿了真摯的情感,讀來令人感動 不已,這就是李白的獨特之處,也是李白最偉大的一個地方
  • 李白一首經典送別詩,最後兩句充滿無限依戀,他送別的是誰
    李白一生交遊廣闊,每有離別,便愛寫詩一首,贈別友人,因而寫下不少送別詩歌:《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就這些詩名,無怪後世被不少粉絲拿來為杜甫叫屈呢。不過其實對杜甫,李白也寫過《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今天要講的這首送別詩,有些不同。
  • 高適在北風中送別琴師,寫下一首詩相送,不遜色李白的《贈汪倫》
    在大部分的送別詩中,依依不捨與悲傷之情就是最基本的感情,在字裡行間中都流露出送別的不舍。但有一位詩人就是典型的例外了,雖然寫的是一首送別詩,但表露的卻完全是豪邁豁達之情。和其他世人哀哀切切的送別詩相比起來,高適的態度就顯得豁達得多了。即便是在北風呼呼的情況下送別友人,他依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期望。
  • 王之渙的一首送別詩,質樸明快,平凡的語句卻流動著真情
    一首好詩不一定要慷慨激昂,也不必非要引經據典,只要詩人能以真情感動讀者,讓大家感受到主人公內心噴薄的情感,並如同身臨其境般地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即使跨越時空,也能雅俗共賞,那麼這就是一首劃時代的作品。唐代才子王之渙用他質樸明快的語言,抒寫了一次離別,平凡的語句卻流動著真情。
  • 杜甫與李白分別,心中不舍,寫下一首狂放之詩,成為千古名篇
    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李白,收到了一封來自長安的信,看到信的李白,激動不已,開心地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這封信不一般,是唐玄宗召李白入京的詔書;這首詩也不簡單,名字叫做《南陵別兒童入京》,詩的最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謂口口相傳,經久不衰。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王昌齡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渾宏,格調高昂,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著名詩人相交甚厚。出身貧寒的王昌齡在30歲之前一直是以農耕維持著自己的生活,直至30歲時才進士及第,後經過多次的浮浮沉沉,最終被貶的地點是龍標,任龍標尉(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可謂是家喻戶曉),最終在安史之亂中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 李白和許渾的送別詩名篇,都很有餘味,結句有何妙處?
    (全文約2500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盛唐送別詩中的名篇;而許渾的《謝亭送別》是晚唐送別詩中的名篇。 《謝亭送別》(許渾)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兩首詩您應該都很熟悉,而且《謝亭送別》我專門寫過文章。
  • 專家評出「唐詩排名前10」,王之渙2首入選奪魁,李白墊底!
    前100名詩作中,其中上榜名篇最多的詩人為杜甫17首、王維10首、李白9首,但排名第一的詩篇既不是李白的也不是杜甫的,確是大家一致公認的。   下面作者將為讀者們揭曉這份榜單前十,如果覺得好,請收藏轉發,以備孩子學習。
  • 李白寫下一首絕美送別詩,人人都會背,其中一句被贊「千古麗句」
    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駱賓王《易水送別》:「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等。說到離別,雖然多少會有些感傷的意味,但也有一些送別詩,煥發出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對於這首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人人都會背。
  • 李白漫遊重慶時被人瞧不起,怒而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
    李白對此很不滿,便在臨別時怒而寫下一詩《上李邕》以作回應。《上李邕》是一首七言古詩,寫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在這首詩中,李白不僅對李邕瞧不起青年人的態度表示了強烈不滿,還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歌頌,表達了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狂者姿態。僅開頭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便令人不得不佩服。
  • 他名氣不如李白王維,寫下一首送別詩,最後兩句被贊了1000年
    可是,在中唐,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寫下一首送別詩,不輸王維李白,尤其是最後兩句,被人盛讚了一千多年。《謝亭送別》。此獨舍卻行子,寫居人之思,立意既新,調復清逸,堪與盛唐爭雄。兩句並未直寫分別的場景,分別的感傷,分別的不舍,只是待友人走後,寫詩人獨自在送別之地睡了一覺。
  • 李白求愛卻遭拒絕!寫下酸溜溜的一首詩,卻成為千古名篇
    李白作為唐朝名滿天下的大才子,自然有很多女人仰慕於他。因此李白的女人緣是很好的,然而李白也有碰壁的時候。李白有一首詩就描寫了他的一次豔遇。然而這次豔遇並不成功,在他向女子求愛的時候,卻慘遭拒絕。於是李白回去之後,心情失落之下便寫了一首酸溜溜的詩。
  • 王之渙最經典的一首詩,壯闊雄渾,被譽為唐詩七絕之首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有名的詩人,他的詩語言樸實但意境深遠。尤其是他寫西北邊塞風光的詩篇更是氣勢磅礴,意境開闊,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回味無窮。可惜的是他的詩歌大多都已經失傳了,現存的僅有六首詩。這六首詩中有兩首詩久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