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在北風中送別琴師,寫下一首詩相送,不遜色李白的《贈汪倫》

2020-12-12 閒觀詩詞

在流傳於世的古詩詞中,有極大一部分是主要抒寫離別的,可見古人們在面對離別場景時,還是有很深的感觸。在大部分的送別詩中,依依不捨與悲傷之情就是最基本的感情,在字裡行間中都流露出送別的不舍。

但有一位詩人就是典型的例外了,雖然寫的是一首送別詩,但表露的卻完全是豪邁豁達之情。和其他世人哀哀切切的送別詩相比起來,高適的態度就顯得豁達得多了。即便是在北風呼呼的情況下送別友人,他依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期望。

在以下要介紹的這首詩中,詩人高適要送別的並不是普通的朋友,對方也算得上是他的知音了。當時正處於盛唐時期,社會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大大增加,但依然是存在著一些偏見。當時詩人善於彈奏七弦琴,但卻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音樂,因此一直很不得志。等到他在偶然中結識了琴師董庭蘭,才真正在這世界上尋得了知音。

但在寫下這一首詩的時候,董庭蘭已經被迫要去往外地了。對於兩個人來說,都必須面臨失去知音的痛苦。但令人稱讚的是,高適在這一首詩中卻表現出了豪邁的豁達,以新的一種角度來看待未來人生。

《別董大》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這一首詩中,詩人高適送別友人的感情非常複雜。但他並沒有用很華麗的辭藻來修飾自己的感情,在開篇的第一句就已經用了白描的手法。在全詩的構造中,前後實際上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壓抑與豁達也使得這一首詩流傳得更廣。在此處,詩人所送別的這個朋友並不是一般人,而是詩人苦尋良久才得到的知音。

當時兩人都鍾愛彈奏七弦琴,但是人們卻更傾向於胡琴。在與董庭蘭相遇之前,高適很長一段時間都鬱郁不得志,無人能夠聽懂他的琴音。與知音分別是非常痛苦的,但在高適的詩句中,壓抑與苦痛卻是早早就被化解了的。

在送別詩中,環境的烘託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是詩人當時的心情也比較複雜,在他的筆下,北風呼嘯使得天下都已經瀰漫在了朦朧之中。「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天上都布滿了黃雲,在其籠罩下,整個天是都顯得黃薰薰的了。在北風的呼嘯下,白雪紛紛揚揚的飄落下來,大雁們便在這樣的大雪中飛向南方。

在開篇第一句的時候,詩人描繪的這個場景實在是不怎麼美好的,反而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在此處也許是因為詩人的心境所致,要送別知音了,自然是會覺得沉悶一些。「千裡黃雲」和「雪紛紛」原本也是不得多見的美景,但被詩人安排進詩句中時,倒更有一種陰沉肖肅的感覺。

倘若詩人壓抑的情緒再延續下去的話,可能這首詩也就成不了經典之作了。送別之音確實讓世人感到痛苦難受,但在此時筆鋒一轉,便讓這種送別的感情得到了升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哪怕不知道前路會發生什麼也無需擔心,以你的能力和名氣,走到哪裡都會得到人們的敬重。這句話表面上只是在安慰知音,但實際上也是在鼓舞自己。雖然兩人都曾遭遇很大的困境,但依然對前路充滿希望。有了如此大的才氣,又何愁前路有人不識君呢。

這首詩在送別詩系列中堪稱經典,也是很多詩人無法寫出來的佳作,甚至不遜色李白的《贈汪倫。雖然在詩句中也可以窺見詩人心中的不舍與傷感,但最終還是以豪邁豁達的態度感動了人們。「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雖然此次一別後可能再難覓佳音,但詩人還是想要把這種豁達的態度傳給自己的朋友。送別詩難以擺脫哀傷的基調,而高適的這種情感升華就是非常難得的了。

相關焦點

  • 《贈汪倫》詩中汪倫是誰?與李白交情如何?我們可能被忽悠了千年
    與這些傷心的詩人相比,也有偏偏不走尋常路的,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了。在他遺存後世的900多首詩作中,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贈汪倫》,雖說也是寫離別,卻寫的是另一番景象。《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李白這首不輸《贈汪倫》的送別詩,以流美行書寫來,當真行雲流水
    李白這首送別詩,不遜色於《贈汪倫》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李白的送別詩。 首先,跟大家聲明一下,不是《贈汪倫》。《贈汪倫》是一首七言絕句,而我今天分享的是一首五言律詩。 說起李白的送別詩,大家首先會想到那首著名的《贈汪倫》。這很正常,因為《贈汪倫》確實是李白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送別詩。不過,李白浪跡天涯,到處喝酒賦詩交朋友,可謂知交滿天下,怎麼可能只有汪倫一個朋友呢?他又怎麼可能只留下一首送別詩呢? 今天這首送別詩的主人公叫張五,名字很特別,對不對?李白在詩中稱他為張公子。 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呢?
  • 《贈汪倫》千古流傳,李白和汪倫很熟麼?
    李白的《贈汪倫》作為一首留別詩千古傳誦,那麼李白和汪倫很熟麼?其實不然。李白一生交友無數,在他眾多摯友當中,汪倫算是名不見經傳的一個,若非有一首《贈汪倫》流傳於世,恐怕都不知道李白還有過這樣一段友誼。為什麼李白會給汪倫寫詩?
  • 精選十首「送別詩」,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背誦並默寫
    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二、《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臨走那天,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此詩給汪倫。
  • 一人一首送別詩:李白辭別汪倫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坐著船將要出發,忽然聽到岸上有人唱著歌走來。汪倫這才和李白解釋:這個水潭叫桃花,有十裡長,這家酒店的老闆姓萬,所以叫萬家酒店。不過這裡的酒真的是好酒啊!李白既來之則安之,和汪倫把酒言歡,一起住了幾天。李白臨走之前,汪倫送了他八匹好馬,綢緞幾十匹。
  • 《贈汪倫》僅僅是李白送給汪倫的一首詩,為何卻會被廣為流傳?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個叫汪倫的人的來信,這封信上寫著:「先生您喜歡玩嗎?我們這個地方有十英裡的桃花。先生您喜歡喝酒嗎?我們這裡有一萬家的酒店。我邀請您到我們皖南涇縣來遊玩。李白很高興看到這封邀請函。他立刻準備行李,出發前往涇縣。
  • 古代沒有汽車,沒有電話,送別成了詩人創作的素材,8首最美送別詩
    可是在古代,出行總是一件很傷感的事情,因為沒有那麼多交通工具可供人們選擇,今日的分別,不知何日才能復相見,今天就來總結一下詩人筆下描寫送別的詩有哪些:1、《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高適最好的一首送別詩,一曲慷慨悲歌,成千古送別詩之經典
    導語:《別董大》高適最豪邁的一首詩,也是他最好的一首送別詩。一曲慷慨悲歌,寫盡了兩個才子不得志的人生,成千古送別詩之經典。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高手過招,神仙打架:唐朝六大詩人同寫送別詩,誰技高一籌?
    分離之際,除了設酒餞行,折柳相送,往往還要寫詩話別。或傷心感懷,或激勵勸勉,或寄寓理想,古往今來,誕生了無數類型各異的送別詩詞,其中亦不乏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唐朝是送別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王昌齡、白居易、王勃等都是寫送別詩的高手。那麼,同寫送別詩,到底誰技高一籌呢?以下我們不妨一一欣賞比對一番。
  • 亦談李白《贈汪倫》詩
    查從儉第667期李白有首《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詩中歌詠友情的千古絕唱。有關其詩的研究欣賞文章很多,筆者在此也一呈管見,以期方家見教。好多文章為彌補這個漏洞,常作如下辯解:李白走時,汪倫恰不在家中,當得知李白已走,立即攜酒趕到渡頭餞別;汪倫已於昨晚設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相送,但第二天他還是帶了村民來送行。如此等等,皆蒼白無力,十分牽強,還明顯帶有現代人的意識,與古人重送別相違背,完全是一種悖論。另袁枚《隨園詩話》也並不是信史,其真實性值得考量。袁枚遊歷涇縣,是聽清侍御史趙青藜酒後茶餘談此掌故記載的。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的《贈汪倫》是打油詩嗎?
    李白的《贈汪倫》是打油詩嗎?●文/南郭居士有人說,汪倫能在李白筆下千古留名是忽悠來的,這個我們權作戲言估且不倫,而又有人問,李白的《贈汪倫》是不是打油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OMG,一同學說在古詩《贈汪倫》中,李白和汪倫表達的是愛情……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子的:有位小朋友說他們班有同學回答古詩《贈汪倫》中,李白和汪倫表達的是愛情,引起全班笑話,並毫不思索說二個男人之間怎麼可能是愛情,愛情只能是男生和女生之間!OMG!作為小孩子不知道這首詩真正所表達的,尚且能理解。但作為一個成年人,倘若還不認識這首詩,未免說不過去了吧,讓人貽笑大方。下面,讓我們認識一下李白的這首《贈汪倫》。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讀李白的《贈汪倫》,好友臨行以歌送別,詩人以詩相和
    這首詩是盛唐時期最為著名的詩仙李白興之所至時信筆而作,當詩人從桃花潭離開之際,常用美酒款待詩人的汪倫一路到了岸邊,吟歌送別詩人。而詩人對於對方的熱忱與真誠也十分的感激,同樣報之以真誠,以詩相和,表達了對於汪倫深情厚誼的感激之情。全詩自然流暢,情感沛然,豪放又不失灑脫之意,渾然天成,詩人對於汪倫相送的感激溢於言表。
  • 離別詩歌意,千古朋友情——唐代十大朋友送別詩歌
    1、《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贈別詩。李白遊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日積月累《贈汪倫》教案
    (齊讀課題)2、解釋「贈」。生答:「贈」的意思就是「送」。3、汪倫是一個人的名字,是安徽涇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4、孩子們,真摯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記憶,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來贈送給汪倫呢?
  • 以李白《贈汪倫》為例,談古代送別詩的注意事項
    不過畢竟唐宋時期詩詞已經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文藝活動,那麼很自然,關於送別的講究也是有的,按照送別的對象、送別的原因、送別的地點不同,詩詞的講究也各不相同。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1、送別詩詞要注意對象,儘量用語直白,情感真摯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為教材中的內容,這首詩的知名度還是挺高的。
  • 《贈汪倫》這首詩寫的是「李白被騙」的故事
    《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這就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色彩,李白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詩歌賞析李白遊涇縣(今屬安徽省)桃花潭時,曾在汪倫家做客。臨別時汪倫前來送行,於是李白寫了這首詩相贈。
  • 高適送別詩名作別董大,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直到四十五歲時,才得中進士,但也只是封了一個小縣令,不久就辭官了。在四十多歲的年紀,高適在江湖遊蕩,跟李白、杜甫那段很有名的「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的遊歷就是在這段時間。此時,他也寫下了一些著名的詩篇,其中,其極具代表性的送別詩作《別董大》就是這一時期寫下的。
  • 高適最經典的一首詩,狂狷之氣不亞李白,令人叫絕!
    高適,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齊名,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豪邁,多表現盛唐時期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高適性格豪爽正直,常縱酒馳獵,並以古之大將軍自詡,狂狷之氣不亞李白,其經典詩作《別董大二首·其一》便足以見其風採。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賞析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