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兒子讀課外閱讀書時,讀到了魯迅先生的散文秋夜,他說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話不是很理解。覺得怪怪的。這句話的原話是: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我看後也迷惑不解。以前上學時。也有同學寫過類似的句子。老師給的批覆是:反覆囉嗦。但這是魯迅先生寫的散文。按道理說這樣的文壇大家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難道別有深意?於是我將這篇散文認認真真地讀了幾遍。仍然不知所云。
然後我跟兒子一起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果然有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問題。並有些人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說這句話寫得妙,是為了某種文學表現,而絕不是為了告訴你這裡有啥,這種重複的描寫,是一種表現手法,通過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了人的具體情緒。還舉了個例子:老王家有三個孩子,老大是女兒,老二是女兒,老三還是女兒。立刻就有情緒在裡面。但是我不敢苟同,這個例子與(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句話完全不一樣,那魯迅先生想表達什麼情緒呢?是討厭這兩棵棗樹嗎?
還有的說:兩株棗樹的寫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體,然後又轉移到另一個同質的個體,你看上去是重複廢話,但在這種同質轉移的流動中,就顯出了情緒和層次,表達的重複實際顯出了注意力的移動,注意力的流動顯出的是情緒的層次。
韓寒在《語文真的是有很大的問題》一文中這麼評價道:
說真的,誰知道魯迅寫我家門前有一棵棗樹,還有另一棵棗樹是什麼意思,可能什麼意思都沒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說寫了一棵以後忽然記起來還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斷定,因為我不知道。
韓寒說魯迅這文章沒什麼意思,並非是在貶低這篇文章。只是他的理解,大多數中學生的困惑,那就是不知道魯迅先生的意思是什麼,這算是句大實話,
另有人說: 用了這樣的句子,如果慢慢體會,你會感覺到一種孤寂. 院子外邊其實什麼也沒有,除了棗樹還是棗樹. 這就有一種孤寂的感覺在裡面. 另外表現的,就是對這種孤寂的不滿,
這說法我也不認同,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怎麼就變成了除了棗樹還是棗樹的意思了。
最後兒子問我他以後寫作文時能不能這樣寫?我說你最好不要這樣寫,因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魯迅先生這樣寫,可能就像韓寒評價的一樣,可能什麼意思都沒有,但他是文壇大家,就算沒什麼意思,也有人幫他想出點意思,也有可能這就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散文時就是沒注意,犯了個小錯誤,但是現在也有人幫他說出這樣寫的妙,但是你這樣寫老師肯定說你寫了個病句。
各位小夥伴們,你們覺得這句話是寫的妙還是寫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