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實行了韓非子思想的秦朝,很快就亡於苛政了?他的思想太極端

2020-12-19 指點江山

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這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可以說,在百家爭鳴的東周時代,各學派之間相互抨擊針對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韓非子》中提到的「三世說」,顯然,是一種針對儒家思想而進行的論述。

所謂「三世」,就是夏商周三朝。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三代禮制一脈相承,並未出現太大的變化。所以世襲才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後代應繼承前代之禮法。

韓非子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完成的,不論是人民的生存背景還是社會生產的條件,以及社會面臨的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出現根本性變革。

上古時代,人類生存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如何活下來,避免毒蛇猛獸的危害,獲取不會讓人體生病的健康食物。

到了中古之世(相對於韓非子所處時代而言),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生存問題是如何在洪澇災害之中保全生命,保全收成。

近古之世,人們要面臨的生存問題就比較複雜了,政治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

堯、舜、禹、成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先賢,在上古、中古、近古三個時期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為全人類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因此,每個時代的治國方針,都應該符合相應的時代背景。

《韓非子》在闡述了社會的發展進步的同時,又詳細敘述了「三世」之中各不相同的社會風貌及其差異。上古時代,毒蛇猛獸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所以人與人之間不會出現爭端。因為沒有爭端,所以以德治民是大勢所趨,在此期間出現的禪讓也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為何上古時期可以進行德治,到了現下卻不能沿襲德治呢?《韓非子》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入手,對這種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古今人口數量的差異與資源上的差異,是古今異變最根本的原因。上古時期人口數量不足,而資源卻相當充裕。每個人都能獲取到充足的生存資源,因此,人與人之間並不會出現掠奪的情況,統治者無需用刑罰來規範百姓的行為。

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源的消耗與日俱增,人口的數量亦暴漲。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之後,爭奪資源的情況在所難免。《韓非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爭端的根源,就是對資源的需求所導致的。可以說,韓非子的這一思想,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人口論」,比西方的馬爾薩斯人口論要早上一千年。

當然,從現實角度來分析,《韓非子》對「三世說」的描述,與傳統人口論仍有不少出入。從這裡面,我們很難看到歷史的遞進關係。因此,韓非子對歷史發展的認識,並不是「進化」,而仍是「變易」。

韓非子認為:上古時代的資源豐饒,百姓的生活富足,所以沒有爭端產生。但韓非子對上古乃至中古的理解顯然是存在謬誤的,所以他所揭示出來的主題,並無歷史遞進關係,所闡述的也不是同一個層面上的問題。

從《韓非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韓非子將當下(戰國時期)的時代定性為「急世、亂世、大爭之世」。從這個角度來看,韓非子與其他同時期的思想家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在尋求一條救世之道。

不過,韓非子的出發點與其他思想家截然不同,他並沒有回到「三世」尋求救世之道,而是剖析了社會發展的本質——「變易」。因此,韓非子認為,當下的環境與條件已不可與古代同日而語,所以不能簡單地用曾經的方案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

不得不說,韓非子的思想觀念並不樂觀。從民智的角度來看,民智無疑是在隨著時代發展而開化的,但隨著民智不斷進化,也引發了一系列諸如民心迷惘、爭權奪利的道德問題。從道德的層面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進化,反而是一種倒退。

因此,韓非子是一個將自身抽離出現實的旁觀者,亦或是實用主義者。他並不看好歷史的發展,同時也不抱有絕望的態度,只是冷靜且不夾雜任何情感地進行分析。因此對於韓非子而言,社會不論是進化也好,退步也罷,他的側重點在於符合當下形勢的法治。

在讀韓非子的著作時,筆者時常會有倒吸一口涼氣的感覺。韓非子的主張十分可觀,但卻相當極端,缺乏人情與道德考量。這也不難想像施行了韓非子思想的秦朝以苛政治國,最終亡於苛政了。畢竟,法理不外乎人情,刨除了人情的法治終究不是治國良方。

參考資料:

【《韓非子》、《諸子百家》】

相關焦點

  • 從法家思想的起源說起,聊聊秦朝暴政的根源是否在於法家思想
    秦帝國的曇花一現,讓無數人扼腕嘆息,曾經強極一時,卻最終為漢朝做了「嫁衣」,它的遺憾也永久被封存於歷史之中,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麼秦朝為何如此短命呢?作為諸子百家中的法家是出現最晚的,可以說是應亂世而生,但很快成為了君主治國的主流思想,而各個諸侯國爭先恐後的變法也正是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最終秦國在法家思想的武裝下所向披靡,橫掃六國,建立起秦朝,但卻只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是由於暴政,那麼這和法家思想有關嗎?我們接著論述。秦朝暴政是堅持法家思想治國的必然結果?
  • 《韓非子》的思想中心
    於是李斯有了第二次施展陰謀害賢的機會,李斯是如此善於施展陰謀,而且他施展陰謀如此迅速,第一次是殺害始皇帝的法定繼承人,即史來大家都認為可以使秦朝免於二世而亡的公子扶蘇。韓非的思想和技術能力,顯現於其著作之中,而韓非的說客技術,也在說秦王中得到了體現,至於韓非的權謀,則沒有體現在歷史舞臺上的機會。
  • 喬松林:韓非子思想研究的一部新作 ——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評介
    「我們對於韓非子還能再說些什麼?」套用美國學者班傑明·史華茲在其名著《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的開場白「我們對於孔子還能再說些什麼」,用以形容韓非子的研究同樣適用。自秦朝開始,迄於當今,兼及海外漢學,有關韓非子研究的成果,不可謂不豐富。但是,這麼多的研究成果,卻並沒有為我們同情理解韓非子及法家思想提供足夠的認識憑藉。韓非子作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法家一起,在歷史上一直被誤讀。
  • 從焚書坑儒談一談——秦朝大一統後的治國思想
    從焚書坑儒談一談——秦朝大一統後的治國思想 「焚書坑儒」是發生在秦朝初年的一項重大歷史事件。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以及皇權統治,將反對實行「郡縣制」並提倡遵循古制的儒生坑殺,同時還將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付之一炬。
  • 秦朝真是亡在法家思想嗎?不能因為壞人拿刀,就說壞事是刀做的
    為華夏做出無限貢獻的秦朝二世而亡,引發後人許許多多的思考。政治家、文學家、策論家、思想家、軍事家等,從自身的立場、不同的角度去探尋秦崩的緣由。最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秦朝的暴政問題,而秦朝暴政是為了什麼嗎?很多人是法家思想引導下的嚴刑峻法,是法家思想的錯。然而真是這樣嗎?
  • 秦統一中國思想基礎:三合一的韓非子與法家的前世今生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道藏龍淵韓非子,史書上被稱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曾師承儒家學派的荀子,卻選擇了與老師背道而馳的一種道路,他將前期法家著名人物的三種思想融合貫通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新的完整的法家理論體系,這個思想終結了春秋戰國的戰亂,成為了一個統一大帝國的思想基礎,在帝國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秦國用他的思想實現統一,也很快敗亡
    在戰國末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法家集大成者,他就是韓非。《史記》中曾這樣記載韓非,說他精於「刑名法術之學」。 韓非身處戰國末期。那個時候,韓國日漸衰亡。看到這種情況,韓非心急如焚,整天上書給韓王,請求實行變法。但是,韓非的意見一直沒有被君王接納。
  • 歷史故事:韓非子對思想改革都有哪些
    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鍊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子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
  • 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說的法術勢是何意,如何理解
    「法、術、勢」是韓非子的法治思想。在韓非子之前,出現了商鞅、申不害、慎道,這三個人的思想各有特色,商鞅的思想重法,申不害的思想重術,而慎道則看重「勢」。韓非子結合三位前輩的思想,在其老師荀子之性惡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法、術、勢」的治國思想。
  • 空留思想在人間、還是口吃的韓非子,為何成就比皇帝還大?
    《韓非子》的著作實在是聞名於天下,可是我們聞的只是他的產物,他智慧的結晶,甚至近代著名學者、革命家章太炎稱「半部《韓非子》治天下」,這是多麼高的讚賞。可是我們沒有聽說過韓非除了著作外有什麼特別大的成就,這是為什麼呢?韓非是戰國末期出生在韓國的一位貴族公子。
  •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秦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
    法家的代表人韓非子主張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國」,這也成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獨霸中原的一個關鍵點,自秦國開始,就已經實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如今的民主社會體系,建立了中央集權制。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稱韓非子或韓子。
  • 歷史上唯一採用法家思想的朝代,只堅持了十五年就走向了滅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讓百姓苦不堪言。可如果探究其根源,其實是秦所採用的法家思想走向了極端,最後斷了秦朝的根基。在西周時期,秦人還是個沒名沒分的部落,他們無時不刻的想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 刑德二柄到霸王道雜之,秦到漢統治思想的轉變對王朝有何影響?
    法治思想的實行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行「刑德二柄」,但之後秦朝統治者對於法家思想理解片面,利用嚴格的法律壓迫百姓,引起民怨秦國是後起之秀,在春秋中期才逐漸強大,成為少數的大國。等到戰國時期,秦穆公重用商鞅,商鞅實行變法,以法治思想治理秦國,使得秦國迅速富強起來,為之後的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 《韓非子》著作思想
    尤其韓非,其所著《韓非子》一書,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秦始皇在初見韓非的著作時就佩服地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在韓非去世後,當時各諸侯國的君主與大臣競相研究其著作《韓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影響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帝業。可以說,《韓非子》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
  • 儒家為何在漢朝成為主流思想?是漢武帝的選擇,還是歷史的選擇?
    在這個時代產生的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思想家,與西方的蘇格拉底、亞裡斯多德等哲學家們相比毫不遜色。而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人類「文化軸心時代」最為耀眼的時期。在這個時代產生了群星閃耀的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農家等學派。
  • 不一樣的徒弟:荀子是儒家,為何弟子韓非子卻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的思想自然是有些個極端的,而且歷史上法家著名人物,大多下場都比較慘,要說原因,大抵在於各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對「律法」之極端推崇,頗有些個「滅人性」的味道,尤其是韓非子之思想,將人看成利己之存在,有完全否定德治、人治的意味。韓非子之具體思想我們日後再議,今天,我們來談談韓非子作為荀子之徒弟的獨特之處。
  • 韓非子提出統一六國的政治基礎,和李斯師出同門,為何會被處死?
    秦朝能夠一統六國,靠的是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政治基礎,比如,辛亥革命以「三民主義」為基礎,新中國的建立以「馬克思無產階級理論」為基礎,當然兵強馬壯、先進的裝備也是冷兵器時代成功的要素之一,為何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大秦賦》中「一筆帶過」呢?
  • 韓非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
    韓非子出生在戰國末期,曾經師從於儒家的荀子。他把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的很多思想精華結合在一起,其中對老子思想吸收得最多。他的依法治國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他依法治國中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在使用。他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極具哲理的名言和寓言故事。象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知者為明、見微知著、老馬識途等都出自他的著作中,而且如今仍然被廣泛應用。
  • 通過孔子和韓非子的政治主張,細品儒家和法家的治國理念
    用道德教化、風拂百草的方法,教育感化,讓他發自內心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恥且格」。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這是孔子最直接的治國宣言。什麼是「敬事而信」 。「敬事」就是敬業。「節用而愛人」就是不能太奢侈。統治者如果太奢侈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歷史上的昏君暴君沒有一個是簡樸的人。
  • 《韓非子》,主張質與文的對立,開啟了古代重質輕文思想的濫觴
    《韓非子》與此截然不同,他主張質與文的對立,重內容而輕形式,重實用而輕美飾,重功利價值而輕審美價值,開啟古代重質輕文思想的濫觴。《韓非子》的主張有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儒家而來的。他用情與禮表示內容與形式,認為情是實質,禮是情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