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31日報導,金門為解決用水問題,自大陸晉江引水,工程完工後已通水使用。引水工程通水典禮原定於8月5日在金門舉行,臺當局陸委會7月27日卻突然出聲,「建議」典禮延後。
陸委會提出的推遲理由是「時機不宜」。直接背景是近日東亞青年運動會在臺中市的舉辦權被取消,民進黨當局歸咎於大陸「打壓」。臺當局這種沒道理的阻撓和賭氣,引發當地民眾和臺灣社會輿論的強烈不滿,有評論稱,「古有掩耳盜鈴,今有掩面引水」。
阻撓
針對臺當局端出「時機不宜」四字而橫加阻撓,臺灣資深媒體人唐湘龍直接質疑「憑什麼」。他說,金門人對臺灣越來越沒有認同感,尤其民進黨執政的情況下。民進黨有沒有想過到底為金門做了什麼?唐湘龍認為,金門人不只是要水,金門跟對岸的那種感情不只是政治表演,是扎紮實實的,幾千年來都是一家人的生活。
金門縣長陳福海強調:「沒有水,金門的政策和基礎建設都會被卡住;水問題不解決,金門什麼發展都是空談。」
為解決金門缺水問題,大陸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議自福建省引水至金門。直到2013年6月,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九次會談,才達成積極推動金門自大陸引水共識。2015年7月,福建向金門供水項目合同正式籤署。從泉州晉江金雞攔河閘引水至龍湖水庫,經抽水泵站抽水輸送至圍頭入海點,再經海底管道送至金門。如今終於塵埃落定,臺當局卻出么蛾子。
唐湘龍反問說,「今天基於政治上面的理由說,你們家裡面辦喜事不要讓我看到,低調一點,你們暗通款曲就好,有這種道理嗎?」臺灣另一媒體人黃智賢此前曾質疑,「恩準」金門人喝大陸的水但不準道謝,根本是猥瑣的命令。
兒戲
金門縣政府7月27日晚發出新聞稿,呼籲臺當局體察民意,同意典禮按原定時間舉行。臺灣方面陸委會則表示,由於大陸對臺「一再打壓」,盼金門縣政府「以大局為重」,不過通水時間可照原定計劃執行。
金門縣長陳福海堅持說,典禮是否能夠配合陸委會想法,要取得大陸方面的認同與體諒。他期待和陸方溝通,讓金門自大陸引水能畫下圓滿句點。
臺灣《聯合報》分析稱,民進黨此舉一方面可以「反制」大陸,同時取消被其視為「統戰活動」的引水典禮。
民進黨當局要金門推遲典禮來賭氣對抗「打壓」,可其絕口不提的是,東亞奧協之所以取消臺中舉辦東亞青年運動會,直接導火索是民進黨縱容臺灣一些政治勢力和「臺獨」分子推動所謂「東京奧運正名公投」,聲稱要以「臺灣」而非「中華臺北」名義參加東京奧運會。如今要求暫緩金門通水典禮,但這攸關金門民生的大事件,都已早在規劃之列,怎能就說翻臉就翻臉如同兒戲?
金門縣議員陳玉珍投書媒體表示,這又是一樁民進黨當局對外失利卻打自家小孩出氣的案例。她呼籲當局,這種事不要再做了,每做一次都重傷臺灣人民的情感。古代有掩耳盜鈴的故事,今世有掩面引水的新鮮事。可怪,可笑,亦復可悲。
無能
《聯合報》文章認為,金門縣若不聽陸委會的,民進黨當局後續可能不核准大陸官員赴金門與會。因為反正兩岸已實質通水,只要供水無虞,敲鑼打鼓的活動似乎可有可無。但是,金門與大陸有著特殊的聯繫,如果兩岸敵意螺旋上升,最後受苦的還是金門老百姓。
陳福海7月29日回應事件時已經表示,將照常舉行「通水典禮」。但陸委會7月30日仍然聲稱,目前「時機不宜」,希望金門縣政府推遲儀式。而且陸委會說,只有在臺當局、大陸、金門縣三方到齊的情況下,活動才能被稱為「通水典禮」。
金門縣政府隨後透露,8月5日的活動敲定為「金門鄉親見證大陸引水儀式」,不採用原「通水典禮」名稱。
臺灣《中國時報》認為,延緩典禮但又希望照常通水,美其名曰符合島內利益和社會觀點,實則顯示出當局無法單獨解決金門民眾用水需求,必須依賴大陸。但又不甘心在此時繼續彰顯兩岸合作,只好採取如此下策,徹底反映了其兩岸政策的無能與不切實際,「甚至為了貫徹意識形態,不惜拿自家民眾權益當成犧牲品、籌碼的不負責任作風」。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表示,民進黨當局應以民生為重,在兩岸關係上應有更聰明的做法,不要動輒抗議、反制,陷入惡性循環。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8月01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