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021-01-09 騰訊網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此詞寫深秋懷人,是宋詞的名篇之一。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此詞之負盛名。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相思懷人詞,是晏殊極富盛名的代表作,也是閨情詞中的名篇。

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在景物描寫中,注入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渲染離愁別恨。

起句「檻菊愁煙蘭泣露」,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我在閨房之中,透過欄杆看到外面的菊蘭,都是憂愁的樣子,而上面的露水就像是哭泣的眼淚。

這裡用「愁煙」「泣露」將「蘭」和「菊」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開篇推出這一亦真亦幻幽極悽絕的特寫鏡頭,再現了主人公悲涼、孤寂而又迷離的心態。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這裡與其說是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孑悽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託出人的孤獨。這兩句只寫客觀物象,所用詞語不帶有明顯感情色彩,表達的感情非常委婉含蓄。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天上的明月是不能理解離人的痛苦的,從黃昏到破曉,它的光線就一直通過窗子斜斜地照進屋來。

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住戶,原很自然。但主人公卻偏要怨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正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中煎熬徹夜無眠不得解脫的愁苦情景。

下片承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抒情主人公欲罷不能、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三句是寫今晨登高望遠的情景。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獨上」照應上闋的「離別」,與「燕子雙飛」形成強烈的對比,而「望盡天涯」則體現出對情人的深切思念,為此,她要將目光投到每一個情人可能在的地方,直到天涯海角。

這幾句雖有蒼茫無涯的蕭瑟感,有望而不見的失落感,但更多的是一種一馬平川、高遠遼闊、可以馳騁神思、可以放飛心靈的暢快感。因此,它雖寫女子望歸,卻透露出一種深邃眼光、一種開闊的胸襟、一種遠大的抱負,因而被王國維稱作治學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

她「望盡天涯路」,依然看不到日夜思念的那個人,於是只好「欲寄彩箋兼尺素」。「彩箋」,這裡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二者疊加,說明相思之情非常豐富,難以言表。其間,既有美麗纏綿的一份情思,又有樸實無華的一份心意。既表達了思念之急切難耐,也表現了想要書寫內容之繁複冗長。

但現實是無情和殘酷的。「山長水闊知何處」,山如此高遠,水如此廣闊,不知心上人在何方,該如何寄出呢?

這兩句一縱一收,將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書信難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並以「知何處」的悵問作結,戛然而止,筆力千鈞,給人以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讀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北宋 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下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見西風勁厲肅殺吹落樹葉的聲響。秋風勁吹,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既蕭索,又孤獨。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 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為何言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蝶戀花》——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日本文化裡面有一點讓人觸動很深,就是萬物有靈,由此誕生的各種妖怪文化,惜物觀,乃至斷舍離,都非常的豐富有趣。然而更早時候的中國文化裡面,更多的是萬物有情,尤其是在文士詩詞之中。
  • 感於《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寫深秋懷人的宋詞名篇——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詞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十四歲時憑神童的身份入試,被賜進士出身,世稱晏元獻。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 · 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
  • 詩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按當前較為流行的說法,王國維先生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表達的人生第一境是堅守。蝶戀花這個詞牌名在詩詞裡可以說是很常見的一個了,後面要寫的人生第二境也是引自一篇蝶戀花。本詞的作者為晏殊,官至宰相,與其子晏幾道合稱「二晏」,是非常有名的詞人。這篇《蝶戀花》也算是其代表作之一。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感悟?
    前言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啥人生滋味?
  • 學習強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DAILY NEWS 學習強國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的詞作工美意長,這個與作者的出身平民有關,他一步步走過來的經歷,以及他好學的品質,穩健有序,思路嚴謹,讓他的詩詞充滿了圓融與平靜,具有理念的思辨和智慧的光芒,所以可以說他是一位理性詞人。
  • 用典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用 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種邏輯可從宋代詞人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中體現出來。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登高遠眺,所見儘是肅殺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高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學詩計劃
    這是晏殊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大意是描寫一位女子在秋天的早晨思念遠方的情郎。首句「檻菊愁煙蘭泣露」,欄杆外的菊花籠罩在一層淡淡的曉煙之中,蘭花上也凝結了露珠。這本是秋日常見的景象,而煙則雲愁煙,露則曰泣露,則是女主人內心的悲苦在外物上的投射。
  • 每天一首古詩詞|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感傷離別、懷念遠人,是婉約派詞人經常書寫的一種類型。但晏殊的這首,卻依舊能夠脫穎而出、頗負盛名,就在於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特點,還具有著一般婉約詞所不具備的寥廓高遠。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是《人間詞話》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昨天夜裡凌冽的寒風將碧樹凋零,在這樣萬物蕭條的秋季,詩人獨自一人,登上西樓。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只有詩人獨自一人登高望遠!不自覺便在自己的腦海裡出現一個凌然大氣,不畏不懼的形象。那形象是那麼悽涼,但也那麼偉岸。「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 共讀國學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6336-6340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雙飛去 一作:雙來去;離恨苦 一作:離別苦)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注釋:檻(jiàn):古建築常於軒齋四面房基之上圍以木欄,上承屋角,下臨階砌,謂之檻。至於樓臺水榭,亦多是檻欄修建之所。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不諳(ān):不了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當我看到馮侖的這本書時,我想起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詩。該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該句描述了: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 孤獨傷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意思是:昨天夜裡秋風勁吹,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盡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 人生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王國維說,古來成大事業者,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句出自晏殊《蝶戀花》,是宋詞裡的名篇,本是寫深秋懷人,但換種理解倒也有另一種意境。晏殊作為婉約詞的代表詞人之一,他的婉約詞寫得可謂是深入人心,而這首《蝶戀花》恰似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哀婉悲涼,登樓遠眺,卻怎麼也望不到遠方的人。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 古詩鑑賞: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涯路」or「望斷天涯路」
    幼年讀書時,讀到一篇文章,裡面引用了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望斷」一詞頗有氣吞萬裡如虎的氣勢,單單憑藉這最後一句,我想到了辛棄疾,一位馳騁沙場的文人武將。後來很長的一段歲月中,我也以為該句出自稼軒居士的手筆,多麼磅礴大氣啊,仿佛萬裡江山盡在眼前,卻斂不盡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