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也許是沒有法定假期的緣故,今人對於重陽節的重視程度要遠遜於清明、端午,更不要說中秋、春節了。其實歷史上的重陽節是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並列的中華民族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的命名特別有學問。因為重陽節的節期在農曆九月初九,九這個數字在《易經》中被定為陽數,也是極數,所謂九重天說的就是天之極高處。所以九九相重便被稱為「重陽」。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家張岱所著《夜航船》中也有「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的說法。
重陽節跟其他傳統節日的起因相似,也來源於古人對於上天的崇拜,以及豐收祭祀。
大詩人屈原的《遠遊》詩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使而觀清都」一句,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重陽」的說法,也表明了當時的楚國皇宮中已經有重陽的習俗。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重陽已經成為官定的重大節日之一,並逐步發展出了其作為節日所特有的節日內涵、飲食、習俗、文化等。
因為九月初九在數字上「九九歸一,一元肇始」的獨特的吉祥意義,再加上重陽節祭祖、敬老、賞秋等獨特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競相入詩的重要主題之一。
不知有沒有關於節日詩詞的統計,我猜,被寫入詩詞最多的傳統節日,除了中秋,就該是重陽了。「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露乍冷,寒將報。」北宋詞人李之儀這首《千秋歲·和人》中的第一句算是對文人們吟詠佳節的一個側面總結了。
我想,詩人們之所以喜歡以中秋、重陽為題作詩詞,原因無非兩點:其一,這兩個節日都在秋季。秋這個季節,有著天高氣爽的明朗和萬物凋零的蕭索,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碰撞出的火花很容易引爆詩人們的靈感;第二個原因,大概是因為兩個都是有關團圓的節日。無論是親友團聚,暢聊宴飲還是羈旅異地,遙寄相思,濃烈的節日氛圍都很容易打動感性而又敏感的詩人,以詩詞訴衷情便順理成章了。
在讀過了形形色色的寫重陽的詩詞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一首首詩詞所描寫的景致、記述的事件、抒發的情感千差萬別,但林林總總的詩詞中卻也能找到一些相同的物事,這些大概便可算是重陽節的關鍵詞吧!
詩詞中的重陽節關鍵詞之一:菊花
重陽節又叫「菊花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每十首寫重陽的詩詞中有九首中要寫到菊花。也許古今各地的重陽習俗有所不同,但菊花卻絕對是重陽節裡繞不開的主題。人們在重陽節賞菊、採菊、簪菊,喝菊花茶,飲菊花酒、吃菊花糕,菊花幾乎成為重陽節的象徵,重陽詩詞中有菊花的一席之地實在是理所當然。
最初僅僅作為藥用的菊花之所以能成為重陽節的代表,應該與「採菊東籬」的陶淵明有些關係。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以隱居出名,以詩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在他的筆下,菊花有超然物外、堅貞高雅、恬淡悠閒的可貴品質,後世文人騷客因仰慕陶淵明高潔而愛屋及烏,逐漸也將菊花視作高潔之物。
重陽節也離不開菊花。縱然是深秋時節,萬物蕭條,滿目悲秋,但此時卻正是菊花盛放的時節,正所謂「我花開過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因為喜愛菊花的傲霜怒放的氣節,我國民間更是把九月稱為「菊月」。
唐代詩人們寫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可見當時重陽賞菊風氣之盛。李白「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王維「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白居易「霜逢舊鬢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黃。惆悵東籬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陽」, 劉昚虛(昚,音shèn,好尷尬的名字……)「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王績「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宋代更甚,重陽節幾乎可完全稱作賞菊節了。據宋人吳自牧所著《夢梁錄》記載,宋朝時人們在重陽節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宋代文人們甚至還給菊花和茱萸都起了雅致的別稱,菊花以其長壽象徵被稱為「延壽客」,而茱萸則因其闢邪特性被稱為「闢邪翁」。
宋代詞人們的重陽菊花詞更是汗牛充棟。就像晁補之所寫「中秋不見月,重陽不見菊」,對菊花之喜愛已經到了「無菊非重陽」的地步。宋人過重陽都要簪菊花,開心時是「且簪黃菊滿頭歸」,「歌狂飲俊,滿簪還更盈把」,不但頭上插滿菊花,手裡也是滿握菊花;他們還會喝菊花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重陽佳節,可堪此景,酒釅花濃」;即便是重陽節生了愁緒,詞人們也會借菊抒懷「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詩詞中的重陽節關鍵詞之二:登高
重陽節又被稱作「登高節」,可見登高作為重陽習俗的重要性。
登高之所以成為重陽風俗有很多原因:第一是因為自遠古時人們對於山嶽既敬畏又充滿崇拜,西漢戴聖著《禮記·祭法》中便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第二個原因跟養生有關。古人認為,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
古時人們會在陽春三月萬物生發的季節春遊「踏青」,為了與之相對應,人們便在草木凋零的秋節重陽登高「辭青」。這是第三個原因。
當然不能缺少神秘而溫暖的神話傳說:傳說東漢時期有個叫費長房的仙人,他收了一個徒弟叫桓景。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你家鄉汝南將有大災禍發生,你趕緊讓家人都把茱萸綁在胳膊上,登高山喝菊花酒,便可以破解此難。桓景依法照辦,果然百姓們都避開了災禍。於是,登高便作為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流傳開來。這則傳奇故事載於南朝吳均所著的神話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
有趣的是,古人對於重陽登高的地點並沒有統一的規定,人們既可以登高山,也可以登高樓,登高臺等等。
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在這樣的時節裡登上高處,仰可見晴空流雲,俯可看山巒河川,人立於天地之間,時而感渺小如塵埃,時而感壯闊滿山河,其時胸膽開張,自會多不少豪情,當然也難免傾頹愁緒。
王勃在重陽節寫就千古名篇《滕王閣序》,面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他發出了」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知盈虛之有數」的感嘆;
杜甫在重陽寫就「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他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峰迴路轉;
李白在重陽次日寫下「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他借菊花所遭受的採擷之苦感嘆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和打擊,無奈處只能以醉澆愁,實在令人不禁嘆息。
詩詞中的重陽節關鍵詞之三:茱萸
重陽節除了被稱作菊花節,登高節,還被叫做「茱萸節」。
茱萸,又叫「越椒」、「艾子」,是一種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著名中藥,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據晉代葛洪所著《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會於每年重九日頭插茱萸,以闢妖邪。據說這是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緣始。
漢代開始,重陽節向官員發放茱萸成為制度;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大宴百官於戲馬臺,甚至把茱萸當做了犒賞全軍的禮物,當時的詩人儲光羲寫下「天門神武樹元勳,九日茱萸饗六軍」記錄此事;到了唐代,不僅免費發放茱萸,同時也發放飲食。
茱萸是在菊花成名之前的重陽節象徵,因此也比較廣泛地存在於重陽詩詞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重陽茱萸詩便是詩佛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此之外,杜甫寫過「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楊衡有「不堪今日望鄉日,強插茱萸隨眾人」,後主李煜 在《謝新恩》中也有「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不勝枚舉。
宋朝時,雖然重陽節佩茱萸的風俗變得淡了,「延壽客」逐漸取代了「闢邪翁」的地位,但文人們的詞中還是保留了一些傳統風俗的影子。比如潘希白的《大有·九日》詞中有「紅萸佩,空對酒」之句,王邁的《南歌子·謝松菊花糕》中也有「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的描寫。
茱萸詞裡比較特別的是東坡先生的兩首。以「烏臺詩案「為時間界線,之前他在給朋友送別的《浣溪沙·重九舊韻》中寫道「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仔細更重看。」之後他寫給自己的《西江月·重九》中又寫道「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東坡先生的態度從「仔細看」到「不必看」,同一束重陽的茱萸,卻因時間、境況的改變而變得截然不同,其背後的滄桑輾轉著實令人唏噓。
詩詞中的重陽節關鍵詞之四:落帽
落帽不算重陽習俗,卻非常高頻地出現在重陽詩詞作品中。這要從「孟嘉落帽」的故事說起。
傳說孟嘉是東晉時有名的文士,很有才華,可惜生不逢時,只能在當時很有權勢的大將軍桓溫帳下做了一名參軍。有一年重陽,桓溫邀請下屬幕僚登高聚會,觥籌交錯之際,山上忽然刮來一陣風,吹掉了孟嘉的帽子。孟嘉彼時已經微醺,並沒有察覺到帽子被吹落。桓溫見狀,便叫在座的另一文士孫盛作文章嘲諷他。孫盛照做之後,沒想到孟嘉立刻作了一篇對答文章反唇相譏。大家讀了孟嘉的文章後都拍手叫好,一時傳為美談。
「孟嘉落帽」之後,後世文人仰慕其風採,漸漸地發展出一股重陽落帽的搞笑潮流,一到重陽,大家恨不得都找個風大的地方好吹落帽子。這一點就連那些位詩詞文學大家也不能免俗。
於是,李白有「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杜甫寫「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白居易則有「玄晏舞狂烏帽落,藍田醉倒玉山頹」,就連「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也寫了「霜風破佳菊,嘉節迫吹帽」,最後東坡先生則總結髮言稱「歲歲登高,年年落帽,物華依舊。」
因為文人騷客們過於熱衷,「重陽落帽」乾脆成為了重陽登高,飲酒著文,風流雅興的代名詞。
對於這一重陽節的文人雅興,我只能說,文化人真會玩!
其實,重陽節的關鍵詞又豈止以上寥寥,敬老,相聚,辭青,壯懷,射藝,每一個關鍵詞都代表著重陽節自古以來為人所尊重和傳承的文化。
舊時人心誠摯,心中有感念,便會吟在詩中,於是天涯便若咫尺,佳節便有了佳節的氛圍;今時雖便利發達,時空不遠,卻是不自覺地生出了重重阻隔,咫尺也如天涯,節日便越來越沒有節日的樣子了。
曾經關於節日的那些情致和雅趣,懷念和感恩,傳承和演變,都慢慢地消散在了漫漫時空之中。
但願這些淡薄只是歲月一時迷惘,而不是傳統果真離散。